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庙藏明万历圣旨及《道藏》考

道教之音 范恩君

2014-07-24 16:14:43

泰山岱庙在道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历代御赐专用于泰山祭祀的祭品、供器及典籍文告等极为丰富。旧时岱庙中有神宝库,以藏历代珍品宝器;有藏经堂,以贮历代经文典诰。由于年代久远,明代以前的收藏大多已佚失。1986年,岱庙被辟为泰安市博物馆时,计有文物藏品一万余件,古籍四万余册,多为明清朝廷所赐。其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神宗皇帝御赐岱庙的《道藏》及所颁圣旨,弥足珍贵。

万历圣旨至今保存完好。从其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线索和信息。抄录如下:

敕谕东岳泰山天子庙住持及道众等:

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宫观供奉,经首护敕以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清静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制道焉。今特差道经厂掌坛尚膳太监李升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此谕。

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

从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

其一,关于岱庙称“东岳泰山天子庙”问题。

几千年来,不论是在统治者还是在黎民百姓的心目中,泰山都是阴阳交代万物宣生之处,是“天之东柱”,能通达天庭。泰山又主阴曹地府,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后汉书·乌桓传》)之说。泰山前有一小山--蒿里山,便是幽冥灵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乐府歌词·蒿里曲》)。同时,“岱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岱史》卷三引道经),泰山通天辖地主人生死贵贱,故而神灵威赫,所以有“泰山安则四海安”之说。因此泰山祭祀在国家祭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一个范例。

岱庙是泰山神之府第。古时祭祀泰山神有上中下三庙,上庙即岱顶大观峰前东岳庙;中庙即唐代岱岳观,在今王母池西侧,久已废祀;下庙即今之岱庙。岱庙之设始于秦汉。《岱史》卷九称:“秦汉以来有神仙封禅之事,于是有祠庙之设。” 岱庙“秦即作(左“田”右“寺”) ”、“汉亦起宫”(《大宋天贶殿碑铭》),其后历代拓修。岱庙称为“东岳泰山天子庙”见于明代。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去泰山之唐、宋、元历代封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山”(《明太祖封东岳泰山之神碑》),并且一改过去帝王亲祭泰山神之制,而遣官致祭,但是泰山作为朝廷举行国家祭祀的地位并未改变,反而更进一步被视为天子之庙,成为皇帝专属庙宇,岱庙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皇权、政权与神权的结合愈来愈密切。岱庙被称为 “天子庙”的史料并不多见,目前,只有岱庙所存的明神宗皇帝万历圣旨,明确地称岱庙为“东岳泰山天子庙”。

清代以前,泰山历代都被列为国家祀典,或巡狩柴望,或举行封禅,或常祀专祀。明代祭祀泰山主要有常祀和专祀两种形式。常祀,“岁春秋二,仲月泰安州祀礼,先丁祭一日。”专祀,据《岱史·望典记》记载,明代祭岳文,多为新帝登基、兴兵平叛、储宫未立、黄河泛滥、水灾异常、祈雨抗旱、泰山地震等事。这些都是事关国家安危、百姓福祉的大事,故而遣官员、道士、太监代替皇帝专祭。

其二,关于印造颁施《道藏》的缘由和目的。

明神宗为什么要发心印施《道藏》呢?圣旨中明确指出“经首护敕以谕其由”。“经首护敕”的内容主要是:“天地定位,阴阳协和。星辰顺度,日月昭明。寒暑应候,雨旸以时。山岳静谧,河海澄清。草木蕃庑,鱼鳖咸若。家和户宁,衣食充足。礼让兴行,教化修明。风俗敦厚,刑罚不用。华夏归仁,四夷宾服。邦国巩固,宗社尊安。景运隆长,本支万世。”道教认为,三洞四辅十二部道经乃上天所降,“诵经功德,不可思议”(《玄门日诵早晚坛功课·小赞》)。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德:一是万物协和,四时顺度;二是国泰民安,四夷宾服;三是景运隆长,本支万世。因而,圣旨中要求“虔洁供安,朝夕礼诵”,进而达到“保安眇躬康泰,天下太平”,“四海八方同归清静善教”,皇帝“成恭己无为之治道”。从中可以看出,明神宗皇帝印造颁施《道藏》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道教“翼宰元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力图实现“无为而治”。

