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隐娘》中体现的道教元素

澎拜新闻 徐俪成

2015-09-01 19:35:45

据南开大学李剑国先生考证,小说《聂隐娘》最早出于晚唐文人裴铏的志怪传奇集《传奇》。这位裴铏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但小说写得好,在官场上也混得风生水起,曾做过成都节度副使这样的地方要员。除此之外,他还精通道教理论,前面提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籖》中,就收录了裴铏的道教专著《道生旨》。

由于作者深厚的道教背景,小说集《传奇》中的故事常会呈现出不少道教元素,《聂隐娘》也不例外。虽然小说中称聂隐娘的师父为“尼”,但师徒二人的行事作风,却更像道家的剑侠,她们所使用的各种法术,也多与道教有关。

比如小说中描写聂隐娘和磨镜少年去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裔时,“各跨白黑卫(驴)至门”,在他们投诚刘昌裔之后,两只驴子便不见了踪影。后来刘昌裔派人暗中观察,发现聂隐娘的布囊里放着一黑一白两只纸驴。这种以纸为驴的手法,便是神仙方士的故技,比《聂隐娘》故事稍早的《明皇杂录》记载了后来成为道教八仙之一的道士张果的事迹,其中说到:“(张)果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迭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聂隐娘》中“黑白卫”的段落很明显承袭了这个故事。

《聂隐娘》中体现的道教元素

道教八仙中骑毛驴的张果,出自明《列仙全传》插图

又比如师徒杀人之后,常用一种神奇的药水将尸体溶解,能做到“毛发不存”。这种被后世许多武侠小说所采用的设定,主要来自道教炼丹术中的“水法”。古代的方士们相信,服用黄金和岩石之后,身体就会像黄金和岩石一样坚固,但黄金和岩石不易食用,他们就想出两种办法:一是将其炼化成丹药服用,一是将其溶解入水中饮用。《道藏》中所收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三十六水法》,记载的就是将各种固体溶化为水,服食成仙的方法。其中最厉害的叫做“黄金水”、“白银水”、“铅锡水”,据说能够溶解金属。

按现代学者的研究,这种“水法”的原理大约是利用硝酸或醋酸,与金属进行氧化反应。虽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这种做法并不能真的溶化金、银这样的稳定金属,但是道教徒们却对此深信不疑:这些液体既然连金属都能溶化,处理几具尸体自然不在话下。这样一来,这种“将固体溶化入药水中”的理念就演化成了对“化尸水”的想象。

从上面这些细节来看,聂隐娘名为跟随尼姑修行,实际上学习的却是各种道教丹术仙法。电影《刺客聂隐娘》将聂隐娘的师父塑造为道姑,恐怕也是这个道理。在小说中,聂隐娘显示出了追求道教仙法的强烈欲望,她抛弃原来的雇主,转而跟随刘昌裔,也是因为“服公神明”,佩服他预知未来的手段。

聂隐娘选择磨镜少年:对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聂隐娘一定要嫁给磨镜少年了。虽然小说中这位少年“但能淬镜,余无他能”,但从后面的叙述来看,少年和聂隐娘一样,都能操控纸驴,具有很强的道教色彩,再加上他“淬镜”的技能,我们很有理由推测,聂隐娘倾心于少年,是由于两人对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少年不但是聂隐娘的丈夫,很可能也是聂隐娘的同修,甚至“化尸水”的提供者。

理解了这层关系,小说中的许多细节便能得到更好的解释。根据道教镜法经典《太上明鉴真经》,修炼镜法能够“千亿里外,呼吸往还,乘云履水,出入无间,天神地祇,邪鬼老鬽,隐蔽之类,皆可见也”,如果长期坚持,还可以“还年却老”。小说中妙手空空儿能够瞬间移动到千里之外,聂隐娘能够发现隐身的精精儿,都可看做修炼镜法的结果。在几十年后刘悟遇见聂隐娘时,发现她依然“貌若当时”,也许正是她不懈修行的结果。

在电影中,导演利用“青鸾舞镜”的故事,隐喻聂隐娘独自修炼,没有同类的深刻寂寞感,这也成了她后来倾心于磨镜少年的原因之一。道教的镜法修行,则是避免孤独的最好方法。根据记载,修行者用镜子自照,“七日七夕则见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后,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来之事也。”而且修行时使用的镜子越多,出现的神仙也便越多。可以想象,聂隐娘在修行之时独处一室,旁悬四镜,等待七日七夜之后,男女神仙乘着华丽的马车下来陪伴自己,而她的丈夫则默默坐在门外,为妻子磨制召唤神仙的道具,这是多么美丽而寂寞的一幅画面。

《聂隐娘》中体现的道教元素

正统道藏本《太上明鉴真经》

在聂隐娘告别刘昌裔时,曾说过自己要“自此寻山水,访至人”。被道教列为《南华真经》的《庄子》中,对“至人”的境界有这样一段描写:“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由此看来,聂隐娘前去寻访“至人”,也许就是要追求镜法修炼中“能胜物而不伤”的更高境界吧。(文/徐俪成)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聂隐娘》中体现的道教元素

