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清剿太平军时期的南阳玄妙观(4)

网络 admin 刘迅,宋学立

2014-06-10 11:19:58

清朝初年对南阳的征服、政府的眷顾及其与全真教的合作

1640年代中期清军入主中原时,南阳玄妙观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座主要的全真教中心。到了18世纪中期,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知名的道教丛林,并深得民众的青睐。那些游走于华北平原全真教朝圣路线上的道教医家和庸医们会经常到这座全真道观中挂单。[34]

在其他的文章中,笔者曾提到,玄妙观之所以成为一座知名的全真中心,是与下面的事实密不可分的:清朝初年清军征服中原之后不久,在南阳的象徵性和实际的重建过程中,玄妙观曾与清帝国及其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在每次朝代更迭的战争中,都会有众多的民众死于非命。这个时候,全真道士们就会担当起收埋尸骨的工作。南阳玄妙观全真道士继承了早期全真教收埋尸骨的传统。[35]1658年,玄妙观道士与清朝地方政府以及军事将领密切合作,掩埋死者尸骨,主持埋葬工作。1656年至1665年,他们曾举行过三次黄籙大醮。[36]除此之外,作为捐赠者和资助者,清政府地方官员也会参与到整个南阳地区佛道庙宇的重修工作之中。这也是地方重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重修玄妙观的几座主殿,清政府地方官员试图重新修复和维护象徵性的道德宇宙观。在这个过程中,玄妙观的道士们也都曾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成功地得到了南阳军政两界将领、官员的眷顾和捐赠,从而使得宫观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玄妙观全真道士与清政府合作的诸多努力有利于清政府重建道德和政治的合法性,并使南阳地区的广大民众和平地接受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他们还为玄妙观赢得了自清军征服中原以来的、经久不衰的声望,以及当地民众的热情支持。[37]

全真教与清初帝国的合作及其为地方社会提供的仪式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模式。这种早期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全真教与朝廷的敌对势力(如18世纪末的白莲教、19世纪中期的太平军)作斗争的有力手段。事实上,这种合作通过全真道士与清政府地方官员的私人交情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举例而言,南阳知府完颜岱(字晓岩,?~1801)及其家人就与全真道士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往来关系。完颜岱出身于满洲旗人豪门。据称,是金世宗(1161~1189年当政)的后裔。因此,清朝初年完颜家族深得皇家的器重和赏识。在清初清军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完颜岱的先祖们曾效力于皇太极(1592~1643)的麾下,并立下汗马功劳。乾隆皇帝曾实施过一系列的重振旗人斗志、巩固提升帝国政治与道德合法性的举措。期间,他採取非常规的手段,将金世宗的后裔列在满清旗志的突出位置。自清初以来,作为清帝国的包衣,完颜家族深受清初几位皇帝的崇信,往往在清政府中担任要职。

1772年至1775年,完颜期成额(字勉斋,?~1775年)任乾隆朝兵部左侍郎。他生有两子,完颜岱是他的长子。[38]完颜岱成年以后在清政府中担任的首个官职是直隶河间府献县知县。他勤于政务、廉洁奉公,担任知县以后不久就深得百姓爱戴。1790年代,完颜岱升任南阳知府,并与当地玄妙观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

完颜岱在南阳担任知府期间,正逢白莲教起义。这股受佛道两教影响而形成的救赎起义于1796年最先兴起于湖北,并很快又在邻近的四川、安徽、河南、湖南、陕西、甘肃等省份得到响应,对清政府在这些地区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39]这场暴乱对完颜岱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791年春,南阳知府完颜岱的孙子完颜麟庆(字见庭,1791~1846)降生。作为祖父的他欣喜万分。当时,麟庆的父亲完颜珽鏴(?~1821)正在苏州知府的任上,远在南阳的数百里之外。(当时,完颜家族的大多数人并不住在清帝国在北京赐给他们的府邸,而是住在南阳)。由于完颜珽鏴不在南阳,因此晓岩公对自己的孙子倍加珍爱。他在培养麟庆成长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麟庆六岁时,晓岩公还专门从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教他读书。数年后,完颜麟庆回忆称,祖父教给他的第一课就是“国语”即满文。后来,因为政务过于繁忙,晓岩公再也抽不出时间指导麟庆的学习。为此,他特地请来了私塾先生,在自己家中教授麟庆读写。可是,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这股起义势力很快从湖北波及完颜岱治下的南阳地区。当时,小麟庆险些丧命。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它的北部和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和黄河流域。后者将清帝国的西北地区和大运河流经的沿海省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南阳南部紧接襄阳府,是一座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和汉水流域的商贸中心。襄阳南接物富人丰的湖广地区,西北毗邻甘陕等边远省份。由于在地理上处于中原的核心位置,因此自古以来南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看来,1796年白莲教起义在汉水流域爆发以后首先波及其北部的南阳地区,就不足为奇了。

