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道教无为思想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

道教之音整理 胡诚林

2013-12-06 00:09:29

二、 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无为是“上德不德”、“上善若水”之有为德性的最高标准;是先人后己、谦让奉献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最基本行为规范;是慈爱和同、天人合一的最佳处世方式;是宽容知足、淡泊名利的最好人生修养;是促和谐、致太平的最理想社会追求。故而,无为乃一切真、善、美的最终体现。所以说道教倡导和实践的这种无为社会理想与今天我们构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一)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地向善,摒弃妄念,五气安和,快乐生活,积极创造,福祉社稷。“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先哲圣人历来都十分注重对心性的修炼。道祖老子认为“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强调 “可欲”是致使人心发狂、烦乱不安的根源。老子所言的可欲,主要是指无止的贪欲,即对人生、社会、自然不利的、不正确的欲望和行为。相反于人自身、于社会国家有利的、正确的理想和行为,要大力弘扬、努力实践,做到“有为”。道教《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同样也认为欲望是造成人心神不宁的直接原因。要想达到“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必须做到遣欲澄心,不执著对万物的贪求,自然人心常清常静,断绝烦恼,远离忧苦身心,得悟真道。修身旨在养心,心境决定思想,思想左右行为。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说明祸福有定律,祸福造于心,故心可挽乎命;吉凶唯人召,修心方能听命。追其根源在于对善念与恶欲之间的选择不同。“人心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只要我们能遣除不好与非分的“可欲”,就可以身强体健、神清气爽、“五气安和”、慈善快乐,创造奉献,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二)“和光同尘”,“上善若水”,“行贵真诚”的无为精神,能营造团结友爱、诚信互助、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人是构成大千世界的主体。人既有万物之最灵的美誉,也有丑恶虚伪的不足。因此,发扬人性中灵秀善良、慈爱和同的优美品质,一直是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根本。在如何发扬人性中的优美品质,协调社会、化解矛盾,促进人类团结友爱、诚信互助的相处问题上,老子主张从组织行为上要“挫其锐、解其纷”,化解纷争;从个人处世要求上做到“和其光,同其尘”,“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即不能以个人得失、好恶论亲疏、评利害、言贵贱,而要一视同仁,毫无分别心,物我混合,尘光一体。就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从人品塑造上强调“言无狂妄,行贵真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坚持以和、善、诚、信的思想不断提升自我内在道德修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严格规范自己的外在行为。大千世界的人们如果都能做到合光同尘、上善若水、诚信做人、宽容及物,我们追求的文明社会理想,自然实现。

(三)尊重自然,顺应物理,“天人合一”的无为理念,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物我无伤的社会秩序。无上大道运转不息的规律性是“自然”。自然是一种顺天道、循人情、应物理的法则。简单地讲,即尊重事物本身内在联系的规律性,顺乎自然发展的必然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以个人主观想法做或不做、为或不为,而要掌握适度、恰到好处,过或不及都偏离了自然法则。违背了自然规律,无以言公平与正义,何以谈安定和秩序,更不能致和谐。故此,道教《阴符经》开篇首语就直明要义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即只要是符天道、合事理、顺人情的事物就去为,相反则不能为。唯此方可使万物“各复归其根”,和而有序,欣欣向荣的发展。

(四)崇俭抑奢、知足知止、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无为主张,是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经。见素抱朴、勤俭节约、知足常乐、知止不殆,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道教千百年来为之践行的修炼功德。

倡导朴素节俭之风,树立知足、知止、知常的去贪观念,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源于我们的事业、生活还要继续,我们的社会还要发展,人类还将走向无限光明的未来,而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却是一个资源有限,甚至已经短缺的世界,尽管有些资源有其再生性,但其再生的速度却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进度,这是人类长期以来为之困惑的矛盾所在。如何解决这一长期困惑人类的矛盾,从古至今尚无万全之策。圣贤先哲们教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学会朴素节约、力戒浪费贪婪,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倡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以此来缓解资源的危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系人类繁衍不息的生存需要。道教认为天地人三者一体,相互间有着互为借助、生化的作用。《周易·乾·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指出维持好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其规律性,即机巧;掌握好适度性,即相宜、和谐。正如《阴符经》所说的“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食其时,百骸里;动其机万化安”。道出了知止知常是我们根除非分贪欲思想的根本良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然法则乃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唯一之道。

