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飞:关于道教文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 佚名

2011-03-17 14:01:07

近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先后赴江西、香港、四川等地,参加了在龙虎山举行的中国道教庚寅年祝禧禳灾祈福太平清醮活动,走访了香港道教联合会,出席了第三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其间发表的致辞,阐发了关于道教文化的若干思考。本刊集结成篇,予以刊发。

挖掘道教文化的思想宝藏


近一段时间,龙虎山有两件大事为世人所关注。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龙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自然遗产名录;忧的是,两个多月前,龙虎山遭遇了特大洪灾,造成很大损失。喜也好,忧也罢,这两件事情都和大自然有紧密关联——自然遗产、自然灾害。自然遗产是人们对龙虎山鬼斧神工般自然景色的赞叹,也是人们对大自然所给予馈赠的一种感恩。自然灾害,可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抱怨,也可能是一种惩罚。由此不能不深度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人对自然态度的思考。

什么是自然?我理解就是化育生命、承载万物和运动变化的根本之所在、法则规律之所在。东汉末年张天师创立道教时,尊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说到自然,《道德经》里有很好的解读: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也说到这个问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对道的理解,也即是对自然的理解。这就是孕化万物生命的根本、总法则、总规律。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多么重要。自然是人头顶的苍天和脚踩的大地,人不可须臾脱离天地。因此,人对待自然要有正确的态度。何为正确的态度?就是要敬畏自然、呵护自然。既然取之于自然,就要爱护自然。《道德经》很多章节都说到这个问题,如第二章、第十章、第五十一章都说到人依赖于自然,但对自然要有一个效法自然之道的态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现在,面对自然灾害,大家都不会简单地看问题,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南美亚马逊河的一只小蝴蝶,扇动它微小的翅膀带来微弱的能量,不经意间可能通过空气的传导、放大,汇聚多种因缘,可能在千里之外、太平洋彼岸,形成巨大的风暴……然而,这么多灾难,其间有没有人为因素?有一种说法我们都很熟悉,就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现在很多自然灾害与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这需要人类反思。张继禹道长说得好,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需要爱,需要凝聚力量。总之,只有对自然持正确的态度,才能禳灾祈福,才会得到善报。

今天,道教界在道教祖庭龙虎山举行祝禧禳灾祈福太平清醮,具有特殊意义。太平清醮是道教的一种非常传统的信仰方式,从中能够获取一种灵性的感动。借此机会,我捧上心香一炷,同大家一起祈福我们的国家、祈福我们的人民、祈福我们的世界无灾无难、风调雨顺。同时我也希望,道教能够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平台,把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宝贵思想财富,特别是《道德经》这样的宝贵思想财富挖掘出来。道教“神仙有术”,更要“黄老有彰”,期盼道教界能够继往开来,为人与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多作积极贡献。  

传承道教文化的根柢认同


道教对于中国人的文化认同、血脉相系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人的民族认同,说是血脉认同,实质上根本还在于文化认同,没有共同理念的人走不到一起,凝聚不成统一的民族。这些年做宗教工作,有机会接近佛教、道教,我深切感受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既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要发现、巩固自己文化的根基。近现代以来,我国经历了痛苦挣扎求存的过程,自身文化的一些缺点也暴露出来。然而,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华文明是长期居于顶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文化深厚底蕴的发掘与整理,积极塑造文化软实力。

道教是中华文化孕育出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为什么要尊老子,这要追溯到中华文化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先秦时代。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各派都在谈论“道”,都阐发了各自对“道”的理解,但只有老子的《道德经》建立了最为系统的论述。《道德经》与《论语》是两千多年来影响中国人思想最为深刻的两部经典。《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开创性、完备性,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境界,体现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性跨越。区区五千言,后世的注解何止千百。《道德经》成为中国人依托经典挥洒个人思想、点亮文明光辉的根本源头。今天尊奉老子,就是因为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文化之本。