1796年的一天,刚刚六岁的小麟庆正在位于南阳城西北角的玄妙观庭院中玩耍。这时,周三野率领的一支白莲教起义势力突袭南阳。不过,当时的麟庆对此一无所知。在向南阳城进犯的途中,这支起义军一路烧杀抢掠。当他们到达玄妙观时,小麟庆仍然在观内玩耍,一点都没有意识到灾难的即将降临。面对险情,一个名叫汪来粲的全真道士迅速抱起麟庆,并将其藏在一颗芭蕉树上。叛乱者离去之后,汪道士将麟庆送回其祖父的府衙。见到孙子奇迹般地逃脱了危险,晓岩公和他的妻子索绰罗(吕洞宾祖师的虔诚信徒)对汪道士感激万分。于是,按照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晓岩公夫妇二人让自己的孙子拜汪道士为师。

汪来粲道士的营救给完颜麟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麟庆认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和道教存在著某种“缘”,汪道士的营救就是这种“缘”的具体表现之一。37年之后的1832年,完颜麟庆在前往贵州赴任的途中,还曾专门拜访过南阳玄妙观,以期与师父的重聚。不过,令他非常失望的是,当时师父已经辞世。为此,他作诗一首,以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40]

玄妙观汪来粲道士营救麟庆一事表面上看似巧合。但是到了1797年晓岩公离开南阳赴开封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时,他已经和南阳玄妙观建立了密切的来往联系。此事有完颜麟庆诗文中提到的《德政碑》为证。这通碑刻称晓岩公在南阳的统治为“德政”,将其比作古代的圣贤之士。[41]地方民众为了表达对即将离任的地方官的钦敬,通常会为其刻石立碑。不过,按照惯例,这样的碑石一般会立在即将离任官员的府衙之前。与此不同的是,《晓岩公德政碑》却被立在了玄妙观主殿三清殿之前,正好位于这座全真道观的中心位置。晓岩公曾经为玄妙观的繁荣发展提供捐助和护持。18世纪末,玄妙观是华北平原全真教云游和朝圣线路上的一座知名中心。将晓岩公的《德政碑》立于这座道观的中心位置,足以体现玄妙观全真道士对他的特殊礼遇与赏识。[42]

 

  • 共10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十九世纪中叶清剿太平军时期的南阳玄妙观(4)

    网络 admin 刘迅,宋学立

    2014-06-10 11:19:58

    |
    十九世纪中叶清剿太平军时期的南阳玄妙观(4)
    |

    清朝初年对南阳的征服、政府的眷顾及其与全真教的合作

    1640年代中期清军入主中原时,南阳玄妙观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座主要的全真教中心。到了18世纪中期,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知名的道教丛林,并深得民众的青睐。那些游走于华北平原全真教朝圣路线上的道教医家和庸医们会经常到这座全真道观中挂单。[34]

    在其他的文章中,笔者曾提到,玄妙观之所以成为一座知名的全真中心,是与下面的事实密不可分的:清朝初年清军征服中原之后不久,在南阳的象徵性和实际的重建过程中,玄妙观曾与清帝国及其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在每次朝代更迭的战争中,都会有众多的民众死于非命。这个时候,全真道士们就会担当起收埋尸骨的工作。南阳玄妙观全真道士继承了早期全真教收埋尸骨的传统。[35]1658年,玄妙观道士与清朝地方政府以及军事将领密切合作,掩埋死者尸骨,主持埋葬工作。1656年至1665年,他们曾举行过三次黄籙大醮。[36]除此之外,作为捐赠者和资助者,清政府地方官员也会参与到整个南阳地区佛道庙宇的重修工作之中。这也是地方重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重修玄妙观的几座主殿,清政府地方官员试图重新修复和维护象徵性的道德宇宙观。在这个过程中,玄妙观的道士们也都曾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成功地得到了南阳军政两界将领、官员的眷顾和捐赠,从而使得宫观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玄妙观全真道士与清政府合作的诸多努力有利于清政府重建道德和政治的合法性,并使南阳地区的广大民众和平地接受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他们还为玄妙观赢得了自清军征服中原以来的、经久不衰的声望,以及当地民众的热情支持。[37]

    全真教与清初帝国的合作及其为地方社会提供的仪式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模式。这种早期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全真教与朝廷的敌对势力(如18世纪末的白莲教、19世纪中期的太平军)作斗争的有力手段。事实上,这种合作通过全真道士与清政府地方官员的私人交情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举例而言,南阳知府完颜岱(字晓岩,?~1801)及其家人就与全真道士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往来关系。完颜岱出身于满洲旗人豪门。据称,是金世宗(1161~1189年当政)的后裔。因此,清朝初年完颜家族深得皇家的器重和赏识。在清初清军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完颜岱的先祖们曾效力于皇太极(1592~1643)的麾下,并立下汗马功劳。乾隆皇帝曾实施过一系列的重振旗人斗志、巩固提升帝国政治与道德合法性的举措。期间,他採取非常规的手段,将金世宗的后裔列在满清旗志的突出位置。自清初以来,作为清帝国的包衣,完颜家族深受清初几位皇帝的崇信,往往在清政府中担任要职。

