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信仰认同与岭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中国民族报 滕兰花等

2016-06-27 09:42:12

资料图

民间信仰不仅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广泛存在,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仍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而且还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岭南民族地区,伏波信仰、狄青信仰、瓦氏夫人信仰都是从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而成的神明信仰,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还和历史的变迁、国家力量的强弱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三种信仰当中,国家、族群认同是如何融入进去,又是如何被民众所接受的?它们与地方社会形成怎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现代社会里,它们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命运?在和谐社会建构当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本课题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伏波信仰、狄青信仰和瓦氏夫人信仰

(一)疆域变迁下的伏波信仰与广西民众的国家认同

东汉时,交趾地区征侧、征贰姐妹起事,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南征,平定了交趾地区,功绩颇丰,马援南征的故事在岭南的民众中口耳相传,当地还建了许多伏波庙以供奉马伏波。

1.国家认同的隐喻:广西左江流域伏波信仰与班夫人信仰共存的现象

官方在努力推行伏波信仰之时,民间实际上也在用自己的话语去解说马伏波的故事,并出现一些地方化的文本。如左江流域一直广为流传着班夫人捐粮饷助马援的故事。

有关班夫人的记载并未见于正史,其生平据嘉庆八年成书的《龙州纪略》记载:“班夫人名靓,凭祥班村女,幼有道术,父母屡迫,不嫁。能知未来事,广储稻谷,人问之,曰助饷。后十余载,伏波将军征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师至粮绝,夫人倾储以助,遂获济凯旋。伏波以闻,诏封太尉夫人,至今血食一方,灵应如响。”左江流域目前仅存两处班夫人庙,一为龙州县城龙江南岸伏波庙旁的班氏娘娘庙;一为扶绥县城金鸡岩内的班夫人庙。

班夫人故事主要流传于扶绥、龙州、凭祥等沿江地区。当地群众说不清楚班夫人属于哪个朝代,只是说班夫人慷慨捐粮,并且带兵打仗,值得后人敬仰。

班夫人以她对国家的忠诚,谱写了一曲动人之歌,地方官绅们也深知这种忠诚的教化意义。所以在地方志书当中予以收录。这种收录是很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方志都是受过精英教育的地方官绅所作,表明了地方官绅对在左江流域影响力颇大的伏波信仰与班夫人信仰的肯定,也是对壮族民众认同国家、维护民族团结行为的肯定。

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班夫人信仰的记载,一般只能追溯到明代。讨论班夫人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挖掘其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左江地区百姓对国家的认同以及汉越一家亲的民族情感。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东汉马援南征,是为了消除内乱,重新稳定岭南地区社会秩序,不排除左江流域的百姓自发起来拥军助剿的可能,班夫人助饷之传说,应是这些历史事实在民众心中的一种集体记忆。

2. 祭神与祭祖:广西境内“马留人”的伏波情结

在北部湾地区,伏波将军马援的影响更是深远。至今,北部湾地区还有众多伏波庙,而且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庙会以祭奠马援。如东兴市罗浮峒伏波庙供奉着伏波将军马援之神像,两侧各有一陪侍,分别是马援副将施胜马、黄万定。至今伏波庙一直由东郊村施、黄两姓居民共同管理、维护。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是祭伏波将军之节日。自称是“马留人”的施、黄二姓以祭伏波将军马援为契机,借民间宗教人员的请神敬神仪式来回顾马援南征的历史,在祭伏波将军的同时祭其祖先。

3.岭南处处有伏波:现代社会里伏波信仰的复兴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一些地方的群众自发捐资重修因各种原因被毁的伏波庙。东兴市伏波庙最密集,如东兴镇东郊社区、公园社区、江那村、河州村,江平镇那漏村、电河村、横隘村、百烈村、红坎村、潭吉村、澫尾村,马路镇兴桂社区。钦州市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犀牛脚镇乌雷村的伏波庙,钦南区康熙岭镇横山村、浦北县石埇镇百岁滩、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的伏波庙,隆安县南圩镇灵利村的马伏波将军纪念堂,南宁市江南区平西村的伏波庙均为现代重修建筑。

