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授箓制度初探(2)

道教之音 刘仲宇

2015-09-17 11:11:17

阅箓

操章毕,勿还官,又叩齿十二通,出吏兵曰:臣身中仙灵二官直使正一功曹各五人出,正一功曹各五人(出),左右使者各五人出,阴阳神决(吏)各五人出,郎吏虎贲、察奸钩骑、三官仆射、天邹(驺)甲卒、天钉力士官,各十二人出。臣昨日子午时上剌启,为(男女生)厶甲如干人,各请将军吏兵种数如牒,今日当下直使功曹简阅吏兵,正一功曹分别将军,付授肉人身中,不得错互。

师读箓、弟子称名受

读此吏兵竟,师读箓,弟子案前称名受。

敕箓上符

次叩齿三通,敕箓上符,咒曰

太上行,何皇皇。吏兵罗,列有次,行符从箓千里光,千鬼万神不敢当,急急如律令

置符案上、着水案前

敕箓上符竟,置案上,以一杯水着案前。犹未授箓,

重关启

次重关启曰:

某州(郡)县乡里中真官注炁、监察、考召君君将吏兵,都候谒者、治君治吏官、从事吏等天神至,水神来,太一阳将,阴神摄召(男女生厶)三曾五祖、七世父母,诣臣静治,临察肉人子孙,启受官将军吏兵,此下里中监盟君、监祖君箓上吏兵,一时持度,于今以去,随行随止,随卧随起。厶甲若行山林之中,为辟斥虎(狼)毒虫;若行江淮,辟斥风波;若行城营里城,辟斥恶劣人口舌;若行疾(病)之中,当令灾消祸散;若入军阵之中,辟斥白刃。原赦厶甲未受录箓前,从七岁有识以来所犯心望意贪之罪,从天至地一切原赦,吏兵扶卫,一使如法,急急如生官考鬼律令
敕水  水汾受箓人

读此毕,敕向案前,水汾受箓人,敕水文如左。叩齿三通,嘘吸水,咒曰: 神水当起,追逐吏兵,受入肉人身中,上天下地,入火不燃,入水不濡,白刃之下不伤。与道合同。次以水三汾受箓人。 (按:这里有敕水的做法,是正一道士行法时常用的手段,汾,疑当作喷,将法水敕后还要喷在受箓人的身上,表示敕水咒中的要求直接到达当事人身上。法术科仪中,敕水喷水,都常用。只是后世的科仪书中,敕水而喷之,多写成“噀水”。)

授箓

师仍左手执箓,授与弟子,男左手,女右手,因绕腰三通竟,又抱箓西向再拜。

重约敕

次还向师,重约敕,其文如左。便长跪,叩齿十二通曰:

功曹使者,郎吏虎贲、察奸钩骑、三官仆射、天邹甲卒等官,各三百卌人出。出者严庄显服,正其威仪。对共功曹使者,简阅箓上将军吏兵。从度吏兵之后,付授肉人身中,不犯恶为非,一旦违科犯约,坐见中伤,吏兵先坐。

复官

毕,复官如前法。因再拜。

复炉

次复炉,咒如上法,都毕。

从上面所引看,授箓仪中,一部分环节,如上香、出官、纳官、发炉、复炉,都是一场仪式中的必备环节,读章、刺,则是说明举行仪式的事由:箓生请箓、授箓。而其中有请考召君的环节,则是在考查受箓者平时的表现,有无恶行恶念,是较为特殊的。授箓制度中,对于所授对象的考察,是题中应有之义。盖从古以来,道士以及此前的方士,都称道书神授,必须注意保密,考察此人品行确佳,方可传给。若是所授匪人,则师当受神明责罚。所以葛洪当年事郑隐,先是供洒扫杂役,然而才得盟誓传经。只是在授箓仪中,要请出考召君,是让神明来考察。此项做法,以后更多由人间的法师来考察,当代授箓仪中,则由申请人所在的道教团体推荐,推荐之先,要考察其人的表现,不合格者黜之。2006 年升授箓时,便有本来拟保送者因临时查出有事而被黜者。此仪甚古,推测可溯及南北朝,后来的仪式当有大的变化,但此一环节为中心则可以肯定。授箓的核心环节,乃是最后将箓交到箓生手上,箓生唱名受,且受时尚得“阅箓”,即存想箓上官将形象,表示当面清点过,见过面,自此与他们建立起召唤、指挥者(受箓者)与被召唤、被指挥者(箓上官将)的密切联系。恰恰是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在当时我们看到的仪式中没有出现。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本在于,授箓中,没有箓出现。说是授箓,实际无箓。颁给箓生的只有一张职牒。

