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方法反思——湖南岳阳幕阜山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

大公网 佚名

2016-08-09 10:14:43

幕阜山俯瞰

幕阜山俯瞰

2016年7月29日至31日,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人民大学道教界校友联谊会、第二届全国道教文化建设论坛在湖南省岳阳市幕阜山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建明和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刘迅发起,向中外道教学者及道教界代表发出邀请。来自法国、美国、日本、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学者在会议上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7月29日下午论坛进入会议单元。会议分别在三个会场进行,其中的两个会场安排进行学者的论文发表,第三个会场设为“首届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界校友联谊会暨第二届全国道教文化建设论坛”,出席的道教界代表就如何建设现代道教、并就何建明发起的大学生道文化夏令营各道场举办经验进行了交流。

会议上学者们的议题涉及道教学术议题中的诸多面向,同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学者们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提炼与反思

作为论坛的发起人,何建明多次提到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期望道教学者和道教界能进行问题意识和方法的反思。何建明说,我们寻求达到“共通”,而不是“共同”,希望能够努力在繁杂的道学内容中提炼出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如果能有对自己领域的方法反思,那么与大家交流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共通语言。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会议没有规定主题的原因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陈霞提出,我们很有必要回顾道教界的研究,并提出反思。总结到现在为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后来的学者有更清晰的方向感。

会议中几位西方学者都共同谈到了道教研究现在所使用的概念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祁泰履说,宗教学受基督教学的影响,所用词汇往往都来自于西方宗教和哲学,我们要谨慎使用概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柏夷向在座的学者表达希望大家能帮助他研究西方与中国的用词怎样不同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沟通中西”。

李福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相似的问题,他说,“道教学”结合了非常多的学科门类与研究方法,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门学科,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很少有道教研究方法论影响西方的方法论或别的理论。方法应该是国际的,但道教现在在这一部分还是空缺,他希望这方面可以看到新的突破。

基础文献与多方法研究

现在道教研究中重视个案、田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和方法结合是一个前沿趋势。会议发表的论文中,巫能昌博士(复旦大学)、潘君亮博士(法国丹尼斯狄德罗大学)的田野、刘迅和洪怡莎(Isabelle Ang)(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的田野与历史结合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四川社科院教授李远国在认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教研究若拘于文献则难有创新,只能是“炒饭”,出不了新的学术成果。

另一方面,这次会议中更多的学者则突出强调了对道教基础文献的回归。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王岗说,要做“有文献背景的田野考察”,他说,道教是文字的宗教,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都不能缺少对历史的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固盛认为,学术界的学术水平和成果与道藏这个大资料库相比可能还相差很远。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黎志添也表示,将不同的学科和手段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值得尊重和高兴,但不能离开经典,否则道教的身份就不能被揭示出来。

新技术和新概念

如何利用现代的科学数据分析手段研究道教是学者们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黎志添提出应当建立既保全个人的努力、又可供大家利用的大数据。他说,一个学科的发展若是没有大数据的话发展很难,如果一个学科的数据资料不能代表这个学科那么作为这个学科应该感到惭愧。柏夷对数据库的作用表达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数据很可能不足为信,所以我们应该谨慎使用数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付海晏的论文专门探讨了数据量化问题,他同样提出了数据分析使用中的缺陷:关键是首先我们在一些基本事实层面掌握都还不是很清楚的现状。陈霞表示很同意黎志添的提议,认为我们应该进行学科建设,关注公共的问题。虽然这种技术手段可能存在诸多不足,但已承载着现代道教学者共同的关注和期待。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谢聪辉则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道教+”。“+”表明的不仅是正向的能量,而且是开放的、可交流的、可以让别人容易进入的、影响更大的道教。南京大学杨德睿在分析道教研究与其他相关领域关系的时候指出,道教研究中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太过强大,设定了太高的门槛,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也许没有与我们有多少的交流。道教在现代需要建立适应现代语境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地域与国际

道教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和开始深入到地方道教的研究中去,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地方道教展开。何建明发表的论文《经典诠释与文献表达——地方志、金石文献所展现的道教文化传统主旨》就强调需要将学术视野扩大到更广大更基层的领域,即各地方的方志文献和碑刻文献中去。法国远东研究院教授范华曾在湖南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资料收集,会议期间放映了他拍摄制作的道教电影纪录片《妙峰庙会——四百年的历史》,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地方道教研究成果。

