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考察灵山道教文化

上饶之窗 谢昕明 吴在锋

2011-08-16 18:19:20

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考察灵山道教文化 道教之音江西讯(谢昕明 吴在锋) 8月12日,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北京大脑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等一行来到灵山,就灵山道教文化进行深入考察。随同考察的还有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杂志、商务印刷馆、上饶市道教文化研究协会有关人员及我县部分文学爱好者。

当天上午,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清水乡、石人乡和华坛山镇等地,就各地现存的九仙白鹤庙、石人殿、雷法大殿等道教文化遗址进行了考证和探究。上饶市道教协会和县博物馆等有关人员详细介绍了灵山道教文化的起源、衍变、发展及现存的道教文化遗址,就灵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发表了见解。

考察组人员认为,灵山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是进行道教文化学术研究、调查的好地方。考察组同时指出,灵山道教文化多半只是传说,可经考证的史料很少,灵山的道教先人名气不大、教派太杂,现存遗址规模太小、动线太长,要作为一个旅游项目,灵山道教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考察组希望上饶县在开发灵山道教文化旅游项目时,能结合现有的道教文化遗址,重新规划线路,扩大规模,收集更多更全的道教名人的史料,并将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配合百姓的祈祷、养生活动,推进灵山道教文化的传播,形成灵山特色的道教文化和产业链。

第一部灵山道教考古书籍举行首发式

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考察灵山道教文化 2009年10月24日,第一部专门考证灵山道教历史、综合反映灵山道教文化书籍——《灵山道教文化考略》一书在石人乡举行首发仪式。首发仪式恰逢石人殿庙会旅游高峰,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和购书。

该书由长期从事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的原上饶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黄上祈经多方考证后所著,这是他继《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一书之后又一部道教文化考古著作。全书共十余万字,由灵山形胜概论、灵山问道、灵山探秘等八个章节组成。当代著名高道、中国道教协会顾问陈莲笙道长等几名学术界著名人士为该书作序。全书以源远流长的灵山道教文化为主线,展现灵山波澜壮阔的道教历史画面。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道教》杂志主编丁常云在为该书作序时评价说,此书不仅是灵山道教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课题,此书出版,必将在学术界和宗教界引起更大的关注。 (来源: 上饶之窗 吴在锋)

灵山道教概况

灵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二十七卷《福地》载:“灵山在信州之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被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先后建有宫、观、殿宇99座。宋、元间道教极为兴盛,各地扩建道观,修道者日众。明以后,道教日趋衰落,至清同治年间,全县仅存宫、观、殿宇70座,全真道士日趋减少。民国期间,仅存石人殿仍有道教的朝香活动,修道炼丹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仅有正一道士散居各地,以驱鬼降妖、超度亡魂为业。

灵山道教有全真、正一两大派。全真派又分胡昭和灵葆两个支派。

胡昭派崇奉胡昭为祖师。胡昭是三国名士,为避曹操屡聘,南下至上饶灵山百谷峰养真岩修道炼丹,羽化成仙后,乡人建祠祀之。其侄胡惠琏,字拔俗,于灵山拥笔峰修道成仙,公元265年晋武帝太子患奇疾,召天下良医,惠琏往治,太子病愈,晋武帝敕封琏为真人。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礼部侍郎刘太真、信州剌史李德胜均信奉道教,是年诸邑旱,二人奉旨至胡隐君祠祷雨,先后立化成仙。后人为祀三仙,建石人殿塑仙像供奉,殿中修炼道士日众,闽、浙、皖、赣4省民众前来朝香者日达万人。明万历年问(公元1573~1620年), 李德胜被敕封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