所以制定规范的法箓,成了一个重要的迫切的任务。正好,2009 年,龙虎山的授箓活动停顿一年,意在总结经验,提高质量。这一年的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座谈会在江西鹰潭召开。《中国道教》上作了这样的报道。

为进一步开展好教务工作,解决授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道教教制建设,提高正一派道士素质,中国道教协会于5月18日在江西鹰潭市花园国际酒店召开了“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主持。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道教处处长赵燕华、江西省宗教局副局长肖争鸣,鹰潭市宗教局局长雷纪文,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张金涛、张凤林,副秘书长冯正伟,安徽、江苏、上海、湖南、湖北等相关省市道协代表,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等 20 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座谈会上,天师府住持张金涛简要汇报了近年举行的授箓活动的情况,天师府教务处主任曾广亮就整理、规范法箓(主要是三五都功录)相关问题作了说明,华东师大刘仲宇教授向与会人员作了有关法箓研究的报告。

与会人员讨论了当前正一派授箓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会议认为,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务活动,也是加强道教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91 年和 1995 年中国道教协会分别对海外及内地道教正一派道士恢复举办授录传度法会以来,已举行过数次授录活动。通过授录传度,对逐步恢复和健全道教正一派的规戒制度,促进道教教制建设和正一派道士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正一派授录活动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议研究认为:应尽快确定一整套规范的法箓(主要是三五都功箓),以使授箓活动更符合传统规制;进一步贯彻中国道协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关于对外正一派道士授箓试行办法》、《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规定》,以此为举行授箓活动的文件依据;完善申请授箓的相关规定,使之更加规范。会议还就授箓宫观上报申请的时间,对前往参加授箓活动人员进行基本培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龙虎山天师府加快了法箓整理与制作的进程。直到次年,才将《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制作完成。

2012年11月9月至13日(农历十月初四至初八),即道教传统的三会日期间(正月初五上会,七月初七中会,十月初五下会),中国内地正一道授箓活动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隆重举行。来自内地 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237 名箓生参加了授箓活动。

13 日,授箓活动在颁发职牒、经箓,举行圆满谢圣科仪后顺利结束。

经过各方努力,此次授箓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与前几次授箓活动相比,箓生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授箓的经箓职牒更加齐备。

这次授箓活动,与前面几次最大的差别,是以前几次,无论是初授,还是升授,都没有真正的箓,所颁的只是职牒而已。这一次,则天师府已将鹰潭会上的要求落实,制定了正式的《太上三五都功经箓》。

这是授箓制度完善的一项重要进展。在当代授箓仪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授箓无箓、授箓不见箓的尴尬局面终于一去不复返。

三、当代授箓制度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授符箓为组织和道法传授的基本制度。曾经人们将道派分成符箓和丹鼎,又称内丹一系为炼养。其实,丹鼎本来只是单传秘授,并不有意去建立一个组织,而且符箓派也有炼丹和炼养,著名的丹鼎家也或受符箓。金代出现的全真派,现在人们都认为它实行授戒制度,与正一的授箓明白区分。其实,授戒制度实自明末清初才完备。虽然有人将三坛圆满大戒溯源于丘处机,但此说大可怀疑。我们要丘处机的有关文献给中,只看到有“传符受戒”的记录,推想全真道融通三教,将道教传统的授符录,与佛教授戒综合为一,而纯以授戒,系王常月的独创。从这个角度看,授录仪的恢复,不仅是当今正一道所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扭转了道教传承的頺势。当然,首先它是扭转了正一道教内部一定阶段中出现的有损道教传承以及相关法物神圣性的不良风气。

前面说到,道教自清乾隆中期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清末、民国,更是江河日下,穷困潦倒的张天师,也开始在上海卖箓换钱。

据说,民国十九年(1930 年)当时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曾将《正一大黄预修经箓》及其它一宗箓出示给日本人村泽幸夫,但因开价过高,未能成交。而征之当时的各地道士授箓情况,也常出现买卖经箓的情况。

