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黄大仙祠:拜神也搞电子化

华尔街日报 佚名

2011-02-25 09:27:51

黄大仙祠的新祈福大殿

节期间,薇薇安•蔡(Vivian Choi)按每年的惯例,去香港最大的道教庙宇之一黄大仙祠(Wong Tai Sin)为新的一年祈福。不过,这次她没有按照古老的道家习俗上香,而是将一张手写的祈福书放入一个小盒子,然后一尊电子女神像就会亮灯并喷出一缕人造烟,显示祈祷已被神明接受。

当善男信女喜迎兔年之际,香港九龙区的黄大仙祠也进入自己的一个新时代:高科技道教时代。

有着90年历史的黄大仙祠耗资一亿港币(约1300万美元)新建了一个地下祈福殿——用黄金和大理石打造得金碧辉煌,配上各种LED灯和动作探测器——并赶在2011年2月3日春节假期之前开放,预计在两周内吸引超过100万名访客。

这座占地10,000平方英尺的祈福殿花了三年时间建成,有一个拱形的回声强化穹顶,上面装饰着香港上方星空的数码复制图,能随着季节不同而慢慢旋转。两幅耗资300万港币顶天立地的由大理石和稀有宝石雕砌而成的浮雕壁画,在入口处迎接宾客。香客进入大殿后,在60尊太岁神像前放下手写的祈福书,神像会闪光并升起青烟以示接纳。

流传2,500年之久的道教正走上现代化之路,有人对此心存敬畏,有人对此表示不满。祈福殿需收取门票的做法(普通票100港币,老年票50港币)更是引发了诸般争议,此举让黄大仙祠成了香港第一座收取入门费的庙宇。此外,在庙里的自动化神像前祈福还要另花300港币。黄大仙祠的运营方、非盈利组织啬色园(Sik Sik Yuen)表示,这些收入将用于支付新大殿的维护成本。

新祈福大殿名为太岁元辰殿(Tai Sui Yuenchen Hall),担任总设计师的啬色园主席李耀辉(Lee Yiu-fai)说,他力图营造一种更舒适、健康和现代感的道教环境,让庙宇不再有弥漫的呛人香火。工作人员一直在宣传太岁元辰殿内有利于环保的LED节能灯以及香火减少措施——殿内每个人只允许上一小柱低烟量的香。这与太岁元辰殿上方的香台形成鲜明对比,那里的善男信女都手捧大把的高香。

李耀辉坚称,新殿的祈福仪式与道教传统相符,他只是用高科技来优化香客向神明祈祷的过程。

李耀辉说,这里的一切都中规中矩,太岁元辰殿是按道教古籍中的相关典范设计而成的。道家传统没有变,我们只是用新技术来敬奉神明。

黄大仙祠是香港规模最大、最富有的庙宇之一,共有300多位道士。据负责监管黄大仙祠和香港其它23座庙宇的法定机构华人庙宇委员会(Chinese Temples Committee)称,黄大仙祠每年吸引超过500万名访客,2010年的香火善款达到7000万港币。

华人庙宇委员会的秘书马修•王(Matthew Wong)说,他们有经济实力来尝试一些吸引访客的新手段。

49岁的陈好玲(音译)30多年来每年春节都去黄大仙祠祈福,她说自己会继续去有90年历史的香台敬香,至于那个新殿,她连看都不会去看一眼。

陈好玲说,我不相信那种电子玩意儿,而且买门票才能进去敬香简直荒谬透顶。”我觉得他们可能想吸引更多的游客,但不该把庙里那么多的钱花在这种事情上。

在新的太岁元辰殿内,24岁的汉尼•梁(Henny Leung)则对此持支持态度:我觉得这挺好,大殿里美轮美奂,新系统让祈福的过程更具现代感——但还是遵循着以往的传统。

新的电子祈福殿是黄大仙祠一系列技术创新中的最新力作。黄大仙祠最著名的一项活动可能就是求签,香客用手晃动一个装了100支签子的签筒,直到有一根掉出来。香客拿着这根标着号码的签子去找问签台,由道士给你解释其中的含义。签筒每次用过之后要核对签子的数目,确保下一个求签者还能用到100支签子。2010年,黄大仙祠开始在门背后安装一个射频识别设备,以优化求签的过程,100支签子可以在不到三秒钟的时间内清点完毕。

