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林道长:关于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道教之音 张凤林

2017-04-18 16:06:21

前言:2017年2月24日至28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等一行5人赴台湾参加了一系列道教文化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台湾玄天上帝研究会、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江苏昆山天德宫联合主办,主要议题为道教教育及人才培训、弘扬孝道文化以及探讨海峡两岸道教界合作编纂《中华续道藏》的可能性。活动分北、中、南三区,分别在台北指南宫、彰化员林衡文宫、高雄东照山关帝庙举行。会上,张凤林道长作了题为“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的演讲,并向与会者通报了《中华续道藏》的编纂方案和进展情况。来自台湾道教界、学术界及出版界的代表欢聚一堂,满怀热情地围绕相关主题发表各自的观点,整个活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张凤林道长:关于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人才培养关系到道教的前途和未来。一个宗教能否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要看接班人队伍的培养。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道教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作为拥有数千年光辉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道教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道教应扮演的角色相比,都十分不匹配。人才缺乏仍然是制约当代道教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道教人才培养工作紧迫性更加突出。结合当前道教教育的现状、困境和未来,略谈谈本人的一点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当前大陆道教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大陆道教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拨付专项资金修建了中国道教学院等道教院校校舍,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图书管理设备,支援道教院校获得法人地位和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工作。特别是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道教人才建设的意见》,从各个方面对道教人才培养工作给予支援。

中国道协新一届领导班子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多项加快人才培养的措施。在换届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就举办了四次道教教育工作会议,这在中国道协专项工作中是最多的。目前我们共有10所经政府批准设立的道教院校,分别是中国道教学院、上海道教学院、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四川青城山道教学院、河北道教学院、湖南南岳坤道学院、广东道教学院、浙江道教学院、江西龙虎山道教学院、福建海峡道教学院(筹)。另外还有辽宁、江苏、陕西等地道教学院正在筹备报批中。中国道教学院是中国道协主办的高等道教院校,设有硕士研究生班和本科班,主要培养高端道教人才。现在中国道教协会和各地道教协会的领导中,很多人都曾在中国道教学院学习或进修。其他道教院校主要以大学本科、专科教育为主,但分别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如青城山道教学院的养生专业、武当山道教学院的武术专业、上海道教学院的讲经和音乐专业,都培养出了大量专业性人才,为全国道教输送了骨干力量。为强化道教教职人员的强化教育,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我们还与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委托培养模式,推荐了一些中青年骨干人才去高校接受正规国民教育,毕业后能够领取国民教育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我们还支援各地道教协会做好教职人员短期培训工作,注重发挥道教宫观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千方百计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以说,当前道教人才培养的内外环境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

二、当前道教人才培养的困难与不足

尽管近年来道教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当前道教人才培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亟需改变,这主要表现在:

(一)教职人员数量不足。目前内地经正式登记注册的道教场所有8200多处,而经认定教职人员总数是4万多人,每个场所平均5人。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文化已经融入到整个民族的血液中,道教信众数量则难以统计。平均每个教职人员需要服务的信众数量庞大,远超我们的能力范围。

(二)道教教职人员素质整体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从学历上看,道教教职人员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为初中以下学历,甚至一些年龄较大的教职人员是文盲或半文盲。讲经说法、文化研究、斋醮科仪、道医养生、符籙雷法等方面的高道匮乏,许多秘法、符咒和斋醮科仪等面临失传。

(三)道教院校培养能力和规范化有待提高。内地10所道教学院,在校生仅几百人,数量上与其他宗教相比有差距,在区域分布上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东北、西北等地区没有一所正规道教院校。学院的规范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缺乏专职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没有教育大纲和一套通用教材,教师上课基本靠讲义进行。道教院校招收学员的文化基础较低,有的阅读经文都有困难。

(四)宫观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宫观制度不健全,对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宫观门槛过高,把诚心求道的人才拒之门外;一些宫观虽然重视人才培养,但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和效果有限;一些宫观对人才使用不当,没有将人才放置在合适的岗位上,人才作用不明显。

(五)道教信仰面临滑坡。在道教内部表现为道风不振、戒律松弛、商业化倾向严重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乱象。在道教外部表现为道教信仰和道教形象被严重歪曲,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比如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道士负面形象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道教对社会吸引力,阻碍了更多的有识之士走近道教、加入道教。