高尚的人生境界、良好的社会秩序、理想的社会追求,离不开无为精神的弘扬,离不开无为之德的实践。人人皆能无为而无不为,和谐、太平的社会理想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道教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

构建和谐社会,乃亿万中国人包括道教界人士在内的社会理想追求与义不容辞的责任。道教是中国固有宗教。千百年来,其历史的传统性,鲜明的民族性与广博的包容性,对我国的社会历史、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就是要充分发掘、弘扬道教传统优秀的文化思想,使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广泛宣传道教积极优秀的教义思想,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其尊道贵德的优秀传统,无为有为的修持理念,道法自然的事物规律论,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活主张,知足、知止、知常的行为规范;上德不德、上士无争的精神境界;物我无弃、济世利人的世间责任;五气安和、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合光同尘、天人合一的处世智慧等,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这些闪光、有益与进步的宗教义理精髓,对引导人们向善、规范行为、团结互助、维持秩序,提高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增强奉献精神、宽容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持久和平、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渠道,弘扬、宣传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传统,使人们在了解、认知中有所悟、有所得,在生活实践中有所用、有所行。如:恢复道教传统的讲经宣道制度,举办道教文化研讨,收集整理道教书籍、音像制品,现代网络传媒的应用,建立道教文化系列展等,张扬道德思想,传播道教文化,引人为善,止人为恶。

(二)弘扬实践道教济世利人、关爱社会的优良传统,服务于众生的根本利益。

济世利人、关爱社会是道教在实践“无为之德”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是道教立世、显教的根本。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功课经》中则言“道以无情度有情”。说明道教历来倡导“出世中入世,入世中修炼”,“道法不离世间法”;主张以顺从众生之心为己心,所谓“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弘扬道教济世利人、关爱社会的优良传统,就是要团结、教化、带领广大信众和道教徒关心社会的发展,支持国家建设;积极开展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希望工程、生态保护等公益活动;自觉遵规守法,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以身言教,用行动感化众生,以真情大爱温暖人间,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三)加强道教自身建设,以无为之德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和谐。

加强道教自身建设,首先应加强对广大道教徒的思想素质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文以载道,人能弘道”。人乃宗教思想、宗教礼仪、道德精神等直接的实践者,是显现宗教功能、推动宗教正常发展的基石、根本和关键。“修身必先治心”。所谓“欲心动而神乱,嗔心动而气耗”,“清心清境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这里皆强调了心性意念的重要性。心境、思想、行动三者不可缺一,有着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关系。加强人才培养,追根揭底是着力于人的综合素质建设。巩固和纯正思想信仰、增强道德观念、清静身心、慈爱和同,是加强当代道教徒综合素质建设的基本前提。要引导教育广大道教徒研习宗教经典、熟悉宗教义理、参加宗教活动、培养宗教感情、纯正道风,增强弘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积极服务社会,践行世间功德;掌握各种知识、提高应世本领、强化服务意识、发扬无为之德,乃时代对道教徒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期的道教徒必须博学多识,吸收多元文化养份,不仅要掌握本宗教的系统文化,还应学习和了解其它宗教文化、社会知识、现代科学等必要内容。要在工作实践与广泛接触社会中提升本领,历炼人生;在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认知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与忧患意识,不断激发自我的道德塑造和奉献精神,以正心、正信、正言与正行之形神合一的良好形象,引导人、感化人,追求人心清静,万物和谐。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弘道利人的需要,更是道教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

