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对宗教的影响与宗教的适应

人民网 徐祖荣

2011-01-19 09:08:53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要素,其中也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社会转型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刚性社会结构向弹性社会结构转型,从同质文化社会向异质文化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发展,而宗教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社会转型对宗教发展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宗教的发展状况固然与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直接相关,但宗教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因而,社会环境对其也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社会结构的转型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对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个人的私事。涉及宗教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过去相比,现在许多人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尽管大多数人不信宗教,但对宗教不再持敌对和排斥的态度,不再把宗教信徒看做异己分子、反常分子。人们对宗教的印象和态度的转变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也说明宗教在社会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道德整合等积极功能。

二是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是日益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但是在农村,即使是在那些比较富裕的农村,文化设施也普遍陈旧,甚至缺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之个别地区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不能很好地为群众办事谋利益。于是,一些宗教活动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宗教组织传教方式灵活,其成员一方面用语言打动人,一方面用行为感化人,他们拾遗补阙的慈善公益行为,不仅在物质上给人以帮助,也在精神上给人以慰藉。

三是寻求心理寄托的需要。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社会多元化发展,使人们在升学、就业、择偶,以及选择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自由选择的机会,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就更容易产生心理冲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种种压力也在加大,一部分社会成员因此陷入了心理危机。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尤韦・吉伦认为,“中国目前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相似,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不同阶层的利益无法调和,导致诸多社会矛盾浮出水面,甚至激化。”据统计,目前,出现心理问题较多的人群是孤独的老人、受歧视的妇女、无所适从的青少年和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遇到宗教,就极有可能投入宗教的怀抱。

四是全球化进程中频繁的国际交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宗教对我国的影响也随之扩大。一些人以旅游、探亲、留学、参加学术活动、投资等名义来到我国,实际上却带有传教的目的。另外,我国出国工作、留学的人员中有人受国外环境的影响而加入了教会,这也在无形中对国内的“宗教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积极引导宗教在政治、经济、思想信仰、文化、道德各方面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综观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宗教都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存在和延续,16世纪基督教发生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一个例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宗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和活动的,因而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政治方面,引导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坚持做到“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在经济方面,要教育和引导信教群众继续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有关经济政策,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调动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上来。要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增加科技含量,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要引导信教群众结合各自实际,选准发展路子,找准发展位置,放心、放手、放胆地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使广大信教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同时,要引导信教群众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公平竞争,守法经营,照章缴税,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在思想信仰方面,要求信教与不信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互相尊重。处理不同信仰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能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此外,要引导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和宗教礼仪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文化方面,应当支持宗教界保护和弘扬宗教的优秀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各宗教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导宗教界继承和弘扬宗教的优秀文化。同时,宗教场所也应当成为倡导人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教职人员应当成为宗教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者。

在道德方面,要引导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弘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出积极贡献。我国各宗教界所倡导的宗教伦理道德有很多止恶扬善的内容,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众上奉行、自净其意,天主教的荣主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渡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爱国爱教,基督教的善言善行、作盐作光等,这些伦理道德都体现了各宗教蕴含着丰富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道德修养资源。各宗教经典、教规教义中劝人为善等积极因素和优良美德,是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核与精神相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相适应的,应该继续支持宗教界将之遵循并发扬光大。

同时,积极引导宗教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对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伦理道德作出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阐释,积极弘扬宗教的优秀艺术文化,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讲经质量,注重提高广大信教群众的信仰素质,逐步改变保守的、落后的、不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消极观念和陈旧礼仪,使宗教跟上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作者单位: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社会转型对宗教的影响与宗教的适应

人民网 徐祖荣

2011-01-19 09:08:53

|
社会转型对宗教的影响与宗教的适应
|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要素,其中也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社会转型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刚性社会结构向弹性社会结构转型,从同质文化社会向异质文化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发展,而宗教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社会转型对宗教发展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宗教的发展状况固然与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直接相关,但宗教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因而,社会环境对其也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社会结构的转型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对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个人的私事。涉及宗教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过去相比,现在许多人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尽管大多数人不信宗教,但对宗教不再持敌对和排斥的态度,不再把宗教信徒看做异己分子、反常分子。人们对宗教的印象和态度的转变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也说明宗教在社会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道德整合等积极功能。

二是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是日益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但是在农村,即使是在那些比较富裕的农村,文化设施也普遍陈旧,甚至缺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之个别地区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不能很好地为群众办事谋利益。于是,一些宗教活动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宗教组织传教方式灵活,其成员一方面用语言打动人,一方面用行为感化人,他们拾遗补阙的慈善公益行为,不仅在物质上给人以帮助,也在精神上给人以慰藉。

三是寻求心理寄托的需要。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社会多元化发展,使人们在升学、就业、择偶,以及选择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自由选择的机会,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就更容易产生心理冲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种种压力也在加大,一部分社会成员因此陷入了心理危机。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尤韦・吉伦认为,“中国目前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相似,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不同阶层的利益无法调和,导致诸多社会矛盾浮出水面,甚至激化。”据统计,目前,出现心理问题较多的人群是孤独的老人、受歧视的妇女、无所适从的青少年和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遇到宗教,就极有可能投入宗教的怀抱。

四是全球化进程中频繁的国际交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宗教对我国的影响也随之扩大。一些人以旅游、探亲、留学、参加学术活动、投资等名义来到我国,实际上却带有传教的目的。另外,我国出国工作、留学的人员中有人受国外环境的影响而加入了教会,这也在无形中对国内的“宗教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积极引导宗教在政治、经济、思想信仰、文化、道德各方面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综观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宗教都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存在和延续,16世纪基督教发生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一个例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宗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和活动的,因而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政治方面,引导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坚持做到“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在经济方面,要教育和引导信教群众继续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有关经济政策,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调动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上来。要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增加科技含量,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要引导信教群众结合各自实际,选准发展路子,找准发展位置,放心、放手、放胆地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使广大信教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同时,要引导信教群众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公平竞争,守法经营,照章缴税,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在思想信仰方面,要求信教与不信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互相尊重。处理不同信仰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能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此外,要引导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和宗教礼仪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文化方面,应当支持宗教界保护和弘扬宗教的优秀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各宗教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导宗教界继承和弘扬宗教的优秀文化。同时,宗教场所也应当成为倡导人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教职人员应当成为宗教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者。

在道德方面,要引导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弘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出积极贡献。我国各宗教界所倡导的宗教伦理道德有很多止恶扬善的内容,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众上奉行、自净其意,天主教的荣主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渡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爱国爱教,基督教的善言善行、作盐作光等,这些伦理道德都体现了各宗教蕴含着丰富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道德修养资源。各宗教经典、教规教义中劝人为善等积极因素和优良美德,是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核与精神相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相适应的,应该继续支持宗教界将之遵循并发扬光大。

同时,积极引导宗教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对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伦理道德作出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阐释,积极弘扬宗教的优秀艺术文化,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讲经质量,注重提高广大信教群众的信仰素质,逐步改变保守的、落后的、不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消极观念和陈旧礼仪,使宗教跟上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作者单位: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