三、当今形势下加强道教人才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道教人才培养,要处理好「道」和「术」的关系。道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人才培养内涵上,「道」体现在对人才的信仰培养,具体而言则包括道教的神学体系、思想教义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培养。「术」体现在对人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具体而言就是道教为社会大众提供的有效方法的培养,包括符籙、养生、武术、道医、炼丹等具体技术门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教是尊道贵德的宗教,也是重「术」的宗教,人们往往因对「术」的好奇和向往而接触、认识道教。现在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加入道教,就是想更多的学到道术,短期内没有学到想要的东西,可能马上就换个地方学习或者离开道教。然而「道由术显,术由道生」,没有坚定的道教信仰做支撑,缺乏对「道」的修行体悟,道术也肯定难以修成。相反,如果我们一昧给学生灌输神学思想和哲学思维,没有结合具体实用性,同样不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我们的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的宫观教育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不能平衡好「道」和「术」的关系。院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科学的成果,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教学,可以快速、大批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教外专家信仰和立场毕竟与教内不同,总会不自觉得灌输一些与道教信仰不符的理念。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日益增长的同时,少了宗教生活体验和师父的言传身教,学生的道教信仰也往往变得淡薄,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传统的师徒授受模式,通过言传身教和口传心授,在培养学生道教感情和道教信仰方面有优势,可能还可以传授一些的秘术。然而一个师父毕竟所长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大批量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还有一些老修行,因文化素质有限,对一些道术和仪式,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用合适语言表达和传授出来。因此如何能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统筹兼顾好信仰培养和道术培养,是我们今后需要重视的工作。目前有的地方道教学院提出了「学院丛林化、丛林院校化」的口号,也表明了教内有识之士的探索。

(二)加强道教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道德经》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说要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谋划好今天的事情。从道教发展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根本信仰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是道教的神仙体系、教义思想体系和修道弘道方式都发生过重大变革。也正是有道教内部的与时俱进、改革自强,才使道教流传到了今天。对道教人才培养工作来说,今天我们培养道教人才,必须着眼于将道教的「古」和「今」联系起来,使我们的人才成为博古通今、懂得适应当代潮流的弘道者。博古,就是需要他们在道教千百年来积累的宝库中,挖掘出那些「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道教文化瑰宝。通今,就是要适合当代社会的方式方法,把这些瑰宝送给社会大众。拿讲经来说,要讲的经文都是古文写成的,如果讲经道长不精通古汉语,就不能找到道教精髓。但如果不擅长现代人的话语方式,还墨守陈规、照本宣科,让信众如闻天书,肯定不能赢得信众信任。所以培养人才,既不能失去道教的传统根本,又不能裹足不前。要在吸收古代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应当代社会的改变。

当代人才培养工作还要适应今天道教的新角色定位。自古以来,道教的教职人员扮演的神仙代言人和信众指路者角色,是知识传播的中心角色和文化权威。我们说出来的话,信众无可置疑甚至不能质疑。在今天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社会权威结构日益瓦解、平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人们的文化需求水平和满足方式也深刻变革。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还仅限于提供一些抽签算卦看风水、烧香求神和科仪法事等服务,又讲不出其中的道理,肯定不能被广大信众接受。所以培养人才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走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道路。找准道教人才培养目标,道教才有可能长久兴盛下去。

(三)加强道教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内和教外关系。多年来,我们通过兴办院校教育,举办研修班、进修班,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加强宫观人才培养等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内人才。但新形势下,我们也应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进一步拓展道教的外部人才空间。道教自古就是开放型宗教,呈现一源多流又不断汇聚整合的形态。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小的教派和所谓的民间信仰,其实都是源于道教,经过一定发展又重新融合进道教体系。今天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这样的被贴上「民间信仰」的教派还有很多,场所和人员都超过道教已登记备案的数字。要通过神仙体系和教义体系的融合,使他们重新回到道教,进一步壮大道教力量。道教居士是道教重要的人才资源,做好居士队伍建设也应是道教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未必出家住观,也未必以道教为主要职业,但其中不乏信仰虔诚、德高望重、造诣深厚和视野开阔的有识之士。我们中国道协第二任会长陈撄甯先生,就是一位道教居士,他提出的仙学理论,代表着转型期道教文化的新高峰,为道教的当代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还有一些知识分子,虽然没有标榜道教信仰和经常参加道教活动,但是他们熟读老庄经典,认同道教价值理念,有些专门从事道教研究。吸引、发挥好他们的积极作用,对道教人才队伍的壮大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要统筹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随方设教、历劫度人」是道教的光荣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已经逐步走向世界。现在中国道协正在筹备发起世界道教联合会,包括内地和港澳台道教界在内的28个国家和地区道教组织申请加入。我们5月将要在武当山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已邀请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和道教学者参与。在道教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对准国外社会,通过道教宫观和道教院校的定向培养,吸引更多的外国道教徒加入弘道队伍。同时我们也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通过委托培养、支援留学等方式,加强道教外语人才培养和道教经典的翻译,进一步推动道教走向世界。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思考,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斧正。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张凤林道长:关于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道教之音 张凤林