2008年12月,就在2009年春节临近之际,黄大仙祠开始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数码新举措:电子祈福。没时间来庙里进香的善男信女可以通过啬色园的网站向黄大仙祠的道士们发送一封免费的祈福电子邮件。道士收到祈福信后,过滤掉那些开玩笑的,把其余的列印出来,然后在传统道教祈福仪式中统一烧掉。黄大仙祠称其每年收到约3万封电子祈福信,一半左右来自香港本地,还有一半来自海外。

啬色园的董事威尔逊•奥尔(Wilson Or)表示,黄大仙祠没有进一步技术创新的既定计划,但他不反对再多一点科技手段。奥尔说,我总是跟人讲,别过于执着表达的方式,其实都一样,只要心诚,把心愿说出来,我们会确保神明收到你的祷告。

这种理念还没有被绝大多数道教庙宇所接受——至少目前来说是这样。香港城市大学(Hong Kong's City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梁景文(Graeme Lang)是中国南方道教庙宇方面的专家,他说自己只听说过还有另外一家将科技与道家传统融合到一起的个例:浙江省金华市的赤松道院(Chisong Daoyuan Temple),那里有一个旋转的香台,香客的姓名牌可以摆放在神明的下方(收费专案)。

梁景文说,道教是一个“市场化的宗教”,历来有自我调整以吸引香客的传统。他表示,如果黄大仙祠的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则会有更多的庙宇选择将道教与高科技融合起来。

梁景文说,中国大陆一些富有的庙宇将复制任何能吸引香客并赚钱的方法。

目前,黄大仙祠的新殿吸引了一些访客,大年初一的访客数量约为1,000人,而春节期间传统香台每天的人流量超过5万。

65岁的Lam Lai Kuen过去四十年来每年都去黄大仙祠上香,他说,我们这一代的人,一辈子都遵循这种传统方式,对我们来说,这种古老的传统非常重要,庙宇不是一个展示现代科技和寻求便捷的地方。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香港黄大仙祠:拜神也搞电子化

华尔街日报 佚名

2011-02-25 09:27:51

|
香港黄大仙祠:拜神也搞电子化
|

黄大仙祠的新祈福大殿

节期间,薇薇安•蔡(Vivian Choi)按每年的惯例,去香港最大的道教庙宇之一黄大仙祠(Wong Tai Sin)为新的一年祈福。不过,这次她没有按照古老的道家习俗上香,而是将一张手写的祈福书放入一个小盒子,然后一尊电子女神像就会亮灯并喷出一缕人造烟,显示祈祷已被神明接受。

当善男信女喜迎兔年之际,香港九龙区的黄大仙祠也进入自己的一个新时代:高科技道教时代。

有着90年历史的黄大仙祠耗资一亿港币(约1300万美元)新建了一个地下祈福殿——用黄金和大理石打造得金碧辉煌,配上各种LED灯和动作探测器——并赶在2011年2月3日春节假期之前开放,预计在两周内吸引超过100万名访客。

这座占地10,000平方英尺的祈福殿花了三年时间建成,有一个拱形的回声强化穹顶,上面装饰着香港上方星空的数码复制图,能随着季节不同而慢慢旋转。两幅耗资300万港币顶天立地的由大理石和稀有宝石雕砌而成的浮雕壁画,在入口处迎接宾客。香客进入大殿后,在60尊太岁神像前放下手写的祈福书,神像会闪光并升起青烟以示接纳。

流传2,500年之久的道教正走上现代化之路,有人对此心存敬畏,有人对此表示不满。祈福殿需收取门票的做法(普通票100港币,老年票50港币)更是引发了诸般争议,此举让黄大仙祠成了香港第一座收取入门费的庙宇。此外,在庙里的自动化神像前祈福还要另花300港币。黄大仙祠的运营方、非盈利组织啬色园(Sik Sik Yuen)表示,这些收入将用于支付新大殿的维护成本。