其三,关于《道藏》颁施的范围及岱庙《藏》经形制。

明代大规模颁施《道藏》经有两次。一次是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英宗皇帝诏令《道藏》、《佛藏》颁藏于全国名山寺观。当时曾赐泰山灵岩寺佛教《大藏经》一部,其圣旨碑至今犹存。但并没有赐给泰山道藏。第二次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刊《道藏》之后,陆续颁施天下名山宫观。据史料记载,自万历二十七年(1599)赐泰山岱庙一部《道藏》之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又敕封崂山黄石宫道士耿义兰为“扶教真人”,颁赐《道藏》一部,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这是山东仅存的两部明版《道藏》。当然,其它名山宫观亦有颁藏。

岱庙藏《道藏》历经四百年世事沧桑,已大部佚失,仅存227函,576目,1576卷。经卷开本35×13cm,为卷褶式(梵夹装或梵夹本),黄绫复面底。每册封面上有长22.5cm,宽4cm的蓝绫黑框书签取中粘于封面中上方,书目为黑体真书,目下方为直径约两厘米的圆框,框内为阴文《千字文》某字和汉字数码。首卷封二为长90cm,宽27.5cm的三清讲经图。三清正面居中,全图有神仙人物176人。图左侧有长26.5cm,宽10.5cm的龙牌。牌内有大小两个黑框,上框长2.4cm,宽1.1cm,框内有“御制”两字。下框长16cm, 宽6.5cm,框内从左至右为五行半四言文(每行四句),其下半行为刊行时间。卷内正文半页五行,行17字,字径约两厘米,黑体真书。每函末卷末页附一武士图,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有一葫芦放出三只蝙蝠,脚下踏一蛇,像立云雾中。武士图右侧有同封一尺寸相等的龙牌,牌内有上下两框,上框有“御制”两字,下框内有“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奉旨印造施行”字样。原藏经书夹(书套)已佚。

此外,另有十册长38cm,宽12.8cm的蓝绫面底经卷,卷首有龙牌,卷末有护法神无龙牌。与万历重刻《正统道藏》不是一套。关于这部分《道藏》的来历问题,我们需要详细考察明代修藏的历史过程。

明代帝王尊崇道教,曾多次编修道藏。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命四十三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十二月,“任自垣修道藏经成,进上”(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年表”)。其后明英宗皇帝继续修藏,正统十年(1455)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的《正统道藏》终于编成。《正统道藏》以千字文为序,从“天”字至“英”字,共计5305卷。正统十二年(1447)年二月,英宗皇帝诏令《道藏》与《佛藏》一起颁藏于全国。这次大规模印造颁施道藏之后,明世宗曾于嘉靖三年(1524)令人重新修订正统版《道藏》。估计这十册道藏经,就是嘉靖三年(1524)重新修订时的新增部分。这时距万历二十六年(1598)明神宗下令设道经厂大规模重刊《正统道藏》仅75年,时间并不算太久,估计嘉靖修订印本尚存,万历时没有重新印造。

由此可以推断,泰山岱庙藏《道藏》是“大明万历戊戌年(1598)七月吉日奉旨印造施行”的《正统道藏》翻刻本和嘉靖三年(1524)修订《正统道藏》新增部分之印本的合编。其后,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正一天师张国祥编《万历续道藏》180卷,不再此列。

历史上岱庙“东岳泰山天子庙”的重要地位和明神宗诏赐岱庙道士《道藏》的史实,在当代道教研究中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希求为方家的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此文原载2003 年1 期《中国道教》

2002年《弘道》(香港)总第13期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泰山岱庙藏明万历圣旨及《道藏》考