(二)神灵力量与国家意志:以广西狄青崇拜为视角

北宋广西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的社会影响极大,狄青率军平蛮,对广西地方社会秩序的重新建构亦是意义重大。狄青死后,除在其家乡有祠外,广西的一些地方亦建有狄青庙或以狄青为祭祀对象的庙宇及其相关遗迹或故事,这在明清两代的广西地方志上均有记载。

1.广西境内狄青庙空间分布概况

因资料阙如,笔者仅找到南宁宣化县在宋代建有狄青庙的记载。进入明代之后,广西各地开始出现奉祀狄青的祠庙。清代时,广西共有9县市有狄青庙,共计13处,其空间分布较分散,主要在西江流域以南地区,即狄青征战所经区域。

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狄青之所以被官方崇奉,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宋仁宗升其为枢密使,并在其死后追封其为中书令,谥号武襄。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颁敕祭祀狄青,这就充分表明了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对狄青的“忠诚”精神的奖掖与首肯,这种忠诚是统治者维持统治所必须的,亦是中央王朝树立典范以实现对百姓思想濡化的策略与需要。南宁六公祠、宾州的报功祠、土田州的五公祠、宁明的武襄公庙倡建者均是官绅,是在借狄青身上所具备的忠诚报国精神来感化百姓。 

2.谁主沉浮:狄青信仰的地方化

平话人在追溯始祖时多把始祖与狄青联系起来,如今天南宁地区、崇左地区的平话人在追溯其先祖时,均称其祖先是随狄青平南后留戍广西的将领。《广西梁马族谱》就反映了这一观点。南宁市亭子、白沙、上尧、老口、平南一带村落的平话人多主张狄青平南的先祖南迁故事模式。但是,狄青信仰事实上极难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及滇东地区发展壮大,也只能停留在官员为其立的庙宇当中,其香火也仅限于官员因职责所需而进行的祭祀。但在普通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当中,特别是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甚至滇东地区,狄青并未得好评,倒是有不少纪念侬智高的庙宇。

随着历史的发展,侬智高已经不再是宋朝叛贼的形象,并不断被塑造,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壮族的民族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至今,狄青信仰基本上只在特定的人群当中有较大影响,而在桂西、滇东壮族地区遭到抵制,这是我们不得不留意的文化现象。

(三)瓦氏夫人信仰:壮族百姓心中的女英雄情结与国家认同

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明代广西田州(今田阳县)壮族俍兵将领瓦氏夫人可称得上是“巾帼英雄第一人”。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后病故,追封为“淑人”。

据一些学者研究,桂西地区曾有过较多的瓦氏夫人庙。笔者在巴马县城定金山上看到了瓦氏夫人庙。在山上,瓦氏夫人与其夫岑猛各有一庙。

二、从伏波信仰看岭南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

(一)信仰与岭南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伏波信仰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所以其政治取向是最明显的。百姓在为马援立庙祭祀时,就在表达着岭南地区民众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下的国家认同。

清末中法战争之后,广西成为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伏波信仰已经成为中国正统文化的象征。在共同的国家认同观念影响下,广西各地百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伏波信仰,中越两国交界一些地方的百姓借助伏波故事来强化自己的汉裔身份,这就表明了伏波信仰有助于群众形成国家认同。

在现代网络的推动下,网友“金刀”于2005年12月发表了一帖《感悟伏波》,引发了广西新闻网旗下“红豆社区”里对伏波信仰的系列大讨论。网民们对伏波信仰的态度主要还是将其视为民俗活动,认为伏波将军应是国家的象征。

本课题组曾在东兴市电河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当中的第六个问题:“你如何看待祭祀伏波将军马援?”,有22人选择了A选项,认为这是“民俗活动,纪念一位英雄活动”;有25人选择了B选项,认为这是一种“求神保佑的活动”;有13人选择了C选项,认为这是“迷信活动”。这说明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伏波将军已经变成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保佑神,但是作为国家的象征,仍在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中国北部湾地区的“马留人”仍在祭伏波将军马援,伏波庙在北部湾地区已经成为村庙,百姓的年度祭祀大典既是对马援的纪念,也在表达着对国家的认同。 

