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教授: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中国民族报 魏德东

2016-01-27 09:19:03

魏德东教授: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资料图

信教好不好?要不要信教?作为一名宗教学者,这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应该如何理解宗教的价值或意义呢?

“信教”这个概念本身突出了宗教的信仰特性。从根本上说,宗教是人的文化创造,是为人的完善服务的。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每一种宗教都建构了自己的终极存在。作为人生价值的来源,这些终极存在体现在不同的宗教中,就是各式各样的神灵体系。因此,要成为一个宗教徒,首先就要有信仰:信仰神、信仰佛、信仰天,不一而足。

然而,是不是有了信仰就是宗教徒呢?这还需要具体分析。有人认为自己信神、信佛,经常捐钱、祷告,以为只要信仰虔诚,神佛就会保佑自己。有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个人、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想到去宗教场所,烧香、磕头、捐款,希望得到保佑。有的宗教场所挂满了有求必应的布条,20元钱就可以请一幅,保佑你升学、发财、做官、生儿子、健康,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仅仅做到了以上这些,还真不能说此人就是宗教徒,而只能说是一个迷信者。在宗教学上,这种迷信叫做巫术,就是相信神灵的存在,同时相信可以通过金钱购买神灵为自己服务。

真正的宗教要在信仰神佛的同时,还要遵循神佛的教导生活,用道德体现自己的信仰。道德是宗教的必要条件,没有道德的所谓宗教是巫术,真正的宗教都要呈现出道德的光芒。所有的宗教在强调信仰的同时,都会给信众提供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信众在生活中理解与实践。基督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莫不如是。而对宗教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不同宗教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交集最多的道德规范包括爱护生命、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落实到生活中,这些根植于宗教信仰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世俗道德,是所有人群都努力提倡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1858-1917年)开始,宗教学就将道德作为教会和宗教定义的要件,认为没有道德就不成其为宗教。用杜尔凯姆的话说,教会就是由所有信仰者组成的道德共同体。人们通过道德实践获得神佛的认可与庇佑,这才是宗教。从宗教学术的视角看,神佛的保佑与灵验,归根结底是人的道德力量的体现。当一个人按照宗教的教导克己复礼,养成浩然之气,其命运自然会得到改观。荀子在谈到占卜算卦时就曾说过:“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神灵保佑的基础是人的道德。佛教则直截了当地将此概括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以此作为人生观的基石。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宗教有了长足的进步,宗教信仰者的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道德却似乎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国民素质也经常在国内外被诟病。就人类文明的发展看,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宗教有义务为中国的道德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个宗教徒,有虔诚的信仰是一方面,还需要把内在信仰以善念善行外化出来,惠及大众;一个想信教的人,不必过分纠结于信与不信,关键看能否按照宗教的道德教导去为人处世。只有道德光芒照耀之时,信教才成其为宗教而不是迷信。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魏德东教授: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中国民族报 魏德东

2016-01-27 09:19:03

|
魏德东教授: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

魏德东教授: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资料图

信教好不好?要不要信教?作为一名宗教学者,这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应该如何理解宗教的价值或意义呢?

“信教”这个概念本身突出了宗教的信仰特性。从根本上说,宗教是人的文化创造,是为人的完善服务的。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每一种宗教都建构了自己的终极存在。作为人生价值的来源,这些终极存在体现在不同的宗教中,就是各式各样的神灵体系。因此,要成为一个宗教徒,首先就要有信仰:信仰神、信仰佛、信仰天,不一而足。

然而,是不是有了信仰就是宗教徒呢?这还需要具体分析。有人认为自己信神、信佛,经常捐钱、祷告,以为只要信仰虔诚,神佛就会保佑自己。有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个人、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想到去宗教场所,烧香、磕头、捐款,希望得到保佑。有的宗教场所挂满了有求必应的布条,20元钱就可以请一幅,保佑你升学、发财、做官、生儿子、健康,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仅仅做到了以上这些,还真不能说此人就是宗教徒,而只能说是一个迷信者。在宗教学上,这种迷信叫做巫术,就是相信神灵的存在,同时相信可以通过金钱购买神灵为自己服务。

真正的宗教要在信仰神佛的同时,还要遵循神佛的教导生活,用道德体现自己的信仰。道德是宗教的必要条件,没有道德的所谓宗教是巫术,真正的宗教都要呈现出道德的光芒。所有的宗教在强调信仰的同时,都会给信众提供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信众在生活中理解与实践。基督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莫不如是。而对宗教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不同宗教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交集最多的道德规范包括爱护生命、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落实到生活中,这些根植于宗教信仰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世俗道德,是所有人群都努力提倡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1858-1917年)开始,宗教学就将道德作为教会和宗教定义的要件,认为没有道德就不成其为宗教。用杜尔凯姆的话说,教会就是由所有信仰者组成的道德共同体。人们通过道德实践获得神佛的认可与庇佑,这才是宗教。从宗教学术的视角看,神佛的保佑与灵验,归根结底是人的道德力量的体现。当一个人按照宗教的教导克己复礼,养成浩然之气,其命运自然会得到改观。荀子在谈到占卜算卦时就曾说过:“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神灵保佑的基础是人的道德。佛教则直截了当地将此概括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以此作为人生观的基石。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宗教有了长足的进步,宗教信仰者的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道德却似乎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国民素质也经常在国内外被诟病。就人类文明的发展看,宗教从来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宗教有义务为中国的道德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个宗教徒,有虔诚的信仰是一方面,还需要把内在信仰以善念善行外化出来,惠及大众;一个想信教的人,不必过分纠结于信与不信,关键看能否按照宗教的道德教导去为人处世。只有道德光芒照耀之时,信教才成其为宗教而不是迷信。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