袁志鸿介绍,当时湖南部分地区道士,便有买箓之举,也有不愿意买箓,但采取其它办法成为“加持”道士的。

受箓主要有二个途径。1、买“箓”。从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购请来的“箓”授给道士,因其生活奢华,讲排场,湘潭人称其为“箓公子”:2、由当地知名度较高的道士推举选定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引导师、金桥师等(主要是传度、保举、监度三法师)在道观中举行斋醮法会,引度“箓生”拜辞祖先,父母、六亲眷属,其时“录生”脚穿草鞋,头顶笠帽,身披蓑衣,经过道场法会中预设的多种关津渡卡,来到大殿(道场法会称为茅山祖师殿)学法。“录生”必须盟誓设愿,然后由传度师给“箓生”传授清规戒律诸内容。事后“箓生”须设宴谢师,称谓“升职酒”。“传坛奏职” 也是道士的一种“升职”仪式,须举办与“授录”同样的法会,搭台“传度”,但不给具体的“箓”,只是按《天坛玉格》查对“坛靖治气”,取职名、上奏章、书写“阴阳凭证”、吞服“香水牒文”。受箓和奏职的道士,称“加持道士”。加持道士就具有了向神天申奏情状、章词的职权,有了主持大小阴阳醮事的领教权利。建国之前,湘潭地方就有三种正一道士在社会中活动:1、聚亲不娶妻的观主道士,这种道士生活上吃素斋戒,收抚徒弟,传教布道,由徒弟奉养晚年。2、聚亲接嗣的坛主道士,这类道士不住宫观,在家中设立坛场,生活随俗,授徒传道。3、没有宫观坛场的伙居道士,并且未经“传坛授录”,教业不精,不能主持大小阴阳斋醮活动,只能在斋醮活动中做帮助教事的工作。2002 年在宁夏中卫地方曾发现存在一种新的情况,当地的正一派道教传承因其特殊历史原因而中断,于是一批正一派道士只得跑到陕西的一座“七真观”拜一位全真道士为师。回到中卫后,他们几十年念全真道的经,但还是展正一道的榜,升正一道的表,当地的全真道士说他们不论不类。有些地方教徒素质很低,有些省有许多的正一道士,他们给人设斋、打醮、放焰口,但连道教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有些地方的散居正一道士在活动中为迎合俗人的情趣已极世俗,再弄进去不伦不类一些庸俗的东西,就更引人反感!这样越来越会促使道教的庸俗化,而丢失道教固有的神圣性,最终丧失道教教义精神的价值,降低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而使之失去信众的敬畏和依恋,动摇道教固有的社会基础。

袁道长的介绍很有价值,评论也很到位。他的介绍,主要利用了道教协会一些内部的调查材料,应当是可信的。从中非常清楚地看到,民国时期,龙虎山张天师的符箓买卖的情况,也看到,在授箓仪上,出现了若干不伦不类的做法。

张金涛主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一书,对于天师卖箓的情况,也有详细的介绍:“箓是用刻板人工印刷的,印好晒干后,还要用五彩颜色描绘头部。木刻版的所有权归天师(据说还有石刻板、铜刻板、玉刻板等,由天师府法箓局掌握。在六十三代张恩溥做天师时,上清镇先后有六家制“箓”店,其中李德纪、戴彩云两家时间最长。箓印好后,还要经天师府制箓局加盖张天师的印,(即阳平治都功印),才能装订出售。过去,箓大部分是运往苏州和上海出售。驻上海售箓的是一个道士叫张小山,驻苏州售箓的叫高正庭(江西金溪人)。据在苏州调查,据玄妙观的老道长反映,确有售箓店,并回忆到箓的形状,是用龙虎山特产的龙须草扎起来的一捆一捆的箓像。”

由此可见,当时天师府乃大量卖箓。大约这样做是为生计考虑。然而这样一来,其神圣性、神秘感都遭到极大破坏,社会上对天师及其符箓,更加轻视。

从历史以论今,授箓仪的恢复,大大地改善了道教传承的持续与神圣。从此,“卖箓”的纯商品化的历史才算在制度层面结束,)——至于是否有人从利益出发将之庸俗化,则是另一方面。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当代授箓制度初探(2)

