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2)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网 秩名

2011-08-19 14:37:26

元代在北京地区传播的道教派别还有玄教。玄教创始人为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张留孙随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即作为天师代表留在大都。不久,张留孙因祈祷、治病有功,获得了世祖的宠信,被敕封为“玄教宗师”,从而成为一位开宗立派的著名道教人物。

玄教的首脑机关是大都崇真万寿宫。玄教大宗师即居住于该宫中。崇真宫是元世祖敕建的。据元·赵孟《上卿真人张留孙碑》所记,张留孙为皇后祷病有验,世祖“乃诏两京(大都、上都)各建上帝祠宇,皆赐名曰崇真之宫,并以居公(张留孙),赐平江、嘉兴田若干顷,大都、昌平栗园若干亩给其用”。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谓崇真宫建于至元十四年。元·熊梦祥《析津志》称崇真宫为天师宫。天师宫盖为俗称。这一名称的由来,一是因为龙虎山正一天师入京朝觐时都住在崇真宫中,二是因为张留孙曾被世祖皇帝封为天师,虽然张留孙固辞未受,但天师的俗称却传开了。据《析津志》载,“天师宫,在艮位鬼户上。其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故能匡辅帝王,恢图丕基,乃不易之成规,衍无疆之运祚。”在元代,崇真宫与长春宫齐名,为大都最著名的两座道教宫观。由朝廷主办的大型斋醮活动,不是在长春宫举行,就是在崇真宫举行,或同时在两座宫观中举行。但崇真宫在元末即已呈衰败之相。据《析津志》载,“至顺二年(1331年)七月十九日,奉旨(以天师宫)为翰林国史院,盖为三朝御容在内,岁时以家国礼致祭。而翰林院除修纂、应奉外,至于修理一事又付之有司。今公宇日废,孰肯为己任言于弼阶者乎?”

玄教在大都的另一重要宫观是东岳仁圣宫(俗称东岳庙)。东岳庙至今尚存,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但由于玄教的传承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断绝,自明代起,东岳庙便由正一清微派的道士所住持。

据《析津志》载,大都还有一座玄教宫观––西太乙宫。该庙在元大都和义门内近北,系玄教弟子张秋泉所建。张秋泉起初“在天师宫放逸自居”,后受玄教宗师吴全节之命,为太后医病,“符药俱验” “大称懿旨”。张秋泉在建西太乙宫时,四方施助源源而至,“其所建宫观,计年而成”。该宫正殿之正西立祠供奉张留孙和吴全节二位宗师。

据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所载,吴全节曾重修大都太一延福宫,该宫似亦由玄教弟子住持。

明朝建立后,道教仍处于受尊崇的地位。明朝历代帝王几乎都迷恋方术,崇信道士。明成祖自言梦神为其治病,乃在北京建灵济宫。明世宗以道教帝君自居。由于对道教的崇信,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明世宗在太监劝导下,在宫中建醮,事无大小都请于神。由此可以看到道教在北京影响之大,对宫中影响之深。

不仅如此,明朝还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立道录司,统一管理全国道教事务,使北京成为全国道教管理的中心。道录司属礼部,分全真、正一两派,各设左右正一至两名,左右演法两名,左右至灵两名。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首建立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的最高统治者对道教也采取保护政策。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顺治皇帝命全真道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白云观志:昆阳王真人道行碑》)康熙皇帝曾召见自称神仙的王文卿,赐以匾额对联,并召见谢万成、王家营等道士,让他们在西苑炼丹。雍正皇帝也曾召白云观道士贾士芳进入宫中为自己看病。这样,在清代,道教在北京地区仍然有着很大影响,既包括宫廷,也包括民间。

进入民国以后,北京地区的道教仍然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1912年,由北京白云观方丈陈明霦发起,来自各地的十八名全真派代表,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道教会。道教会的本部机关即设在北京白云观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57年成立的中国道教协会,即以北京白云观为机关驻地。如今,北京白云观已成为联络海内外道教信士的重要纽带和向世人展示道教风貌的重要窗口。

明清以来,白云观和东岳庙,作为道教在北京城的两大宫观,吸引着众多京城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特别是两座宫观中举行的庙会,更是盛况非凡。道教文化已与北京民俗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2 . 牟钟鉴、胡孚琛、王葆铉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

3 . 王明著:《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 . 《史记》、《资治通鉴》、《元史》、《明史》。

5 . 姜立勋、富丽、罗志发:《北京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2)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网 秩名

