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2)

澎湃新闻 张博

2015-08-18 14:13:13

澎湃新闻: 这就和我的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了。有种说法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近四十年间,中国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急剧的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灵层面自然会 随之产生各种需求。比如像王林这样的所谓“大师”、“朝阳区30万仁波切”之类,就应运而生了,当然这是否属于宗教是有争议的。以您专家的角度来看,在当 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宗教起到了怎样一种作用呢?

卓新平:其实,习近平主席讲过非常精辟的一句话,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宗教的作用。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宗教在社会上的表现可能影响着人们对于宗教的看法,而这个社会怎样看待宗教、对待宗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宗教在社会中的表现。

我个人认为宗教首先应当“脱敏”,不要把它看作敏感的领域,而要把它看作正常的精神现象。老百姓有各种诉求包括宗教诉求,这都是正常的,我们的《宪法》也谈到公民有信仰的自由。

并且宗教已经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实际存在的部分。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宗教自改革开放以来起到的作用。比如,它扩大了人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是因为我们打开国门看世界,关注到了世界宗教。一方面我们在批判西方社会,思考它的价值观、它的生活方式;但另外不可否认 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受到西方社会渗透的影响,而这也会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好还是坏,这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绝对化。这些宗教影响既会引人向真善美 圣的境界或追求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盲信迷信的不良倾向,对此,我们的社会当然应该对宗教积极引导,并且加强管理,弘扬正气,阻止歪风。

与此同时,我们中国人能通过宗教信仰的方式重新审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尤其包括对中国这百年来有无宗教进行深刻的反省。因为如果离开儒释道三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要减去很多很多。而我们现在讲儒释道三教,不可能单独把儒教分出来,说这个教只是“教育”的“教”,而其他教则是“宗教”的“教”。这说不过去,会感觉有些怪怪的,且中国历史上也并没有明确或强调这种区分。

由此,宗教扩大了人们观察他者以及反省自我这样一种视域。我个人认为这是正常的。

宗教界和现实社会一样,也是一个小世界

澎湃新闻:宗教除了扩大视域之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卓新平: 宗教还能满足人们心灵抚慰的需求,具有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安慰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的安慰也一样。所谓有限,比如生老病死,不管你有多少 物力财力、多好的社会条件,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或者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人们一旦想寻求一种解脱的话,也有可能会找到宗教。如果这种安慰并不对现实社 会和政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能使信仰者比较平静地对待生老病死,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对痛苦及恐惧的解脱,为什么要说它没有必要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允许它存在。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骗财、伤害人们身体和精神的现象,这些当然要加以分辨并制止。社会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弘扬宗教中好的东西,制止宗教中不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宗教和人类文化向优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低俗的、迷信的方向发展。

你刚才提到的王林这类人,都是以一种巫术的方式来欺骗民众。巫魅属于宗教早期发展的时段,随着文明宗教的发展,这种成分应该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能说它没有, 但它在逐渐减少。如果要把这种东西扩大,就是一种复古,一种倒退。我们为什么不看到宗教中一些更高雅的、超脱的内容,并加以提倡呢?社会中有人崇拜王林那类人,其中还不乏一些社会名流,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有问题。应该反省社会,批判以宗教为名的行骗者,而不是把棒子打到宗教上。这一点很重要。

宗教里的确有些个别的渣滓,他们本身就缺少真正的宗教精神,拿宗教作为骗世、混世的一种手段或面具而已,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宗教自身为什么要改革呢? 正因为它自身也在不断淘汰那些低劣的、不好的内容。其实宗教界和我们现实社会是一样的,它也是一个小世界。宗教界有一些非常崇高的、超凡脱俗的人,我们列 举宗教界的人格典范,可以列出很多人作为我们的道德模范,境界很高,影响深广。但同时,如果要列数宗教中干过坏事的、道德人格很差的人,也能找出不少。这 是一种辩证的共存。就像政治生活中既有很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很恶劣的政客,我们既不能因为前者就把政治全盘肯定,也不能因为后者就把政治整个否定了。今天中国政界的强力反腐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而不是失望。那么看待宗教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

澎湃新闻:这可以算是宗教的又一种功能吗?在扩大视域、心灵抚慰之外,或者是心灵抚慰的一种,即提出一种超脱的、彼岸的、乌托邦的东西,给世俗层面的人们以积极的导向作用?