道教之音 范恩君

2014-07-24 16:14:43

|
泰山岱庙藏明万历圣旨及《道藏》考
|

泰山岱庙在道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历代御赐专用于泰山祭祀的祭品、供器及典籍文告等极为丰富。旧时岱庙中有神宝库,以藏历代珍品宝器;有藏经堂,以贮历代经文典诰。由于年代久远,明代以前的收藏大多已佚失。1986年,岱庙被辟为泰安市博物馆时,计有文物藏品一万余件,古籍四万余册,多为明清朝廷所赐。其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神宗皇帝御赐岱庙的《道藏》及所颁圣旨,弥足珍贵。

万历圣旨至今保存完好。从其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线索和信息。抄录如下:

敕谕东岳泰山天子庙住持及道众等:

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宫观供奉,经首护敕以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清静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制道焉。今特差道经厂掌坛尚膳太监李升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此谕。

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

从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

其一,关于岱庙称“东岳泰山天子庙”问题。

几千年来,不论是在统治者还是在黎民百姓的心目中,泰山都是阴阳交代万物宣生之处,是“天之东柱”,能通达天庭。泰山又主阴曹地府,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后汉书·乌桓传》)之说。泰山前有一小山--蒿里山,便是幽冥灵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乐府歌词·蒿里曲》)。同时,“岱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岱史》卷三引道经),泰山通天辖地主人生死贵贱,故而神灵威赫,所以有“泰山安则四海安”之说。因此泰山祭祀在国家祭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一个范例。

岱庙是泰山神之府第。古时祭祀泰山神有上中下三庙,上庙即岱顶大观峰前东岳庙;中庙即唐代岱岳观,在今王母池西侧,久已废祀;下庙即今之岱庙。岱庙之设始于秦汉。《岱史》卷九称:“秦汉以来有神仙封禅之事,于是有祠庙之设。” 岱庙“秦即作(左“田”右“寺”) ”、“汉亦起宫”(《大宋天贶殿碑铭》),其后历代拓修。岱庙称为“东岳泰山天子庙”见于明代。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去泰山之唐、宋、元历代封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山”(《明太祖封东岳泰山之神碑》),并且一改过去帝王亲祭泰山神之制,而遣官致祭,但是泰山作为朝廷举行国家祭祀的地位并未改变,反而更进一步被视为天子之庙,成为皇帝专属庙宇,岱庙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皇权、政权与神权的结合愈来愈密切。岱庙被称为 “天子庙”的史料并不多见,目前,只有岱庙所存的明神宗皇帝万历圣旨,明确地称岱庙为“东岳泰山天子庙”。

清代以前,泰山历代都被列为国家祀典,或巡狩柴望,或举行封禅,或常祀专祀。明代祭祀泰山主要有常祀和专祀两种形式。常祀,“岁春秋二,仲月泰安州祀礼,先丁祭一日。”专祀,据《岱史·望典记》记载,明代祭岳文,多为新帝登基、兴兵平叛、储宫未立、黄河泛滥、水灾异常、祈雨抗旱、泰山地震等事。这些都是事关国家安危、百姓福祉的大事,故而遣官员、道士、太监代替皇帝专祭。

其二,关于印造颁施《道藏》的缘由和目的。

明神宗为什么要发心印施《道藏》呢?圣旨中明确指出“经首护敕以谕其由”。“经首护敕”的内容主要是:“天地定位,阴阳协和。星辰顺度,日月昭明。寒暑应候,雨旸以时。山岳静谧,河海澄清。草木蕃庑,鱼鳖咸若。家和户宁,衣食充足。礼让兴行,教化修明。风俗敦厚,刑罚不用。华夏归仁,四夷宾服。邦国巩固,宗社尊安。景运隆长,本支万世。”道教认为,三洞四辅十二部道经乃上天所降,“诵经功德,不可思议”(《玄门日诵早晚坛功课·小赞》)。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德:一是万物协和,四时顺度;二是国泰民安,四夷宾服;三是景运隆长,本支万世。因而,圣旨中要求“虔洁供安,朝夕礼诵”,进而达到“保安眇躬康泰,天下太平”,“四海八方同归清静善教”,皇帝“成恭己无为之治道”。从中可以看出,明神宗皇帝印造颁施《道藏》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道教“翼宰元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力图实现“无为而治”。