灵葆派崇奉葛洪为祖师。葛洪,号抱朴子,晋代著名道家,道士,好神仙导养之法。洪就郑隐学,悉得其法,后事鲍玄,亦内学。洪传玄业,兼演炼医术,著有《抱朴子》一书,分内外两篇,116卷,推阐仙道。葛洪曾在灵山葛仙峰修道炼丹,今遗址尚存。灵山大部分全真道士均以葛洪之神仙导养之法为主,兼演炼医术。
正一派是汉张道陵所创,也叫天师正一派。因张道陵在贵溪龙虎山创教,后裔在上清建宫传教,并屡受皇封,所以灵山一带道徒甚众,此派道士,奉张道陵为祖师,隶属天师府,受历代天师管辖,凡设坛行教者,均须到天师府申报,经考核合格后,履行授篆发给度牒,方可设坛。正一派道士可以取妻,可食荤腥,称谓可以世袭,俗称火居道士。以驱鬼降妖、设醮祈福、祈雨、祈太平和超度亡魂为业。(来源:灵山旅游网 时间:2009-9-16) 
 

江西上饶灵山聚龙道宫

灵山是道教名山,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道教文化策源地,岩洞等自然风光优美;寺庙、关隘、古道等历史遗存丰富;高士养真,名人涉足,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根据上述地貌特征和历史渊源,南峰塘景区的总体形象定为:“洞天福地,天人合一”,意为人与自然和谐、高效的“南峰仙境”,在宇宙间运行不息。

聚龙道宫在灵山山脉中段,石人乡境内,有一处让游人“既登之而心醉,若望之而眼赊”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她就是南峰塘景区。

聚龙道宫东连著名道宫石人殿,南接水晶山石屏峰景区,西毗望仙高南峰休闲度假村,北通峰顶院、石人峰,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

聚龙道宫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早在东汉年间,尚书胡腾之子胡昭,为避君雄割据争聘,毅然渡江南下,隐居于灵山聚龙道宫养真岩内,学道修真,结炉炼丹,建有胡昭草堂。仙逝后又受皇封,并在龙骨山麓建胡昭公祠,世受奉祀。使聚龙道宫成为灵山道教文化策源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在聚龙道宫—东南方扎马坑扎马安营,今黄巢跑马坪遗址尚存;明代御史郑尔说曾在聚龙道宫东侧花岩建书院讲学,后裔在岩底定居繁衍,至今学风鼎盛;清代道人王斋公,在聚龙道宫绝壁隘口上设立关塞,并亲书“天险”二字,至今刻石犹存。

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上山考察,又发现了“十字型”祭天台,台侧北向峰顶,即古老相传的祈雨台。台下百米处山凹谷地又发现了五百年前的道学家修炼洞,凸现出灵山聚龙道宫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其中景物比较集中,气势宏伟,特别是神话传说和真人真事浑为一体,亦真亦幻,给聚龙道宫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该宫观道士人员管理规范,从1988年以来聚龙道宫重建好,建好素食馆,上山游步道铺好,新建一座仙人桥、仙人湖为迎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来打下优良基础。(江西上饶灵山聚龙道宫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www.33fd.com)
 

遗迹仙踪 ——灵山道教兴衰掠影

郭佐民

当21世纪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我与《灵山志》编辑部诸位同仁,沐浴着和熙的阳光,迎着醉人的春风,开始遍游灵山72峰、108处主要景点和历史上的主要宫观寺阉遗址。

灵山属怀玉山支脉,自汪村入境后,山势骤起,至白云峰山分二脉,一脉向北,一脉向西,似一弯偃月镶嵌在赣东北土地上。灵山古称灵应山,亦称灵鹫山。宋辛弃疾对灵山情有独钟,他的《沁园春》词中“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句,对灵山的巍峨气势作了极生动、贴切的描绘。明 言的“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郑以伟的“灵山七十二,面面生奇峰,如 亦如削,或开玉芙蓉”,高明的“上支天柱七十二,下孕水晶千百秋”等烩炙人口的诗句,尽情地讴歌了灵山的秀美。我的同仁同,有作家、诗人、摄影家和音乐工作者,他们激情勃发,文思汹涌,用诗、用歌、用相机,尽情地描绘和讴歌灵山的挺拔和秀美,其部分力作已选载于《灵山志》中。

