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林:学习陈撄宁先生的情怀、信念、精神与作风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张凤林

2016-10-19 13:44:31

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在安徽怀宁举行

陈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实践“仙学”,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会长。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全国道教界的拥戴。1989年,在陈先生仙逝二十周年时,中国道协曾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和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领导都对陈先生作了高度评价。

在陈先生的家乡举办研讨会,探讨他的思想,缅怀他的业绩,追慕他的高风亮节。借此机会,我拟从四个方面对陈先生的生平事迹谈一点个人的感想。

一、 爱国爱教的情怀

回顾陈撄宁先生的一生,其爱国爱教的情怀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陈撄宁先生的爱国爱教情怀,首先表现在其创立的仙学理论中。他倡导仙学的出发点,是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强化国民的体魄,以抵御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军事侵略。他分析说:“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劫人灵魂,其害深。……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其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胜言哉!”有感于此,陈先生力倡本位文化,以图救国,把道教看成“今日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他说:“吾人今日谈及道教,必须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确认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切不可妄自菲薄,毁我珠玉,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复兴之望。”

新中国成立后,陈先生亲眼看到了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其爱国爱教的情怀更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抒发。陈先生在中国道协工作期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团结带领全国道教徒爱国爱教,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二、 求道不已的信念

陈撄宁先生不仅爱国爱教,而且其毕生都在求道的路上永不停歇地前行。

陈先生幼承家学,熟读儒典。15岁时,他因患“童子痨”而改从其叔祖父学习中医以自救,并试做仙道功法,逐渐恢复健康。因此,坚信仙道养生法,有却病延年奇效。陈先生一生研习仙道养生之法,遍访名山高道。他于1912年赴上海,花了三年时间在白云观把明版《道藏》通读了一遍,遂进一步探得道教丹术的底蕴,认识道教学术之全体。

为弘扬“仙学”,陈先生先后参与创办《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担任主笔,精阐道义,并向全国读者答疑解惑。一时之间,修真学子纷纷扣问道要,交流玄机。陈先生及其同道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形成了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8年5月,陈先生受张竹铭等人邀请,在“仙学院”主讲仙学理论。这期间,他公开讲授了《周易参同契》、《悟真篇》、《黄庭经》、《灵源大道歌》、《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等丹经。

担任中国道教协会领导职务后,他又对自己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注重研究道教的历史和教理教义,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果。

综观陈先生的一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求道的信念永远坚定,钻研道教学术的追求始终不变,可谓“吾道一以贯之”。

三、 与时俱进的精神

陈撄宁先生在求道的路上,并非是简单地继承传统,而是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吸收新的科学知识,对道教传统修炼方法及教理教义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

陈先生在继承传统养生学的基础上,适应新潮流,汲取新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建构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仙学理论。他引入近代科学精神,试图以科学理论解释和改进仙学。这也是道教养生学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必然道路。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患神经衰弱症的患者增多。中西医都没有很好的医治办法。陈撄宁先生认为,只有纯粹的静功才能彻底医治神经衰弱。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屏风山疗养院开设了静功疗养专科,并写作了《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一文作为理法上的指导。在临床实践中,静功治疗神经衰弱的疗效非常好。历史上,静功往往只用于身心修养。陈先生首次提出以静功治病,并解释其机理为“使高级神经中枢免除一切障碍,恢复其本能”,这就用近代医学的理论解释了传统静功的治病原理,可谓其与时俱进精神的表现。

近代以来,道教的发展逐渐式微。传统的师徒授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道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了。为此,陈撄宁先生在1961年草拟了“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工作及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大纲”,并积极筹划开办道教徒进修班。在陈先生的努力下,道教徒进修班以现代教育的方式,为道教界培养了一批教理教义研究人才和古籍整理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年,道教徒的数量明显减少了。道教界人士对于整个道教的前途问题不免忧心忡忡。对此,陈撄宁先生把道教的形式和精神作了区分,认为道教的精神寄托在道教的学术上面。道教的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敢保证它永久不变;但道教的学术,因为群众所需要,非但能够长久流传,而且将来还可以逐渐发展。只要道教学术一日存在,道教精神也就一日有所寄托。

回顾陈撄宁先生的一生,其学问与事功,无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陈先生始终能够使道教及其学术的发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四、 求真务实的作风

陈撄宁先生的一生,都贯穿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陈先生认为,仙学是一门实验性质的学术,讲求实凭实据。他曾提出神仙之学有四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务实不务虚”。在他看来,“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与彼专讲玄理者不同”。为了防止别人将自己神化,他告诫说,“你们切切不要烘云托月,制造谣言,说我已经得道,免得欺骗后人”。这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令人钦佩。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撄宁先生又将其求真务实的作风贯彻在了中国道协的工作中。在当选为中国道协第二届会长后,陈先生随即在全国政协讲坛呼吁开展道教学术研究。不久,中国道协便成立了研究室,陈先生精心制订了《道教研究计划》和《培养道教人才计划》,提出了“在教言教,按道教本来面目研究道教”的方针。他亲自指导研究人员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道教文献资料,编辑《历代道教历史资料》,编写《中国道教史提纲》。他还创办了《道协会刊》和道教知识进修班,并亲自撰写文稿和授课。

总之,陈撄宁先生不仅是一位近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爱国知识分子,而且是中国道教徒爱戴的领导人。今天,我们纪念陈先生,缅怀他的业绩,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他爱国爱教的情怀,求道不已的信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开展道教文化研究,把道教的各项事业办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为10月18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在“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有删节。)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张凤林:学习陈撄宁先生的情怀、信念、精神与作风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张凤林

