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应对自杀季

中国民族报 魏德东

2016-06-28 10:30:17

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应对考生自杀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考生自杀的消息也纷至沓来,令人痛心疾首。查阅资料发现,高考前后的几周,居然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自杀季”,遍及亚洲,以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国家最为典型。依据官方统计,印度每年因考试自杀的学生都在2000人以上,有的年份甚至接近6000人。中国没有统计数字,但仅仅媒体报道的消息,就已经惊心动魄。在美国,中、印、韩等国的移民子弟也以苦学、勤学、成绩突出而闻名,导致政府不得不出台法案压缩其升学空间。6月23日,美国最高法院就以4:3的投票,支持德克萨斯州大学在录取过程中,继续使用照顾不同肤色的“扶持法案”政策。实际效果就是增加亚裔子弟升学的难度。如果考虑到发生在亚洲的考试“自杀季”现象,美国的这一做法也多少有情可原。

从宗教学的视角看,目前中国各大宗教团体的慈善公益事业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如果能在青少年及大众的心理健康领域有更多的关注与介入,则是既有巨大现实意义,同时又有可行性的善举。

人类发明的大多数知识、学科都是有关人类之“生”的,唯有宗教学最专业地探索人类之“死”。每一种宗教都描述了自己特有的人死之后的世界。基督教说,所有人将在末日审判时,根据生前的表现被分配到天堂地狱;佛教说,人将依据自己的行为,或者继续六道轮回,或者涅槃成佛;道教倡导通过修炼实现长生不死;儒家强调名垂青史。凡此种种,每一种宗教都以生命倒推的方式,论证现世生命的珍贵、独一、不可替代,都认为如果死后想有好去处,只能道德地度过今世。而自杀是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个体的生命过程,为每一种宗教所谴责。有些自杀者认为,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有人在遗嘱中说死了就自由了。从宗教的教义看,这些观点都不成立。在宗教看来,今生只不过是生命圈中的一个阶段,生命有来有去,如果在此生采取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必为自己的未来增添巨大的负资产。在这个意义上,每一种宗教都具有遏制自杀的先天灵性资源,为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

宗教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杜尔凯姆在其名著《自杀论》中,曾经用数据比较不同宗教信仰者自杀率的高低,并提出了社会“失范”与自杀率呈正相关。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大都证明,宗教信仰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宗教如何阐扬生命的价值,如何影响大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何帮助青少年应对精神危机,是宗教组织应该重视的职责,社会意义重大。

最近一些年来,我们遇到过在大学学习心理学的法师、牧师等,也看到一些宗教活动场所开设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但从中国宗教的整体看,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各类宗教院校都应把宗教心理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予以发展,进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宗教心理学工作者。同时,中国的医学院与师范学院系统,更有极大的必要将宗教心理学作为科学予以正面对待,将宗教中有益于心理健康,有助于遏制自杀等极端行为的精神资源提炼出来,成为普遍性的科学知识,造福人类。

过去的一周,中国的宗教心理学年会前所未有地在太原的一家宗教场所举行。这一行动无疑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教育、医疗、宗教、社区等全社会的每个部门,都应该在生命至上的大前提下,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宗教文化在促进大众心理健康、遏制自杀方面的正面价值,为改善大众的生命质量携手尽力。

(原文来自中国民族报,原标题: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应对自杀季

中国民族报 魏德东

2016-06-28 10:30:17

|
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应对自杀季
|

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应对考生自杀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考生自杀的消息也纷至沓来,令人痛心疾首。查阅资料发现,高考前后的几周,居然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自杀季”,遍及亚洲,以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国家最为典型。依据官方统计,印度每年因考试自杀的学生都在2000人以上,有的年份甚至接近6000人。中国没有统计数字,但仅仅媒体报道的消息,就已经惊心动魄。在美国,中、印、韩等国的移民子弟也以苦学、勤学、成绩突出而闻名,导致政府不得不出台法案压缩其升学空间。6月23日,美国最高法院就以4:3的投票,支持德克萨斯州大学在录取过程中,继续使用照顾不同肤色的“扶持法案”政策。实际效果就是增加亚裔子弟升学的难度。如果考虑到发生在亚洲的考试“自杀季”现象,美国的这一做法也多少有情可原。

从宗教学的视角看,目前中国各大宗教团体的慈善公益事业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如果能在青少年及大众的心理健康领域有更多的关注与介入,则是既有巨大现实意义,同时又有可行性的善举。

人类发明的大多数知识、学科都是有关人类之“生”的,唯有宗教学最专业地探索人类之“死”。每一种宗教都描述了自己特有的人死之后的世界。基督教说,所有人将在末日审判时,根据生前的表现被分配到天堂地狱;佛教说,人将依据自己的行为,或者继续六道轮回,或者涅槃成佛;道教倡导通过修炼实现长生不死;儒家强调名垂青史。凡此种种,每一种宗教都以生命倒推的方式,论证现世生命的珍贵、独一、不可替代,都认为如果死后想有好去处,只能道德地度过今世。而自杀是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个体的生命过程,为每一种宗教所谴责。有些自杀者认为,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有人在遗嘱中说死了就自由了。从宗教的教义看,这些观点都不成立。在宗教看来,今生只不过是生命圈中的一个阶段,生命有来有去,如果在此生采取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必为自己的未来增添巨大的负资产。在这个意义上,每一种宗教都具有遏制自杀的先天灵性资源,为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

宗教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杜尔凯姆在其名著《自杀论》中,曾经用数据比较不同宗教信仰者自杀率的高低,并提出了社会“失范”与自杀率呈正相关。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大都证明,宗教信仰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宗教如何阐扬生命的价值,如何影响大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何帮助青少年应对精神危机,是宗教组织应该重视的职责,社会意义重大。

最近一些年来,我们遇到过在大学学习心理学的法师、牧师等,也看到一些宗教活动场所开设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但从中国宗教的整体看,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各类宗教院校都应把宗教心理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予以发展,进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宗教心理学工作者。同时,中国的医学院与师范学院系统,更有极大的必要将宗教心理学作为科学予以正面对待,将宗教中有益于心理健康,有助于遏制自杀等极端行为的精神资源提炼出来,成为普遍性的科学知识,造福人类。

过去的一周,中国的宗教心理学年会前所未有地在太原的一家宗教场所举行。这一行动无疑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教育、医疗、宗教、社区等全社会的每个部门,都应该在生命至上的大前提下,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宗教文化在促进大众心理健康、遏制自杀方面的正面价值,为改善大众的生命质量携手尽力。

(原文来自中国民族报,原标题: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