释永信事件对宗教界的几点警示

道教之音 黄新华

2015-08-02 20:17:29

连日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再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且从短期来看,风浪还会愈来愈烈。是非曲直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许多公众对于佛教乃至整个宗教的印象会趋向于消极和负面。对此一事件几天来的发展,就宗教界而言,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警示:

一是宗教教职人员应该有更高的德性修养。宗教的现代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传统宗教在自然经济时代的发展所要面对的仅仅是来自内心的诱惑,只要出得红尘,便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继而逐步向宗教圣人迈进的话,那么,今天的宗教教职人员面对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要面临远超过前人的诱惑,还有既入得红尘,又出得淤泥的从容。宗教教职人员既要熟知宗教经典,能够耐得住寂寞,又要能游刃于政治、商业、文化等各个圈子,否则宗教的弘教工作将寸步难行。而与之相反的,信众对于宗教教职人员尤其是宗教领袖的期望却越来越高,民众普遍希望宗教教职人员尤其是宗教领袖是信仰纯正、遵守清规戒律且具有济世情怀的道德榜样,甚至更多的时候,因为对宗教的不熟悉,人们期望每一个宗教徒都是奉行苦行的清修者。也因此,民众往往无法容忍宗教教职人员的骄奢生活,比如开豪车,即便豪车是地方政府奖励的,民众也无法接受。当然,豪车豪宅的骄奢生活确实与许多宗教奉行的节俭节约思想是相违背的。而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宗教教职人员的私德缺陷,往往会在网络中无限放大发酵,甚至成为网民肆意泄愤的集体暴戾,在这种情境之下,无论是宗教教职人员本身还是宗教本身都是一股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宗教教职人员只有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由凡入胜,赢得民众的爱戴。

二是宗教的运行应该更加阳光。社会对于宗教存在许多怀疑,这些怀疑往往是带着有罪推论的立场,比如宗教场所的功德、布施钱的去向是不是都流向了宗教教职人员的腰包,宗教场所中的教职人员是不是一些没有信仰的职业教徒等。这些怀疑的产生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宗教尤其是宗教在开展教务活动过程的不熟悉,即便是一名虔诚的信众,也往往只是熟悉其在宗教活动过程中仪式的运行,而对于仪式的准备和仪式结束后宗教场所开展的活动和运行一无所知,比如宗教场所的财务管理:一般的宗教活动场所都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自2010年3月1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令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施行以来,财务管理更加严格,比如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对功德箱里钱财的清理时,一般都会有三名以上的人员在场,其组成既包括宗教教职人员,也包括普通工作人员,有的还会请信众代表参与,清点完成后,清点人员签字入账,上级宗教团体及宗教管理部门定期还会进行审计;再比如宗教教职人员的招收也不是随便谁披上一件宗教服装就能成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职人员,以苏州道教为例,苏州道教对青年道长的吸收会先经过两年的培训,再在宫观中实习半年,考核合格后再报市道教协会向宗教管理部门备案登记,这样方能成为正式的宗教教职人员。可见,宗教的现实与民众的想象存在着巨大的误差,而这种误差的消除就需要通过宗教运行的阳光化来解决。将宗教的教务活动尤其是财务收支、人事安排等公之于众,让民众走进宗教,了解宗教的运行机制,就能消除这种不必要的误解。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处理机制。许多宗教事件在社会上的不断发酵,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民众认为宗教自身无法公正处理这一事件,宗教可能会从教义思想上对存在瑕疵的宗教教职人员尤其是宗教领袖进行末日审判,但在现实层面却缺少公正的监督和审判。假设从一开始,宗教内部就有一套公正且有效的监督机制,那么,举报者也就不会因为看不到公正处理的希望而转向向媒体举报揭发(当然,别有用心者除外)。而在宗教团体之内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那么一方面既有助于警示宗教教职人员,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从宗教而言“不辩是解脱”是一种境界,但身处法治社会,有问题出现,那就应该查个水落石出,给社会以交代。因此,当事件出现或者面对一些别有用心抹黑宗教的人蓄意引起媒体炒作时,这套机制就能在第一时间出来进行调查、澄清,以查清事实,公正处理事件的态度,给民众以公正处理事件的信心,从而有效的减少对宗教带来的负面影响。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释永信事件对宗教界的几点警示