    2011-08-19 14:37:26

    |
    道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 (2)
    |

    元代在北京地区传播的道教派别还有玄教。玄教创始人为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张留孙随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即作为天师代表留在大都。不久,张留孙因祈祷、治病有功,获得了世祖的宠信,被敕封为“玄教宗师”,从而成为一位开宗立派的著名道教人物。

    玄教的首脑机关是大都崇真万寿宫。玄教大宗师即居住于该宫中。崇真宫是元世祖敕建的。据元·赵孟《上卿真人张留孙碑》所记,张留孙为皇后祷病有验,世祖“乃诏两京(大都、上都)各建上帝祠宇,皆赐名曰崇真之宫,并以居公(张留孙),赐平江、嘉兴田若干顷,大都、昌平栗园若干亩给其用”。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谓崇真宫建于至元十四年。元·熊梦祥《析津志》称崇真宫为天师宫。天师宫盖为俗称。这一名称的由来,一是因为龙虎山正一天师入京朝觐时都住在崇真宫中,二是因为张留孙曾被世祖皇帝封为天师,虽然张留孙固辞未受,但天师的俗称却传开了。据《析津志》载,“天师宫,在艮位鬼户上。其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故能匡辅帝王,恢图丕基,乃不易之成规,衍无疆之运祚。”在元代,崇真宫与长春宫齐名,为大都最著名的两座道教宫观。由朝廷主办的大型斋醮活动,不是在长春宫举行,就是在崇真宫举行,或同时在两座宫观中举行。但崇真宫在元末即已呈衰败之相。据《析津志》载,“至顺二年(1331年)七月十九日,奉旨(以天师宫)为翰林国史院,盖为三朝御容在内,岁时以家国礼致祭。而翰林院除修纂、应奉外,至于修理一事又付之有司。今公宇日废,孰肯为己任言于弼阶者乎?”

    玄教在大都的另一重要宫观是东岳仁圣宫(俗称东岳庙)。东岳庙至今尚存,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但由于玄教的传承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断绝,自明代起,东岳庙便由正一清微派的道士所住持。

    据《析津志》载,大都还有一座玄教宫观––西太乙宫。该庙在元大都和义门内近北,系玄教弟子张秋泉所建。张秋泉起初“在天师宫放逸自居”,后受玄教宗师吴全节之命,为太后医病,“符药俱验” “大称懿旨”。张秋泉在建西太乙宫时,四方施助源源而至,“其所建宫观,计年而成”。该宫正殿之正西立祠供奉张留孙和吴全节二位宗师。

    据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所载,吴全节曾重修大都太一延福宫,该宫似亦由玄教弟子住持。

    明朝建立后,道教仍处于受尊崇的地位。明朝历代帝王几乎都迷恋方术,崇信道士。明成祖自言梦神为其治病,乃在北京建灵济宫。明世宗以道教帝君自居。由于对道教的崇信,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明世宗在太监劝导下,在宫中建醮,事无大小都请于神。由此可以看到道教在北京影响之大,对宫中影响之深。

    不仅如此,明朝还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立道录司,统一管理全国道教事务,使北京成为全国道教管理的中心。道录司属礼部,分全真、正一两派,各设左右正一至两名,左右演法两名,左右至灵两名。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首建立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的最高统治者对道教也采取保护政策。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顺治皇帝命全真道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白云观志:昆阳王真人道行碑》)康熙皇帝曾召见自称神仙的王文卿,赐以匾额对联,并召见谢万成、王家营等道士,让他们在西苑炼丹。雍正皇帝也曾召白云观道士贾士芳进入宫中为自己看病。这样,在清代,道教在北京地区仍然有着很大影响,既包括宫廷,也包括民间。

    进入民国以后,北京地区的道教仍然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1912年,由北京白云观方丈陈明霦发起,来自各地的十八名全真派代表,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道教会。道教会的本部机关即设在北京白云观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57年成立的中国道教协会,即以北京白云观为机关驻地。如今,北京白云观已成为联络海内外道教信士的重要纽带和向世人展示道教风貌的重要窗口。

    明清以来,白云观和东岳庙,作为道教在北京城的两大宫观,吸引着众多京城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特别是两座宫观中举行的庙会,更是盛况非凡。道教文化已与北京民俗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2 . 牟钟鉴、胡孚琛、王葆铉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

    3 . 王明著:《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 . 《史记》、《资治通鉴》、《元史》、《明史》。

    5 . 姜立勋、富丽、罗志发:《北京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