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道教之音 妙静

2016-12-05 17:59:04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百年风云过际,中西交汇融合,香港作为一座与国际往来互通的大都市,在骨子里依旧保持着对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固守与发展。这种传统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让一个香港绽放出两面的繁华,释放出无穷的魅力。位于地铁黄大仙站的啬色园黄大仙祠,有着百年的历史。约1915年,来自广东的梁仁菴、梁钧转两位道长把黄大仙师画像带来香港,开坛阐教,并设药店济世。相传1921年,黄大仙师降乩启示,命梁仁菴道长在九龙城一带觅地建殿,选中现址,再扶乩请示仙师,得乩示“此乃凤翼吉地”,并赐园名“啬色”,坛号“普宜”。遂开建黄大仙祠,同年7月落成。“啬”乃悭吝之意,而“色”可解作“所好之物”、“有欲之类”。啬色二字,有省思虑、寡情欲之义。刚开始,黄大仙祠只是私人庙宇。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磨砺,香港黄大仙祠的信徒日众,想要进祠参拜者亦多。于是在1956年,黄大仙祠获当时港督政府批准对外开放。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李耀辉道长:一定要将黄大仙信俗传承下去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以“普济劝善”为宗旨,不收取门票费用,亦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个获得可以为新人举办婚礼资格的道教场所。香港的道教信徒甚众,群众基础广,黄大仙祠终年香火鼎盛,各地慕道而来的善信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每日平均访园人数逾一万人次。现任监院为李耀辉道长。

2008年底,黄大仙祠与时俱进,推出“网上祈福”。因路途遥远,不便亲身而至的善信们只要登入网站,输入姓名及祈愿内容后,祠方会定期将资料打印出来交给道长,举行祈福仪式,距离不再成为局限善信们的障碍。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2011年,太岁元辰殿历时三年筹建而成,以现代手法演绎道教精神。殿堂供奉众星之母——斗姆元君以及六十太岁。太岁元辰殿横匾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题写,殿内亦有饶撰写的对联。前厅地上有白玉雕砌而成的太极,古铜色的殿门则铸有四大护法。殿前正中有寓意道祖守护香港的五行紫荆,五位道长分别站在五块紫荆花瓣上,向站在中央的道祖行礼,不停转动,寓意为转运吉祥。殿门两旁有两幅由宝石镶嵌而成的六十元辰图壁画。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殿堂另一特色是殿顶的拱形星象天幕,根据古天文星相,用上百盏LED灯呈现出香港春秋两季星象,每年转换两次。围绕星象天幕有手执八种不同乐器的敦煌飞仙,美轮美奂。地面有两仪和八卦,与星象天幕呼应;殿堂亦有四大支柱支撑,柱身刻有廿八星宿。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黄大仙祠中一项十分著名的活动就是求签,据闻黄大仙素有“有求必应”的美誉,在这里,香客云集在殿前广场上,诚心默想所求之事的同时,用手晃动一个装有100支签子的签筒,直到有一根竹签掉出来。香客们记住签字对应的数字,到解签中心即可得到与之相应的签文。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而依照传统方法,签筒每次用过之后都需要核对签子的数目,以确保下一位求签者还能用到完整的一套100支签子,这个清点的过程需要耗费许多人力及时间,也需要信众去耐心等待。2010年,啬色园监院李耀辉道长进取革新,构建并实施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即在每一枚竹签中放置一片特制的电子芯片,这样1至100号竹签相当于拥有了自己的识别编码,经过改造的竹签配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的点签仪和对应软件,100支签子可以在不到三秒钟的时间内清点完毕。此举大大优化了求签、点签的过程,方便了广大信众。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弘道之路,其修远兮,2014年,“黄大仙信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啬色园黄大仙祠在未来将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教化、传承及发扬黄大仙信俗,计划每年举行数场祈福法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感受道教文化。还将以德化人,着力于加强对香港年轻一代的知识普及,举办武当太极拳等课程。监院李耀辉道长也会带队到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去传播道教文化。啬色园除宣法弘道外,还将继续向社会提供助老社会、教育、医疗这三项慈善服务,积极发扬仙师“普济劝善”宝训。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百闻不如一见,想要体会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您如有机会请亲自走进,感受这份宜古宜今的魅力与黄大仙师的慈心。

附:黄大仙简介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资料图 来源自网络

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今浙江金华人。约公元328前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据传,仙师8岁时开始在浙江金华北部的赤松山一带牧羊。15岁那年,仙师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静修及提炼草药之术,在山野中潜心修炼40年。后来,他的兄长黄初起听从道士卜筮指点才得以和仙师相聚。当兄长询问起羊群的下落时,仙师带领他到山岗东面,用手指着远方,对白石群呼喝,转瞬间,石群变成羊群。黄初起对神迹感到非常惊奇,也起了修炼心,于是与仙师一起苦修。最后,双双得道成仙。因仙师隐于赤松山,故有赤松黄大仙之称。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黄大仙信仰的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时至今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保留和进一步充实,并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服务于现代社会,对当地民众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之音独家稿件 作者妙静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道教之音 妙静