前两天在龙虎山,我同大家谈起,东汉末年,一些民间信仰流派合流形成了道教。张角兄弟创立的太平道,体现了北方神仙方术的传统;而张陵爷孙的五斗米道,则带有一定的楚巫文化色彩。到了唐代,道教被李氏王朝推崇至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当道教逐渐兴起,开始追溯源流时,却单单以张陵为第一代天师。为什么带有楚巫色彩的五斗米道一系得到了道教的承认?我想这是因为,张陵、张鲁等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推崇老子的思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龙虎山也就成为大家公认的道教祖庭。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弘扬道教也应该从思想入手,彰显道教思想的宝贵之处。老子的学说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也是能够契理契机或切中时弊的。我感到,今天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只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去追求高效与快捷。道教界依循自身的传统,礼敬老子、弘扬老子的思想,恰恰可以对治时代的弊病,为社会贡献积极的文化资源。在此,我也要感谢香港道教联合会为中华民族固本事业所作的贡献。

提升道教文化的精神品格

记得2008年“5.12”大地震后没几天,国家宗教局派我到四川协调宗教界的抗震救灾活动。我到了都江堰、北川、汶川、映秀、什邡、青川、绵竹等地,走进了这里的建福宫、二王庙等宗教活动场所,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可谓灾难深重。两年后的今天,我又来到四川,看到灾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世界关爱生命、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关切下,万众一心、百折不挠、战胜困难,重新建起了美好的家园,特别是看到道教文化节又隆重热烈地办了起来,心里特别感动、特别高兴。

道教生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9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名言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经过近百年的沧桑变化,今天我们仍然认为,道教所倡导的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争、清虚慈俭、见素抱朴、和光同尘等思想,对于提升个人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举办道教文化节,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多个层面体验和感悟道教宝贵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而且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展示中国道教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还可以凝聚众缘,促进海内外道教界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成都积淀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宫观众多,高道辈出。青城山、鹤鸣山、老君山,二王庙、青羊宫等洞天福地闻名遐迩。张道陵、张鲁在这里创教,杜光庭、李荣在这里弘道,孙思邈张三丰在这里修持、云游留下仙迹……道教文化已成为成都重要的人文资源。

道教文化节已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品牌。今天,面对保护与传承宝贵的自然与人文遗产这一大课题,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运用道教文化中的大智慧。衷心希望道教界和社会各界,以此道教文化节为契机,携起手来,认真思考中国道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挖掘道教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与信仰素质,不断适应时代进步,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齐晓飞:关于道教文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 佚名

2011-03-17 14:01:07

|
齐晓飞:关于道教文化的若干思考
|

近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先后赴江西、香港、四川等地,参加了在龙虎山举行的中国道教庚寅年祝禧禳灾祈福太平清醮活动,走访了香港道教联合会,出席了第三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其间发表的致辞,阐发了关于道教文化的若干思考。本刊集结成篇,予以刊发。

挖掘道教文化的思想宝藏


近一段时间,龙虎山有两件大事为世人所关注。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龙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自然遗产名录;忧的是,两个多月前,龙虎山遭遇了特大洪灾,造成很大损失。喜也好,忧也罢,这两件事情都和大自然有紧密关联——自然遗产、自然灾害。自然遗产是人们对龙虎山鬼斧神工般自然景色的赞叹,也是人们对大自然所给予馈赠的一种感恩。自然灾害,可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抱怨,也可能是一种惩罚。由此不能不深度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人对自然态度的思考。

什么是自然?我理解就是化育生命、承载万物和运动变化的根本之所在、法则规律之所在。东汉末年张天师创立道教时,尊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说到自然,《道德经》里有很好的解读: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也说到这个问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对道的理解,也即是对自然的理解。这就是孕化万物生命的根本、总法则、总规律。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多么重要。自然是人头顶的苍天和脚踩的大地,人不可须臾脱离天地。因此,人对待自然要有正确的态度。何为正确的态度?就是要敬畏自然、呵护自然。既然取之于自然,就要爱护自然。《道德经》很多章节都说到这个问题,如第二章、第十章、第五十一章都说到人依赖于自然,但对自然要有一个效法自然之道的态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现在,面对自然灾害,大家都不会简单地看问题,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南美亚马逊河的一只小蝴蝶,扇动它微小的翅膀带来微弱的能量,不经意间可能通过空气的传导、放大,汇聚多种因缘,可能在千里之外、太平洋彼岸,形成巨大的风暴……然而,这么多灾难,其间有没有人为因素?有一种说法我们都很熟悉,就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现在很多自然灾害与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这需要人类反思。张继禹道长说得好,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需要爱,需要凝聚力量。总之,只有对自然持正确的态度,才能禳灾祈福,才会得到善报。