卓新平:这的确是宗教的一个特点。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因为世界是无限的,面对无限的世界,人的认知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相对有限的。但人作为精神的动物,又总是想把握整体、能够见识一切。这种把握整体、见识一切,很难使用科学的语言,而宗教的语言却能采取一种模糊的、猜测的、信仰的把握方式,这种方式和哲学与科学的思维是不同的。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讲过,在我们今天已知的世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能达到多大程度?仅仅达到4%,还有96%是很难解释的。而未知的世界就更难说了。

其实人一直在以哲学、宗教的方式解释问题,哲学家就一直在以其思辨来解释那些问题。而哲学家的解释基本会使用一种理性的方式。但理性的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 康德就提出了“二律背反”的问题,并因而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向实践理性批判,但他从这个角度就已经在向宗教的解释靠拢了。宗教就是为了想象这个世界的公平、 正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的构想,它放到了彼岸世界,它想到了未来——这样对于现实世界来说,那至少是种安慰,是种激励。当然这并不是肯定它是一种 正确的解释或选择,只是要看到它的客观存在。

所以有宗教思想家就说,终极实在的真理就好像湖中的一颗珍珠,能不能得到这颗珍珠是未知的,但人投向湖面、投向信仰的那一跃,就体现了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就体现了宗教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就不再是那种巫术的、满足个人私欲的东西,它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一种答案。

我举个例子。我们说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是在未来才实现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共产主义到底什么样子、将在什么时候实现,但就是有一批仁人志士相信共产主 义,甚至为它奋斗、为它牺牲。未来的世界我们不知会怎样,但今天的世界由此变得更好。这就是信仰的意义和力量。而宗教界虽说是追求一种出世的精神,由此与 政治信仰本质有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人生要求。这种参照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

澎湃新闻: 国内最近和宗教相关的另一热点,就是少林寺的风波。我知道您在2011年参访过少林寺。想必您也耳闻舆论中时有热议,尤其是关于近期的一些巨大争议,有些 人认为那是一种公司化、企业化的模式。其实这不只是少林寺的问题,宗教的世俗化是一种普遍的潮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卓新平:关于警惕宗教的世俗化,这是我经常谈的一个问题。我一直说宗教要像宗教,要返璞归真,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宗教界中也出现了太功利、太世俗化的表现,把宗教作为一种仅仅谋求现实方面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而把宗教的本真丢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政府要依法加强管理,不要容许宗教界出现违法乱纪的死角;其次,宗教界要清醒地认知宗教的追求是什么,在 现实中应求得哪一种生存。宗教团体是可以进行一种争取社会利益、扩大自身经济能力的运作的,但运作的目的不应是个人敛财、不应是为了小团体的发达,而是为 了用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福利事业。从事社会事业的时候,你要考虑这是非营利的、公益事业的诉求,还是世俗社会的一种商业运作?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或许是在以一种理想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中国宗教,所以在现实中,我感到中国宗教的发展是不如人意的。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要把它消除,而是要让它不断地革新、发 展、深化、进步,后者才是我们社会一则要鼓励、二则要监督它做的事。对今天中国宗教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可以批评,但不要冷嘲热讽、幸灾乐祸。

宗教:作为精神追求的自由 VS 作为公民团体的责任

澎湃新闻:您刚才也提到了政府对宗教的监管是题中应有之意。

卓新平:对。

澎湃新闻:我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类需要宗教,这是自然的需求,很多时候宗教都是从民间自然生长出来的,在社会层面有一种自发、自组织的特点。而国家政府势必会对此进行导向和管理。这两股力量形成了张力。两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

卓新平:这个其实很好办。宗教界在精神和思想方面的追求,它有绝对的自由;但同时宗教的个人和组织也是种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组织、社会公民,必须服从社会的法律和规则,即现实生活中只要作为公民和社会团体就没有飞地,和其他社团组织和公民一样对待,按照《宪法》和法律进行管理,这里没有特权者和额外者,包括宗教界人士。

