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至安方丈:以慈心体道心 以道心聚人心——关于道教中国化的几点体会

道教之音 黄至安道长

2018-12-28 10:59:12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一个鲜明的命题,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之根祇的道教如何作好这篇新文章,是我们道教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道同参共勉。

我以为,以慈心体道心、以道心凝人心,当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服务民族复兴大业的可取之道。

先讲讲第一部分,以慈心体道心,其核心要义是要主动回馈社会、助力公益慈善。

道先天地而生,乃天地之源,亦为万物之奥。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其“尊道贵德、天人合一、抱朴守真、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主张,时时彰显着“慈善为本、济世利人”的慈爱精神,既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精神信仰与核心价值。

其一,道教有着慈善的民本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为本、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思想源远流长。慈善为本、行善积德与济世利人是我国宗教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道教的最基本的教理教义。道教更是从创立伊始,就把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思想,作为了教徒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道教的许多典藉与善书中,都对善恶慈悭是非有着明晰的标准,与百姓起居生活息息相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民间行为尺度、道德规范的准绳。道教的慈善观念,推动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和追求,倡导了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展示了道教慈善为本、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教理教义。对我国古代社会民风民俗、国民心理、社会价值等,无疑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其二,道教有着无私忘我的崇高境界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阐述做人的道德情操与慈爱精神。《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教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慈爱精神,还包括“不争”、“无私”、“忘我”、“忠信”、“宽容”、“知足”、“节俭”等诸多方面。《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把慈爱精神放在三宝之首。道教认为有道者,非慈悲宽容无以度世;非朴实节俭无以立身;非谦卑低下无以居上而临下。

其三,道教有着齐同慈爱的济世情怀

东晋道教灵宝派经典《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全其本年,无有中伤,倾土归仰,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缀。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和谐社会,可谓人间仙境。这里的“十不两无”;这里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不仅是道教理想社会之缩影,也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之雏形。齐同慈爱的思想理念告诉我们,要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救人之危、赈人之急。要以道教的慈爱之情,慈心于物,善待一切生命。道教慈爱的对象是广泛的,平等的。不论贫富贵贱、不分亲疏远近,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慈者,万善之根本。心若不慈,善何以立”。道教要求人人有慈爱之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倡导一种“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济世情怀。

其四,道教有着行善积德的修仙路径

抱朴子内篇》说:“人欲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一千二百善”。《抱朴子对俗》又说:“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单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也是道教劝善之著名经典,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脍炙人口,有“善世第一奇书”之美誉。《阴骘文》通篇都是讲止恶行善,济世利人的理念。它告诫人们不仅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内心深处,在暗室屋漏中也要慈悲心肠,不可产生恶的念头。《阴骘文》开篇说:“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什么是阴骘?阴骘就是阴德的意思。什么是阴德?我们做善事别人都知道,都来赞叹、表扬你,这不叫阴德,这叫阳德。不求美名,做善事不宣扬、不让人知道。做善事,没有人知道是不是没有报应?不是,报应会更多,这就叫阴德。阴德就是做善事不求人知,只求默默无闻地奉献。古人讲“阴德天报之”,天来给你报,这个报更加丰厚。不仅我们自己得到善报,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得到好的报应。这是自利,也利家人;利他人,也利社会。

东晋《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其中说到:“夫学道者,第一欲得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艰厄,度人危难。轻财重道,施惠布德。不悋财宝,投之穷地。启誓真气,虚心跪请。是以古之至言,谓耕种福田,以取登仙者也”。道祖把“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艰厄,度人危难。”列为学道第一要务,作为得道成仙的必要条件,把行善积德与修道成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五,道教有着奖善罚恶的承负标准。

《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其中许多篇章都讲济世救人、行善积德。它主张互敬互爱、周穷救急;它反对剥削压迫、聚敛财物;它主张扶养弱者、敬养老人;它反对以强凌弱、以壮欺老。它追求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有难共济、有福同享的大同世界。它认为行善积德决非一日之功,关键是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倘能人人行善,“顺善不止”、“为德不止”,就能净化世俗人心,就能改变社会风气。“小为德,或化千数百人;大为德,或化万人以上;因使万人转为德师,所化无极。”《太平经》认为,财物乃天地中和之气,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占有。应当周穷救急,赐饥者以食,送寒者以衣。天地是公正、仁慈的,天地赐民众以财物,使其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天见其善,使可安为。”;“努力为善,子孙延年”;“其过不止,便见鬼门”;“恶恶不止,祸及未生”。这里奖善罚恶的“承负”观,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

