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贵德和谐共生

中国道教协会 秩名

2011-02-09 13:00:16

尊道贵德 和谐共生——在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0年10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加强不同信仰和宗教之间的对话,以增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与合作,确定每年2月的第一周为 “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刚才宣读通过的《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也充分表达了我们道教界的意愿。我们坚决支持这一宣言,并将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

一、积极弘扬和谐理念

《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根植于中华沃土的道教有着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促进和谐的优良传统。道教界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比如:在促进个人内心和谐方面,道教主张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道教主张每个人都要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成人之美,济人之危。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希望人们“慈心于物,仁逮昆虫”,从而物我共生,其乐融融。

二、虚怀若谷,相互包容

《道德经》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教所信仰的“道”,具有容纳一切、慈爱万物的品质。由此,道教形成了“虚怀若谷”、“齐同慈爱”的教义思想。

道教认为,“道”以虚为体,让万物自然生化,各适其性。由此,我们看到,自然界尽管是由千差万别的物种构成的,但其运行却和谐而有序,正如古人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观念。在这里,“同”指的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世界上的事物如果都是绝对同一的,那就不可能有生机,不可能有发展。正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种事物之间又维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世界才能欣欣向荣。

道教的阴阳鱼太极图,形象地说明了“相反相成”的“和谐共生”思想。阴阳虽然相反,却又互含、共融,二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们承认不同宗教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导致冲突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差异。如果我们承认彼此存在差异的合理性,承认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人类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那么我们就能够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太上道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第一宝就是“慈”,即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又说:“知常容。”意即懂得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容的。由此,道教经典《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的观点,即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彼此的差异,对所有的人都以慈爱之心去对待。

我们希望,不同宗教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就像古人所说:“道并行而不相悖。”

三、美美与共,对话交流

我们主张不同宗教之间积极开展对话和交流。通过对话和交流,我们既能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而坚信人类文化有一些核心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我们又能深入地了解彼此之间的相异处,从而确信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借鉴,增进了解和互信,求同存异,既各美其美,又能美他人之所美,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四、坚持正信,持守中道

道教崇尚“中和”,反对极端思想和歪门邪道。《老子想尔注》说:“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说:“离种种边,名为妙道。”真正的道教,是远离各种旁门左道的。一切故弄玄虚、索隐行怪、神乎其神的言行,都是不符合道教教义思想的。我们要自觉抵制歪理邪说,保持道教信仰的纯正性。

五、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我们要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服务社会,净化人心。要深入挖掘道教教义中扬善抑恶、扶危济困、慈爱宽容、返璞归真、清静恬淡、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等思想,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要发挥道教注重养生的传统优势,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要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共建和谐美好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尊道贵德和谐共生

中国道教协会 秩名

2011-02-09 13:00:16

|
尊道贵德和谐共生
|
尊道贵德 和谐共生——在倡导宗教和谐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0年10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加强不同信仰和宗教之间的对话,以增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与合作,确定每年2月的第一周为 “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刚才宣读通过的《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也充分表达了我们道教界的意愿。我们坚决支持这一宣言,并将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

一、积极弘扬和谐理念

《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根植于中华沃土的道教有着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促进和谐的优良传统。道教界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比如:在促进个人内心和谐方面,道教主张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道教主张每个人都要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成人之美,济人之危。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希望人们“慈心于物,仁逮昆虫”,从而物我共生,其乐融融。

二、虚怀若谷,相互包容

《道德经》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教所信仰的“道”,具有容纳一切、慈爱万物的品质。由此,道教形成了“虚怀若谷”、“齐同慈爱”的教义思想。

道教认为,“道”以虚为体,让万物自然生化,各适其性。由此,我们看到,自然界尽管是由千差万别的物种构成的,但其运行却和谐而有序,正如古人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观念。在这里,“同”指的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世界上的事物如果都是绝对同一的,那就不可能有生机,不可能有发展。正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种事物之间又维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世界才能欣欣向荣。

道教的阴阳鱼太极图,形象地说明了“相反相成”的“和谐共生”思想。阴阳虽然相反,却又互含、共融,二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们承认不同宗教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导致冲突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差异。如果我们承认彼此存在差异的合理性,承认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人类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那么我们就能够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太上道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第一宝就是“慈”,即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又说:“知常容。”意即懂得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容的。由此,道教经典《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的观点,即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彼此的差异,对所有的人都以慈爱之心去对待。

我们希望,不同宗教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就像古人所说:“道并行而不相悖。”

三、美美与共,对话交流

我们主张不同宗教之间积极开展对话和交流。通过对话和交流,我们既能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而坚信人类文化有一些核心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我们又能深入地了解彼此之间的相异处,从而确信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借鉴,增进了解和互信,求同存异,既各美其美,又能美他人之所美,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四、坚持正信,持守中道

道教崇尚“中和”,反对极端思想和歪门邪道。《老子想尔注》说:“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说:“离种种边,名为妙道。”真正的道教,是远离各种旁门左道的。一切故弄玄虚、索隐行怪、神乎其神的言行,都是不符合道教教义思想的。我们要自觉抵制歪理邪说,保持道教信仰的纯正性。

五、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我们要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服务社会,净化人心。要深入挖掘道教教义中扬善抑恶、扶危济困、慈爱宽容、返璞归真、清静恬淡、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等思想,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要发挥道教注重养生的传统优势,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要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共建和谐美好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