2016-12-05 17:59:04

|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百年风云过际,中西交汇融合,香港作为一座与国际往来互通的大都市,在骨子里依旧保持着对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固守与发展。这种传统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让一个香港绽放出两面的繁华,释放出无穷的魅力。位于地铁黄大仙站的啬色园黄大仙祠,有着百年的历史。约1915年,来自广东的梁仁菴、梁钧转两位道长把黄大仙师画像带来香港,开坛阐教,并设药店济世。相传1921年,黄大仙师降乩启示,命梁仁菴道长在九龙城一带觅地建殿,选中现址,再扶乩请示仙师,得乩示“此乃凤翼吉地”,并赐园名“啬色”,坛号“普宜”。遂开建黄大仙祠,同年7月落成。“啬”乃悭吝之意,而“色”可解作“所好之物”、“有欲之类”。啬色二字,有省思虑、寡情欲之义。刚开始,黄大仙祠只是私人庙宇。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磨砺,香港黄大仙祠的信徒日众,想要进祠参拜者亦多。于是在1956年,黄大仙祠获当时港督政府批准对外开放。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李耀辉道长:一定要将黄大仙信俗传承下去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以“普济劝善”为宗旨,不收取门票费用,亦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个获得可以为新人举办婚礼资格的道教场所。香港的道教信徒甚众,群众基础广,黄大仙祠终年香火鼎盛,各地慕道而来的善信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每日平均访园人数逾一万人次。现任监院为李耀辉道长。

2008年底,黄大仙祠与时俱进,推出“网上祈福”。因路途遥远,不便亲身而至的善信们只要登入网站,输入姓名及祈愿内容后,祠方会定期将资料打印出来交给道长,举行祈福仪式,距离不再成为局限善信们的障碍。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2011年,太岁元辰殿历时三年筹建而成,以现代手法演绎道教精神。殿堂供奉众星之母——斗姆元君以及六十太岁。太岁元辰殿横匾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题写,殿内亦有饶撰写的对联。前厅地上有白玉雕砌而成的太极,古铜色的殿门则铸有四大护法。殿前正中有寓意道祖守护香港的五行紫荆,五位道长分别站在五块紫荆花瓣上,向站在中央的道祖行礼,不停转动,寓意为转运吉祥。殿门两旁有两幅由宝石镶嵌而成的六十元辰图壁画。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殿堂另一特色是殿顶的拱形星象天幕,根据古天文星相,用上百盏LED灯呈现出香港春秋两季星象,每年转换两次。围绕星象天幕有手执八种不同乐器的敦煌飞仙,美轮美奂。地面有两仪和八卦,与星象天幕呼应;殿堂亦有四大支柱支撑,柱身刻有廿八星宿。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黄大仙祠中一项十分著名的活动就是求签,据闻黄大仙素有“有求必应”的美誉,在这里,香客云集在殿前广场上,诚心默想所求之事的同时,用手晃动一个装有100支签子的签筒,直到有一根竹签掉出来。香客们记住签字对应的数字,到解签中心即可得到与之相应的签文。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而依照传统方法,签筒每次用过之后都需要核对签子的数目,以确保下一位求签者还能用到完整的一套100支签子,这个清点的过程需要耗费许多人力及时间,也需要信众去耐心等待。2010年,啬色园监院李耀辉道长进取革新,构建并实施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即在每一枚竹签中放置一片特制的电子芯片,这样1至100号竹签相当于拥有了自己的识别编码,经过改造的竹签配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的点签仪和对应软件,100支签子可以在不到三秒钟的时间内清点完毕。此举大大优化了求签、点签的过程,方便了广大信众。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弘道之路,其修远兮,2014年,“黄大仙信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啬色园黄大仙祠在未来将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教化、传承及发扬黄大仙信俗,计划每年举行数场祈福法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感受道教文化。还将以德化人,着力于加强对香港年轻一代的知识普及,举办武当太极拳等课程。监院李耀辉道长也会带队到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去传播道教文化。啬色园除宣法弘道外,还将继续向社会提供助老社会、教育、医疗这三项慈善服务,积极发扬仙师“普济劝善”宝训。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百闻不如一见,想要体会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您如有机会请亲自走进,感受这份宜古宜今的魅力与黄大仙师的慈心。

附:黄大仙简介

宜古宜今|取科技之便助普济劝善之旨,香港啬色园开方便之门

资料图 来源自网络

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今浙江金华人。约公元328前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据传,仙师8岁时开始在浙江金华北部的赤松山一带牧羊。15岁那年,仙师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静修及提炼草药之术,在山野中潜心修炼40年。后来,他的兄长黄初起听从道士卜筮指点才得以和仙师相聚。当兄长询问起羊群的下落时,仙师带领他到山岗东面,用手指着远方,对白石群呼喝,转瞬间,石群变成羊群。黄初起对神迹感到非常惊奇,也起了修炼心,于是与仙师一起苦修。最后,双双得道成仙。因仙师隐于赤松山,故有赤松黄大仙之称。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

黄大仙信仰的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时至今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保留和进一步充实,并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服务于现代社会,对当地民众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之音独家稿件 作者妙静 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