(二)信仰与岭南各族人民的族群认同

北部湾地区马留人的祖先故事传说就集中体现了相关人群在国家认同下的自我族群身份认同。至今钦州、防城港市、东兴、合浦等地的禤、黄、施、韦等姓氏均自称为马留人的后裔,他们均祭祀伏波将军马援。

已有学者对马留人的真实身份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北部湾沿海地区民众借伏波故事来构建族群身份的一种文化策略。就其每年一度的祭伏波将军的仪式而言,马留人是努力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祖先创业史与马援南征联系起来,创造出了其先祖是“汉将后裔”守边卫国的英雄故事。每次伏波将军的祭礼就是一次对伏波将军马援功绩以及马留人的祖先故事的宣扬,马留人可借机强化族群自豪感,凝聚族群感情。

三、对策及思考

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宗教存在的根源并未消亡,人们的思想信仰精神生活呈现多样化多元化,除了五大宗教的信众外,民间信仰仍然会影响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认为,那些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神明信仰,特别是对真实的英雄人物崇拜,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民间信仰具有准宗教的属性,我们不能对之放任自流,加强社会化管理显得格外必要。但是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对于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神明信仰,我们认为是在民间信仰各类型当中最容易弄清其来龙去脉的。弄清它的发展脉络和实质后,就可以把其信仰当中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定、有利于引导人民向善的因素挖掘出来,因势利导,让它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因势利导,挖掘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内容

以广西境内的伏波信仰为例,其主祀神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刚正不阿,为维护国家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已经成为一种“伏波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提及马援。伏波信仰在广西境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钦州乌雷岭伏波庙、钦州康熙岭横山伏波庙等,每年的庙会均有数以万计的信众前来祭拜。这样的群众影响力是不容小视的。对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肯定伏波信仰当中的积极文化因素,弘扬伏波将军马援为国捐躯、精忠报国的精神,引导信众积极向善。

另外,自近代以来,中越边境地区的伏波信仰因时代变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如它成为国家统治边界的象征。广西边境地区的伏波庙林立,以及原本在越南也有的伏波庙最终被抹消,这就是明证。

国家安全不仅包括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以及文化安全等内涵。对于文化安全而言,民间信仰当中的爱国成份尤应肯定和弘扬。为此,在现代社会民间信仰重兴的时代背景下,不少地区的伏波庙重建之风盛行,我们不必去制止,而应该积极肯定和扶持,这对于国家安全来说是极为有利的。瓦氏夫人抗倭,堪称民族英雄,她的爱国精神亦应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扬,瓦氏夫人信仰亦该扶持。 

(三)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本课题所研究的狄青信仰即是典型代表。2006年2月14日,南宁有媒体报道说南宁市拟建六公祠(纪念狄青、余靖、孙沔、苏缄、王守仁、莽吉图等的庙宇)。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滇桂两省壮族精英分子联名抗议,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另外,2009年8月,笔者在云南进行调研时,曾获得一份由壮族精英分子们联名签署的意见书《关于对山西省汾阳市狄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企图在广西昆仑关拍摄“狄青征讨侬智高”历史题材影视片问题的意见书》,壮族精英们明确表达了对拍摄此影片势必会严重伤害壮族及广西各族人民的感情,影响壮汉民族团结的担忧。我们认为,对于狄青信仰以及侬智高信仰而言应该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不能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把它们对立起来,引发民族感情纠纷。对此,不妨先冷处理。 

(四)警惕不安定因素

巫婆、神汉借民间信仰来骗人钱财,大搞迷信活动,这是必须坚决予以打击的。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借机树立个人权威,通过控制某一种信仰来实现个人或群体对文化生活甚至政治生活的野心。更有甚者,少数民间信仰与宗族势力、黑社会势力结合,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坚决反对借神敛财之风,反对借民间信仰发展个人势力的做法,警惕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其中滋生。   

(本文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神明信仰认同与岭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成果摘要,课题组负责人: 滕兰花、课题组成员:胡小安、江田详、王雨、郭文娟、袁丽红,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立场,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神明信仰认同与岭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中国民族报 滕兰花等