其六,道教有着济世利人的历史传统。

道教创立于东汉,彼时社会动荡、贫富悬殊,民不聊生。祖天师张道陵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当地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祖天师自创金丹术,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因药入酒,酒带药行,瘟疫得以袪除。后专以符水咒法为民治病,疗效卓著。其子孙承其旧制,更增设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早期道教慈善布施的义举,深得人心,崇道者甚众。道教嗣衍发展至今1800余年,香火连绵、生生不息。

南宋嘉定十四(1221)年2月,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带弟子18人前往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丘祖以74岁高龄,历时三年,行程万里,绝粮沙漠,备尝艰辛,会见成吉思汗。劝其清心寡欲;敬天爱民。并望大汗体念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戒杀护生,以应上天好生之德。大汗“深契其言”,口封“神仙”。在丘祖的影响下,成吉思汗颁诏“止杀”,不再“屠城”。后命丘祖掌管天下道教,尽除道徒赋役。丘祖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有余。还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大批汉族学者,入道避难者不下数万人。这是一次伟大而艰险的西行,比佛教唐玄奘西行取经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毅力。想一想,74岁高龄;远踰万里的征途;感化一位横跨欧亚、习于杀伐的异族军事统帅,其艰难、其风险不言而喻。丘祖慈悲为本,一言止杀,人间大爱,功德无量。他为中国道教树立了一座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丰碑。

坚持中国化方向,就需要我们将道教慈爱和谐的优势和传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同时又赋予其全新的现代理念并付诸实践。

中国道教始终以道教慈爱精神,以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不断践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道教慈善事业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建立完善的道教慈善工作体系,广泛传播道教慈善理念。我们要全面提升道教慈善的社会公信度,积极探索道教服务社会的新途径。积极做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将道教慈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慈善是道教联系信众的唯一纽带;慈善是道教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慈善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慈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粮;慈善是登仙成道的阶梯;慈善是社会和谐的源泉;慈善是我们的责任;慈善是道教的荣光。

再讲讲第二部分,以道心聚人心,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以道为纽带,继承和弘扬传统,为民族复兴大业凝心聚力。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宗教,其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与民俗习惯,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华人移居海外和中国文化对外的交流,道教信仰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海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道教信仰与道教文化成为凝结海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其一,敬天法祖、圣贤崇拜、神仙信仰是华人凝聚的心灵纽带

《道德经》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道教有别于其它宗教的特点之一,就是敬神拜祖,天地、祖先崇拜,圣贤、神仙信仰融为一体。天皇地祗,日月星辰;五岳四渎,五镇四海;城隍山川,风雨雷电;国家祭祀隆重,道教尤为尊崇;且由来已久。历史上那些品德高尚,大智大慧并广施恩德于民的圣人、贤者以及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功臣、英雄,都会受到道教的尊崇和祭祀。正如《明史. 礼四》载:凡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诚烈士,有功于国,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如道教所崇奉的太上道祖老子、庄子;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被尊为“药王”的扁鹊、孙思邈;广受海外华人崇奉的妈祖、关圣帝君、吕祖、黄大仙;以及对民俗信仰影响最大的三清、玉皇、王母、风雨雷电、八仙、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概括地说,道教尊奉的对象就是“神”与“祖”。敬神拜祖是国人对于神所具有的优异品质的敬仰与崇奉。神与祖是国人道德修养上学习的榜样与楷模。祖先崇拜和神仙信仰无疑是中华民族心理和民族习俗中的一种突出表现。它在历史上曾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积极的影响,是对家、国、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华人出国之时,往往都要把神像或神符随身带到侨居地,华人首领往往会广泛动员当地华人以及华侨社团捐资修建庙宇,供奉神灵,在一些神明圣诞日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庙宇成为海外华人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乡情谊的场所,在东南亚各国,凡是有华人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场景。如韩槐准先生在《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所载:“三十年前,凡逢天后诞期(旧历三月廿三日)新加坡必奉该神游街,鼓乐喧天,仪仗甚盛,同时亦演戏酬神,乃华侨社会最热闹之一日。”他们虔诚地拜倒在神灵面前,念念难忘的是故国乡情,可见海外华侨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之深。祖先崇拜和神仙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的心灵纽带,使华人“性有所属,情有所寄” ,对华人社会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不可言喻。

