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江苏茅山乾元观召开

中国宗教学术网 张真瑞

2016-09-28 17:14:40

道教之音江苏讯    2016年9月24日至25日,修行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社会暨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江苏茅山乾元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金坛茅山乾元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四家单位联合主办。

“修行人类学”由陈进国、黄剑波和杨德睿等学者共同倡导,自2013年提出以来,相关讨论日益深入,次年于海南玉蟾宫举办第一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本次会议借《宗教人类学》第7辑推出“修行人类学”专辑之际,四家学术主办单位决定举办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以“修行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社会”为主题。本次会议议程共有六个单元,分别由四场主题研讨会与一场研究生论坛及圆桌讨论会组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各学术机构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24日晨,参会学者在乾元观大罗宝殿观摩乾元观早课,后前往斋堂过斋。会议开幕式于八点在乾元观片云居讲课堂举行,由南京大学杨德睿主持。乾元观李崇凡道长代表道观对前来参会的学者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乾元观的基本情况。浙江大学庄孔韶致辞并祝贺。

会议第一场由南京大学杨德睿主持,北京大学吴飞评议。浙江大学庄孔韶以题为“过化与修行”作为研讨会的开场,探讨了中国本土概念“过化”与儒学传播的关系,指出学界福柯“权力说”泛化的现象,而在中国儒学传播过程中,情感等其他要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却总被学者所忽视。接下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陈进国以“存神过化(道化)与修行动力学:以近现代的济度宗教团体为例”为题,以近现代民间教派(道门、教门)等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来讨论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和超越性意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梁恒豪从“济度宗教”的内涵、特征,济世度人与修行的关系以及修行心理学等层面进行阐发,为“济度宗教”和修行研究提出一些新的可能。北京社科院许金声基于自己多年来在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来与大家分享“心理治疗对于宗教徒的影响”。北京大学吴飞对以上四位主讲人的报告作出评议,他说:“四场报告作为一个整体,前后呼应。让我们看到,怎样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修行的实质是什么,对于人的精神提升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它和西方权力话语下传教模式的差别有更多的理解。”

第二场以佛教修行研究为主,由华东师范大学黄剑波主持,浙江财经大学卢成仁评议。

中山大学程肖力、中国社科院韩琪、南京大学谢燕清、华东师范大学张真瑞和大连民族大学伦毓敏分别发言。程肖力以X镇为例,从民间佛教的多样性来探讨佛教修行与中国佛教改革;韩琪从信仰与家庭的冲突、个人修学上的困惑和冲突两大方面详细阐述佛教青年信徒经历的各种圣俗差异,及其应对方式和选择,以反映佛教信仰与俗世生活的矛盾;谢燕清以南京临终助念团为例,阐述了助念与修行的关系。张真瑞从古琴制作中的身体参与出发,来讲述一个斫琴僧人的修行实践;伦毓敏则系统地为大家介绍了科尔沁蒙古萨满的“修行”过程。卢成仁在评议中讲到:“我们在用修行概念和做修行研究的时候,有无可能推动我们在各自具体研究领域及其问题的进步?或者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贡献。”

24日晚上,会议组召集与会的各高校研究生举办了一个小型研究生论坛。杨德睿和黄剑波等也参加了这次论坛。同学们依次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并展开自由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就各自的研究兴趣点相互交流,一直持续到深夜。

25日分别举行了会议第三场、第四场和圆桌讨论会。

第三场以基督信仰研究为主,由陈进国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慧做评议。黄剑波以中国近代神学家倪柝声“小群教会”为例,探讨基督新教灵性观和身体实践。卢成仁以怒江傈僳人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为例,提出祷告作为修行过程在傈僳人信仰实践中,更多是在学习并规诫自身成为一个基督徒,而非以“‘超凡脱俗’为目的”;进而希望以此案例为核心提供“修行”研究概念进行反思和扩充的可能。中山大学熊威基于自己的田野研究来讲述天主教备修院的教育模式内部存在巨大的张力,简单地将宗教教育与文化教育拼接在一起,而无法将其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从而造成其对信仰和知识双重脱嵌的困境等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邢婷婷讲目光聚焦于中国大都市青年人的超常信仰实践(占卜、占星等),讨论超常信仰在青年人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并探讨青年人如何借助超常信仰呈现个体与社会、私人与公共之间的关系。中国社科院李耕对两本关于中国气功的人类学研究专著Qigong Fever和Breathing Spaces展开述评,并比较了气功和养生在人类学视野中的异同。

