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国化之云南践行

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萧霁虹

2019-01-24 10:17:16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广博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深奥的宗教礼仪,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是道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道教文化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

“教随人动”,道教早在创立之初便传入云南。云南信仰道教的除汉族之外,还有彝族、瑶族、白族、壮族、纳西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道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形成了独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区域道教文化特色。云南省道教协会成立于2003年,在10多年的时间内,云南道教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推进宫观建设、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兴办慈善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守护道教遗迹

道教在云南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文物、遗存、遗迹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包括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雕塑、石刻、历代艺术品、古籍等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实物,均为道教发展历史的见证。随着城市、风景名胜区的不断改造开发,道教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的任务日益紧迫。历史上的道教宫观多建在玄妙幽邃的自然环境之中,羽化道士也多葬在宫观附近的山林之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些名山胜景划归园林、文物部门管理,后来归还道教的只是道观主体建筑。宫观附近的道士墓群,大多是地方道教和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物,常常不被重视或疏于保护。甚至有些地方高道墓遗迹被移出,使道教宫观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2011年底,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和市民政局发布《昆明市公园名胜区散葬坟墓整治搬迁通告》,要求凡在金殿名胜区、黑龙潭公园等地的散葬坟墓,均于当年底迁出。黑龙潭公园的龙泉观后山要求被迁的坟墓中,有不少道教祖师的遗存。云南省道教协会经过多方努力,使这批道教祖师的遗存得以原址保护,并于2017年云南道教长春派祖师、明代长春真人刘渊然666周年诞辰之际,兴建落成了“长春兴教塔林”。道士墓群、墓塔遗迹经过抢救修复,作为道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黑龙潭公园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充分发挥了道教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也成为道教发展的“根脉”,有助于凝聚共识和弘扬正能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道教界与园林、文物等相关部门和谐共处,加强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共谋发展,真正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促进民心相通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越南毗邻,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具有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云南有16个跨境少数民族在边境两侧居住,跨境民族之间交往十分密切,客观上存在着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交往。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云南一改过去闭塞落后的西南边地面貌,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历史上,云南对境外交流的“蜀身毒道”“安南通天竺道”等通道,成为通往南亚、东南亚交流的大通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云南道教界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宗教文化交流。云南道教界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交流,促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有道教、华人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为维护睦邻绥边、区域和平作出贡献。云南道教各宫观与港、澳、台道教界互动频繁、交流密切。美国、瑞士、日本、马来自亚、韩国、越南等世界各地的参访团,先后到昆明龙泉观、真庆观,大理巍宝山,腾冲云峰山交流访问。2016年,云南省道教协会与政界、学界共同主办首届中国云南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龙泉观开光庆典,同时,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办公会在昆明召开。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中国化之云南践行

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萧霁虹

2019-01-24 10:17:16

|
道教中国化之云南践行
|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广博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深奥的宗教礼仪,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是道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道教文化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

“教随人动”,道教早在创立之初便传入云南。云南信仰道教的除汉族之外,还有彝族、瑶族、白族、壮族、纳西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道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形成了独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区域道教文化特色。云南省道教协会成立于2003年,在10多年的时间内,云南道教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推进宫观建设、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兴办慈善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守护道教遗迹

道教在云南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文物、遗存、遗迹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包括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雕塑、石刻、历代艺术品、古籍等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实物,均为道教发展历史的见证。随着城市、风景名胜区的不断改造开发,道教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的任务日益紧迫。历史上的道教宫观多建在玄妙幽邃的自然环境之中,羽化道士也多葬在宫观附近的山林之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些名山胜景划归园林、文物部门管理,后来归还道教的只是道观主体建筑。宫观附近的道士墓群,大多是地方道教和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物,常常不被重视或疏于保护。甚至有些地方高道墓遗迹被移出,使道教宫观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2011年底,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和市民政局发布《昆明市公园名胜区散葬坟墓整治搬迁通告》,要求凡在金殿名胜区、黑龙潭公园等地的散葬坟墓,均于当年底迁出。黑龙潭公园的龙泉观后山要求被迁的坟墓中,有不少道教祖师的遗存。云南省道教协会经过多方努力,使这批道教祖师的遗存得以原址保护,并于2017年云南道教长春派祖师、明代长春真人刘渊然666周年诞辰之际,兴建落成了“长春兴教塔林”。道士墓群、墓塔遗迹经过抢救修复,作为道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黑龙潭公园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充分发挥了道教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也成为道教发展的“根脉”,有助于凝聚共识和弘扬正能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道教界与园林、文物等相关部门和谐共处,加强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共谋发展,真正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促进民心相通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越南毗邻,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具有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云南有16个跨境少数民族在边境两侧居住,跨境民族之间交往十分密切,客观上存在着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交往。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云南一改过去闭塞落后的西南边地面貌,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历史上,云南对境外交流的“蜀身毒道”“安南通天竺道”等通道,成为通往南亚、东南亚交流的大通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云南道教界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宗教文化交流。云南道教界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交流,促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有道教、华人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为维护睦邻绥边、区域和平作出贡献。云南道教各宫观与港、澳、台道教界互动频繁、交流密切。美国、瑞士、日本、马来自亚、韩国、越南等世界各地的参访团,先后到昆明龙泉观、真庆观,大理巍宝山,腾冲云峰山交流访问。2016年,云南省道教协会与政界、学界共同主办首届中国云南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龙泉观开光庆典,同时,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办公会在昆明召开。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