我不写诗,亦不善歌,更不会摆弄相机。我尾随他们之后,在高丛挺拔的秀峰上,在吞云吐雾的天然洞穴中寻觅历史的遗址。在流传民间的右藉残卷里,在布满苔藓残碑上,在各姓的家谱里,在山民讲述的神话故事中,探索著名道家的仙踪。历尽2个寒暑,对灵山丰存的文化遗存,终有所获,并撰成章节以志。

灵山的文化遗存,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为丰存。

灵山道教始于汉末。时三国纷事,时河南嶷州(今禹县)名士胡昭(162—251)隐居于陆浑山中,潜心道学。曹操屡聘昭为中书会,昭婉言拒之,并悄然南下避聘。他在灵山之北的大济村安顿好家小,便隐居于望月岩(昭死后称养真岩)继续修真悟道。望月岩位于百谷峰顶,洞穴座南向北,东、南、西三面石壁如墙,北临案台状一方巨石,洞顶为形似金龟的天然巨石所盖。金龟石又驮一巨石,似炉似鼎,传为胡昭炼丹之用。坐于岩洞内,透过北面之天然石窗,日明星辰,尽收眼底。胡昭在此岩洞内修道养真,又在对面草堂峰下结庐,采药煮茗,砌炉炼丹。胡昭专注自修炼,不收徒传道,大部分时间,串村走户为乡人治病,乡民都尊他为活神仙,死后在望月岩建祠塑像以祀,并在桥头村筑望仙台,在他的生辰和忌日,登台向望月岩膜拜,以求庇佑。因乡民祀胡昭屡祀屡顺,祈福得福,求雨则雨,朝拜者日众。为便于乡民祭神,西晋太康元年将胡昭祠迁至石人峰下的吕家墩,称隐君祠。唐刘太真、李德胜等信仰道教的朝庭命官先后于隐君祠中立化,并与胡昭同受朝庭封谥。自此,胡、刘、李三人仙各远播,以隐君祠为基地的道教活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与胡昭同期在灵山修道的还有胡超和至德二人。胡昭之侄胡超,字惠 (185—?),随昭南下隐于拥笔峰(今道士仙峰)修道。他擅辟  之法,传说肉身羽化成仙,并于晋、宋两朝驾云进入皇宫为太子治病,并两次受封为天师、真人。至德道人籍贯和生卒不详,传说他云游至灵山东台峰下,见有数洞穴呈太极图样分布,且洞前空旷,风光秀丽,便于此结庐修炼,收徒传道。至德仙逝后,其徒募资修建道观,各至德宫。

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284—?)遍游灵山,先择麒麟峰结庐传道,后择葛仙峰为址,广收道徒传道。葛洪有《抱扑子》等道家经典传世,是东晋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士。师从葛洪的历代弟子,均以葛洪的神仙导养之法修炼,兼渲医术,广为附近乡民治病。今葛仙峰上,昔日的道观遗址尚存。

灵山道教鼎盛于唐、宋。唐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道德经》为真经。唐德宗年间,诸邑数次大旱,敕刘太真、李德胜先后祀胡祈雨,均沛然下雨,刘、李二人亦先后立化于征君祠。嗣后,刘、李与胡昭均受皇封,并将隐居祠改称为石人殿,塑胡、刘、李神像供奉,广建殿宇道院,广收道徒。其时,师从葛洪与师从至德的道徒日众,并分枝散叶,广建道院,据唐《云典》记载,上饶共有宫观99所,绝大部分都建在灵山的奇峰秀谷之中。宋尊奉道教,以真宗、徽宗为最,先后加封胡昭为灵助威济候,灵助威济显惠正佑王,刘太真为顺助将军,李德胜为助灵将军和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其时,至德宫道徒百余众,道观建筑逾3000平方米;师从葛洪的灵葆诋道教更为兴盛,于灵山各处普建道观,广收道徒;张道陵于贵溪龙虎山创建的正一流通教传入,此教道徒可娶妻室,可食荤腥,令人祈福降妖和超度亡魂可收酬金,因此,入教育日众,遍布灵山南北。由于灵山山明水秀,道教又如此兴盛,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云笈七签》二十七卷《福地》载:“灵山在信州之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元代,道教在教 争论中失利,灵山道教受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落。明以后,灵山道教继续走下坡路。姚源聚众反抗朝庭,屯兵于东台峰(又称夹层灵山)达2千有余,战事不继,道观屡遭火烫,除石人殿外,域内仅存道观2所。清代继续“扬佛抑道”,加之道士居观清苦,羽化成仙又不能见之现实,大部分道士不断还俗,或弃道皈佛,至民国初年,灵山全真派道士竟无一人。正一派道士也日渐减少,继续活动的多为一些迷信职业者。

