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东亚人文论坛·东方文明与仪轨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道教之音 馨旸 谢路军

2020-10-07 20:19:42

道教之音北京讯  2020年10月3日,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0东亚人文论坛——东方文明与仪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召开。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该会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金勋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韩国大真大学思想研究院理事朴相奎等先后发表致辞。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道教协会历来非常关注东亚人文论坛。这个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推动了东亚文化的深入研究,弘扬了东亚文明的根本精神。在过去的十年间,东亚文化研究学者们与走访过的地方道教协会也建立起友好交往的关系。在交流融通中,给地方道教带来学术思想文化的理念与精髓。在此真诚感谢学者们对道教的关心以及论坛对道教发展的促进作用,期待着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在致辞中谈道,今年研讨会的主题“东方文明与仪轨”不仅是以往十届研讨会内容的拓展,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来看,自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象征理论”的影响推动下,“仪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日渐成为人类学、宗教学、特别是宗教人类学的研讨热点、前沿课题。这一课题吸引着一批著名学者,力图超越以往的“宗教仪式的现象描述”,进而深究“信仰仪式的文化意义”。他认为东方的信仰仪轨是东方文化传统的重要表达方式,承载并传承着东方文明的特质和文化精神。他进一步比较了中西方信仰仪轨的不同,并指出西方以基督教传统为主导的宗教仪式是“神本主义”的,而中国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信仰仪式更注重“以人为本”。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道教研究中心主任王宗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朱越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宗教文化出版社编审霍克功、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谢路军、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麦谷邦夫、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曺玟焕、京畿大学教授李奉镐等中日韩三国共十八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论文。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道教研究中心主任王宗昱以《司马光对古代丧礼的损益》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司马光的《书仪》和朱熹的《家礼》对于普及古代儒家贵族的礼节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考察了《书仪》中丧礼的程序,并将其与《仪礼》和唐代《开元礼》进行对照,希望看出它和前后礼书之间的关系,并从司马光对古礼的改变、对开元礼的接纳、对古礼的添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的发言题目为《道教“罗天大醮”考论》。他指出“罗天大醮”是道教祭祀神明、消灾祈福、护国安民的一种古老典礼仪式,是为国家举行的祭礼,属于“上三坛”醮典之一,按次序而列在普天大醮、周天大醮之后。罗天大醮缘起于何时目前并无定论,但有数据显示:至迟在唐肃宗时代便有建制。他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罗天大醮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禳灾祈福、反省自律、信诚还愿、劝人为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朱越利以《略述年画中道教科仪的影子—读<民俗中的诸神:道教题材年画萃选>》为题发言。他描述了《萃选》中部分符像类年画的内容,并表示从中可以看到道教祈禳科仪的影子。他认为符像类年画对斋醮科仪内容的吸收和表现是有选择的,是世俗的,集中于祈禳的民众现实的幸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的论文题目为《略伦吐蕃佛教八大仪轨》,内容包含吐蕃佛教八大仪轨的概念释义、历史传承、内容建构、宗教功能。他指出吐蕃佛教八大仪轨或宁玛派八大仪轨,是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尤其对藏传佛教仪轨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谢路军的发言题目为《道教度亡仪轨之特色分析》。他阐释了道教度亡仪轨出现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说明度亡仪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度亡仪轨的理论构成和思想特色,即度亡目标专一、度亡仪轨规范、度亡方法多种、度亡时间明确、度亡坛场固定。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的论文题目为《<仪礼·士冠礼>的仪式程序及其思想》。他考察了《仪礼》的初篇“士冠礼”的仪节及其含义。他认为冠礼是高度成体系的,每个仪节都有含义。仪节的根本在于超越人力的神灵的力量,时间上可追溯到上古和大古(贾疏原文)时代。

论文发表结束后,在日本京都大名誉教授麦谷邦夫教授主持下,全体参会代表进行综合讨论。麦谷先生表示,从总体来看,本次研讨会讨论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丰富精彩,儒释道三教都有所涉及,其中以道教题目最为丰富,汉传佛教相关内容研究略有欠缺。此外,麦谷教授还指出,三国学者对“仪轨”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用法有所不同,产生“仪轨”“仪礼”“礼仪”等种种表述,应当就这三种说法进行更加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道教研究中心主任王宗昱补充道,本次发表论文主题既有最神秘的藏传佛教,也有最俗常的年画。希望以后的研讨中既有非常窄的讨论主题,也可以有非常宽泛的讨论题目,有关东方文化中仪轨的研究仅仅开始,需要探讨的问题实在不少。

韩国大真大学朴相奎先生表示,学者们在新的主题、不同领域里发表了很多论文,以新的视角发掘古代仪轨的实质和精神,不仅有新意,深受启发。目前韩国疫情非常严重,很多社会团体都在实施非接触式的仪礼。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发掘出仪轨的本质和社会功能,对现实生活,特别是疫情下的民众生活加以指导和帮助。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金勋教授最后表示,三位代表的发言已经对会议作出了很好的总结。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更加全面而深入开展仪轨研究,因此,主办方初步考虑明年还要举办同一主题的学术会议,拓展和深化仪轨研究。金勋教授认为,仪轨或仪礼或礼仪的本质是什么?学术上如何加以界定其范畴?仪轨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是什么?仪轨历史变迁的规律是什么?仪轨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仪轨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在新的背景下对仪轨做出新的文化阐释?这些都是未来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回应的问题,期待仪轨研究成为深入解读东方文明特质的一把钥匙。

据了解,2020东亚人文国际论坛——东方文明与仪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百年不遇的全球疫情下以互联网视频方式,经一天的紧张论文发表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增进了各国同行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东方文明研究做出了有益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 谢路军教授 供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2020东亚人文论坛·东方文明与仪轨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道教之音 馨旸 谢路军