    道教之音 刘仲宇

    2015-09-17 11:11:17

    |
    当代授箓制度初探(2)
    |

    阅箓

    操章毕,勿还官,又叩齿十二通,出吏兵曰:臣身中仙灵二官直使正一功曹各五人出,正一功曹各五人(出),左右使者各五人出,阴阳神决(吏)各五人出,郎吏虎贲、察奸钩骑、三官仆射、天邹(驺)甲卒、天钉力士官,各十二人出。臣昨日子午时上剌启,为(男女生)厶甲如干人,各请将军吏兵种数如牒,今日当下直使功曹简阅吏兵,正一功曹分别将军,付授肉人身中,不得错互。

    师读箓、弟子称名受

    读此吏兵竟,师读箓,弟子案前称名受。

    敕箓上符

    次叩齿三通,敕箓上符,咒曰

    太上行,何皇皇。吏兵罗,列有次,行符从箓千里光,千鬼万神不敢当,急急如律令

    置符案上、着水案前

    敕箓上符竟,置案上,以一杯水着案前。犹未授箓,

    重关启

    次重关启曰:

    某州(郡)县乡里中真官注炁、监察、考召君君将吏兵,都候谒者、治君治吏官、从事吏等天神至,水神来,太一阳将,阴神摄召(男女生厶)三曾五祖、七世父母,诣臣静治,临察肉人子孙,启受官将军吏兵,此下里中监盟君、监祖君箓上吏兵,一时持度,于今以去,随行随止,随卧随起。厶甲若行山林之中,为辟斥虎(狼)毒虫;若行江淮,辟斥风波;若行城营里城,辟斥恶劣人口舌;若行疾(病)之中,当令灾消祸散;若入军阵之中,辟斥白刃。原赦厶甲未受录箓前,从七岁有识以来所犯心望意贪之罪,从天至地一切原赦,吏兵扶卫,一使如法,急急如生官考鬼律令
    敕水  水汾受箓人

    读此毕,敕向案前,水汾受箓人,敕水文如左。叩齿三通,嘘吸水,咒曰: 神水当起,追逐吏兵,受入肉人身中,上天下地,入火不燃,入水不濡,白刃之下不伤。与道合同。次以水三汾受箓人。 (按:这里有敕水的做法,是正一道士行法时常用的手段,汾,疑当作喷,将法水敕后还要喷在受箓人的身上,表示敕水咒中的要求直接到达当事人身上。法术科仪中,敕水喷水,都常用。只是后世的科仪书中,敕水而喷之,多写成“噀水”。)

    授箓

    师仍左手执箓,授与弟子,男左手,女右手,因绕腰三通竟,又抱箓西向再拜。

    重约敕

    次还向师,重约敕,其文如左。便长跪,叩齿十二通曰:

    功曹使者,郎吏虎贲、察奸钩骑、三官仆射、天邹甲卒等官,各三百卌人出。出者严庄显服,正其威仪。对共功曹使者,简阅箓上将军吏兵。从度吏兵之后,付授肉人身中,不犯恶为非,一旦违科犯约,坐见中伤,吏兵先坐。

    复官

    毕,复官如前法。因再拜。

    复炉

    次复炉,咒如上法,都毕。

    从上面所引看,授箓仪中,一部分环节,如上香、出官、纳官、发炉、复炉,都是一场仪式中的必备环节,读章、刺,则是说明举行仪式的事由:箓生请箓、授箓。而其中有请考召君的环节,则是在考查受箓者平时的表现,有无恶行恶念,是较为特殊的。授箓制度中,对于所授对象的考察,是题中应有之义。盖从古以来,道士以及此前的方士,都称道书神授,必须注意保密,考察此人品行确佳,方可传给。若是所授匪人,则师当受神明责罚。所以葛洪当年事郑隐,先是供洒扫杂役,然而才得盟誓传经。只是在授箓仪中,要请出考召君,是让神明来考察。此项做法,以后更多由人间的法师来考察,当代授箓仪中,则由申请人所在的道教团体推荐,推荐之先,要考察其人的表现,不合格者黜之。2006 年升授箓时,便有本来拟保送者因临时查出有事而被黜者。此仪甚古,推测可溯及南北朝,后来的仪式当有大的变化,但此一环节为中心则可以肯定。授箓的核心环节,乃是最后将箓交到箓生手上,箓生唱名受,且受时尚得“阅箓”,即存想箓上官将形象,表示当面清点过,见过面,自此与他们建立起召唤、指挥者(受箓者)与被召唤、被指挥者(箓上官将)的密切联系。恰恰是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在当时我们看到的仪式中没有出现。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本在于,授箓中,没有箓出现。说是授箓,实际无箓。颁给箓生的只有一张职牒。