灵山道教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山山道教音乐悠扬,处处道士诵经之声不断。在民间,道士得道成仙的故事,你编我传,添枝添叶,神乎其手。最玄乎者莫过胡超和葛洪2人。传说胡超成仙后,两次驾云飞入皇宫为晋为宋的两位太子治病,被封谥为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葛洪被请上天,称葛仙翁,成为玉帝的四天师之一。成仙者仙踪何在,自然不可追寻,只有宫观的墙基、丹炉的余尘和废墟里其它形落物,似乎尚在诉述当年灵山道教的繁荣。这些神仙,现代灵山人已经基本忘却,唯独不追名逐利,孜孜一生为乡民悬壶济世并钻研道学真缔的胡昭公、李德胜等道家,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在石人殿永远享受人们的祭祀。

厚德载物,宁静致远,这就是道的核心吧!

《灵山志》出版后,灵山已列入上饶市旅游开发的鲲鹏规划之中。每天清晨,我在滨江路边散步,总要对着灵山眺望。我想,灵山有如此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存的文化遗产,一定会跻身于全国名山大川之列,成为旅游热点之一。 (来源:http://www.srzx.gov.cn  2007-3-21)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考察灵山道教文化

上饶之窗 谢昕明 吴在锋

2011-08-16 18:19:20

|
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考察灵山道教文化
|

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考察灵山道教文化 道教之音江西讯(谢昕明 吴在锋) 8月12日,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北京大脑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等一行来到灵山,就灵山道教文化进行深入考察。随同考察的还有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杂志、商务印刷馆、上饶市道教文化研究协会有关人员及我县部分文学爱好者。

当天上午,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清水乡、石人乡和华坛山镇等地,就各地现存的九仙白鹤庙、石人殿、雷法大殿等道教文化遗址进行了考证和探究。上饶市道教协会和县博物馆等有关人员详细介绍了灵山道教文化的起源、衍变、发展及现存的道教文化遗址,就灵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发表了见解。

考察组人员认为,灵山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是进行道教文化学术研究、调查的好地方。考察组同时指出,灵山道教文化多半只是传说,可经考证的史料很少,灵山的道教先人名气不大、教派太杂,现存遗址规模太小、动线太长,要作为一个旅游项目,灵山道教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考察组希望上饶县在开发灵山道教文化旅游项目时,能结合现有的道教文化遗址,重新规划线路,扩大规模,收集更多更全的道教名人的史料,并将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配合百姓的祈祷、养生活动,推进灵山道教文化的传播,形成灵山特色的道教文化和产业链。

第一部灵山道教考古书籍举行首发式

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考察灵山道教文化 2009年10月24日,第一部专门考证灵山道教历史、综合反映灵山道教文化书籍——《灵山道教文化考略》一书在石人乡举行首发仪式。首发仪式恰逢石人殿庙会旅游高峰,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和购书。

该书由长期从事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的原上饶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黄上祈经多方考证后所著,这是他继《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一书之后又一部道教文化考古著作。全书共十余万字,由灵山形胜概论、灵山问道、灵山探秘等八个章节组成。当代著名高道、中国道教协会顾问陈莲笙道长等几名学术界著名人士为该书作序。全书以源远流长的灵山道教文化为主线,展现灵山波澜壮阔的道教历史画面。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道教》杂志主编丁常云在为该书作序时评价说,此书不仅是灵山道教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课题,此书出版,必将在学术界和宗教界引起更大的关注。 (来源: 上饶之窗 吴在锋)