2016-06-27 09:42:12

|
神明信仰认同与岭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

资料图

民间信仰不仅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广泛存在,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仍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而且还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岭南民族地区,伏波信仰、狄青信仰、瓦氏夫人信仰都是从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而成的神明信仰,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还和历史的变迁、国家力量的强弱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三种信仰当中,国家、族群认同是如何融入进去,又是如何被民众所接受的?它们与地方社会形成怎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现代社会里,它们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命运?在和谐社会建构当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本课题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伏波信仰、狄青信仰和瓦氏夫人信仰

(一)疆域变迁下的伏波信仰与广西民众的国家认同

东汉时,交趾地区征侧、征贰姐妹起事,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南征,平定了交趾地区,功绩颇丰,马援南征的故事在岭南的民众中口耳相传,当地还建了许多伏波庙以供奉马伏波。

1.国家认同的隐喻:广西左江流域伏波信仰与班夫人信仰共存的现象

官方在努力推行伏波信仰之时,民间实际上也在用自己的话语去解说马伏波的故事,并出现一些地方化的文本。如左江流域一直广为流传着班夫人捐粮饷助马援的故事。

有关班夫人的记载并未见于正史,其生平据嘉庆八年成书的《龙州纪略》记载:“班夫人名靓,凭祥班村女,幼有道术,父母屡迫,不嫁。能知未来事,广储稻谷,人问之,曰助饷。后十余载,伏波将军征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师至粮绝,夫人倾储以助,遂获济凯旋。伏波以闻,诏封太尉夫人,至今血食一方,灵应如响。”左江流域目前仅存两处班夫人庙,一为龙州县城龙江南岸伏波庙旁的班氏娘娘庙;一为扶绥县城金鸡岩内的班夫人庙。

班夫人故事主要流传于扶绥、龙州、凭祥等沿江地区。当地群众说不清楚班夫人属于哪个朝代,只是说班夫人慷慨捐粮,并且带兵打仗,值得后人敬仰。

班夫人以她对国家的忠诚,谱写了一曲动人之歌,地方官绅们也深知这种忠诚的教化意义。所以在地方志书当中予以收录。这种收录是很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方志都是受过精英教育的地方官绅所作,表明了地方官绅对在左江流域影响力颇大的伏波信仰与班夫人信仰的肯定,也是对壮族民众认同国家、维护民族团结行为的肯定。

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班夫人信仰的记载,一般只能追溯到明代。讨论班夫人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挖掘其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左江地区百姓对国家的认同以及汉越一家亲的民族情感。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东汉马援南征,是为了消除内乱,重新稳定岭南地区社会秩序,不排除左江流域的百姓自发起来拥军助剿的可能,班夫人助饷之传说,应是这些历史事实在民众心中的一种集体记忆。

2. 祭神与祭祖:广西境内“马留人”的伏波情结

在北部湾地区,伏波将军马援的影响更是深远。至今,北部湾地区还有众多伏波庙,而且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庙会以祭奠马援。如东兴市罗浮峒伏波庙供奉着伏波将军马援之神像,两侧各有一陪侍,分别是马援副将施胜马、黄万定。至今伏波庙一直由东郊村施、黄两姓居民共同管理、维护。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是祭伏波将军之节日。自称是“马留人”的施、黄二姓以祭伏波将军马援为契机,借民间宗教人员的请神敬神仪式来回顾马援南征的历史,在祭伏波将军的同时祭其祖先。

3.岭南处处有伏波:现代社会里伏波信仰的复兴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一些地方的群众自发捐资重修因各种原因被毁的伏波庙。东兴市伏波庙最密集,如东兴镇东郊社区、公园社区、江那村、河州村,江平镇那漏村、电河村、横隘村、百烈村、红坎村、潭吉村、澫尾村,马路镇兴桂社区。钦州市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犀牛脚镇乌雷村的伏波庙,钦南区康熙岭镇横山村、浦北县石埇镇百岁滩、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的伏波庙,隆安县南圩镇灵利村的马伏波将军纪念堂,南宁市江南区平西村的伏波庙均为现代重修建筑。