那么在管理中,一方面要提高我们管理者的水平,要依法管理,不能乱管、随心所欲地管,对正常的宗教需求要去保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如果出现了违法的事情就要 及时制止或调整,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双向互动,把你刚刚所说的这种张力就化解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依法管理宗教的水平不是很高,这方面要加以提高。

另 一方面,中国今天宗教界人士作为公民、公民团体,自身的公民意识还不太凸显,要把它凸显出来,意识到自己既是宗教界人士,又是社会存在的一分子,故此有着 社会的责任。其宗教信仰应该是让其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贡献,而不是让信徒享受某种破坏社会规律的特权。这方面的教育也是要做的。如果两个方面能齐头并进, 这样做就不会有张力,关系就理顺了。

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

澎湃新闻:国际上近些年宗教极端势力崛起,尤其是“9·11”事件、查理周刊惨案、ISIS的一系列恐怖行为等等,都是打着宗教的旗号。您怎么看待宗教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关系,尤其是它引起的恐怖主义?很多人是采取切割的态度。

卓新平: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专门讲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批判。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就像政治世界中存在政治极端势力,但它不能代表整个政治。我们不要因为宗教中出现了极端势力,就把整个宗教看作是极端的,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宗教界的绝大多数是反对这种极端势力的。从全世界宗教来看,某些宗教内出现了极端势力,但现在反对这些极端势力的也是同一个宗教的人啊。

宗教极端势力的根本要害是它破坏社会秩序,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伤害,当然不应该允许它存在。所以我们依法打压极端势力,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正义之师,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宗教出了极端势力,就把整个宗教否定掉,这是不公平的,也只会使问题恶化。我们要把握这个度。

深层次来看,国际上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极端主义?我们要对它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简单说来,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恐怖主义,我们要坚决反对、坚决打击,但我们对国际上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恐怖主义的产生根源和社会背景,尤其是国际形势,要做深刻冷静的分析。

澎湃新闻: 对此存在各种角度的分析。有些是从社会学出发,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弱势群体对主流强势的一种反抗,比如有移民到了法国之后,缺乏教育、工作等种种机会,生 存境况恶劣,文化上也缺少认同,有种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感受,慢慢产生了反抗乃至敌视心理,会往极端主义走。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 间的“文明的冲突”。请问您怎么看待宗教极端势力出现的根源?

卓新平: 国际上整个历史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各大宗教的纷争有历史的原因,而且它们彼此的势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你谈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世纪的时候,在伊 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纷争中,伊斯兰教是占上风的。只是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慢慢占了上风,伊斯兰教则处于劣势,此后伊斯兰教内部在革新之际,出现了一些 偏激的走向。很不幸,其中有些就发展成了今天的极端主义。

但伊斯兰教是多元发展的,它也有“中道”思想,而且它更多是强调某些更好的方式来面对现代世界。极端主义在伊斯兰教中间也不是主流,只是个别逆流,而且也是被伊斯兰世界所谴责的。不能因此觉得整个伊斯兰世界出了问题,这是很大的偏见,一定要注意,要看到伊斯兰教对和平的倡导和对“中道”的追求。

不管怎么讲,无论原因多复杂,采取极端主义的方式是绝对错误的。对于社会不公可以采取别的合法而和平的方式进行批评或抗议,但是不能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尤 其是绝不允许滥杀无辜,这样的偏激和极端就扩大了社会的危害面、而且这种错误的选择会使问题复杂化,会把世界的发展引向危险的道路。

澎湃新闻: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界健康积极的力量能起什么作用吗?

卓新平:一直在起作用。1990年代各大宗教就进行过很多宗教对话,反对宗教战争。著名的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 Küng)曾经说: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他就强调宗教的对话。而宗教界就提出过,以宗教的名义施行的暴力和战争本身就是对宗教最大的伤害,本身就是反宗教的。

这类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继续在发展,一直到今天。国际上有“世宗和”,即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中国也有“中宗和”,我也被邀请担任了中国宗教和平委员 会的成员。国际宗教界为了促使宗教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处于不断的努力中。而且有了很大的成效,使今天的世界不至于更糟糕,否则的话这个世界的状况就不堪设 想了。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2)

    澎湃新闻 张博

    2015-08-18 14:13:13

    |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宗教的偏见(2)
    |

    澎湃新闻: 这就和我的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了。有种说法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近四十年间,中国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急剧的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灵层面自然会 随之产生各种需求。比如像王林这样的所谓“大师”、“朝阳区30万仁波切”之类,就应运而生了,当然这是否属于宗教是有争议的。以您专家的角度来看,在当 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宗教起到了怎样一种作用呢?