灵山道教概况

灵山,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二十七卷《福地》载:“灵山在信州之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被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先后建有宫、观、殿宇99座。宋、元间道教极为兴盛,各地扩建道观,修道者日众。明以后,道教日趋衰落,至清同治年间,全县仅存宫、观、殿宇70座,全真道士日趋减少。民国期间,仅存石人殿仍有道教的朝香活动,修道炼丹的全真道士已鲜为人知,仅有正一道士散居各地,以驱鬼降妖、超度亡魂为业。

灵山道教有全真、正一两大派。全真派又分胡昭和灵葆两个支派。

胡昭派崇奉胡昭为祖师。胡昭是三国名士,为避曹操屡聘,南下至上饶灵山百谷峰养真岩修道炼丹,羽化成仙后,乡人建祠祀之。其侄胡惠琏,字拔俗,于灵山拥笔峰修道成仙,公元265年晋武帝太子患奇疾,召天下良医,惠琏往治,太子病愈,晋武帝敕封琏为真人。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礼部侍郎刘太真、信州剌史李德胜均信奉道教,是年诸邑旱,二人奉旨至胡隐君祠祷雨,先后立化成仙。后人为祀三仙,建石人殿塑仙像供奉,殿中修炼道士日众,闽、浙、皖、赣4省民众前来朝香者日达万人。明万历年问(公元1573~1620年), 李德胜被敕封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

灵葆派崇奉葛洪为祖师。葛洪,号抱朴子,晋代著名道家,道士,好神仙导养之法。洪就郑隐学,悉得其法,后事鲍玄,亦内学。洪传玄业,兼演炼医术,著有《抱朴子》一书,分内外两篇,116卷,推阐仙道。葛洪曾在灵山葛仙峰修道炼丹,今遗址尚存。灵山大部分全真道士均以葛洪之神仙导养之法为主,兼演炼医术。
正一派是汉张道陵所创,也叫天师正一派。因张道陵在贵溪龙虎山创教,后裔在上清建宫传教,并屡受皇封,所以灵山一带道徒甚众,此派道士,奉张道陵为祖师,隶属天师府,受历代天师管辖,凡设坛行教者,均须到天师府申报,经考核合格后,履行授篆发给度牒,方可设坛。正一派道士可以取妻,可食荤腥,称谓可以世袭,俗称火居道士。以驱鬼降妖、设醮祈福、祈雨、祈太平和超度亡魂为业。(来源:灵山旅游网 时间:2009-9-16) 
 

江西上饶灵山聚龙道宫

灵山是道教名山,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道教文化策源地,岩洞等自然风光优美;寺庙、关隘、古道等历史遗存丰富;高士养真,名人涉足,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根据上述地貌特征和历史渊源,南峰塘景区的总体形象定为:“洞天福地,天人合一”,意为人与自然和谐、高效的“南峰仙境”,在宇宙间运行不息。

聚龙道宫在灵山山脉中段,石人乡境内,有一处让游人“既登之而心醉,若望之而眼赊”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她就是南峰塘景区。

聚龙道宫东连著名道宫石人殿,南接水晶山石屏峰景区,西毗望仙高南峰休闲度假村,北通峰顶院、石人峰,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

聚龙道宫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早在东汉年间,尚书胡腾之子胡昭,为避君雄割据争聘,毅然渡江南下,隐居于灵山聚龙道宫养真岩内,学道修真,结炉炼丹,建有胡昭草堂。仙逝后又受皇封,并在龙骨山麓建胡昭公祠,世受奉祀。使聚龙道宫成为灵山道教文化策源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在聚龙道宫—东南方扎马坑扎马安营,今黄巢跑马坪遗址尚存;明代御史郑尔说曾在聚龙道宫东侧花岩建书院讲学,后裔在岩底定居繁衍,至今学风鼎盛;清代道人王斋公,在聚龙道宫绝壁隘口上设立关塞,并亲书“天险”二字,至今刻石犹存。