2017-04-18 16:06:21

|
张凤林道长:关于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

前言:2017年2月24日至28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等一行5人赴台湾参加了一系列道教文化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台湾玄天上帝研究会、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江苏昆山天德宫联合主办,主要议题为道教教育及人才培训、弘扬孝道文化以及探讨海峡两岸道教界合作编纂《中华续道藏》的可能性。活动分北、中、南三区,分别在台北指南宫、彰化员林衡文宫、高雄东照山关帝庙举行。会上,张凤林道长作了题为“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的演讲,并向与会者通报了《中华续道藏》的编纂方案和进展情况。来自台湾道教界、学术界及出版界的代表欢聚一堂,满怀热情地围绕相关主题发表各自的观点,整个活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张凤林道长:关于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人才培养关系到道教的前途和未来。一个宗教能否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要看接班人队伍的培养。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道教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作为拥有数千年光辉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道教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道教应扮演的角色相比,都十分不匹配。人才缺乏仍然是制约当代道教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道教人才培养工作紧迫性更加突出。结合当前道教教育的现状、困境和未来,略谈谈本人的一点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当前大陆道教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大陆道教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拨付专项资金修建了中国道教学院等道教院校校舍,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图书管理设备,支援道教院校获得法人地位和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工作。特别是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道教人才建设的意见》,从各个方面对道教人才培养工作给予支援。

中国道协新一届领导班子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多项加快人才培养的措施。在换届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就举办了四次道教教育工作会议,这在中国道协专项工作中是最多的。目前我们共有10所经政府批准设立的道教院校,分别是中国道教学院、上海道教学院、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四川青城山道教学院、河北道教学院、湖南南岳坤道学院、广东道教学院、浙江道教学院、江西龙虎山道教学院、福建海峡道教学院(筹)。另外还有辽宁、江苏、陕西等地道教学院正在筹备报批中。中国道教学院是中国道协主办的高等道教院校,设有硕士研究生班和本科班,主要培养高端道教人才。现在中国道教协会和各地道教协会的领导中,很多人都曾在中国道教学院学习或进修。其他道教院校主要以大学本科、专科教育为主,但分别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如青城山道教学院的养生专业、武当山道教学院的武术专业、上海道教学院的讲经和音乐专业,都培养出了大量专业性人才,为全国道教输送了骨干力量。为强化道教教职人员的强化教育,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我们还与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委托培养模式,推荐了一些中青年骨干人才去高校接受正规国民教育,毕业后能够领取国民教育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我们还支援各地道教协会做好教职人员短期培训工作,注重发挥道教宫观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千方百计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以说,当前道教人才培养的内外环境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

二、当前道教人才培养的困难与不足

尽管近年来道教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当前道教人才培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亟需改变,这主要表现在:

(一)教职人员数量不足。目前内地经正式登记注册的道教场所有8200多处,而经认定教职人员总数是4万多人,每个场所平均5人。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文化已经融入到整个民族的血液中,道教信众数量则难以统计。平均每个教职人员需要服务的信众数量庞大,远超我们的能力范围。

(二)道教教职人员素质整体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从学历上看,道教教职人员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为初中以下学历,甚至一些年龄较大的教职人员是文盲或半文盲。讲经说法、文化研究、斋醮科仪、道医养生、符籙雷法等方面的高道匮乏,许多秘法、符咒和斋醮科仪等面临失传。

(三)道教院校培养能力和规范化有待提高。内地10所道教学院,在校生仅几百人,数量上与其他宗教相比有差距,在区域分布上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东北、西北等地区没有一所正规道教院校。学院的规范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缺乏专职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没有教育大纲和一套通用教材,教师上课基本靠讲义进行。道教院校招收学员的文化基础较低,有的阅读经文都有困难。

(四)宫观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宫观制度不健全,对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宫观门槛过高,把诚心求道的人才拒之门外;一些宫观虽然重视人才培养,但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和效果有限;一些宫观对人才使用不当,没有将人才放置在合适的岗位上,人才作用不明显。

(五)道教信仰面临滑坡。在道教内部表现为道风不振、戒律松弛、商业化倾向严重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乱象。在道教外部表现为道教信仰和道教形象被严重歪曲,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比如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道士负面形象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道教对社会吸引力,阻碍了更多的有识之士走近道教、加入道教。