在强调地方道教研究的同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土屋昌明提出了道教研究文化学角度的地域范围问题。他说,王岗提到“汉族的道教”,但其实道教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还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希望大家能扩大视野,道教是东亚共同的。日本学界认为应该表述的概念是“东亚世界”和“汉字文化圈”,在这个范围中道教是重要的部分。同时,日本文化中道教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道教对日本的影响也非常大,不是作为独立的道教,而是在佛教、神道教、道教美术中融合的道教。刘迅对此方向表示认同,他说,我们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也要看到道教的“广地域性”,道教即使不是“世界性”,也是“广地域”的。大家一直都把鲁迅的那句“中国的根柢在道教”记得很牢,但其实我们不必拘泥于此。柏夷则激动地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可以说道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我们要好好学习保护它!”

人才培养与现实功用

举办学术论坛与道教界教内经验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道教界的人才培养、发挥交流效能、影响实践,这一点在会议中多次得到了强调。何建明在总结中说,我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关注学者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后我们的会议也许不是讨论学者个人的课题,而是对学术史进行梳理,然后结合个人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而影响宗教史;在参会对象上则可能会邀请更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相信对他们的影响会非常大。会议赞助方之一的敦和基金董事长熊敏华在总结发言中说,我们非常关注学者们研究的问题是否与时俱进,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是不是起作用、是否有贡献,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回应当代问题、回到日常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在会议总结中说,道教研究在世界宗教中相对薄弱,道教界自身的知识水平还严重不足,论文发表部分没有教界的道长参会,现在急需培养道教界人才。在道教文化建设专题分论坛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高道是道教未来发展的希望。”李光富道长指出,让道教适应时代、走向世界,需要多角度培养人才,名山名观更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好,既要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也要培养弘法的人才、内修的实干人才。何建明还强调,道教界迫切需要站在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体系上的人才,一提起道教总想到看相算命卜卦风水等等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论坛于7月31日上午举行了圆桌会议总结及闭幕式。李光富道长宣布论坛圆满结束。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问题意识与方法反思——湖南岳阳幕阜山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

大公网 佚名

2016-08-09 10:14:43

|
问题意识与方法反思——湖南岳阳幕阜山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
|

幕阜山俯瞰

幕阜山俯瞰

2016年7月29日至31日,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人民大学道教界校友联谊会、第二届全国道教文化建设论坛在湖南省岳阳市幕阜山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建明和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刘迅发起,向中外道教学者及道教界代表发出邀请。来自法国、美国、日本、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学者在会议上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7月29日下午论坛进入会议单元。会议分别在三个会场进行,其中的两个会场安排进行学者的论文发表,第三个会场设为“首届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界校友联谊会暨第二届全国道教文化建设论坛”,出席的道教界代表就如何建设现代道教、并就何建明发起的大学生道文化夏令营各道场举办经验进行了交流。

会议上学者们的议题涉及道教学术议题中的诸多面向,同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学者们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提炼与反思

作为论坛的发起人,何建明多次提到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期望道教学者和道教界能进行问题意识和方法的反思。何建明说,我们寻求达到“共通”,而不是“共同”,希望能够努力在繁杂的道学内容中提炼出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如果能有对自己领域的方法反思,那么与大家交流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共通语言。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会议没有规定主题的原因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陈霞提出,我们很有必要回顾道教界的研究,并提出反思。总结到现在为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后来的学者有更清晰的方向感。

会议中几位西方学者都共同谈到了道教研究现在所使用的概念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祁泰履说,宗教学受基督教学的影响,所用词汇往往都来自于西方宗教和哲学,我们要谨慎使用概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柏夷向在座的学者表达希望大家能帮助他研究西方与中国的用词怎样不同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沟通中西”。

李福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相似的问题,他说,“道教学”结合了非常多的学科门类与研究方法,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门学科,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很少有道教研究方法论影响西方的方法论或别的理论。方法应该是国际的,但道教现在在这一部分还是空缺,他希望这方面可以看到新的突破。