    卓新平:其实,习近平主席讲过非常精辟的一句话,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宗教的作用。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宗教在社会上的表现可能影响着人们对于宗教的看法,而这个社会怎样看待宗教、对待宗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宗教在社会中的表现。

    我个人认为宗教首先应当“脱敏”,不要把它看作敏感的领域,而要把它看作正常的精神现象。老百姓有各种诉求包括宗教诉求,这都是正常的,我们的《宪法》也谈到公民有信仰的自由。

    并且宗教已经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实际存在的部分。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宗教自改革开放以来起到的作用。比如,它扩大了人的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是因为我们打开国门看世界,关注到了世界宗教。一方面我们在批判西方社会,思考它的价值观、它的生活方式;但另外不可否认 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受到西方社会渗透的影响,而这也会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好还是坏,这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绝对化。这些宗教影响既会引人向真善美 圣的境界或追求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盲信迷信的不良倾向,对此,我们的社会当然应该对宗教积极引导,并且加强管理,弘扬正气,阻止歪风。

    与此同时,我们中国人能通过宗教信仰的方式重新审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尤其包括对中国这百年来有无宗教进行深刻的反省。因为如果离开儒释道三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要减去很多很多。而我们现在讲儒释道三教,不可能单独把儒教分出来,说这个教只是“教育”的“教”,而其他教则是“宗教”的“教”。这说不过去,会感觉有些怪怪的,且中国历史上也并没有明确或强调这种区分。

    由此,宗教扩大了人们观察他者以及反省自我这样一种视域。我个人认为这是正常的。

    宗教界和现实社会一样,也是一个小世界

    澎湃新闻:宗教除了扩大视域之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卓新平: 宗教还能满足人们心灵抚慰的需求,具有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安慰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的安慰也一样。所谓有限,比如生老病死,不管你有多少 物力财力、多好的社会条件,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或者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人们一旦想寻求一种解脱的话,也有可能会找到宗教。如果这种安慰并不对现实社 会和政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能使信仰者比较平静地对待生老病死,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对痛苦及恐惧的解脱,为什么要说它没有必要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允许它存在。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骗财、伤害人们身体和精神的现象,这些当然要加以分辨并制止。社会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弘扬宗教中好的东西,制止宗教中不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宗教和人类文化向优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低俗的、迷信的方向发展。

    你刚才提到的王林这类人,都是以一种巫术的方式来欺骗民众。巫魅属于宗教早期发展的时段,随着文明宗教的发展,这种成分应该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能说它没有, 但它在逐渐减少。如果要把这种东西扩大,就是一种复古,一种倒退。我们为什么不看到宗教中一些更高雅的、超脱的内容,并加以提倡呢?社会中有人崇拜王林那类人,其中还不乏一些社会名流,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有问题。应该反省社会,批判以宗教为名的行骗者,而不是把棒子打到宗教上。这一点很重要。

    宗教里的确有些个别的渣滓,他们本身就缺少真正的宗教精神,拿宗教作为骗世、混世的一种手段或面具而已,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宗教自身为什么要改革呢? 正因为它自身也在不断淘汰那些低劣的、不好的内容。其实宗教界和我们现实社会是一样的,它也是一个小世界。宗教界有一些非常崇高的、超凡脱俗的人,我们列 举宗教界的人格典范,可以列出很多人作为我们的道德模范,境界很高,影响深广。但同时,如果要列数宗教中干过坏事的、道德人格很差的人,也能找出不少。这 是一种辩证的共存。就像政治生活中既有很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很恶劣的政客,我们既不能因为前者就把政治全盘肯定,也不能因为后者就把政治整个否定了。今天中国政界的强力反腐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而不是失望。那么看待宗教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

    澎湃新闻:这可以算是宗教的又一种功能吗?在扩大视域、心灵抚慰之外,或者是心灵抚慰的一种,即提出一种超脱的、彼岸的、乌托邦的东西,给世俗层面的人们以积极的导向作用?

