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宗教代表人士畅谈“传统文化浸润宗教”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佚名

2019-06-03 08:36:53

五大宗教代表人士畅谈“传统文化浸润宗教”

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的宗教界人士在孔子研究院现场学习(毛立军 摄)

2019年5月29日,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宗教界人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在孔子的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举行“传统文化浸润宗教”专题论坛。论坛上,来自五大宗教的代表人士畅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各宗教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各宗教正在积极推进的宗教中国化工作的亮点和经验。来自中国内地各地宗教界代表人士近百人参加论坛。论坛由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主持。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诚达道长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沃土孕育了道教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很多。比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折不挠的进取、奋斗、开拓的精神!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包容、共荣、和谐、尊重、理解的精神和态度!这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人来说都是积极的、乐观的,都是可以借鉴的。

宗教中国化是必须的,因为想要在中华沃土更好地生长,就必须吸收这片沃土所有的营养。道教中国化主要任务是道教现代化和道教优秀文化的再发掘再整理。道教现代化,就是跟上中国的现代化,跟上中国的发展,符合中国的社会,为现代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古老的道教文化还有很多智慧没有完全发掘和整理出来,有好多我们还没有吸收好,有好多我们发现了但是还没有运用好。所以道教要继续对优秀传统文化再发掘再整理。现在中国道教协会开展的“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课题就是梳理道教以往的优秀思想,阐释出适应现代的思想,为现代中国的发展以及未来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

目前,佛教中国化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思想建设筑牢佛教中国化之基。以江苏为例,通过佛教讲经交流会和苏中苏北巡回讲经活动,以具体事例、案例为题材,引导教界对佛教经典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让经典融入社会、贴近现实,引导信众正信正行。二是以教风建设重塑佛教中国化之形。江苏省佛教界从2008年起就开始重点抓教风建设,按照学习动员、自查自纠、集中整治和总结表彰4个步骤开展教风建设巡查。通过实地查访、诫勉谈话、回头看等方式,坚持不懈抓好教风。三是以人才培养强化佛教中国化之本。江苏省佛协制定了全省3年至5年佛教教育规划,始终坚持以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制度来浸润人心、引导信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王树理说,伊斯兰教是公元6世纪初由西亚地区传入中国的,传入的方式主要是丝绸之路开辟的经商之道,打开了世界东西方交流的大门。传入中国之后,先是以宗教信仰的形态生存于东西方贸易互惠、交流的过程,随着这些商人的定居或者入籍,开始有了“蕃客”,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与华人通婚,并获得宋朝皇帝亲赐的姓氏。

伊斯兰教融入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磨合中找到了可以互相借鉴的切入点。伊斯兰教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包含了许多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的内容。如儒家学说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与伊斯兰教的“人道五典”很接近。儒家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伊斯兰教怜贫惜孤思想是一致的。还有很多内容,如:商品交换中的诚实守信、为人处世中的仁义为本、修身自律中的“君子慎独”等等,都有着不谋而合的一致性。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穆斯林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山东省作为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具有强烈的包容性,生活在这里的穆斯林,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已经融合为一家人,共建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元龙说,中华文化对我国各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关系到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又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和谐共生,从而使世界和平安宁有着重要影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或终结的文明,其表现出来的天下大同、和谐共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思想是解决当今世界冲突和战争的根本途径。

中国天主教在政治上要坚持走中国化发展道路,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处理好国法与教观的关系;要坚持民主办教,处理好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要坚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处理好教会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参加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事业中去。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高明说,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文化相融汇,基督教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文化、自觉融入中华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加强基督教团体建设、加强基督教制度建设、加强基督教人才建设,使中国基督教成为社会建设的和谐因素和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

(转自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五大宗教代表人士畅谈“传统文化浸润宗教”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佚名

2019-06-03 08:36:53

|
五大宗教代表人士畅谈“传统文化浸润宗教”
|

五大宗教代表人士畅谈“传统文化浸润宗教”

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的宗教界人士在孔子研究院现场学习(毛立军 摄)

2019年5月29日,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宗教界人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在孔子的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举行“传统文化浸润宗教”专题论坛。论坛上,来自五大宗教的代表人士畅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各宗教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各宗教正在积极推进的宗教中国化工作的亮点和经验。来自中国内地各地宗教界代表人士近百人参加论坛。论坛由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主持。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诚达道长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沃土孕育了道教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很多。比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折不挠的进取、奋斗、开拓的精神!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包容、共荣、和谐、尊重、理解的精神和态度!这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人来说都是积极的、乐观的,都是可以借鉴的。

宗教中国化是必须的,因为想要在中华沃土更好地生长,就必须吸收这片沃土所有的营养。道教中国化主要任务是道教现代化和道教优秀文化的再发掘再整理。道教现代化,就是跟上中国的现代化,跟上中国的发展,符合中国的社会,为现代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古老的道教文化还有很多智慧没有完全发掘和整理出来,有好多我们还没有吸收好,有好多我们发现了但是还没有运用好。所以道教要继续对优秀传统文化再发掘再整理。现在中国道教协会开展的“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课题就是梳理道教以往的优秀思想,阐释出适应现代的思想,为现代中国的发展以及未来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

目前,佛教中国化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思想建设筑牢佛教中国化之基。以江苏为例,通过佛教讲经交流会和苏中苏北巡回讲经活动,以具体事例、案例为题材,引导教界对佛教经典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让经典融入社会、贴近现实,引导信众正信正行。二是以教风建设重塑佛教中国化之形。江苏省佛教界从2008年起就开始重点抓教风建设,按照学习动员、自查自纠、集中整治和总结表彰4个步骤开展教风建设巡查。通过实地查访、诫勉谈话、回头看等方式,坚持不懈抓好教风。三是以人才培养强化佛教中国化之本。江苏省佛协制定了全省3年至5年佛教教育规划,始终坚持以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制度来浸润人心、引导信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王树理说,伊斯兰教是公元6世纪初由西亚地区传入中国的,传入的方式主要是丝绸之路开辟的经商之道,打开了世界东西方交流的大门。传入中国之后,先是以宗教信仰的形态生存于东西方贸易互惠、交流的过程,随着这些商人的定居或者入籍,开始有了“蕃客”,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与华人通婚,并获得宋朝皇帝亲赐的姓氏。

伊斯兰教融入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磨合中找到了可以互相借鉴的切入点。伊斯兰教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包含了许多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的内容。如儒家学说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与伊斯兰教的“人道五典”很接近。儒家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伊斯兰教怜贫惜孤思想是一致的。还有很多内容,如:商品交换中的诚实守信、为人处世中的仁义为本、修身自律中的“君子慎独”等等,都有着不谋而合的一致性。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穆斯林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山东省作为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具有强烈的包容性,生活在这里的穆斯林,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已经融合为一家人,共建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元龙说,中华文化对我国各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关系到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又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和谐共生,从而使世界和平安宁有着重要影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或终结的文明,其表现出来的天下大同、和谐共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思想是解决当今世界冲突和战争的根本途径。

中国天主教在政治上要坚持走中国化发展道路,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处理好国法与教观的关系;要坚持民主办教,处理好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关系;要坚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处理好教会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参加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事业中去。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高明说,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文化相融汇,基督教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文化、自觉融入中华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加强基督教团体建设、加强基督教制度建设、加强基督教人才建设,使中国基督教成为社会建设的和谐因素和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

(转自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