其二,传统佳节是华人凝聚的文化符号

传统佳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从先辈那里一代代传下来, 绵延不息。它犹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貌。而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又跟道教信仰和崇拜的神明密切相关,如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便有一系列民俗活动与道教信仰相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除,二十五迎玉皇,三十换门神,夜半迎神守岁。正月初一接神,放爆竹;初二祭财神;初五接财神;初八祭拜顺星;初九玉皇圣诞;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等等。此外,一年中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都与道教信仰相生相融。正如徐蔚一先生在《天官赐福·压胜钱》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初时颇多是宗教性的,后来逐渐成为全民性的,如道教的上元节,是普天下黎民士庶与道教徒共渡新春后的第一佳节。”可见传统节日跟道教信仰和文化血肉相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影响世代中华儿女,并通过海外华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和海外华人精神凝聚的文化符号。远隔千山万水的千千万万的华人、华侨无论身处何地,都会以传统方式喜迎中华传统节日。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在传统春节期间,我们都会看到张灯结彩,祭祀祖先神明,点香烛、吃饺子、耍龙舞狮与燃放焰火等一系列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商铺出售的春联、家宅门口贴的福字、除夕的年夜饭、孩子的压岁钱等等,无一不是浓浓的华人文化符号。一些西方人甚至已经成为华人社区庆祝春节的引领者,春节已不再只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许多国家的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拜年,世界各地庆祝活动也异彩纷呈,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如今正在融入世界,华人在阖家团圆的欢乐气氛中,感受着春节的喜悦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说:“世界许多国家庆祝中国的春节,表明中国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了解与欣赏。”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华人社会都会保持过传统节日的习俗。传统佳节业已成为海外华人社会追思溯源,缔造共同记忆及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对于凝聚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明,增加民族认同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三,道教传统文化是华人凝聚的精神内核

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深遂,博大精深,《道德经》、《庄子》、《易经》等经典,道教医学、养生、艺术等,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道教文化倡导重和、重德、自强去奢、慈爱谦让、和睦相融、团结友爱等,深深扎根在海内外华人的思想中。华人中的佼佼者无不秉持着自强、勤俭、诚信的准则。一大批优秀的华人精英,如著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高行健等,他们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道教文化中的优秀内容随着华人在海外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推广,影响日益深远。很多华人纷纷把子女送到中华学校就读,或送到中文学校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华裔的日常生活中,道教文化打下深刻的烙印。尤其是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不但深受华人喜爱,更是被西方世界视为至宝,《道德经》成为世界销量第二的书籍,是公认最智慧最古老的学问。美国政坛给予老子的评价为“总统之师”;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要求“每个德国家庭应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美国著名学者葡克明指出,“老子《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建议全世界“遵循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美国前总统林肯、里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国家领袖和知名人士都学习过《道德经》。除此以外,道教关于养生、辟谷、环保、和谐的理念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地区的民众,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华人乃至海外奉道之士不断增多,如道教太极拳养生更是风靡世界。目前,太极拳已经传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150多个国家,全世界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者达到1.5亿人。美国大批民众都迷上了太极拳,俨然成为全民运动,《时代》杂志曾多次撰文大谈太极拳的种种好处,称太极拳为“完美的运动”。道教文化在海外的盛行,令华人感到由衷的自豪,成为华人思想凝聚的精神内核,更多华人因怀念和仰慕祖国的传统文化而喜欢道教,愿意加以礼敬和学习研究。希望通过对道教的了解来促进自己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有的甚至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参访和朝圣。道教文化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丰碑,也是联接海内外华人心灵的精神纽带。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四十年来,国力强盛,人民安康。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变。道教也在这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进一步崛起壮大。回观历史,在顺时应世方面,道教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用高标准衡量,从适应的广度和发挥作用的力度方面来看,道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思考道教中国化的问题,要着重从时代性入手,看看道教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是不是完全换上了新面貌,站在了新起点,融入了新时代,收获了新思想,走上了新征程,发挥了新作用。

如此看来,道教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当把重点放在时代性这一点上。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坚持道教的中国化的内涵,主要就是,道教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圆梦目标,与全国人民一道,团结奋斗,投入新时代,服务新社会,创造更加光辉灿烂更加美好的崭新奇迹。

(本文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南岳衡山道院黄至安方丈在天台山桐柏宫方丈升座法会活动中方丈说法上开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黄至安方丈:以慈心体道心 以道心聚人心——关于道教中国化的几点体会