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上山考察,又发现了“十字型”祭天台,台侧北向峰顶,即古老相传的祈雨台。台下百米处山凹谷地又发现了五百年前的道学家修炼洞,凸现出灵山聚龙道宫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其中景物比较集中,气势宏伟,特别是神话传说和真人真事浑为一体,亦真亦幻,给聚龙道宫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该宫观道士人员管理规范,从1988年以来聚龙道宫重建好,建好素食馆,上山游步道铺好,新建一座仙人桥、仙人湖为迎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来打下优良基础。(江西上饶灵山聚龙道宫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www.33fd.com)
 

遗迹仙踪 ——灵山道教兴衰掠影

郭佐民

当21世纪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我与《灵山志》编辑部诸位同仁,沐浴着和熙的阳光,迎着醉人的春风,开始遍游灵山72峰、108处主要景点和历史上的主要宫观寺阉遗址。

灵山属怀玉山支脉,自汪村入境后,山势骤起,至白云峰山分二脉,一脉向北,一脉向西,似一弯偃月镶嵌在赣东北土地上。灵山古称灵应山,亦称灵鹫山。宋辛弃疾对灵山情有独钟,他的《沁园春》词中“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句,对灵山的巍峨气势作了极生动、贴切的描绘。明 言的“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郑以伟的“灵山七十二,面面生奇峰,如 亦如削,或开玉芙蓉”,高明的“上支天柱七十二,下孕水晶千百秋”等烩炙人口的诗句,尽情地讴歌了灵山的秀美。我的同仁同,有作家、诗人、摄影家和音乐工作者,他们激情勃发,文思汹涌,用诗、用歌、用相机,尽情地描绘和讴歌灵山的挺拔和秀美,其部分力作已选载于《灵山志》中。

我不写诗,亦不善歌,更不会摆弄相机。我尾随他们之后,在高丛挺拔的秀峰上,在吞云吐雾的天然洞穴中寻觅历史的遗址。在流传民间的右藉残卷里,在布满苔藓残碑上,在各姓的家谱里,在山民讲述的神话故事中,探索著名道家的仙踪。历尽2个寒暑,对灵山丰存的文化遗存,终有所获,并撰成章节以志。

灵山的文化遗存,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为丰存。

灵山道教始于汉末。时三国纷事,时河南嶷州(今禹县)名士胡昭(162—251)隐居于陆浑山中,潜心道学。曹操屡聘昭为中书会,昭婉言拒之,并悄然南下避聘。他在灵山之北的大济村安顿好家小,便隐居于望月岩(昭死后称养真岩)继续修真悟道。望月岩位于百谷峰顶,洞穴座南向北,东、南、西三面石壁如墙,北临案台状一方巨石,洞顶为形似金龟的天然巨石所盖。金龟石又驮一巨石,似炉似鼎,传为胡昭炼丹之用。坐于岩洞内,透过北面之天然石窗,日明星辰,尽收眼底。胡昭在此岩洞内修道养真,又在对面草堂峰下结庐,采药煮茗,砌炉炼丹。胡昭专注自修炼,不收徒传道,大部分时间,串村走户为乡人治病,乡民都尊他为活神仙,死后在望月岩建祠塑像以祀,并在桥头村筑望仙台,在他的生辰和忌日,登台向望月岩膜拜,以求庇佑。因乡民祀胡昭屡祀屡顺,祈福得福,求雨则雨,朝拜者日众。为便于乡民祭神,西晋太康元年将胡昭祠迁至石人峰下的吕家墩,称隐君祠。唐刘太真、李德胜等信仰道教的朝庭命官先后于隐君祠中立化,并与胡昭同受朝庭封谥。自此,胡、刘、李三人仙各远播,以隐君祠为基地的道教活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与胡昭同期在灵山修道的还有胡超和至德二人。胡昭之侄胡超,字惠 (185—?),随昭南下隐于拥笔峰(今道士仙峰)修道。他擅辟  之法,传说肉身羽化成仙,并于晋、宋两朝驾云进入皇宫为太子治病,并两次受封为天师、真人。至德道人籍贯和生卒不详,传说他云游至灵山东台峰下,见有数洞穴呈太极图样分布,且洞前空旷,风光秀丽,便于此结庐修炼,收徒传道。至德仙逝后,其徒募资修建道观,各至德宫。