第四场以道教与民间修行研究为主,会议由黄剑波主持,梁恒豪做评议人。首先是闽南师范大学的吴文文通过文献研究来探究宋元两代《老子》注释者的修行实践。杨德睿从道教学院两届学生的差异中发现,近世以来道教传承过程中科仪训练比重削弱,口语表达的要求有所提升。中山大学张超从道家内修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四大门-五大家”这几种动物被认为是神圣的,从而得到人们的崇拜;五种神圣动物分别代表了宗教内修中的五种情感,而神圣动物是五种情感的图像化处理;并提出五种神圣动物的转化过程有利于克服思维的意向性这一内修过程中的元阻碍。芝加哥大学曾毓坤以中国日益流行的儒学读经教育为例,来讨论旨在穷尽修行文化特性和多样性的体验性(experientiality)、时间性(temporality)与价值(value)取向性三个维度,解释读经在何种意义上得以成为另类的修行教育。

最后的圆桌讨论,全体人员在片云居的大厅席地围坐,就两天来的会议研讨做总结。庄孔韶首先发言,他觉得本次会议在研究领域来看较其他更为丰富多样,人类学修行研究所聚焦的问题可以有一个具体的分类方式,最终还可以展示出人类学在修行研究中贡献的尺度。陈进国就会议论文的结集出版提出期待,并对下届修行人类学的工作坊作了初步预告。吴飞认为,这次会议的多数研究对传统宗教人类学研究可能会产生一种颠覆,但需要有更多的理论上的关注和突破。黄剑波表示,提出修行人类学的初衷就是想要有宗教人类学研究上更多可能性的努力,而且从几次会议来看,文章的质量都有所提升。杨德睿认为,修行人类学应该更多关注平信徒、关注日常,而且“家”在修行生活中的重要性非常值得关注。修行媒介在修行实践中的使用也非常重要,如经典、艺术、话语(声音)。参会的其他青年学者也依次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并做交流。

两天的会议在有着优良道风的道教圣地乾元观举行,参会的修行研究者在体验道家养生素食的同时就各自的研究展开讨论和交流;有意摘掉各自的头衔,希望能够突破各种研究上的限制,以期能有更多研究上的贡献,对自己的身心都有所长养。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江苏茅山乾元观召开

中国宗教学术网 张真瑞

2016-09-28 17:14:40

|
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江苏茅山乾元观召开
|

道教之音江苏讯    2016年9月24日至25日,修行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社会暨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在江苏茅山乾元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金坛茅山乾元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四家单位联合主办。

“修行人类学”由陈进国、黄剑波和杨德睿等学者共同倡导,自2013年提出以来,相关讨论日益深入,次年于海南玉蟾宫举办第一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本次会议借《宗教人类学》第7辑推出“修行人类学”专辑之际,四家学术主办单位决定举办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以“修行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与社会”为主题。本次会议议程共有六个单元,分别由四场主题研讨会与一场研究生论坛及圆桌讨论会组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各学术机构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24日晨,参会学者在乾元观大罗宝殿观摩乾元观早课,后前往斋堂过斋。会议开幕式于八点在乾元观片云居讲课堂举行,由南京大学杨德睿主持。乾元观李崇凡道长代表道观对前来参会的学者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乾元观的基本情况。浙江大学庄孔韶致辞并祝贺。

会议第一场由南京大学杨德睿主持,北京大学吴飞评议。浙江大学庄孔韶以题为“过化与修行”作为研讨会的开场,探讨了中国本土概念“过化”与儒学传播的关系,指出学界福柯“权力说”泛化的现象,而在中国儒学传播过程中,情感等其他要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却总被学者所忽视。接下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陈进国以“存神过化(道化)与修行动力学:以近现代的济度宗教团体为例”为题,以近现代民间教派(道门、教门)等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来讨论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和超越性意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梁恒豪从“济度宗教”的内涵、特征,济世度人与修行的关系以及修行心理学等层面进行阐发,为“济度宗教”和修行研究提出一些新的可能。北京社科院许金声基于自己多年来在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来与大家分享“心理治疗对于宗教徒的影响”。北京大学吴飞对以上四位主讲人的报告作出评议,他说:“四场报告作为一个整体,前后呼应。让我们看到,怎样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修行的实质是什么,对于人的精神提升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它和西方权力话语下传教模式的差别有更多的理解。”