    所以制定规范的法箓,成了一个重要的迫切的任务。正好,2009 年,龙虎山的授箓活动停顿一年,意在总结经验,提高质量。这一年的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座谈会在江西鹰潭召开。《中国道教》上作了这样的报道。

    为进一步开展好教务工作,解决授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道教教制建设,提高正一派道士素质,中国道教协会于5月18日在江西鹰潭市花园国际酒店召开了“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主持。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道教处处长赵燕华、江西省宗教局副局长肖争鸣,鹰潭市宗教局局长雷纪文,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张金涛、张凤林,副秘书长冯正伟,安徽、江苏、上海、湖南、湖北等相关省市道协代表,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等 20 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座谈会上,天师府住持张金涛简要汇报了近年举行的授箓活动的情况,天师府教务处主任曾广亮就整理、规范法箓(主要是三五都功录)相关问题作了说明,华东师大刘仲宇教授向与会人员作了有关法箓研究的报告。

    与会人员讨论了当前正一派授箓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会议认为,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务活动,也是加强道教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91 年和 1995 年中国道教协会分别对海外及内地道教正一派道士恢复举办授录传度法会以来,已举行过数次授录活动。通过授录传度,对逐步恢复和健全道教正一派的规戒制度,促进道教教制建设和正一派道士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正一派授录活动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议研究认为:应尽快确定一整套规范的法箓(主要是三五都功箓),以使授箓活动更符合传统规制;进一步贯彻中国道协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关于对外正一派道士授箓试行办法》、《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规定》,以此为举行授箓活动的文件依据;完善申请授箓的相关规定,使之更加规范。会议还就授箓宫观上报申请的时间,对前往参加授箓活动人员进行基本培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龙虎山天师府加快了法箓整理与制作的进程。直到次年,才将《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制作完成。

    2012年11月9月至13日(农历十月初四至初八),即道教传统的三会日期间(正月初五上会,七月初七中会,十月初五下会),中国内地正一道授箓活动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隆重举行。来自内地 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237 名箓生参加了授箓活动。

    13 日,授箓活动在颁发职牒、经箓,举行圆满谢圣科仪后顺利结束。

    经过各方努力,此次授箓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与前几次授箓活动相比,箓生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授箓的经箓职牒更加齐备。

    这次授箓活动,与前面几次最大的差别,是以前几次,无论是初授,还是升授,都没有真正的箓,所颁的只是职牒而已。这一次,则天师府已将鹰潭会上的要求落实,制定了正式的《太上三五都功经箓》。

    这是授箓制度完善的一项重要进展。在当代授箓仪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授箓无箓、授箓不见箓的尴尬局面终于一去不复返。

    三、当代授箓制度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授符箓为组织和道法传授的基本制度。曾经人们将道派分成符箓和丹鼎,又称内丹一系为炼养。其实,丹鼎本来只是单传秘授,并不有意去建立一个组织,而且符箓派也有炼丹和炼养,著名的丹鼎家也或受符箓。金代出现的全真派,现在人们都认为它实行授戒制度,与正一的授箓明白区分。其实,授戒制度实自明末清初才完备。虽然有人将三坛圆满大戒溯源于丘处机,但此说大可怀疑。我们要丘处机的有关文献给中,只看到有“传符受戒”的记录,推想全真道融通三教,将道教传统的授符录,与佛教授戒综合为一,而纯以授戒,系王常月的独创。从这个角度看,授录仪的恢复,不仅是当今正一道所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扭转了道教传承的頺势。当然,首先它是扭转了正一道教内部一定阶段中出现的有损道教传承以及相关法物神圣性的不良风气。

    前面说到,道教自清乾隆中期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清末、民国,更是江河日下,穷困潦倒的张天师,也开始在上海卖箓换钱。

    据说,民国十九年(1930 年)当时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曾将《正一大黄预修经箓》及其它一宗箓出示给日本人村泽幸夫,但因开价过高,未能成交。而征之当时的各地道士授箓情况,也常出现买卖经箓的情况。

