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道教箓书下元水官解厄法印考证与赏析(3)

道教之音 吴地居士

2014-06-11 13:04:04

(唐宋)道教箓书下元水官解厄法印考证与赏析

值得后世注意的是:如同上述类神印今日已不见传世,仅提到使用效能而印文内容未提及。似元末明初编纂《道法会元》的道门中人,依据传说而录。从内容看,“玉神洞灵之篆”实际应指印文为朱文篆体字的法印,印中所指道教神系中的何位尊神?所谓“玉神洞灵”是否即是隶太清境,宫号旸谷洞泉宫的洞阴大帝、即“下元解厄水官”天帝。包括下面笔者要说到的《上清玉枢五雷真文)论印所述:“三印之宝,非人世所得闻见,其灵异神奇难以比类”。此所谓之“三印之宝”,有没有被后世所混淆。是值得与今天研究道教宗教文化中方家共同研究和商榷的。

总之,笔者认为:无论传说中出自先秦的“玉神洞灵之篆印”,实际是否即是出自唐宋间的“下元水官解厄”法印。就艾叶绿刻箓书“下元水官解厄”法印,即印文为箓写朱文《天目解厄》法印本身。其印材之珍贵,在印石中可谓之世间无二;就印之造型上罕见地出现“眼珠图腾”、以及印之蕴含的文化价值看:千年来,可谓世间所见法印实物中,无一能出其右。就法印印式上如何会灵异神奇的出现玛瑙?又如此巧合地被利用刻出寓意天帝的“眼珠图腾”!相信能令今天即使不是信教人士见之,也不得不相信该法印似乎冥冥中有着无可估量的神奇魔力。此外,其隐奥的印文,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道教宗教思想的睿智。当然,也不可排除正是因为其印文的隐奥,和古时道教不可轻泄印文、惜之秘之、等禁忌(见道教经文),使得宋元以后的道教持有人也可能不知其印文真正的涵义和印之出自年代。然而,当人们愿意静心研究其印文时,相信当今世上很少有人会不为当年创作者的智慧所折服。故,该印无疑是记录唐宋间(即,三元三官信仰极盛时期,亦即是宋元道教神系中“三清四御”地位尚未确立之前),道教宗教思想、文化、历史等弥足珍贵的重要遗珍;也是寿山石艾叶绿在唐宋间,即已被使用的珍贵史料,并且是可作为标准色之正真正色艾叶绿。当属于除体现我国道教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外,兼具印材之珍的极其重要的道教遗珍。且留存至今,此类等级的道教法印已世所罕见。特别是在不见涉及“天官赐福”、“地官赫罪”法印,而有关“水官解厄”的法印,至目前仅见此枚的情况下,理所应当被视为道教圣物,值得后世所珍视!

最后,在研究该印时有些难掩的遗憾(或许已不是最为重要),在这里觉得似有必要提及: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唐宋金元时期的道藏因历史上被毁于战火。文献资料的缺失等客观原因,使得今天笔者在研究该印在当年,应由何派所持有!?是灵宝?还是唐宋间刚刚发展起来,扎根于苏州的神霄派?是茅山派,还是正一教?当年是否还因天地水三官信仰的文化背景,故而同时刻有“天官赐福”、“地官赫罪”之艾叶绿色或其它色调的寿山石质法印?;著录于明正统道藏,主要编撰述作于元末明初的《道法会元》卷.五十七(上清玉枢五雷真文)论印所述:“三印之宝,非人世所得闻见,其灵异神奇难以比类”。此所谓之“三印之宝”,究竟有何灵异!印材?印式?印文释义?都无详细记载!又是否即是客观上应该曾经存在于唐宋年间,逢三元节法事活动中,所必须使用之寓意“天官赐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之三印?;至今已有长达千年之久的,寓意“水官解厄”之印,即印文“天目解厄”之印,为何会流落民间?又于何时流落民间?是否是因宋元全真教的兴起和元末正一教统领“三山符箓”,为协调各教派,三官大帝的职掌范围,随着宋元道教神系中“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或仅因朝代的更迭,致使宋元以后,不再有如(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反映唐宋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官观士庶设斋建醮,这些由官观举办的隆重宏大的法事活动;或是之后原有的宗教形式被其它形式所替代(如: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今苏州)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 ’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亦或是该印传至后世,只因物是人非,其后人不识其宝,几经辗转流落民间非道门中人?此外,道教古籍中有此类等级的法印,会因世间黑暗消失700年后,又会在人间盛世中出现的神话记载,算来莫非该印在元代已经失去正统之传人?而此种著录在经文中的宗教传说,是否可信?种种疑问,无疑将成为后期一时难以逐一解开之谜。再有,《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经文,究竟出自唐或宋?包括本印具体出自唐代或宋代。至目前,尚由于因本来极有可能被记录在唐宋金元时期的道藏,因元末被毁于兵火而导致缺失的原因,至目前已无法考证,还有待多方面有识之士的共同研究和完善。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唐宋)道教箓书下元水官解厄法印考证与赏析(3)