其三,关于《道藏》颁施的范围及岱庙《藏》经形制。

明代大规模颁施《道藏》经有两次。一次是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英宗皇帝诏令《道藏》、《佛藏》颁藏于全国名山寺观。当时曾赐泰山灵岩寺佛教《大藏经》一部,其圣旨碑至今犹存。但并没有赐给泰山道藏。第二次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刊《道藏》之后,陆续颁施天下名山宫观。据史料记载,自万历二十七年(1599)赐泰山岱庙一部《道藏》之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又敕封崂山黄石宫道士耿义兰为“扶教真人”,颁赐《道藏》一部,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这是山东仅存的两部明版《道藏》。当然,其它名山宫观亦有颁藏。

岱庙藏《道藏》历经四百年世事沧桑,已大部佚失,仅存227函,576目,1576卷。经卷开本35×13cm,为卷褶式(梵夹装或梵夹本),黄绫复面底。每册封面上有长22.5cm,宽4cm的蓝绫黑框书签取中粘于封面中上方,书目为黑体真书,目下方为直径约两厘米的圆框,框内为阴文《千字文》某字和汉字数码。首卷封二为长90cm,宽27.5cm的三清讲经图。三清正面居中,全图有神仙人物176人。图左侧有长26.5cm,宽10.5cm的龙牌。牌内有大小两个黑框,上框长2.4cm,宽1.1cm,框内有“御制”两字。下框长16cm, 宽6.5cm,框内从左至右为五行半四言文(每行四句),其下半行为刊行时间。卷内正文半页五行,行17字,字径约两厘米,黑体真书。每函末卷末页附一武士图,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有一葫芦放出三只蝙蝠,脚下踏一蛇,像立云雾中。武士图右侧有同封一尺寸相等的龙牌,牌内有上下两框,上框有“御制”两字,下框内有“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奉旨印造施行”字样。原藏经书夹(书套)已佚。

此外,另有十册长38cm,宽12.8cm的蓝绫面底经卷,卷首有龙牌,卷末有护法神无龙牌。与万历重刻《正统道藏》不是一套。关于这部分《道藏》的来历问题,我们需要详细考察明代修藏的历史过程。

明代帝王尊崇道教,曾多次编修道藏。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命四十三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十二月,“任自垣修道藏经成,进上”(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年表”)。其后明英宗皇帝继续修藏,正统十年(1455)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的《正统道藏》终于编成。《正统道藏》以千字文为序,从“天”字至“英”字,共计5305卷。正统十二年(1447)年二月,英宗皇帝诏令《道藏》与《佛藏》一起颁藏于全国。这次大规模印造颁施道藏之后,明世宗曾于嘉靖三年(1524)令人重新修订正统版《道藏》。估计这十册道藏经,就是嘉靖三年(1524)重新修订时的新增部分。这时距万历二十六年(1598)明神宗下令设道经厂大规模重刊《正统道藏》仅75年,时间并不算太久,估计嘉靖修订印本尚存,万历时没有重新印造。

由此可以推断,泰山岱庙藏《道藏》是“大明万历戊戌年(1598)七月吉日奉旨印造施行”的《正统道藏》翻刻本和嘉靖三年(1524)修订《正统道藏》新增部分之印本的合编。其后,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正一天师张国祥编《万历续道藏》180卷,不再此列。

历史上岱庙“东岳泰山天子庙”的重要地位和明神宗诏赐岱庙道士《道藏》的史实,在当代道教研究中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希求为方家的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此文原载2003 年1 期《中国道教》

2002年《弘道》(香港)总第13期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