基础文献与多方法研究

现在道教研究中重视个案、田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和方法结合是一个前沿趋势。会议发表的论文中,巫能昌博士(复旦大学)、潘君亮博士(法国丹尼斯狄德罗大学)的田野、刘迅和洪怡莎(Isabelle Ang)(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的田野与历史结合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四川社科院教授李远国在认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教研究若拘于文献则难有创新,只能是“炒饭”,出不了新的学术成果。

另一方面,这次会议中更多的学者则突出强调了对道教基础文献的回归。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王岗说,要做“有文献背景的田野考察”,他说,道教是文字的宗教,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都不能缺少对历史的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固盛认为,学术界的学术水平和成果与道藏这个大资料库相比可能还相差很远。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黎志添也表示,将不同的学科和手段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值得尊重和高兴,但不能离开经典,否则道教的身份就不能被揭示出来。

新技术和新概念

如何利用现代的科学数据分析手段研究道教是学者们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黎志添提出应当建立既保全个人的努力、又可供大家利用的大数据。他说,一个学科的发展若是没有大数据的话发展很难,如果一个学科的数据资料不能代表这个学科那么作为这个学科应该感到惭愧。柏夷对数据库的作用表达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数据很可能不足为信,所以我们应该谨慎使用数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付海晏的论文专门探讨了数据量化问题,他同样提出了数据分析使用中的缺陷:关键是首先我们在一些基本事实层面掌握都还不是很清楚的现状。陈霞表示很同意黎志添的提议,认为我们应该进行学科建设,关注公共的问题。虽然这种技术手段可能存在诸多不足,但已承载着现代道教学者共同的关注和期待。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谢聪辉则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道教+”。“+”表明的不仅是正向的能量,而且是开放的、可交流的、可以让别人容易进入的、影响更大的道教。南京大学杨德睿在分析道教研究与其他相关领域关系的时候指出,道教研究中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太过强大,设定了太高的门槛,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也许没有与我们有多少的交流。道教在现代需要建立适应现代语境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地域与国际

道教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和开始深入到地方道教的研究中去,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地方道教展开。何建明发表的论文《经典诠释与文献表达——地方志、金石文献所展现的道教文化传统主旨》就强调需要将学术视野扩大到更广大更基层的领域,即各地方的方志文献和碑刻文献中去。法国远东研究院教授范华曾在湖南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资料收集,会议期间放映了他拍摄制作的道教电影纪录片《妙峰庙会——四百年的历史》,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地方道教研究成果。

在强调地方道教研究的同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土屋昌明提出了道教研究文化学角度的地域范围问题。他说,王岗提到“汉族的道教”,但其实道教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还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希望大家能扩大视野,道教是东亚共同的。日本学界认为应该表述的概念是“东亚世界”和“汉字文化圈”,在这个范围中道教是重要的部分。同时,日本文化中道教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道教对日本的影响也非常大,不是作为独立的道教,而是在佛教、神道教、道教美术中融合的道教。刘迅对此方向表示认同,他说,我们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也要看到道教的“广地域性”,道教即使不是“世界性”,也是“广地域”的。大家一直都把鲁迅的那句“中国的根柢在道教”记得很牢,但其实我们不必拘泥于此。柏夷则激动地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可以说道教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我们要好好学习保护它!”

人才培养与现实功用

举办学术论坛与道教界教内经验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道教界的人才培养、发挥交流效能、影响实践,这一点在会议中多次得到了强调。何建明在总结中说,我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关注学者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后我们的会议也许不是讨论学者个人的课题,而是对学术史进行梳理,然后结合个人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而影响宗教史;在参会对象上则可能会邀请更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相信对他们的影响会非常大。会议赞助方之一的敦和基金董事长熊敏华在总结发言中说,我们非常关注学者们研究的问题是否与时俱进,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是不是起作用、是否有贡献,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回应当代问题、回到日常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在会议总结中说,道教研究在世界宗教中相对薄弱,道教界自身的知识水平还严重不足,论文发表部分没有教界的道长参会,现在急需培养道教界人才。在道教文化建设专题分论坛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高道是道教未来发展的希望。”李光富道长指出,让道教适应时代、走向世界,需要多角度培养人才,名山名观更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好,既要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也要培养弘法的人才、内修的实干人才。何建明还强调,道教界迫切需要站在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体系上的人才,一提起道教总想到看相算命卜卦风水等等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论坛于7月31日上午举行了圆桌会议总结及闭幕式。李光富道长宣布论坛圆满结束。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