道教之音 黄至安道长

2018-12-28 10:59:12

|
黄至安方丈:以慈心体道心 以道心聚人心——关于道教中国化的几点体会
|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一个鲜明的命题,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之根祇的道教如何作好这篇新文章,是我们道教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道同参共勉。

我以为,以慈心体道心、以道心凝人心,当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服务民族复兴大业的可取之道。

先讲讲第一部分,以慈心体道心,其核心要义是要主动回馈社会、助力公益慈善。

道先天地而生,乃天地之源,亦为万物之奥。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其“尊道贵德、天人合一、抱朴守真、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主张,时时彰显着“慈善为本、济世利人”的慈爱精神,既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精神信仰与核心价值。

其一,道教有着慈善的民本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为本、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思想源远流长。慈善为本、行善积德与济世利人是我国宗教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道教的最基本的教理教义。道教更是从创立伊始,就把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思想,作为了教徒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道教的许多典藉与善书中,都对善恶慈悭是非有着明晰的标准,与百姓起居生活息息相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民间行为尺度、道德规范的准绳。道教的慈善观念,推动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和追求,倡导了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展示了道教慈善为本、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教理教义。对我国古代社会民风民俗、国民心理、社会价值等,无疑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其二,道教有着无私忘我的崇高境界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阐述做人的道德情操与慈爱精神。《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教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慈爱精神,还包括“不争”、“无私”、“忘我”、“忠信”、“宽容”、“知足”、“节俭”等诸多方面。《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把慈爱精神放在三宝之首。道教认为有道者,非慈悲宽容无以度世;非朴实节俭无以立身;非谦卑低下无以居上而临下。

其三,道教有着齐同慈爱的济世情怀

东晋道教灵宝派经典《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全其本年,无有中伤,倾土归仰,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缀。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和谐社会,可谓人间仙境。这里的“十不两无”;这里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不仅是道教理想社会之缩影,也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之雏形。齐同慈爱的思想理念告诉我们,要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救人之危、赈人之急。要以道教的慈爱之情,慈心于物,善待一切生命。道教慈爱的对象是广泛的,平等的。不论贫富贵贱、不分亲疏远近,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慈者,万善之根本。心若不慈,善何以立”。道教要求人人有慈爱之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倡导一种“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济世情怀。

其四,道教有着行善积德的修仙路径

抱朴子内篇》说:“人欲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一千二百善”。《抱朴子对俗》又说:“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单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也是道教劝善之著名经典,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脍炙人口,有“善世第一奇书”之美誉。《阴骘文》通篇都是讲止恶行善,济世利人的理念。它告诫人们不仅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内心深处,在暗室屋漏中也要慈悲心肠,不可产生恶的念头。《阴骘文》开篇说:“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什么是阴骘?阴骘就是阴德的意思。什么是阴德?我们做善事别人都知道,都来赞叹、表扬你,这不叫阴德,这叫阳德。不求美名,做善事不宣扬、不让人知道。做善事,没有人知道是不是没有报应?不是,报应会更多,这就叫阴德。阴德就是做善事不求人知,只求默默无闻地奉献。古人讲“阴德天报之”,天来给你报,这个报更加丰厚。不仅我们自己得到善报,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得到好的报应。这是自利,也利家人;利他人,也利社会。

东晋《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其中说到:“夫学道者,第一欲得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艰厄,度人危难。轻财重道,施惠布德。不悋财宝,投之穷地。启誓真气,虚心跪请。是以古之至言,谓耕种福田,以取登仙者也”。道祖把“广行阴德,慈向万物。救人艰厄,度人危难。”列为学道第一要务,作为得道成仙的必要条件,把行善积德与修道成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五,道教有着奖善罚恶的承负标准。

《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其中许多篇章都讲济世救人、行善积德。它主张互敬互爱、周穷救急;它反对剥削压迫、聚敛财物;它主张扶养弱者、敬养老人;它反对以强凌弱、以壮欺老。它追求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有难共济、有福同享的大同世界。它认为行善积德决非一日之功,关键是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倘能人人行善,“顺善不止”、“为德不止”,就能净化世俗人心,就能改变社会风气。“小为德,或化千数百人;大为德,或化万人以上;因使万人转为德师,所化无极。”《太平经》认为,财物乃天地中和之气,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占有。应当周穷救急,赐饥者以食,送寒者以衣。天地是公正、仁慈的,天地赐民众以财物,使其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天见其善,使可安为。”;“努力为善,子孙延年”;“其过不止,便见鬼门”;“恶恶不止,祸及未生”。这里奖善罚恶的“承负”观,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