    袁志鸿介绍,当时湖南部分地区道士,便有买箓之举,也有不愿意买箓,但采取其它办法成为“加持”道士的。

    受箓主要有二个途径。1、买“箓”。从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购请来的“箓”授给道士,因其生活奢华,讲排场,湘潭人称其为“箓公子”:2、由当地知名度较高的道士推举选定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引导师、金桥师等(主要是传度、保举、监度三法师)在道观中举行斋醮法会,引度“箓生”拜辞祖先,父母、六亲眷属,其时“录生”脚穿草鞋,头顶笠帽,身披蓑衣,经过道场法会中预设的多种关津渡卡,来到大殿(道场法会称为茅山祖师殿)学法。“录生”必须盟誓设愿,然后由传度师给“箓生”传授清规戒律诸内容。事后“箓生”须设宴谢师,称谓“升职酒”。“传坛奏职” 也是道士的一种“升职”仪式,须举办与“授录”同样的法会,搭台“传度”,但不给具体的“箓”,只是按《天坛玉格》查对“坛靖治气”,取职名、上奏章、书写“阴阳凭证”、吞服“香水牒文”。受箓和奏职的道士,称“加持道士”。加持道士就具有了向神天申奏情状、章词的职权,有了主持大小阴阳醮事的领教权利。建国之前,湘潭地方就有三种正一道士在社会中活动:1、聚亲不娶妻的观主道士,这种道士生活上吃素斋戒,收抚徒弟,传教布道,由徒弟奉养晚年。2、聚亲接嗣的坛主道士,这类道士不住宫观,在家中设立坛场,生活随俗,授徒传道。3、没有宫观坛场的伙居道士,并且未经“传坛授录”,教业不精,不能主持大小阴阳斋醮活动,只能在斋醮活动中做帮助教事的工作。2002 年在宁夏中卫地方曾发现存在一种新的情况,当地的正一派道教传承因其特殊历史原因而中断,于是一批正一派道士只得跑到陕西的一座“七真观”拜一位全真道士为师。回到中卫后,他们几十年念全真道的经,但还是展正一道的榜,升正一道的表,当地的全真道士说他们不论不类。有些地方教徒素质很低,有些省有许多的正一道士,他们给人设斋、打醮、放焰口,但连道教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有些地方的散居正一道士在活动中为迎合俗人的情趣已极世俗,再弄进去不伦不类一些庸俗的东西,就更引人反感!这样越来越会促使道教的庸俗化,而丢失道教固有的神圣性,最终丧失道教教义精神的价值,降低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而使之失去信众的敬畏和依恋,动摇道教固有的社会基础。

    袁道长的介绍很有价值,评论也很到位。他的介绍,主要利用了道教协会一些内部的调查材料,应当是可信的。从中非常清楚地看到,民国时期,龙虎山张天师的符箓买卖的情况,也看到,在授箓仪上,出现了若干不伦不类的做法。

    张金涛主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一书,对于天师卖箓的情况,也有详细的介绍:“箓是用刻板人工印刷的,印好晒干后,还要用五彩颜色描绘头部。木刻版的所有权归天师(据说还有石刻板、铜刻板、玉刻板等,由天师府法箓局掌握。在六十三代张恩溥做天师时,上清镇先后有六家制“箓”店,其中李德纪、戴彩云两家时间最长。箓印好后,还要经天师府制箓局加盖张天师的印,(即阳平治都功印),才能装订出售。过去,箓大部分是运往苏州和上海出售。驻上海售箓的是一个道士叫张小山,驻苏州售箓的叫高正庭(江西金溪人)。据在苏州调查,据玄妙观的老道长反映,确有售箓店,并回忆到箓的形状,是用龙虎山特产的龙须草扎起来的一捆一捆的箓像。”

    由此可见,当时天师府乃大量卖箓。大约这样做是为生计考虑。然而这样一来,其神圣性、神秘感都遭到极大破坏,社会上对天师及其符箓,更加轻视。

    从历史以论今,授箓仪的恢复,大大地改善了道教传承的持续与神圣。从此,“卖箓”的纯商品化的历史才算在制度层面结束,)——至于是否有人从利益出发将之庸俗化,则是另一方面。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