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 张禹

2017-11-28 09:32:28

“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道教之音上海讯  2017年11月14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周易研究会承办的关于“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创新基地907会议室召开。

研讨会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一届“学术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之一。会议由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来自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卢红青老师首先致辞。卢老师提出,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年轻的研究会,希望上海周易研究会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有所作为,以“学术立会、学术兴会”,整合学界资源,为周易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这一主题,结合自己在高校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了主题发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周山研究员首先就此次研讨会的主题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周易》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讲“经”而不是“传”。受朱熹等宋明理学家的影响,他主张读易就应该先读好文王之经,即《易经》本身,有了感觉,再看《易传》。另外,受目前研究生课时所限,对《周易》的讲授只能讲“经”的部分,而“传”的部分则时间不允许。

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施炎平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讲《周易》的路径应该是从哲学史入手。相对《易经》本身而言,更应考虑从易与中哲,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所以《易传》的文化精神在此就显得更加重要。因而主张读易应该从《易传》入手,故《周易》的教学工作也应该以此为路径。而且,因为《周易》文本的深奥性,应该在研究生以上的学生群体中开设周易课程。

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结合自己在复旦开设的四门关于《周易》的课程,从实践角度谈了《周易》的教学工作。谢教授的四门课程分别为《周易与中华神秘文化》、《周易美学与儒道文化》、《周易导读》和《周易文化与当代生活》。因四门课程的内容与受众不同,相应的讲授方法亦有差别。就《周易与中华神秘文化》这门课而言,主要受众为本科生,因此教学的重点大致为:基础知识包括阴阳、八卦、象征等内容以及相应的文本介绍等。授课方式为每学期五次分组讨论,老师拟定题目之后,学生自行讨论。此外,学生学习《周易》,谢老师的要求是一定要能背诵,默写,这里主要是指“传”的部分;《周易导读》课则受众对象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内,以及社会有兴趣的人士,授课方式为谢老师主讲,另邀请2个以上校外知名教授来讲;《周易文化和当代生活》则主要讲授《周易》的基础知识以及易学思维在生活中如何应用。

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宋锡同教授在华东师大开设的课程有《周易哲学与传统文化》和《周易与民间信仰》。在《周易哲学与传统文化》这一门课中,宋老师主要授课方法是读经与专题(易同儒、道、中医、建筑、历法的关系)授课相结合;而在谈及《周易与民间信仰》这门课的讲授中,宋老师认为要读懂《周易》,必须要经历过很多事情方可,而学生现阶段经历有限,所以给学生讲课必须结合他们生活。

主题发言之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华东理工大学居阅时教授提出,《周易》的研究应该分解于其他学科之中,这样更加便于易学的传播。另外,居教授针对易学研究的学科模糊性以及申报课题时易学课题的不确定性上提出建议,一定要加大易学方面的教育和研究投入。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顾问罗义俊研究员认为教授《周易》一定要从兴趣来,儒家亦讲“成于乐”,且一定要从生活中寻求与易的结合点。此外,他认为教授《易经》一定要知识与方法并进,即《周易》的文献和占卜。

随后,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王俊龙教授,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张志宏副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沈炜民先生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何锡蓉研究员从两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各个学者的意见,第一方面即哲学史角度,要做到经传结合、经哲结合、经教结合;第二方面,教授对象不同,讲法亦不同,周易研讨会应该主要从学术层面进行研究。

最后黄凯锋研究员就有关《周易》教材的编写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从导读层面进入《周易》;二、与互联网连接。比如周山老师提出的类比思维是否可与目前大数据时代有所结合,周易如何与西方社会学科相结合;三、所编的教材应该是一本内容上适合大学生、研究生通识性的教育读本,应该由专家学者带头,深入浅出把问题讲透。

(转自上海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网)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 张禹

2017-11-28 09:32:28

|
“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

“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道教之音上海讯  2017年11月14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周易研究会承办的关于“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创新基地907会议室召开。

研讨会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一届“学术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之一。会议由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主持。来自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卢红青老师首先致辞。卢老师提出,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年轻的研究会,希望上海周易研究会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有所作为,以“学术立会、学术兴会”,整合学界资源,为周易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更好开展《周易》教学工作”这一主题,结合自己在高校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了主题发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会长周山研究员首先就此次研讨会的主题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周易》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讲“经”而不是“传”。受朱熹等宋明理学家的影响,他主张读易就应该先读好文王之经,即《易经》本身,有了感觉,再看《易传》。另外,受目前研究生课时所限,对《周易》的讲授只能讲“经”的部分,而“传”的部分则时间不允许。

上海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施炎平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讲《周易》的路径应该是从哲学史入手。相对《易经》本身而言,更应考虑从易与中哲,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所以《易传》的文化精神在此就显得更加重要。因而主张读易应该从《易传》入手,故《周易》的教学工作也应该以此为路径。而且,因为《周易》文本的深奥性,应该在研究生以上的学生群体中开设周易课程。

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结合自己在复旦开设的四门关于《周易》的课程,从实践角度谈了《周易》的教学工作。谢教授的四门课程分别为《周易与中华神秘文化》、《周易美学与儒道文化》、《周易导读》和《周易文化与当代生活》。因四门课程的内容与受众不同,相应的讲授方法亦有差别。就《周易与中华神秘文化》这门课而言,主要受众为本科生,因此教学的重点大致为:基础知识包括阴阳、八卦、象征等内容以及相应的文本介绍等。授课方式为每学期五次分组讨论,老师拟定题目之后,学生自行讨论。此外,学生学习《周易》,谢老师的要求是一定要能背诵,默写,这里主要是指“传”的部分;《周易导读》课则受众对象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内,以及社会有兴趣的人士,授课方式为谢老师主讲,另邀请2个以上校外知名教授来讲;《周易文化和当代生活》则主要讲授《周易》的基础知识以及易学思维在生活中如何应用。

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宋锡同教授在华东师大开设的课程有《周易哲学与传统文化》和《周易与民间信仰》。在《周易哲学与传统文化》这一门课中,宋老师主要授课方法是读经与专题(易同儒、道、中医、建筑、历法的关系)授课相结合;而在谈及《周易与民间信仰》这门课的讲授中,宋老师认为要读懂《周易》,必须要经历过很多事情方可,而学生现阶段经历有限,所以给学生讲课必须结合他们生活。

主题发言之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华东理工大学居阅时教授提出,《周易》的研究应该分解于其他学科之中,这样更加便于易学的传播。另外,居教授针对易学研究的学科模糊性以及申报课题时易学课题的不确定性上提出建议,一定要加大易学方面的教育和研究投入。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顾问罗义俊研究员认为教授《周易》一定要从兴趣来,儒家亦讲“成于乐”,且一定要从生活中寻求与易的结合点。此外,他认为教授《易经》一定要知识与方法并进,即《周易》的文献和占卜。

随后,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王俊龙教授,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张志宏副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沈炜民先生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何锡蓉研究员从两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各个学者的意见,第一方面即哲学史角度,要做到经传结合、经哲结合、经教结合;第二方面,教授对象不同,讲法亦不同,周易研讨会应该主要从学术层面进行研究。

最后黄凯锋研究员就有关《周易》教材的编写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从导读层面进入《周易》;二、与互联网连接。比如周山老师提出的类比思维是否可与目前大数据时代有所结合,周易如何与西方社会学科相结合;三、所编的教材应该是一本内容上适合大学生、研究生通识性的教育读本,应该由专家学者带头,深入浅出把问题讲透。

(转自上海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网)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