其六,道教有着济世利人的历史传统。

道教创立于东汉,彼时社会动荡、贫富悬殊,民不聊生。祖天师张道陵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当地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祖天师自创金丹术,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因药入酒,酒带药行,瘟疫得以袪除。后专以符水咒法为民治病,疗效卓著。其子孙承其旧制,更增设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早期道教慈善布施的义举,深得人心,崇道者甚众。道教嗣衍发展至今1800余年,香火连绵、生生不息。

南宋嘉定十四(1221)年2月,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带弟子18人前往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丘祖以74岁高龄,历时三年,行程万里,绝粮沙漠,备尝艰辛,会见成吉思汗。劝其清心寡欲;敬天爱民。并望大汗体念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戒杀护生,以应上天好生之德。大汗“深契其言”,口封“神仙”。在丘祖的影响下,成吉思汗颁诏“止杀”,不再“屠城”。后命丘祖掌管天下道教,尽除道徒赋役。丘祖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有余。还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大批汉族学者,入道避难者不下数万人。这是一次伟大而艰险的西行,比佛教唐玄奘西行取经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毅力。想一想,74岁高龄;远踰万里的征途;感化一位横跨欧亚、习于杀伐的异族军事统帅,其艰难、其风险不言而喻。丘祖慈悲为本,一言止杀,人间大爱,功德无量。他为中国道教树立了一座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丰碑。

坚持中国化方向,就需要我们将道教慈爱和谐的优势和传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同时又赋予其全新的现代理念并付诸实践。

中国道教始终以道教慈爱精神,以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不断践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道教慈善事业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建立完善的道教慈善工作体系,广泛传播道教慈善理念。我们要全面提升道教慈善的社会公信度,积极探索道教服务社会的新途径。积极做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将道教慈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慈善是道教联系信众的唯一纽带;慈善是道教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慈善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慈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粮;慈善是登仙成道的阶梯;慈善是社会和谐的源泉;慈善是我们的责任;慈善是道教的荣光。

再讲讲第二部分,以道心聚人心,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以道为纽带,继承和弘扬传统,为民族复兴大业凝心聚力。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宗教,其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与民俗习惯,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华人移居海外和中国文化对外的交流,道教信仰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海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道教信仰与道教文化成为凝结海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其一,敬天法祖、圣贤崇拜、神仙信仰是华人凝聚的心灵纽带

《道德经》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道教有别于其它宗教的特点之一,就是敬神拜祖,天地、祖先崇拜,圣贤、神仙信仰融为一体。天皇地祗,日月星辰;五岳四渎,五镇四海;城隍山川,风雨雷电;国家祭祀隆重,道教尤为尊崇;且由来已久。历史上那些品德高尚,大智大慧并广施恩德于民的圣人、贤者以及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功臣、英雄,都会受到道教的尊崇和祭祀。正如《明史. 礼四》载:凡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诚烈士,有功于国,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如道教所崇奉的太上道祖老子、庄子;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被尊为“药王”的扁鹊、孙思邈;广受海外华人崇奉的妈祖、关圣帝君、吕祖、黄大仙;以及对民俗信仰影响最大的三清、玉皇、王母、风雨雷电、八仙、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概括地说,道教尊奉的对象就是“神”与“祖”。敬神拜祖是国人对于神所具有的优异品质的敬仰与崇奉。神与祖是国人道德修养上学习的榜样与楷模。祖先崇拜和神仙信仰无疑是中华民族心理和民族习俗中的一种突出表现。它在历史上曾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积极的影响,是对家、国、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华人出国之时,往往都要把神像或神符随身带到侨居地,华人首领往往会广泛动员当地华人以及华侨社团捐资修建庙宇,供奉神灵,在一些神明圣诞日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庙宇成为海外华人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乡情谊的场所,在东南亚各国,凡是有华人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场景。如韩槐准先生在《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所载:“三十年前,凡逢天后诞期(旧历三月廿三日)新加坡必奉该神游街,鼓乐喧天,仪仗甚盛,同时亦演戏酬神,乃华侨社会最热闹之一日。”他们虔诚地拜倒在神灵面前,念念难忘的是故国乡情,可见海外华侨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之深。祖先崇拜和神仙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的心灵纽带,使华人“性有所属,情有所寄” ,对华人社会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不可言喻。