(二)神灵力量与国家意志:以广西狄青崇拜为视角

北宋广西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的社会影响极大,狄青率军平蛮,对广西地方社会秩序的重新建构亦是意义重大。狄青死后,除在其家乡有祠外,广西的一些地方亦建有狄青庙或以狄青为祭祀对象的庙宇及其相关遗迹或故事,这在明清两代的广西地方志上均有记载。

1.广西境内狄青庙空间分布概况

因资料阙如,笔者仅找到南宁宣化县在宋代建有狄青庙的记载。进入明代之后,广西各地开始出现奉祀狄青的祠庙。清代时,广西共有9县市有狄青庙,共计13处,其空间分布较分散,主要在西江流域以南地区,即狄青征战所经区域。

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狄青之所以被官方崇奉,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宋仁宗升其为枢密使,并在其死后追封其为中书令,谥号武襄。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颁敕祭祀狄青,这就充分表明了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对狄青的“忠诚”精神的奖掖与首肯,这种忠诚是统治者维持统治所必须的,亦是中央王朝树立典范以实现对百姓思想濡化的策略与需要。南宁六公祠、宾州的报功祠、土田州的五公祠、宁明的武襄公庙倡建者均是官绅,是在借狄青身上所具备的忠诚报国精神来感化百姓。 

2.谁主沉浮:狄青信仰的地方化

平话人在追溯始祖时多把始祖与狄青联系起来,如今天南宁地区、崇左地区的平话人在追溯其先祖时,均称其祖先是随狄青平南后留戍广西的将领。《广西梁马族谱》就反映了这一观点。南宁市亭子、白沙、上尧、老口、平南一带村落的平话人多主张狄青平南的先祖南迁故事模式。但是,狄青信仰事实上极难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及滇东地区发展壮大,也只能停留在官员为其立的庙宇当中,其香火也仅限于官员因职责所需而进行的祭祀。但在普通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当中,特别是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甚至滇东地区,狄青并未得好评,倒是有不少纪念侬智高的庙宇。

随着历史的发展,侬智高已经不再是宋朝叛贼的形象,并不断被塑造,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壮族的民族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至今,狄青信仰基本上只在特定的人群当中有较大影响,而在桂西、滇东壮族地区遭到抵制,这是我们不得不留意的文化现象。

(三)瓦氏夫人信仰:壮族百姓心中的女英雄情结与国家认同

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明代广西田州(今田阳县)壮族俍兵将领瓦氏夫人可称得上是“巾帼英雄第一人”。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后病故,追封为“淑人”。

据一些学者研究,桂西地区曾有过较多的瓦氏夫人庙。笔者在巴马县城定金山上看到了瓦氏夫人庙。在山上,瓦氏夫人与其夫岑猛各有一庙。

二、从伏波信仰看岭南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

(一)信仰与岭南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伏波信仰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所以其政治取向是最明显的。百姓在为马援立庙祭祀时,就在表达着岭南地区民众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下的国家认同。

清末中法战争之后,广西成为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伏波信仰已经成为中国正统文化的象征。在共同的国家认同观念影响下,广西各地百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伏波信仰,中越两国交界一些地方的百姓借助伏波故事来强化自己的汉裔身份,这就表明了伏波信仰有助于群众形成国家认同。

在现代网络的推动下,网友“金刀”于2005年12月发表了一帖《感悟伏波》,引发了广西新闻网旗下“红豆社区”里对伏波信仰的系列大讨论。网民们对伏波信仰的态度主要还是将其视为民俗活动,认为伏波将军应是国家的象征。

本课题组曾在东兴市电河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当中的第六个问题:“你如何看待祭祀伏波将军马援?”,有22人选择了A选项,认为这是“民俗活动,纪念一位英雄活动”;有25人选择了B选项,认为这是一种“求神保佑的活动”;有13人选择了C选项,认为这是“迷信活动”。这说明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伏波将军已经变成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保佑神,但是作为国家的象征,仍在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中国北部湾地区的“马留人”仍在祭伏波将军马援,伏波庙在北部湾地区已经成为村庙,百姓的年度祭祀大典既是对马援的纪念,也在表达着对国家的认同。 