2020-10-07 20:19:42

|
2020东亚人文论坛·东方文明与仪轨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

道教之音北京讯  2020年10月3日,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0东亚人文论坛——东方文明与仪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召开。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该会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金勋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韩国大真大学思想研究院理事朴相奎等先后发表致辞。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道教协会历来非常关注东亚人文论坛。这个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推动了东亚文化的深入研究,弘扬了东亚文明的根本精神。在过去的十年间,东亚文化研究学者们与走访过的地方道教协会也建立起友好交往的关系。在交流融通中,给地方道教带来学术思想文化的理念与精髓。在此真诚感谢学者们对道教的关心以及论坛对道教发展的促进作用,期待着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在致辞中谈道,今年研讨会的主题“东方文明与仪轨”不仅是以往十届研讨会内容的拓展,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来看,自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象征理论”的影响推动下,“仪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日渐成为人类学、宗教学、特别是宗教人类学的研讨热点、前沿课题。这一课题吸引着一批著名学者,力图超越以往的“宗教仪式的现象描述”,进而深究“信仰仪式的文化意义”。他认为东方的信仰仪轨是东方文化传统的重要表达方式,承载并传承着东方文明的特质和文化精神。他进一步比较了中西方信仰仪轨的不同,并指出西方以基督教传统为主导的宗教仪式是“神本主义”的,而中国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信仰仪式更注重“以人为本”。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道教研究中心主任王宗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朱越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宗教文化出版社编审霍克功、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谢路军、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麦谷邦夫、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曺玟焕、京畿大学教授李奉镐等中日韩三国共十八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论文。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道教研究中心主任王宗昱以《司马光对古代丧礼的损益》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司马光的《书仪》和朱熹的《家礼》对于普及古代儒家贵族的礼节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考察了《书仪》中丧礼的程序,并将其与《仪礼》和唐代《开元礼》进行对照,希望看出它和前后礼书之间的关系,并从司马光对古礼的改变、对开元礼的接纳、对古礼的添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的发言题目为《道教“罗天大醮”考论》。他指出“罗天大醮”是道教祭祀神明、消灾祈福、护国安民的一种古老典礼仪式,是为国家举行的祭礼,属于“上三坛”醮典之一,按次序而列在普天大醮、周天大醮之后。罗天大醮缘起于何时目前并无定论,但有数据显示:至迟在唐肃宗时代便有建制。他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罗天大醮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禳灾祈福、反省自律、信诚还愿、劝人为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朱越利以《略述年画中道教科仪的影子—读<民俗中的诸神:道教题材年画萃选>》为题发言。他描述了《萃选》中部分符像类年画的内容,并表示从中可以看到道教祈禳科仪的影子。他认为符像类年画对斋醮科仪内容的吸收和表现是有选择的,是世俗的,集中于祈禳的民众现实的幸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的论文题目为《略伦吐蕃佛教八大仪轨》,内容包含吐蕃佛教八大仪轨的概念释义、历史传承、内容建构、宗教功能。他指出吐蕃佛教八大仪轨或宁玛派八大仪轨,是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尤其对藏传佛教仪轨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谢路军的发言题目为《道教度亡仪轨之特色分析》。他阐释了道教度亡仪轨出现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说明度亡仪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度亡仪轨的理论构成和思想特色,即度亡目标专一、度亡仪轨规范、度亡方法多种、度亡时间明确、度亡坛场固定。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蜂屋邦夫的论文题目为《<仪礼·士冠礼>的仪式程序及其思想》。他考察了《仪礼》的初篇“士冠礼”的仪节及其含义。他认为冠礼是高度成体系的,每个仪节都有含义。仪节的根本在于超越人力的神灵的力量,时间上可追溯到上古和大古(贾疏原文)时代。

论文发表结束后,在日本京都大名誉教授麦谷邦夫教授主持下,全体参会代表进行综合讨论。麦谷先生表示,从总体来看,本次研讨会讨论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丰富精彩,儒释道三教都有所涉及,其中以道教题目最为丰富,汉传佛教相关内容研究略有欠缺。此外,麦谷教授还指出,三国学者对“仪轨”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用法有所不同,产生“仪轨”“仪礼”“礼仪”等种种表述,应当就这三种说法进行更加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道教研究中心主任王宗昱补充道,本次发表论文主题既有最神秘的藏传佛教,也有最俗常的年画。希望以后的研讨中既有非常窄的讨论主题,也可以有非常宽泛的讨论题目,有关东方文化中仪轨的研究仅仅开始,需要探讨的问题实在不少。

韩国大真大学朴相奎先生表示,学者们在新的主题、不同领域里发表了很多论文,以新的视角发掘古代仪轨的实质和精神,不仅有新意,深受启发。目前韩国疫情非常严重,很多社会团体都在实施非接触式的仪礼。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发掘出仪轨的本质和社会功能,对现实生活,特别是疫情下的民众生活加以指导和帮助。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金勋教授最后表示,三位代表的发言已经对会议作出了很好的总结。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更加全面而深入开展仪轨研究,因此,主办方初步考虑明年还要举办同一主题的学术会议,拓展和深化仪轨研究。金勋教授认为,仪轨或仪礼或礼仪的本质是什么?学术上如何加以界定其范畴?仪轨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是什么?仪轨历史变迁的规律是什么?仪轨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仪轨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在新的背景下对仪轨做出新的文化阐释?这些都是未来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回应的问题,期待仪轨研究成为深入解读东方文明特质的一把钥匙。

据了解,2020东亚人文国际论坛——东方文明与仪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百年不遇的全球疫情下以互联网视频方式,经一天的紧张论文发表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增进了各国同行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东方文明研究做出了有益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 谢路军教授 供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