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抗日传奇(五)

道教之音 杨莹

2015-10-14 12:15:28

信仰如山

光阴回溯到20世纪初。

1902年,许维新出生在磨盘乡许家棚子一户清贫的农家。磨盘山离茅山不远,山里人家都有着深厚的道教情怀,许母也不例外。有着道教信仰的许母,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来茅山抽签问卦,仿佛供上一根信香,磕上一个礼头,便寄存了一份希望,了却她的心愿。茅山成了她为困苦的生活和精神的贫乏所寻找的避难所。

许维新自幼随母亲上茅山进香,已成惯例。茅山古镇上有条叫南镇街的石板路,呈东西向,长540米,宽4米左右,是朝山的必经之路,旧时,人们把这个古镇称做“南镇街”。据《元丰九域志》载:“北宋设常宁镇,以居常州至江宁间大道而得名。时有常宁街、北镇街。明清置茅山乡,民国沿之,以与境内北镇相对应,改常宁为南镇,后称南镇街。”因为南镇街在茅山西麓,它东与金坛县茅麓、西旸为邻,南与磨盘乡相连,西和茅西乡交界,北与春城乡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街上一年到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尤其是香烛,家家铺子里都有,当地人称“香火街”。每年的香期庙会期间,四方信众蜂拥而至,南镇街的这条青石板路上,经常会出现许维新母子行色匆匆的身影。

信仰如山

上山久了,许维新和道士们混得很熟。茅山全真派高道惠心白(1879~1938年)特别喜欢这个长相清秀又机灵的孩子,一有时间就教他打拳练剑。惠道长年喻花甲却十分讲究,银丝一般的白发在头顶盘成发髻,宽大的道袍越发衬托出他盎然的仙气,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惠道长是习武之人,能打一手南拳,每天清晨练功都会将一把大石锁玩得虎虎生风。尽管他和许维新年龄相差比较大,却不妨碍彼此的“忘年交”。

几岁的许维新就会挥拳弄棒了,他谨记惠道长的教诲,每天刻苦练习抓举石锁和跳跃本领。十四五岁,能纵身跳上一米多高的山头,跃过两三米宽的壕沟。他结实健壮的身体里,仿佛积蓄着无限的能量。“若想保国,须有孔武之力,忠勇之心,济世之才。”这是惠道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告诉许维新习武只能强身健体,要想保家护国,还得用文化武装思想。

信仰如山

惠心白自幼在乾元观出家,是全真龙门派复字辈第二十代道士,他对道教仪范、斋醮音乐造诣极高,笙、箫、管、笛、琵琶、三弦六大件样样精湛,此外还精通医术,爱好诗书。据说,惠道长擅长书法,能够双手同时开工写对联,每逢岁末年脚,他都要写上一批对联分送穷苦山民,遇到乡间不平事,他会主动伸出援手,地方豪绅地痞深知他武功高超,为人正直,不敢轻视他。他经常给百姓治病,为头疼脑热的山民画道符啊、念个咒、敕法水什么的,效果灵验,当地的百姓都管叫他“活菩萨——辛三仙”。

惠道长生活非常俭朴,他时常劝道众安分守己,爱教更要爱国。在惠道长的劝说下,许母将18岁的许维新过继给白杨村塾师许云峰为义子,他在养父身边读了七八年书,又因长期受惠道长的影响,为人刚正,嫉恶如仇,在社会上以“帮会”的名义结交忠义好友。渐渐地,许维新手下聚集起一支有10多人的小队伍,常在茅山一带活动,干一些劫富济贫的事。有人怕他,也有人喜欢他。许多为富不仁的人成了他的刀下鬼,国民党的地方官员称他“土匪”,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受过他恩惠的老百姓则叫他“绿林好汉”。(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杨莹,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茅山抗日传奇(五)

道教之音 杨莹

2015-10-14 12:15:28

|
茅山抗日传奇(五)
|

信仰如山

光阴回溯到20世纪初。

1902年,许维新出生在磨盘乡许家棚子一户清贫的农家。磨盘山离茅山不远,山里人家都有着深厚的道教情怀,许母也不例外。有着道教信仰的许母,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来茅山抽签问卦,仿佛供上一根信香,磕上一个礼头,便寄存了一份希望,了却她的心愿。茅山成了她为困苦的生活和精神的贫乏所寻找的避难所。

许维新自幼随母亲上茅山进香,已成惯例。茅山古镇上有条叫南镇街的石板路,呈东西向,长540米,宽4米左右,是朝山的必经之路,旧时,人们把这个古镇称做“南镇街”。据《元丰九域志》载:“北宋设常宁镇,以居常州至江宁间大道而得名。时有常宁街、北镇街。明清置茅山乡,民国沿之,以与境内北镇相对应,改常宁为南镇,后称南镇街。”因为南镇街在茅山西麓,它东与金坛县茅麓、西旸为邻,南与磨盘乡相连,西和茅西乡交界,北与春城乡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街上一年到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尤其是香烛,家家铺子里都有,当地人称“香火街”。每年的香期庙会期间,四方信众蜂拥而至,南镇街的这条青石板路上,经常会出现许维新母子行色匆匆的身影。

信仰如山

上山久了,许维新和道士们混得很熟。茅山全真派高道惠心白(1879~1938年)特别喜欢这个长相清秀又机灵的孩子,一有时间就教他打拳练剑。惠道长年喻花甲却十分讲究,银丝一般的白发在头顶盘成发髻,宽大的道袍越发衬托出他盎然的仙气,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惠道长是习武之人,能打一手南拳,每天清晨练功都会将一把大石锁玩得虎虎生风。尽管他和许维新年龄相差比较大,却不妨碍彼此的“忘年交”。

几岁的许维新就会挥拳弄棒了,他谨记惠道长的教诲,每天刻苦练习抓举石锁和跳跃本领。十四五岁,能纵身跳上一米多高的山头,跃过两三米宽的壕沟。他结实健壮的身体里,仿佛积蓄着无限的能量。“若想保国,须有孔武之力,忠勇之心,济世之才。”这是惠道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告诉许维新习武只能强身健体,要想保家护国,还得用文化武装思想。

信仰如山

惠心白自幼在乾元观出家,是全真龙门派复字辈第二十代道士,他对道教仪范、斋醮音乐造诣极高,笙、箫、管、笛、琵琶、三弦六大件样样精湛,此外还精通医术,爱好诗书。据说,惠道长擅长书法,能够双手同时开工写对联,每逢岁末年脚,他都要写上一批对联分送穷苦山民,遇到乡间不平事,他会主动伸出援手,地方豪绅地痞深知他武功高超,为人正直,不敢轻视他。他经常给百姓治病,为头疼脑热的山民画道符啊、念个咒、敕法水什么的,效果灵验,当地的百姓都管叫他“活菩萨——辛三仙”。

惠道长生活非常俭朴,他时常劝道众安分守己,爱教更要爱国。在惠道长的劝说下,许母将18岁的许维新过继给白杨村塾师许云峰为义子,他在养父身边读了七八年书,又因长期受惠道长的影响,为人刚正,嫉恶如仇,在社会上以“帮会”的名义结交忠义好友。渐渐地,许维新手下聚集起一支有10多人的小队伍,常在茅山一带活动,干一些劫富济贫的事。有人怕他,也有人喜欢他。许多为富不仁的人成了他的刀下鬼,国民党的地方官员称他“土匪”,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受过他恩惠的老百姓则叫他“绿林好汉”。(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杨莹,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