其二,传统佳节是华人凝聚的文化符号

传统佳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从先辈那里一代代传下来, 绵延不息。它犹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貌。而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又跟道教信仰和崇拜的神明密切相关,如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便有一系列民俗活动与道教信仰相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除,二十五迎玉皇,三十换门神,夜半迎神守岁。正月初一接神,放爆竹;初二祭财神;初五接财神;初八祭拜顺星;初九玉皇圣诞;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等等。此外,一年中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都与道教信仰相生相融。正如徐蔚一先生在《天官赐福·压胜钱》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初时颇多是宗教性的,后来逐渐成为全民性的,如道教的上元节,是普天下黎民士庶与道教徒共渡新春后的第一佳节。”可见传统节日跟道教信仰和文化血肉相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影响世代中华儿女,并通过海外华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和海外华人精神凝聚的文化符号。远隔千山万水的千千万万的华人、华侨无论身处何地,都会以传统方式喜迎中华传统节日。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在传统春节期间,我们都会看到张灯结彩,祭祀祖先神明,点香烛、吃饺子、耍龙舞狮与燃放焰火等一系列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商铺出售的春联、家宅门口贴的福字、除夕的年夜饭、孩子的压岁钱等等,无一不是浓浓的华人文化符号。一些西方人甚至已经成为华人社区庆祝春节的引领者,春节已不再只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许多国家的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拜年,世界各地庆祝活动也异彩纷呈,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如今正在融入世界,华人在阖家团圆的欢乐气氛中,感受着春节的喜悦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说:“世界许多国家庆祝中国的春节,表明中国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了解与欣赏。”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华人社会都会保持过传统节日的习俗。传统佳节业已成为海外华人社会追思溯源,缔造共同记忆及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对于凝聚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明,增加民族认同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三,道教传统文化是华人凝聚的精神内核

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深遂,博大精深,《道德经》、《庄子》、《易经》等经典,道教医学、养生、艺术等,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道教文化倡导重和、重德、自强去奢、慈爱谦让、和睦相融、团结友爱等,深深扎根在海内外华人的思想中。华人中的佼佼者无不秉持着自强、勤俭、诚信的准则。一大批优秀的华人精英,如著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高行健等,他们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道教文化中的优秀内容随着华人在海外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推广,影响日益深远。很多华人纷纷把子女送到中华学校就读,或送到中文学校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华裔的日常生活中,道教文化打下深刻的烙印。尤其是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不但深受华人喜爱,更是被西方世界视为至宝,《道德经》成为世界销量第二的书籍,是公认最智慧最古老的学问。美国政坛给予老子的评价为“总统之师”;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要求“每个德国家庭应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美国著名学者葡克明指出,“老子《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建议全世界“遵循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美国前总统林肯、里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国家领袖和知名人士都学习过《道德经》。除此以外,道教关于养生、辟谷、环保、和谐的理念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地区的民众,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华人乃至海外奉道之士不断增多,如道教太极拳养生更是风靡世界。目前,太极拳已经传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150多个国家,全世界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者达到1.5亿人。美国大批民众都迷上了太极拳,俨然成为全民运动,《时代》杂志曾多次撰文大谈太极拳的种种好处,称太极拳为“完美的运动”。道教文化在海外的盛行,令华人感到由衷的自豪,成为华人思想凝聚的精神内核,更多华人因怀念和仰慕祖国的传统文化而喜欢道教,愿意加以礼敬和学习研究。希望通过对道教的了解来促进自己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有的甚至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参访和朝圣。道教文化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丰碑,也是联接海内外华人心灵的精神纽带。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四十年来,国力强盛,人民安康。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变。道教也在这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进一步崛起壮大。回观历史,在顺时应世方面,道教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用高标准衡量,从适应的广度和发挥作用的力度方面来看,道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思考道教中国化的问题,要着重从时代性入手,看看道教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是不是完全换上了新面貌,站在了新起点,融入了新时代,收获了新思想,走上了新征程,发挥了新作用。

如此看来,道教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当把重点放在时代性这一点上。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坚持道教的中国化的内涵,主要就是,道教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圆梦目标,与全国人民一道,团结奋斗,投入新时代,服务新社会,创造更加光辉灿烂更加美好的崭新奇迹。

(本文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南岳衡山道院黄至安方丈在天台山桐柏宫方丈升座法会活动中方丈说法上开示)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