其次,加强宫观管理。宫观是道教文化的载体,是广大道教徒和信教群众体验宗教感情、规范宗教生活、彰显道教义理、普化众生的场所,也是体现时代精神、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最直接、最感性的展现平台。因此,宫观在管理水平、服务功能、建筑风格、文化气氛、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等工作方面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道教整体形象和受众的心理。加强宫观管理工作,关键是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决策民主化、办公自动化。核心是加大对人事、财务、物资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教育,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营造知人善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合理分配责、权、利,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系统互动、和睦和谐的工作环境。重点加强安全与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浓化宫观的文化气息,发挥宫观特有的教化功能。着重于环境建设,强化从道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优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迎接每一位进庙的信众、游人,促进宫观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心祥和的有机统一。

(四)发挥道教道脉教缘的黄金纽带作用,服务于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敬天尊祖、重本归源”是不可动摇的民族心理。几千年来,多种信仰形式不仅一直被道教所继承,而且深深的影响着所有炎黄子孙的归根情、爱国心。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世界期盼和平、两岸必将统一。弘扬道教“敬天尊祖、重本归源”的思想,充分发挥道脉教缘优势,积极开展与海外道教界的友好交往,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强化炎黄子孙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形式、多内容的开展道教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宗教法事活动、支援祖国建设等,以道脉同源、两岸同宗、“归根复命”的思想纽带,凝聚人心,联融亲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最大的和谐。

和谐社会,乃人类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倡导无为理念,践行无为之德,以无为的思想,指导有为的实践,以“无为”之道,求“有为”之法,获“作为”之果,是道教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的重要形式与内容。

众生皆能紧按无为精神的要求,净化思想,提高境界;遵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法则,清心寡欲、知足知止;实践上善若水的无为之德,功而不居、创造奉献。我们的人间就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人间,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朝气蓬勃、和谐有序的社会。

中央统战部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毕业论文 2006年12月25日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弘扬道教无为思想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

    道教之音整理 胡诚林

    2013-12-06 00:09:29

    |
    弘扬道教无为思想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
    |

    二、 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无为是“上德不德”、“上善若水”之有为德性的最高标准;是先人后己、谦让奉献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最基本行为规范;是慈爱和同、天人合一的最佳处世方式;是宽容知足、淡泊名利的最好人生修养;是促和谐、致太平的最理想社会追求。故而,无为乃一切真、善、美的最终体现。所以说道教倡导和实践的这种无为社会理想与今天我们构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一)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地向善,摒弃妄念,五气安和,快乐生活,积极创造,福祉社稷。“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先哲圣人历来都十分注重对心性的修炼。道祖老子认为“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强调 “可欲”是致使人心发狂、烦乱不安的根源。老子所言的可欲,主要是指无止的贪欲,即对人生、社会、自然不利的、不正确的欲望和行为。相反于人自身、于社会国家有利的、正确的理想和行为,要大力弘扬、努力实践,做到“有为”。道教《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同样也认为欲望是造成人心神不宁的直接原因。要想达到“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必须做到遣欲澄心,不执著对万物的贪求,自然人心常清常静,断绝烦恼,远离忧苦身心,得悟真道。修身旨在养心,心境决定思想,思想左右行为。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说明祸福有定律,祸福造于心,故心可挽乎命;吉凶唯人召,修心方能听命。追其根源在于对善念与恶欲之间的选择不同。“人心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只要我们能遣除不好与非分的“可欲”,就可以身强体健、神清气爽、“五气安和”、慈善快乐,创造奉献,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二)“和光同尘”,“上善若水”,“行贵真诚”的无为精神,能营造团结友爱、诚信互助、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人是构成大千世界的主体。人既有万物之最灵的美誉,也有丑恶虚伪的不足。因此,发扬人性中灵秀善良、慈爱和同的优美品质,一直是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根本。在如何发扬人性中的优美品质,协调社会、化解矛盾,促进人类团结友爱、诚信互助的相处问题上,老子主张从组织行为上要“挫其锐、解其纷”,化解纷争;从个人处世要求上做到“和其光,同其尘”,“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即不能以个人得失、好恶论亲疏、评利害、言贵贱,而要一视同仁,毫无分别心,物我混合,尘光一体。就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从人品塑造上强调“言无狂妄,行贵真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坚持以和、善、诚、信的思想不断提升自我内在道德修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严格规范自己的外在行为。大千世界的人们如果都能做到合光同尘、上善若水、诚信做人、宽容及物,我们追求的文明社会理想,自然实现。