2016-10-19 13:44:31

|
张凤林:学习陈撄宁先生的情怀、信念、精神与作风
|

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在安徽怀宁举行

陈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实践“仙学”,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会长。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全国道教界的拥戴。1989年,在陈先生仙逝二十周年时,中国道协曾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和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领导都对陈先生作了高度评价。

在陈先生的家乡举办研讨会,探讨他的思想,缅怀他的业绩,追慕他的高风亮节。借此机会,我拟从四个方面对陈先生的生平事迹谈一点个人的感想。

一、 爱国爱教的情怀

回顾陈撄宁先生的一生,其爱国爱教的情怀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陈撄宁先生的爱国爱教情怀,首先表现在其创立的仙学理论中。他倡导仙学的出发点,是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强化国民的体魄,以抵御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军事侵略。他分析说:“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劫人灵魂,其害深。……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其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胜言哉!”有感于此,陈先生力倡本位文化,以图救国,把道教看成“今日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他说:“吾人今日谈及道教,必须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确认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切不可妄自菲薄,毁我珠玉,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复兴之望。”

新中国成立后,陈先生亲眼看到了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其爱国爱教的情怀更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抒发。陈先生在中国道协工作期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团结带领全国道教徒爱国爱教,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二、 求道不已的信念

陈撄宁先生不仅爱国爱教,而且其毕生都在求道的路上永不停歇地前行。

陈先生幼承家学,熟读儒典。15岁时,他因患“童子痨”而改从其叔祖父学习中医以自救,并试做仙道功法,逐渐恢复健康。因此,坚信仙道养生法,有却病延年奇效。陈先生一生研习仙道养生之法,遍访名山高道。他于1912年赴上海,花了三年时间在白云观把明版《道藏》通读了一遍,遂进一步探得道教丹术的底蕴,认识道教学术之全体。

为弘扬“仙学”,陈先生先后参与创办《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担任主笔,精阐道义,并向全国读者答疑解惑。一时之间,修真学子纷纷扣问道要,交流玄机。陈先生及其同道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形成了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8年5月,陈先生受张竹铭等人邀请,在“仙学院”主讲仙学理论。这期间,他公开讲授了《周易参同契》、《悟真篇》、《黄庭经》、《灵源大道歌》、《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等丹经。

担任中国道教协会领导职务后,他又对自己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注重研究道教的历史和教理教义,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果。

综观陈先生的一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求道的信念永远坚定,钻研道教学术的追求始终不变,可谓“吾道一以贯之”。

三、 与时俱进的精神

陈撄宁先生在求道的路上,并非是简单地继承传统,而是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吸收新的科学知识,对道教传统修炼方法及教理教义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

陈先生在继承传统养生学的基础上,适应新潮流,汲取新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建构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仙学理论。他引入近代科学精神,试图以科学理论解释和改进仙学。这也是道教养生学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必然道路。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患神经衰弱症的患者增多。中西医都没有很好的医治办法。陈撄宁先生认为,只有纯粹的静功才能彻底医治神经衰弱。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屏风山疗养院开设了静功疗养专科,并写作了《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一文作为理法上的指导。在临床实践中,静功治疗神经衰弱的疗效非常好。历史上,静功往往只用于身心修养。陈先生首次提出以静功治病,并解释其机理为“使高级神经中枢免除一切障碍,恢复其本能”,这就用近代医学的理论解释了传统静功的治病原理,可谓其与时俱进精神的表现。

近代以来,道教的发展逐渐式微。传统的师徒授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道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了。为此,陈撄宁先生在1961年草拟了“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工作及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大纲”,并积极筹划开办道教徒进修班。在陈先生的努力下,道教徒进修班以现代教育的方式,为道教界培养了一批教理教义研究人才和古籍整理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年,道教徒的数量明显减少了。道教界人士对于整个道教的前途问题不免忧心忡忡。对此,陈撄宁先生把道教的形式和精神作了区分,认为道教的精神寄托在道教的学术上面。道教的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敢保证它永久不变;但道教的学术,因为群众所需要,非但能够长久流传,而且将来还可以逐渐发展。只要道教学术一日存在,道教精神也就一日有所寄托。

回顾陈撄宁先生的一生,其学问与事功,无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陈先生始终能够使道教及其学术的发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四、 求真务实的作风

陈撄宁先生的一生,都贯穿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陈先生认为,仙学是一门实验性质的学术,讲求实凭实据。他曾提出神仙之学有四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务实不务虚”。在他看来,“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与彼专讲玄理者不同”。为了防止别人将自己神化,他告诫说,“你们切切不要烘云托月,制造谣言,说我已经得道,免得欺骗后人”。这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令人钦佩。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撄宁先生又将其求真务实的作风贯彻在了中国道协的工作中。在当选为中国道协第二届会长后,陈先生随即在全国政协讲坛呼吁开展道教学术研究。不久,中国道协便成立了研究室,陈先生精心制订了《道教研究计划》和《培养道教人才计划》,提出了“在教言教,按道教本来面目研究道教”的方针。他亲自指导研究人员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道教文献资料,编辑《历代道教历史资料》,编写《中国道教史提纲》。他还创办了《道协会刊》和道教知识进修班,并亲自撰写文稿和授课。

总之,陈撄宁先生不仅是一位近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爱国知识分子,而且是中国道教徒爱戴的领导人。今天,我们纪念陈先生,缅怀他的业绩,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他爱国爱教的情怀,求道不已的信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开展道教文化研究,把道教的各项事业办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为10月18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在“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有删节。)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