道教之音 黄新华

2015-08-02 20:17:29

|
释永信事件对宗教界的几点警示
|

连日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再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且从短期来看,风浪还会愈来愈烈。是非曲直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许多公众对于佛教乃至整个宗教的印象会趋向于消极和负面。对此一事件几天来的发展,就宗教界而言,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警示:

一是宗教教职人员应该有更高的德性修养。宗教的现代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传统宗教在自然经济时代的发展所要面对的仅仅是来自内心的诱惑,只要出得红尘,便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继而逐步向宗教圣人迈进的话,那么,今天的宗教教职人员面对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只是要面临远超过前人的诱惑,还有既入得红尘,又出得淤泥的从容。宗教教职人员既要熟知宗教经典,能够耐得住寂寞,又要能游刃于政治、商业、文化等各个圈子,否则宗教的弘教工作将寸步难行。而与之相反的,信众对于宗教教职人员尤其是宗教领袖的期望却越来越高,民众普遍希望宗教教职人员尤其是宗教领袖是信仰纯正、遵守清规戒律且具有济世情怀的道德榜样,甚至更多的时候,因为对宗教的不熟悉,人们期望每一个宗教徒都是奉行苦行的清修者。也因此,民众往往无法容忍宗教教职人员的骄奢生活,比如开豪车,即便豪车是地方政府奖励的,民众也无法接受。当然,豪车豪宅的骄奢生活确实与许多宗教奉行的节俭节约思想是相违背的。而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宗教教职人员的私德缺陷,往往会在网络中无限放大发酵,甚至成为网民肆意泄愤的集体暴戾,在这种情境之下,无论是宗教教职人员本身还是宗教本身都是一股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宗教教职人员只有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由凡入胜,赢得民众的爱戴。

二是宗教的运行应该更加阳光。社会对于宗教存在许多怀疑,这些怀疑往往是带着有罪推论的立场,比如宗教场所的功德、布施钱的去向是不是都流向了宗教教职人员的腰包,宗教场所中的教职人员是不是一些没有信仰的职业教徒等。这些怀疑的产生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宗教尤其是宗教在开展教务活动过程的不熟悉,即便是一名虔诚的信众,也往往只是熟悉其在宗教活动过程中仪式的运行,而对于仪式的准备和仪式结束后宗教场所开展的活动和运行一无所知,比如宗教场所的财务管理:一般的宗教活动场所都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自2010年3月1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令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施行以来,财务管理更加严格,比如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对功德箱里钱财的清理时,一般都会有三名以上的人员在场,其组成既包括宗教教职人员,也包括普通工作人员,有的还会请信众代表参与,清点完成后,清点人员签字入账,上级宗教团体及宗教管理部门定期还会进行审计;再比如宗教教职人员的招收也不是随便谁披上一件宗教服装就能成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职人员,以苏州道教为例,苏州道教对青年道长的吸收会先经过两年的培训,再在宫观中实习半年,考核合格后再报市道教协会向宗教管理部门备案登记,这样方能成为正式的宗教教职人员。可见,宗教的现实与民众的想象存在着巨大的误差,而这种误差的消除就需要通过宗教运行的阳光化来解决。将宗教的教务活动尤其是财务收支、人事安排等公之于众,让民众走进宗教,了解宗教的运行机制,就能消除这种不必要的误解。

三是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处理机制。许多宗教事件在社会上的不断发酵,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民众认为宗教自身无法公正处理这一事件,宗教可能会从教义思想上对存在瑕疵的宗教教职人员尤其是宗教领袖进行末日审判,但在现实层面却缺少公正的监督和审判。假设从一开始,宗教内部就有一套公正且有效的监督机制,那么,举报者也就不会因为看不到公正处理的希望而转向向媒体举报揭发(当然,别有用心者除外)。而在宗教团体之内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那么一方面既有助于警示宗教教职人员,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从宗教而言“不辩是解脱”是一种境界,但身处法治社会,有问题出现,那就应该查个水落石出,给社会以交代。因此,当事件出现或者面对一些别有用心抹黑宗教的人蓄意引起媒体炒作时,这套机制就能在第一时间出来进行调查、澄清,以查清事实,公正处理事件的态度,给民众以公正处理事件的信心,从而有效的减少对宗教带来的负面影响。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