第二场以佛教修行研究为主,由华东师范大学黄剑波主持,浙江财经大学卢成仁评议。

中山大学程肖力、中国社科院韩琪、南京大学谢燕清、华东师范大学张真瑞和大连民族大学伦毓敏分别发言。程肖力以X镇为例,从民间佛教的多样性来探讨佛教修行与中国佛教改革;韩琪从信仰与家庭的冲突、个人修学上的困惑和冲突两大方面详细阐述佛教青年信徒经历的各种圣俗差异,及其应对方式和选择,以反映佛教信仰与俗世生活的矛盾;谢燕清以南京临终助念团为例,阐述了助念与修行的关系。张真瑞从古琴制作中的身体参与出发,来讲述一个斫琴僧人的修行实践;伦毓敏则系统地为大家介绍了科尔沁蒙古萨满的“修行”过程。卢成仁在评议中讲到:“我们在用修行概念和做修行研究的时候,有无可能推动我们在各自具体研究领域及其问题的进步?或者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贡献。”

24日晚上,会议组召集与会的各高校研究生举办了一个小型研究生论坛。杨德睿和黄剑波等也参加了这次论坛。同学们依次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并展开自由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就各自的研究兴趣点相互交流,一直持续到深夜。

25日分别举行了会议第三场、第四场和圆桌讨论会。

第三场以基督信仰研究为主,由陈进国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慧做评议。黄剑波以中国近代神学家倪柝声“小群教会”为例,探讨基督新教灵性观和身体实践。卢成仁以怒江傈僳人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为例,提出祷告作为修行过程在傈僳人信仰实践中,更多是在学习并规诫自身成为一个基督徒,而非以“‘超凡脱俗’为目的”;进而希望以此案例为核心提供“修行”研究概念进行反思和扩充的可能。中山大学熊威基于自己的田野研究来讲述天主教备修院的教育模式内部存在巨大的张力,简单地将宗教教育与文化教育拼接在一起,而无法将其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从而造成其对信仰和知识双重脱嵌的困境等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邢婷婷讲目光聚焦于中国大都市青年人的超常信仰实践(占卜、占星等),讨论超常信仰在青年人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并探讨青年人如何借助超常信仰呈现个体与社会、私人与公共之间的关系。中国社科院李耕对两本关于中国气功的人类学研究专著Qigong Fever和Breathing Spaces展开述评,并比较了气功和养生在人类学视野中的异同。

第四场以道教与民间修行研究为主,会议由黄剑波主持,梁恒豪做评议人。首先是闽南师范大学的吴文文通过文献研究来探究宋元两代《老子》注释者的修行实践。杨德睿从道教学院两届学生的差异中发现,近世以来道教传承过程中科仪训练比重削弱,口语表达的要求有所提升。中山大学张超从道家内修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四大门-五大家”这几种动物被认为是神圣的,从而得到人们的崇拜;五种神圣动物分别代表了宗教内修中的五种情感,而神圣动物是五种情感的图像化处理;并提出五种神圣动物的转化过程有利于克服思维的意向性这一内修过程中的元阻碍。芝加哥大学曾毓坤以中国日益流行的儒学读经教育为例,来讨论旨在穷尽修行文化特性和多样性的体验性(experientiality)、时间性(temporality)与价值(value)取向性三个维度,解释读经在何种意义上得以成为另类的修行教育。

最后的圆桌讨论,全体人员在片云居的大厅席地围坐,就两天来的会议研讨做总结。庄孔韶首先发言,他觉得本次会议在研究领域来看较其他更为丰富多样,人类学修行研究所聚焦的问题可以有一个具体的分类方式,最终还可以展示出人类学在修行研究中贡献的尺度。陈进国就会议论文的结集出版提出期待,并对下届修行人类学的工作坊作了初步预告。吴飞认为,这次会议的多数研究对传统宗教人类学研究可能会产生一种颠覆,但需要有更多的理论上的关注和突破。黄剑波表示,提出修行人类学的初衷就是想要有宗教人类学研究上更多可能性的努力,而且从几次会议来看,文章的质量都有所提升。杨德睿认为,修行人类学应该更多关注平信徒、关注日常,而且“家”在修行生活中的重要性非常值得关注。修行媒介在修行实践中的使用也非常重要,如经典、艺术、话语(声音)。参会的其他青年学者也依次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并做交流。

两天的会议在有着优良道风的道教圣地乾元观举行,参会的修行研究者在体验道家养生素食的同时就各自的研究展开讨论和交流;有意摘掉各自的头衔,希望能够突破各种研究上的限制,以期能有更多研究上的贡献,对自己的身心都有所长养。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