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284—?)遍游灵山,先择麒麟峰结庐传道,后择葛仙峰为址,广收道徒传道。葛洪有《抱扑子》等道家经典传世,是东晋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士。师从葛洪的历代弟子,均以葛洪的神仙导养之法修炼,兼渲医术,广为附近乡民治病。今葛仙峰上,昔日的道观遗址尚存。

灵山道教鼎盛于唐、宋。唐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道德经》为真经。唐德宗年间,诸邑数次大旱,敕刘太真、李德胜先后祀胡祈雨,均沛然下雨,刘、李二人亦先后立化于征君祠。嗣后,刘、李与胡昭均受皇封,并将隐居祠改称为石人殿,塑胡、刘、李神像供奉,广建殿宇道院,广收道徒。其时,师从葛洪与师从至德的道徒日众,并分枝散叶,广建道院,据唐《云典》记载,上饶共有宫观99所,绝大部分都建在灵山的奇峰秀谷之中。宋尊奉道教,以真宗、徽宗为最,先后加封胡昭为灵助威济候,灵助威济显惠正佑王,刘太真为顺助将军,李德胜为助灵将军和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其时,至德宫道徒百余众,道观建筑逾3000平方米;师从葛洪的灵葆诋道教更为兴盛,于灵山各处普建道观,广收道徒;张道陵于贵溪龙虎山创建的正一流通教传入,此教道徒可娶妻室,可食荤腥,令人祈福降妖和超度亡魂可收酬金,因此,入教育日众,遍布灵山南北。由于灵山山明水秀,道教又如此兴盛,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云笈七签》二十七卷《福地》载:“灵山在信州之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元代,道教在教 争论中失利,灵山道教受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落。明以后,灵山道教继续走下坡路。姚源聚众反抗朝庭,屯兵于东台峰(又称夹层灵山)达2千有余,战事不继,道观屡遭火烫,除石人殿外,域内仅存道观2所。清代继续“扬佛抑道”,加之道士居观清苦,羽化成仙又不能见之现实,大部分道士不断还俗,或弃道皈佛,至民国初年,灵山全真派道士竟无一人。正一派道士也日渐减少,继续活动的多为一些迷信职业者。

灵山道教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山山道教音乐悠扬,处处道士诵经之声不断。在民间,道士得道成仙的故事,你编我传,添枝添叶,神乎其手。最玄乎者莫过胡超和葛洪2人。传说胡超成仙后,两次驾云飞入皇宫为晋为宋的两位太子治病,被封谥为玄坛紫极洞真天师。葛洪被请上天,称葛仙翁,成为玉帝的四天师之一。成仙者仙踪何在,自然不可追寻,只有宫观的墙基、丹炉的余尘和废墟里其它形落物,似乎尚在诉述当年灵山道教的繁荣。这些神仙,现代灵山人已经基本忘却,唯独不追名逐利,孜孜一生为乡民悬壶济世并钻研道学真缔的胡昭公、李德胜等道家,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在石人殿永远享受人们的祭祀。

厚德载物,宁静致远,这就是道的核心吧!

《灵山志》出版后,灵山已列入上饶市旅游开发的鲲鹏规划之中。每天清晨,我在滨江路边散步,总要对着灵山眺望。我想,灵山有如此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存的文化遗产,一定会跻身于全国名山大川之列,成为旅游热点之一。 (来源:http://www.srzx.gov.cn  2007-3-21)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