澎拜新闻 徐俪成

2015-09-01 19:35:45

|
《聂隐娘》中体现的道教元素
|

据南开大学李剑国先生考证,小说《聂隐娘》最早出于晚唐文人裴铏的志怪传奇集《传奇》。这位裴铏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但小说写得好,在官场上也混得风生水起,曾做过成都节度副使这样的地方要员。除此之外,他还精通道教理论,前面提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籖》中,就收录了裴铏的道教专著《道生旨》。

由于作者深厚的道教背景,小说集《传奇》中的故事常会呈现出不少道教元素,《聂隐娘》也不例外。虽然小说中称聂隐娘的师父为“尼”,但师徒二人的行事作风,却更像道家的剑侠,她们所使用的各种法术,也多与道教有关。

比如小说中描写聂隐娘和磨镜少年去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裔时,“各跨白黑卫(驴)至门”,在他们投诚刘昌裔之后,两只驴子便不见了踪影。后来刘昌裔派人暗中观察,发现聂隐娘的布囊里放着一黑一白两只纸驴。这种以纸为驴的手法,便是神仙方士的故技,比《聂隐娘》故事稍早的《明皇杂录》记载了后来成为道教八仙之一的道士张果的事迹,其中说到:“(张)果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迭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聂隐娘》中“黑白卫”的段落很明显承袭了这个故事。

《聂隐娘》中体现的道教元素

道教八仙中骑毛驴的张果,出自明《列仙全传》插图

又比如师徒杀人之后,常用一种神奇的药水将尸体溶解,能做到“毛发不存”。这种被后世许多武侠小说所采用的设定,主要来自道教炼丹术中的“水法”。古代的方士们相信,服用黄金和岩石之后,身体就会像黄金和岩石一样坚固,但黄金和岩石不易食用,他们就想出两种办法:一是将其炼化成丹药服用,一是将其溶解入水中饮用。《道藏》中所收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三十六水法》,记载的就是将各种固体溶化为水,服食成仙的方法。其中最厉害的叫做“黄金水”、“白银水”、“铅锡水”,据说能够溶解金属。

按现代学者的研究,这种“水法”的原理大约是利用硝酸或醋酸,与金属进行氧化反应。虽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这种做法并不能真的溶化金、银这样的稳定金属,但是道教徒们却对此深信不疑:这些液体既然连金属都能溶化,处理几具尸体自然不在话下。这样一来,这种“将固体溶化入药水中”的理念就演化成了对“化尸水”的想象。

从上面这些细节来看,聂隐娘名为跟随尼姑修行,实际上学习的却是各种道教丹术仙法。电影《刺客聂隐娘》将聂隐娘的师父塑造为道姑,恐怕也是这个道理。在小说中,聂隐娘显示出了追求道教仙法的强烈欲望,她抛弃原来的雇主,转而跟随刘昌裔,也是因为“服公神明”,佩服他预知未来的手段。

聂隐娘选择磨镜少年:对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聂隐娘一定要嫁给磨镜少年了。虽然小说中这位少年“但能淬镜,余无他能”,但从后面的叙述来看,少年和聂隐娘一样,都能操控纸驴,具有很强的道教色彩,再加上他“淬镜”的技能,我们很有理由推测,聂隐娘倾心于少年,是由于两人对道教修行的共同追求。少年不但是聂隐娘的丈夫,很可能也是聂隐娘的同修,甚至“化尸水”的提供者。

理解了这层关系,小说中的许多细节便能得到更好的解释。根据道教镜法经典《太上明鉴真经》,修炼镜法能够“千亿里外,呼吸往还,乘云履水,出入无间,天神地祇,邪鬼老鬽,隐蔽之类,皆可见也”,如果长期坚持,还可以“还年却老”。小说中妙手空空儿能够瞬间移动到千里之外,聂隐娘能够发现隐身的精精儿,都可看做修炼镜法的结果。在几十年后刘悟遇见聂隐娘时,发现她依然“貌若当时”,也许正是她不懈修行的结果。

在电影中,导演利用“青鸾舞镜”的故事,隐喻聂隐娘独自修炼,没有同类的深刻寂寞感,这也成了她后来倾心于磨镜少年的原因之一。道教的镜法修行,则是避免孤独的最好方法。根据记载,修行者用镜子自照,“七日七夕则见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后,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来之事也。”而且修行时使用的镜子越多,出现的神仙也便越多。可以想象,聂隐娘在修行之时独处一室,旁悬四镜,等待七日七夜之后,男女神仙乘着华丽的马车下来陪伴自己,而她的丈夫则默默坐在门外,为妻子磨制召唤神仙的道具,这是多么美丽而寂寞的一幅画面。

《聂隐娘》中体现的道教元素

正统道藏本《太上明鉴真经》

在聂隐娘告别刘昌裔时,曾说过自己要“自此寻山水,访至人”。被道教列为《南华真经》的《庄子》中,对“至人”的境界有这样一段描写:“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由此看来,聂隐娘前去寻访“至人”,也许就是要追求镜法修炼中“能胜物而不伤”的更高境界吧。(文/徐俪成)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