(二)信仰与岭南各族人民的族群认同

北部湾地区马留人的祖先故事传说就集中体现了相关人群在国家认同下的自我族群身份认同。至今钦州、防城港市、东兴、合浦等地的禤、黄、施、韦等姓氏均自称为马留人的后裔,他们均祭祀伏波将军马援。

已有学者对马留人的真实身份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北部湾沿海地区民众借伏波故事来构建族群身份的一种文化策略。就其每年一度的祭伏波将军的仪式而言,马留人是努力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祖先创业史与马援南征联系起来,创造出了其先祖是“汉将后裔”守边卫国的英雄故事。每次伏波将军的祭礼就是一次对伏波将军马援功绩以及马留人的祖先故事的宣扬,马留人可借机强化族群自豪感,凝聚族群感情。

三、对策及思考

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宗教存在的根源并未消亡,人们的思想信仰精神生活呈现多样化多元化,除了五大宗教的信众外,民间信仰仍然会影响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认为,那些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神明信仰,特别是对真实的英雄人物崇拜,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民间信仰具有准宗教的属性,我们不能对之放任自流,加强社会化管理显得格外必要。但是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对于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神明信仰,我们认为是在民间信仰各类型当中最容易弄清其来龙去脉的。弄清它的发展脉络和实质后,就可以把其信仰当中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定、有利于引导人民向善的因素挖掘出来,因势利导,让它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因势利导,挖掘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内容

以广西境内的伏波信仰为例,其主祀神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刚正不阿,为维护国家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已经成为一种“伏波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提及马援。伏波信仰在广西境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钦州乌雷岭伏波庙、钦州康熙岭横山伏波庙等,每年的庙会均有数以万计的信众前来祭拜。这样的群众影响力是不容小视的。对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肯定伏波信仰当中的积极文化因素,弘扬伏波将军马援为国捐躯、精忠报国的精神,引导信众积极向善。

另外,自近代以来,中越边境地区的伏波信仰因时代变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如它成为国家统治边界的象征。广西边境地区的伏波庙林立,以及原本在越南也有的伏波庙最终被抹消,这就是明证。

国家安全不仅包括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以及文化安全等内涵。对于文化安全而言,民间信仰当中的爱国成份尤应肯定和弘扬。为此,在现代社会民间信仰重兴的时代背景下,不少地区的伏波庙重建之风盛行,我们不必去制止,而应该积极肯定和扶持,这对于国家安全来说是极为有利的。瓦氏夫人抗倭,堪称民族英雄,她的爱国精神亦应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扬,瓦氏夫人信仰亦该扶持。 

(三)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本课题所研究的狄青信仰即是典型代表。2006年2月14日,南宁有媒体报道说南宁市拟建六公祠(纪念狄青、余靖、孙沔、苏缄、王守仁、莽吉图等的庙宇)。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滇桂两省壮族精英分子联名抗议,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另外,2009年8月,笔者在云南进行调研时,曾获得一份由壮族精英分子们联名签署的意见书《关于对山西省汾阳市狄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企图在广西昆仑关拍摄“狄青征讨侬智高”历史题材影视片问题的意见书》,壮族精英们明确表达了对拍摄此影片势必会严重伤害壮族及广西各族人民的感情,影响壮汉民族团结的担忧。我们认为,对于狄青信仰以及侬智高信仰而言应该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不能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把它们对立起来,引发民族感情纠纷。对此,不妨先冷处理。 

(四)警惕不安定因素

巫婆、神汉借民间信仰来骗人钱财,大搞迷信活动,这是必须坚决予以打击的。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借机树立个人权威,通过控制某一种信仰来实现个人或群体对文化生活甚至政治生活的野心。更有甚者,少数民间信仰与宗族势力、黑社会势力结合,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坚决反对借神敛财之风,反对借民间信仰发展个人势力的做法,警惕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其中滋生。   

(本文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神明信仰认同与岭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成果摘要,课题组负责人: 滕兰花、课题组成员:胡小安、江田详、王雨、郭文娟、袁丽红,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立场,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