    (三)尊重自然,顺应物理,“天人合一”的无为理念,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物我无伤的社会秩序。无上大道运转不息的规律性是“自然”。自然是一种顺天道、循人情、应物理的法则。简单地讲,即尊重事物本身内在联系的规律性,顺乎自然发展的必然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以个人主观想法做或不做、为或不为,而要掌握适度、恰到好处,过或不及都偏离了自然法则。违背了自然规律,无以言公平与正义,何以谈安定和秩序,更不能致和谐。故此,道教《阴符经》开篇首语就直明要义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即只要是符天道、合事理、顺人情的事物就去为,相反则不能为。唯此方可使万物“各复归其根”,和而有序,欣欣向荣的发展。

    (四)崇俭抑奢、知足知止、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无为主张,是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经。见素抱朴、勤俭节约、知足常乐、知止不殆,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道教千百年来为之践行的修炼功德。

    倡导朴素节俭之风,树立知足、知止、知常的去贪观念,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源于我们的事业、生活还要继续,我们的社会还要发展,人类还将走向无限光明的未来,而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却是一个资源有限,甚至已经短缺的世界,尽管有些资源有其再生性,但其再生的速度却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进度,这是人类长期以来为之困惑的矛盾所在。如何解决这一长期困惑人类的矛盾,从古至今尚无万全之策。圣贤先哲们教导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学会朴素节约、力戒浪费贪婪,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倡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以此来缓解资源的危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系人类繁衍不息的生存需要。道教认为天地人三者一体,相互间有着互为借助、生化的作用。《周易·乾·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指出维持好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其规律性,即机巧;掌握好适度性,即相宜、和谐。正如《阴符经》所说的“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食其时,百骸里;动其机万化安”。道出了知止知常是我们根除非分贪欲思想的根本良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然法则乃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唯一之道。

    高尚的人生境界、良好的社会秩序、理想的社会追求,离不开无为精神的弘扬,离不开无为之德的实践。人人皆能无为而无不为,和谐、太平的社会理想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道教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

    构建和谐社会,乃亿万中国人包括道教界人士在内的社会理想追求与义不容辞的责任。道教是中国固有宗教。千百年来,其历史的传统性,鲜明的民族性与广博的包容性,对我国的社会历史、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就是要充分发掘、弘扬道教传统优秀的文化思想,使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广泛宣传道教积极优秀的教义思想,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其尊道贵德的优秀传统,无为有为的修持理念,道法自然的事物规律论,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活主张,知足、知止、知常的行为规范;上德不德、上士无争的精神境界;物我无弃、济世利人的世间责任;五气安和、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合光同尘、天人合一的处世智慧等,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这些闪光、有益与进步的宗教义理精髓,对引导人们向善、规范行为、团结互助、维持秩序,提高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增强奉献精神、宽容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持久和平、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渠道,弘扬、宣传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传统,使人们在了解、认知中有所悟、有所得,在生活实践中有所用、有所行。如:恢复道教传统的讲经宣道制度,举办道教文化研讨,收集整理道教书籍、音像制品,现代网络传媒的应用,建立道教文化系列展等,张扬道德思想,传播道教文化,引人为善,止人为恶。