    卓新平:这的确是宗教的一个特点。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因为世界是无限的,面对无限的世界,人的认知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相对有限的。但人作为精神的动物,又总是想把握整体、能够见识一切。这种把握整体、见识一切,很难使用科学的语言,而宗教的语言却能采取一种模糊的、猜测的、信仰的把握方式,这种方式和哲学与科学的思维是不同的。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讲过,在我们今天已知的世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能达到多大程度?仅仅达到4%,还有96%是很难解释的。而未知的世界就更难说了。

    其实人一直在以哲学、宗教的方式解释问题,哲学家就一直在以其思辨来解释那些问题。而哲学家的解释基本会使用一种理性的方式。但理性的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 康德就提出了“二律背反”的问题,并因而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向实践理性批判,但他从这个角度就已经在向宗教的解释靠拢了。宗教就是为了想象这个世界的公平、 正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的构想,它放到了彼岸世界,它想到了未来——这样对于现实世界来说,那至少是种安慰,是种激励。当然这并不是肯定它是一种 正确的解释或选择,只是要看到它的客观存在。

    所以有宗教思想家就说,终极实在的真理就好像湖中的一颗珍珠,能不能得到这颗珍珠是未知的,但人投向湖面、投向信仰的那一跃,就体现了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就体现了宗教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就不再是那种巫术的、满足个人私欲的东西,它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一种答案。

    我举个例子。我们说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是在未来才实现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共产主义到底什么样子、将在什么时候实现,但就是有一批仁人志士相信共产主 义,甚至为它奋斗、为它牺牲。未来的世界我们不知会怎样,但今天的世界由此变得更好。这就是信仰的意义和力量。而宗教界虽说是追求一种出世的精神,由此与 政治信仰本质有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人生要求。这种参照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

    澎湃新闻: 国内最近和宗教相关的另一热点,就是少林寺的风波。我知道您在2011年参访过少林寺。想必您也耳闻舆论中时有热议,尤其是关于近期的一些巨大争议,有些 人认为那是一种公司化、企业化的模式。其实这不只是少林寺的问题,宗教的世俗化是一种普遍的潮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卓新平:关于警惕宗教的世俗化,这是我经常谈的一个问题。我一直说宗教要像宗教,要返璞归真,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宗教界中也出现了太功利、太世俗化的表现,把宗教作为一种仅仅谋求现实方面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而把宗教的本真丢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政府要依法加强管理,不要容许宗教界出现违法乱纪的死角;其次,宗教界要清醒地认知宗教的追求是什么,在 现实中应求得哪一种生存。宗教团体是可以进行一种争取社会利益、扩大自身经济能力的运作的,但运作的目的不应是个人敛财、不应是为了小团体的发达,而是为 了用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福利事业。从事社会事业的时候,你要考虑这是非营利的、公益事业的诉求,还是世俗社会的一种商业运作?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或许是在以一种理想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中国宗教,所以在现实中,我感到中国宗教的发展是不如人意的。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要把它消除,而是要让它不断地革新、发 展、深化、进步,后者才是我们社会一则要鼓励、二则要监督它做的事。对今天中国宗教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可以批评,但不要冷嘲热讽、幸灾乐祸。

    宗教:作为精神追求的自由 VS 作为公民团体的责任

    澎湃新闻:您刚才也提到了政府对宗教的监管是题中应有之意。

    卓新平:对。

    澎湃新闻:我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类需要宗教,这是自然的需求,很多时候宗教都是从民间自然生长出来的,在社会层面有一种自发、自组织的特点。而国家政府势必会对此进行导向和管理。这两股力量形成了张力。两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

    卓新平:这个其实很好办。宗教界在精神和思想方面的追求,它有绝对的自由;但同时宗教的个人和组织也是种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组织、社会公民,必须服从社会的法律和规则,即现实生活中只要作为公民和社会团体就没有飞地,和其他社团组织和公民一样对待,按照《宪法》和法律进行管理,这里没有特权者和额外者,包括宗教界人士。