    1772年至1775年,完颜期成额(字勉斋,?~1775年)任乾隆朝兵部左侍郎。他生有两子,完颜岱是他的长子。[38]完颜岱成年以后在清政府中担任的首个官职是直隶河间府献县知县。他勤于政务、廉洁奉公,担任知县以后不久就深得百姓爱戴。1790年代,完颜岱升任南阳知府,并与当地玄妙观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

    完颜岱在南阳担任知府期间,正逢白莲教起义。这股受佛道两教影响而形成的救赎起义于1796年最先兴起于湖北,并很快又在邻近的四川、安徽、河南、湖南、陕西、甘肃等省份得到响应,对清政府在这些地区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39]这场暴乱对完颜岱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791年春,南阳知府完颜岱的孙子完颜麟庆(字见庭,1791~1846)降生。作为祖父的他欣喜万分。当时,麟庆的父亲完颜珽鏴(?~1821)正在苏州知府的任上,远在南阳的数百里之外。(当时,完颜家族的大多数人并不住在清帝国在北京赐给他们的府邸,而是住在南阳)。由于完颜珽鏴不在南阳,因此晓岩公对自己的孙子倍加珍爱。他在培养麟庆成长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麟庆六岁时,晓岩公还专门从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教他读书。数年后,完颜麟庆回忆称,祖父教给他的第一课就是“国语”即满文。后来,因为政务过于繁忙,晓岩公再也抽不出时间指导麟庆的学习。为此,他特地请来了私塾先生,在自己家中教授麟庆读写。可是,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这股起义势力很快从湖北波及完颜岱治下的南阳地区。当时,小麟庆险些丧命。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它的北部和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和黄河流域。后者将清帝国的西北地区和大运河流经的沿海省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南阳南部紧接襄阳府,是一座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和汉水流域的商贸中心。襄阳南接物富人丰的湖广地区,西北毗邻甘陕等边远省份。由于在地理上处于中原的核心位置,因此自古以来南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看来,1796年白莲教起义在汉水流域爆发以后首先波及其北部的南阳地区,就不足为奇了。

    1796年的一天,刚刚六岁的小麟庆正在位于南阳城西北角的玄妙观庭院中玩耍。这时,周三野率领的一支白莲教起义势力突袭南阳。不过,当时的麟庆对此一无所知。在向南阳城进犯的途中,这支起义军一路烧杀抢掠。当他们到达玄妙观时,小麟庆仍然在观内玩耍,一点都没有意识到灾难的即将降临。面对险情,一个名叫汪来粲的全真道士迅速抱起麟庆,并将其藏在一颗芭蕉树上。叛乱者离去之后,汪道士将麟庆送回其祖父的府衙。见到孙子奇迹般地逃脱了危险,晓岩公和他的妻子索绰罗(吕洞宾祖师的虔诚信徒)对汪道士感激万分。于是,按照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晓岩公夫妇二人让自己的孙子拜汪道士为师。

    汪来粲道士的营救给完颜麟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麟庆认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和道教存在著某种“缘”,汪道士的营救就是这种“缘”的具体表现之一。37年之后的1832年,完颜麟庆在前往贵州赴任的途中,还曾专门拜访过南阳玄妙观,以期与师父的重聚。不过,令他非常失望的是,当时师父已经辞世。为此,他作诗一首,以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40]

    玄妙观汪来粲道士营救麟庆一事表面上看似巧合。但是到了1797年晓岩公离开南阳赴开封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时,他已经和南阳玄妙观建立了密切的来往联系。此事有完颜麟庆诗文中提到的《德政碑》为证。这通碑刻称晓岩公在南阳的统治为“德政”,将其比作古代的圣贤之士。[41]地方民众为了表达对即将离任的地方官的钦敬,通常会为其刻石立碑。不过,按照惯例,这样的碑石一般会立在即将离任官员的府衙之前。与此不同的是,《晓岩公德政碑》却被立在了玄妙观主殿三清殿之前,正好位于这座全真道观的中心位置。晓岩公曾经为玄妙观的繁荣发展提供捐助和护持。18世纪末,玄妙观是华北平原全真教云游和朝圣线路上的一座知名中心。将晓岩公的《德政碑》立于这座道观的中心位置,足以体现玄妙观全真道士对他的特殊礼遇与赏识。[42]

     

  • 共10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