    (二)弘扬实践道教济世利人、关爱社会的优良传统,服务于众生的根本利益。

    济世利人、关爱社会是道教在实践“无为之德”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是道教立世、显教的根本。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功课经》中则言“道以无情度有情”。说明道教历来倡导“出世中入世,入世中修炼”,“道法不离世间法”;主张以顺从众生之心为己心,所谓“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弘扬道教济世利人、关爱社会的优良传统,就是要团结、教化、带领广大信众和道教徒关心社会的发展,支持国家建设;积极开展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希望工程、生态保护等公益活动;自觉遵规守法,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以身言教,用行动感化众生,以真情大爱温暖人间,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三)加强道教自身建设,以无为之德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和谐。

    加强道教自身建设,首先应加强对广大道教徒的思想素质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文以载道,人能弘道”。人乃宗教思想、宗教礼仪、道德精神等直接的实践者,是显现宗教功能、推动宗教正常发展的基石、根本和关键。“修身必先治心”。所谓“欲心动而神乱,嗔心动而气耗”,“清心清境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这里皆强调了心性意念的重要性。心境、思想、行动三者不可缺一,有着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关系。加强人才培养,追根揭底是着力于人的综合素质建设。巩固和纯正思想信仰、增强道德观念、清静身心、慈爱和同,是加强当代道教徒综合素质建设的基本前提。要引导教育广大道教徒研习宗教经典、熟悉宗教义理、参加宗教活动、培养宗教感情、纯正道风,增强弘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积极服务社会,践行世间功德;掌握各种知识、提高应世本领、强化服务意识、发扬无为之德,乃时代对道教徒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期的道教徒必须博学多识,吸收多元文化养份,不仅要掌握本宗教的系统文化,还应学习和了解其它宗教文化、社会知识、现代科学等必要内容。要在工作实践与广泛接触社会中提升本领,历炼人生;在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认知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与忧患意识,不断激发自我的道德塑造和奉献精神,以正心、正信、正言与正行之形神合一的良好形象,引导人、感化人,追求人心清静,万物和谐。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弘道利人的需要,更是道教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

    其次,加强宫观管理。宫观是道教文化的载体,是广大道教徒和信教群众体验宗教感情、规范宗教生活、彰显道教义理、普化众生的场所,也是体现时代精神、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最直接、最感性的展现平台。因此,宫观在管理水平、服务功能、建筑风格、文化气氛、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等工作方面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道教整体形象和受众的心理。加强宫观管理工作,关键是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决策民主化、办公自动化。核心是加大对人事、财务、物资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教育,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营造知人善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合理分配责、权、利,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系统互动、和睦和谐的工作环境。重点加强安全与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浓化宫观的文化气息,发挥宫观特有的教化功能。着重于环境建设,强化从道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优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迎接每一位进庙的信众、游人,促进宫观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心祥和的有机统一。

    (四)发挥道教道脉教缘的黄金纽带作用,服务于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敬天尊祖、重本归源”是不可动摇的民族心理。几千年来,多种信仰形式不仅一直被道教所继承,而且深深的影响着所有炎黄子孙的归根情、爱国心。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世界期盼和平、两岸必将统一。弘扬道教“敬天尊祖、重本归源”的思想,充分发挥道脉教缘优势,积极开展与海外道教界的友好交往,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强化炎黄子孙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形式、多内容的开展道教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宗教法事活动、支援祖国建设等,以道脉同源、两岸同宗、“归根复命”的思想纽带,凝聚人心,联融亲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最大的和谐。

    和谐社会,乃人类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倡导无为理念,践行无为之德,以无为的思想,指导有为的实践,以“无为”之道,求“有为”之法,获“作为”之果,是道教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的重要形式与内容。

    众生皆能紧按无为精神的要求,净化思想,提高境界;遵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法则,清心寡欲、知足知止;实践上善若水的无为之德,功而不居、创造奉献。我们的人间就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人间,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朝气蓬勃、和谐有序的社会。

    中央统战部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毕业论文 2006年12月25日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