    道教之音 吴地居士

    2014-06-11 13:04:04

    |
    (唐宋)道教箓书下元水官解厄法印考证与赏析(3)
    |

    (唐宋)道教箓书下元水官解厄法印考证与赏析

    值得后世注意的是:如同上述类神印今日已不见传世,仅提到使用效能而印文内容未提及。似元末明初编纂《道法会元》的道门中人,依据传说而录。从内容看,“玉神洞灵之篆”实际应指印文为朱文篆体字的法印,印中所指道教神系中的何位尊神?所谓“玉神洞灵”是否即是隶太清境,宫号旸谷洞泉宫的洞阴大帝、即“下元解厄水官”天帝。包括下面笔者要说到的《上清玉枢五雷真文)论印所述:“三印之宝,非人世所得闻见,其灵异神奇难以比类”。此所谓之“三印之宝”,有没有被后世所混淆。是值得与今天研究道教宗教文化中方家共同研究和商榷的。

    总之,笔者认为:无论传说中出自先秦的“玉神洞灵之篆印”,实际是否即是出自唐宋间的“下元水官解厄”法印。就艾叶绿刻箓书“下元水官解厄”法印,即印文为箓写朱文《天目解厄》法印本身。其印材之珍贵,在印石中可谓之世间无二;就印之造型上罕见地出现“眼珠图腾”、以及印之蕴含的文化价值看:千年来,可谓世间所见法印实物中,无一能出其右。就法印印式上如何会灵异神奇的出现玛瑙?又如此巧合地被利用刻出寓意天帝的“眼珠图腾”!相信能令今天即使不是信教人士见之,也不得不相信该法印似乎冥冥中有着无可估量的神奇魔力。此外,其隐奥的印文,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道教宗教思想的睿智。当然,也不可排除正是因为其印文的隐奥,和古时道教不可轻泄印文、惜之秘之、等禁忌(见道教经文),使得宋元以后的道教持有人也可能不知其印文真正的涵义和印之出自年代。然而,当人们愿意静心研究其印文时,相信当今世上很少有人会不为当年创作者的智慧所折服。故,该印无疑是记录唐宋间(即,三元三官信仰极盛时期,亦即是宋元道教神系中“三清四御”地位尚未确立之前),道教宗教思想、文化、历史等弥足珍贵的重要遗珍;也是寿山石艾叶绿在唐宋间,即已被使用的珍贵史料,并且是可作为标准色之正真正色艾叶绿。当属于除体现我国道教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外,兼具印材之珍的极其重要的道教遗珍。且留存至今,此类等级的道教法印已世所罕见。特别是在不见涉及“天官赐福”、“地官赫罪”法印,而有关“水官解厄”的法印,至目前仅见此枚的情况下,理所应当被视为道教圣物,值得后世所珍视!

    最后,在研究该印时有些难掩的遗憾(或许已不是最为重要),在这里觉得似有必要提及: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唐宋金元时期的道藏因历史上被毁于战火。文献资料的缺失等客观原因,使得今天笔者在研究该印在当年,应由何派所持有!?是灵宝?还是唐宋间刚刚发展起来,扎根于苏州的神霄派?是茅山派,还是正一教?当年是否还因天地水三官信仰的文化背景,故而同时刻有“天官赐福”、“地官赫罪”之艾叶绿色或其它色调的寿山石质法印?;著录于明正统道藏,主要编撰述作于元末明初的《道法会元》卷.五十七(上清玉枢五雷真文)论印所述:“三印之宝,非人世所得闻见,其灵异神奇难以比类”。此所谓之“三印之宝”,究竟有何灵异!印材?印式?印文释义?都无详细记载!又是否即是客观上应该曾经存在于唐宋年间,逢三元节法事活动中,所必须使用之寓意“天官赐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之三印?;至今已有长达千年之久的,寓意“水官解厄”之印,即印文“天目解厄”之印,为何会流落民间?又于何时流落民间?是否是因宋元全真教的兴起和元末正一教统领“三山符箓”,为协调各教派,三官大帝的职掌范围,随着宋元道教神系中“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或仅因朝代的更迭,致使宋元以后,不再有如(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反映唐宋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官观士庶设斋建醮,这些由官观举办的隆重宏大的法事活动;或是之后原有的宗教形式被其它形式所替代(如: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今苏州)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 ’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亦或是该印传至后世,只因物是人非,其后人不识其宝,几经辗转流落民间非道门中人?此外,道教古籍中有此类等级的法印,会因世间黑暗消失700年后,又会在人间盛世中出现的神话记载,算来莫非该印在元代已经失去正统之传人?而此种著录在经文中的宗教传说,是否可信?种种疑问,无疑将成为后期一时难以逐一解开之谜。再有,《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经文,究竟出自唐或宋?包括本印具体出自唐代或宋代。至目前,尚由于因本来极有可能被记录在唐宋金元时期的道藏,因元末被毁于兵火而导致缺失的原因,至目前已无法考证,还有待多方面有识之士的共同研究和完善。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