今天,道教界在道教祖庭龙虎山举行祝禧禳灾祈福太平清醮,具有特殊意义。太平清醮是道教的一种非常传统的信仰方式,从中能够获取一种灵性的感动。借此机会,我捧上心香一炷,同大家一起祈福我们的国家、祈福我们的人民、祈福我们的世界无灾无难、风调雨顺。同时我也希望,道教能够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平台,把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宝贵思想财富,特别是《道德经》这样的宝贵思想财富挖掘出来。道教“神仙有术”,更要“黄老有彰”,期盼道教界能够继往开来,为人与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多作积极贡献。  

传承道教文化的根柢认同


道教对于中国人的文化认同、血脉相系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人的民族认同,说是血脉认同,实质上根本还在于文化认同,没有共同理念的人走不到一起,凝聚不成统一的民族。这些年做宗教工作,有机会接近佛教、道教,我深切感受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既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也要发现、巩固自己文化的根基。近现代以来,我国经历了痛苦挣扎求存的过程,自身文化的一些缺点也暴露出来。然而,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华文明是长期居于顶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文化深厚底蕴的发掘与整理,积极塑造文化软实力。

道教是中华文化孕育出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为什么要尊老子,这要追溯到中华文化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先秦时代。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各派都在谈论“道”,都阐发了各自对“道”的理解,但只有老子的《道德经》建立了最为系统的论述。《道德经》与《论语》是两千多年来影响中国人思想最为深刻的两部经典。《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开创性、完备性,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境界,体现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性跨越。区区五千言,后世的注解何止千百。《道德经》成为中国人依托经典挥洒个人思想、点亮文明光辉的根本源头。今天尊奉老子,就是因为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文化之本。

前两天在龙虎山,我同大家谈起,东汉末年,一些民间信仰流派合流形成了道教。张角兄弟创立的太平道,体现了北方神仙方术的传统;而张陵爷孙的五斗米道,则带有一定的楚巫文化色彩。到了唐代,道教被李氏王朝推崇至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当道教逐渐兴起,开始追溯源流时,却单单以张陵为第一代天师。为什么带有楚巫色彩的五斗米道一系得到了道教的承认?我想这是因为,张陵、张鲁等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推崇老子的思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龙虎山也就成为大家公认的道教祖庭。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弘扬道教也应该从思想入手,彰显道教思想的宝贵之处。老子的学说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也是能够契理契机或切中时弊的。我感到,今天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只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去追求高效与快捷。道教界依循自身的传统,礼敬老子、弘扬老子的思想,恰恰可以对治时代的弊病,为社会贡献积极的文化资源。在此,我也要感谢香港道教联合会为中华民族固本事业所作的贡献。

提升道教文化的精神品格

记得2008年“5.12”大地震后没几天,国家宗教局派我到四川协调宗教界的抗震救灾活动。我到了都江堰、北川、汶川、映秀、什邡、青川、绵竹等地,走进了这里的建福宫、二王庙等宗教活动场所,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可谓灾难深重。两年后的今天,我又来到四川,看到灾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世界关爱生命、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关切下,万众一心、百折不挠、战胜困难,重新建起了美好的家园,特别是看到道教文化节又隆重热烈地办了起来,心里特别感动、特别高兴。

道教生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9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名言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经过近百年的沧桑变化,今天我们仍然认为,道教所倡导的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争、清虚慈俭、见素抱朴、和光同尘等思想,对于提升个人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举办道教文化节,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多个层面体验和感悟道教宝贵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而且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展示中国道教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还可以凝聚众缘,促进海内外道教界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成都积淀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宫观众多,高道辈出。青城山、鹤鸣山、老君山,二王庙、青羊宫等洞天福地闻名遐迩。张道陵、张鲁在这里创教,杜光庭、李荣在这里弘道,孙思邈张三丰在这里修持、云游留下仙迹……道教文化已成为成都重要的人文资源。

道教文化节已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品牌。今天,面对保护与传承宝贵的自然与人文遗产这一大课题,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运用道教文化中的大智慧。衷心希望道教界和社会各界,以此道教文化节为契机,携起手来,认真思考中国道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挖掘道教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与信仰素质,不断适应时代进步,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