新祈福大殿名为太岁元辰殿(Tai Sui Yuenchen Hall),担任总设计师的啬色园主席李耀辉(Lee Yiu-fai)说,他力图营造一种更舒适、健康和现代感的道教环境,让庙宇不再有弥漫的呛人香火。工作人员一直在宣传太岁元辰殿内有利于环保的LED节能灯以及香火减少措施——殿内每个人只允许上一小柱低烟量的香。这与太岁元辰殿上方的香台形成鲜明对比,那里的善男信女都手捧大把的高香。

李耀辉坚称,新殿的祈福仪式与道教传统相符,他只是用高科技来优化香客向神明祈祷的过程。

李耀辉说,这里的一切都中规中矩,太岁元辰殿是按道教古籍中的相关典范设计而成的。道家传统没有变,我们只是用新技术来敬奉神明。

黄大仙祠是香港规模最大、最富有的庙宇之一,共有300多位道士。据负责监管黄大仙祠和香港其它23座庙宇的法定机构华人庙宇委员会(Chinese Temples Committee)称,黄大仙祠每年吸引超过500万名访客,2010年的香火善款达到7000万港币。

华人庙宇委员会的秘书马修•王(Matthew Wong)说,他们有经济实力来尝试一些吸引访客的新手段。

49岁的陈好玲(音译)30多年来每年春节都去黄大仙祠祈福,她说自己会继续去有90年历史的香台敬香,至于那个新殿,她连看都不会去看一眼。

陈好玲说,我不相信那种电子玩意儿,而且买门票才能进去敬香简直荒谬透顶。”我觉得他们可能想吸引更多的游客,但不该把庙里那么多的钱花在这种事情上。

在新的太岁元辰殿内,24岁的汉尼•梁(Henny Leung)则对此持支持态度:我觉得这挺好,大殿里美轮美奂,新系统让祈福的过程更具现代感——但还是遵循着以往的传统。

新的电子祈福殿是黄大仙祠一系列技术创新中的最新力作。黄大仙祠最著名的一项活动可能就是求签,香客用手晃动一个装了100支签子的签筒,直到有一根掉出来。香客拿着这根标着号码的签子去找问签台,由道士给你解释其中的含义。签筒每次用过之后要核对签子的数目,确保下一个求签者还能用到100支签子。2010年,黄大仙祠开始在门背后安装一个射频识别设备,以优化求签的过程,100支签子可以在不到三秒钟的时间内清点完毕。

2008年12月,就在2009年春节临近之际,黄大仙祠开始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数码新举措:电子祈福。没时间来庙里进香的善男信女可以通过啬色园的网站向黄大仙祠的道士们发送一封免费的祈福电子邮件。道士收到祈福信后,过滤掉那些开玩笑的,把其余的列印出来,然后在传统道教祈福仪式中统一烧掉。黄大仙祠称其每年收到约3万封电子祈福信,一半左右来自香港本地,还有一半来自海外。

啬色园的董事威尔逊•奥尔(Wilson Or)表示,黄大仙祠没有进一步技术创新的既定计划,但他不反对再多一点科技手段。奥尔说,我总是跟人讲,别过于执着表达的方式,其实都一样,只要心诚,把心愿说出来,我们会确保神明收到你的祷告。

这种理念还没有被绝大多数道教庙宇所接受——至少目前来说是这样。香港城市大学(Hong Kong's City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梁景文(Graeme Lang)是中国南方道教庙宇方面的专家,他说自己只听说过还有另外一家将科技与道家传统融合到一起的个例:浙江省金华市的赤松道院(Chisong Daoyuan Temple),那里有一个旋转的香台,香客的姓名牌可以摆放在神明的下方(收费专案)。

梁景文说,道教是一个“市场化的宗教”,历来有自我调整以吸引香客的传统。他表示,如果黄大仙祠的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则会有更多的庙宇选择将道教与高科技融合起来。

梁景文说,中国大陆一些富有的庙宇将复制任何能吸引香客并赚钱的方法。

目前,黄大仙祠的新殿吸引了一些访客,大年初一的访客数量约为1,000人,而春节期间传统香台每天的人流量超过5万。

65岁的Lam Lai Kuen过去四十年来每年都去黄大仙祠上香,他说,我们这一代的人,一辈子都遵循这种传统方式,对我们来说,这种古老的传统非常重要,庙宇不是一个展示现代科技和寻求便捷的地方。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