三、当今形势下加强道教人才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道教人才培养,要处理好「道」和「术」的关系。道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人才培养内涵上,「道」体现在对人才的信仰培养,具体而言则包括道教的神学体系、思想教义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培养。「术」体现在对人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具体而言就是道教为社会大众提供的有效方法的培养,包括符籙、养生、武术、道医、炼丹等具体技术门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教是尊道贵德的宗教,也是重「术」的宗教,人们往往因对「术」的好奇和向往而接触、认识道教。现在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加入道教,就是想更多的学到道术,短期内没有学到想要的东西,可能马上就换个地方学习或者离开道教。然而「道由术显,术由道生」,没有坚定的道教信仰做支撑,缺乏对「道」的修行体悟,道术也肯定难以修成。相反,如果我们一昧给学生灌输神学思想和哲学思维,没有结合具体实用性,同样不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我们的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的宫观教育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不能平衡好「道」和「术」的关系。院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科学的成果,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教学,可以快速、大批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教外专家信仰和立场毕竟与教内不同,总会不自觉得灌输一些与道教信仰不符的理念。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日益增长的同时,少了宗教生活体验和师父的言传身教,学生的道教信仰也往往变得淡薄,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传统的师徒授受模式,通过言传身教和口传心授,在培养学生道教感情和道教信仰方面有优势,可能还可以传授一些的秘术。然而一个师父毕竟所长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大批量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还有一些老修行,因文化素质有限,对一些道术和仪式,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用合适语言表达和传授出来。因此如何能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统筹兼顾好信仰培养和道术培养,是我们今后需要重视的工作。目前有的地方道教学院提出了「学院丛林化、丛林院校化」的口号,也表明了教内有识之士的探索。

(二)加强道教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道德经》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说要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谋划好今天的事情。从道教发展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根本信仰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是道教的神仙体系、教义思想体系和修道弘道方式都发生过重大变革。也正是有道教内部的与时俱进、改革自强,才使道教流传到了今天。对道教人才培养工作来说,今天我们培养道教人才,必须着眼于将道教的「古」和「今」联系起来,使我们的人才成为博古通今、懂得适应当代潮流的弘道者。博古,就是需要他们在道教千百年来积累的宝库中,挖掘出那些「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道教文化瑰宝。通今,就是要适合当代社会的方式方法,把这些瑰宝送给社会大众。拿讲经来说,要讲的经文都是古文写成的,如果讲经道长不精通古汉语,就不能找到道教精髓。但如果不擅长现代人的话语方式,还墨守陈规、照本宣科,让信众如闻天书,肯定不能赢得信众信任。所以培养人才,既不能失去道教的传统根本,又不能裹足不前。要在吸收古代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应当代社会的改变。

当代人才培养工作还要适应今天道教的新角色定位。自古以来,道教的教职人员扮演的神仙代言人和信众指路者角色,是知识传播的中心角色和文化权威。我们说出来的话,信众无可置疑甚至不能质疑。在今天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社会权威结构日益瓦解、平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人们的文化需求水平和满足方式也深刻变革。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还仅限于提供一些抽签算卦看风水、烧香求神和科仪法事等服务,又讲不出其中的道理,肯定不能被广大信众接受。所以培养人才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走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道路。找准道教人才培养目标,道教才有可能长久兴盛下去。

(三)加强道教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内和教外关系。多年来,我们通过兴办院校教育,举办研修班、进修班,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加强宫观人才培养等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内人才。但新形势下,我们也应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进一步拓展道教的外部人才空间。道教自古就是开放型宗教,呈现一源多流又不断汇聚整合的形态。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小的教派和所谓的民间信仰,其实都是源于道教,经过一定发展又重新融合进道教体系。今天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这样的被贴上「民间信仰」的教派还有很多,场所和人员都超过道教已登记备案的数字。要通过神仙体系和教义体系的融合,使他们重新回到道教,进一步壮大道教力量。道教居士是道教重要的人才资源,做好居士队伍建设也应是道教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未必出家住观,也未必以道教为主要职业,但其中不乏信仰虔诚、德高望重、造诣深厚和视野开阔的有识之士。我们中国道协第二任会长陈撄甯先生,就是一位道教居士,他提出的仙学理论,代表着转型期道教文化的新高峰,为道教的当代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还有一些知识分子,虽然没有标榜道教信仰和经常参加道教活动,但是他们熟读老庄经典,认同道教价值理念,有些专门从事道教研究。吸引、发挥好他们的积极作用,对道教人才队伍的壮大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要统筹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随方设教、历劫度人」是道教的光荣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已经逐步走向世界。现在中国道协正在筹备发起世界道教联合会,包括内地和港澳台道教界在内的28个国家和地区道教组织申请加入。我们5月将要在武当山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已邀请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和道教学者参与。在道教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对准国外社会,通过道教宫观和道教院校的定向培养,吸引更多的外国道教徒加入弘道队伍。同时我们也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通过委托培养、支援留学等方式,加强道教外语人才培养和道教经典的翻译,进一步推动道教走向世界。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思考,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斧正。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