    那么在管理中,一方面要提高我们管理者的水平,要依法管理,不能乱管、随心所欲地管,对正常的宗教需求要去保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如果出现了违法的事情就要 及时制止或调整,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双向互动,把你刚刚所说的这种张力就化解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依法管理宗教的水平不是很高,这方面要加以提高。

    另 一方面,中国今天宗教界人士作为公民、公民团体,自身的公民意识还不太凸显,要把它凸显出来,意识到自己既是宗教界人士,又是社会存在的一分子,故此有着 社会的责任。其宗教信仰应该是让其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贡献,而不是让信徒享受某种破坏社会规律的特权。这方面的教育也是要做的。如果两个方面能齐头并进, 这样做就不会有张力,关系就理顺了。

    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

    澎湃新闻:国际上近些年宗教极端势力崛起,尤其是“9·11”事件、查理周刊惨案、ISIS的一系列恐怖行为等等,都是打着宗教的旗号。您怎么看待宗教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关系,尤其是它引起的恐怖主义?很多人是采取切割的态度。

    卓新平: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专门讲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批判。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就像政治世界中存在政治极端势力,但它不能代表整个政治。我们不要因为宗教中出现了极端势力,就把整个宗教看作是极端的,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宗教界的绝大多数是反对这种极端势力的。从全世界宗教来看,某些宗教内出现了极端势力,但现在反对这些极端势力的也是同一个宗教的人啊。

    宗教极端势力的根本要害是它破坏社会秩序,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伤害,当然不应该允许它存在。所以我们依法打压极端势力,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正义之师,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宗教出了极端势力,就把整个宗教否定掉,这是不公平的,也只会使问题恶化。我们要把握这个度。

    深层次来看,国际上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极端主义?我们要对它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简单说来,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恐怖主义,我们要坚决反对、坚决打击,但我们对国际上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恐怖主义的产生根源和社会背景,尤其是国际形势,要做深刻冷静的分析。

    澎湃新闻: 对此存在各种角度的分析。有些是从社会学出发,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弱势群体对主流强势的一种反抗,比如有移民到了法国之后,缺乏教育、工作等种种机会,生 存境况恶劣,文化上也缺少认同,有种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感受,慢慢产生了反抗乃至敌视心理,会往极端主义走。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 间的“文明的冲突”。请问您怎么看待宗教极端势力出现的根源?

    卓新平: 国际上整个历史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各大宗教的纷争有历史的原因,而且它们彼此的势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你谈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世纪的时候,在伊 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纷争中,伊斯兰教是占上风的。只是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慢慢占了上风,伊斯兰教则处于劣势,此后伊斯兰教内部在革新之际,出现了一些 偏激的走向。很不幸,其中有些就发展成了今天的极端主义。

    但伊斯兰教是多元发展的,它也有“中道”思想,而且它更多是强调某些更好的方式来面对现代世界。极端主义在伊斯兰教中间也不是主流,只是个别逆流,而且也是被伊斯兰世界所谴责的。不能因此觉得整个伊斯兰世界出了问题,这是很大的偏见,一定要注意,要看到伊斯兰教对和平的倡导和对“中道”的追求。

    不管怎么讲,无论原因多复杂,采取极端主义的方式是绝对错误的。对于社会不公可以采取别的合法而和平的方式进行批评或抗议,但是不能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尤 其是绝不允许滥杀无辜,这样的偏激和极端就扩大了社会的危害面、而且这种错误的选择会使问题复杂化,会把世界的发展引向危险的道路。

    澎湃新闻: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界健康积极的力量能起什么作用吗?

    卓新平:一直在起作用。1990年代各大宗教就进行过很多宗教对话,反对宗教战争。著名的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 Küng)曾经说: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他就强调宗教的对话。而宗教界就提出过,以宗教的名义施行的暴力和战争本身就是对宗教最大的伤害,本身就是反宗教的。

    这类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继续在发展,一直到今天。国际上有“世宗和”,即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中国也有“中宗和”,我也被邀请担任了中国宗教和平委员 会的成员。国际宗教界为了促使宗教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处于不断的努力中。而且有了很大的成效,使今天的世界不至于更糟糕,否则的话这个世界的状况就不堪设 想了。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