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把自己视作一个爱国爱教的“小道士”——回忆家大人陈莲笙道长二三事(3)

道教之音 陈耀庭

2015-09-22 18:34:12

《道教徒休养讲座》的名称,来源于刘少奇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中,不管大字报和文件怎样批判刘少奇,陈莲笙始终认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他说,做人就要有修养。道士应该有自己的修养标准。统一的修养就能够显示出道教徒统一的信仰和统一的组织力量。讲座的八讲内容,即:奉道行事、爱国爱教、学道为人、多行善功、我命在我、斋醮度人、众术合修、适应时代,是陈莲笙道长根据自己几十年做道士的体会确定命名的。因为他当时忙于恢复道教的工作,我也曾经帮助他写作,但是,他都是先口授,我记录,然后他修改,一字一句,费心斟酌。例如,在《奉道行事》中有一段被许多人引用的话:

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变化,一代与一代的道士都不一样。我们这一代的道士和我们的度师就不同了。我们同天师初创道教时代的道士就更不同了。将来的道士和我们这一代比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我相信更加进步,更加提高,更加有出息。但是,不论有多大的变化,道士总是道士,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作为道士,他有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不是道士了。这就是一个道士对道教的信仰不能变。一个道士如果连信仰都没有了,那他就不是道士了。即使他还留在道观里,穿着道装,他的心也不是道士了。

这段话中表露出来的一个老道士的沧桑的经历、学道的体验、时弊的针砭、宽阔的视野、远大的胸怀都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我当时听了,一边飞快地记录,一边心里也很激动。这样深邃的思想、这样平实的表述、这样朴素的语句,我这个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编不出来、写不出来、装不出来的。

“活动,活动,动了才能活”

在道观逐渐收回和修复工作初见成效,第一届和第二届道学班学员逐渐被扶上领导岗位的时候,陈莲笙的年龄已经八十岁了。1998 年,他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岗位退下来,改任顾问,并且将常务理事的岗位让给了上海的青年道长。1999 年,他从上海道教协会会长的岗位退下来,被尊为荣誉会长。他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办好上海城隍庙上了。

1994 年,上海道教收回了上海城隍庙的使用权,并且立刻边修复,边开放。2000年,陈莲笙升座为上海城隍庙住持。虽然他身为住持,其实他并不坐镇庙务,除了必要的接待来访外宾和港澳台客人以外,他放手让青年道士组成的庙管理委员会大胆工作,只在幕后做些指导和把关的工作。他寄希望于管理委员会的青年道士,让他们大胆管理,不怕他们做错,只要求他们有错就改,不断改进,提高自己。从 2000 年到他羽化的八年里,陈莲笙对城隍庙的发展最关心的事情有三件。

一件是把上海城隍庙的宗教活动搞活。刚恢复的庙观大多宗教活动不正常,主客观的原因很多。陈莲笙就说,“活动活动,动起来才能活,不动的话道教就只能死”。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上海城隍庙不到几年,就做到了每个月都有为不同信众服务的宗教活动。全庙从正月初一一直到大年三十,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庙里每个月都有信众云集的高峰。而为了降低信众的信仰成本,庙里一直对老年信众进庙实行免票、对一般信众保持低价门票、低价素食并且规定信众参与一些宗教活动实行“经资随缘”的规定。使得信众的信仰成本降低到最低,打开城隍庙的大门。

一件是创新宗教活动吸引青年信众。当前进入道教宫观祭拜的信众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这是陈莲笙一直担心的问题。有人说:过一次冬至,少一批信徒,就是指这种现象的结果。陈莲笙在出访港台和新加坡中得到启发,立刻和香港蓬瀛仙馆合作,编撰《太岁神传略》,开始每年正月间开展经资随缘的“拜太岁”和十月间的“谢太岁”活动。祭拜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大多是青年和中年信众。同时,增加为商人信众服务的“接财神”活动等等。使得进入上海城隍庙烧香的信众出现年轻化的趋势。陈莲笙晚年已经认识到,解决信徒老化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中青年关心什么,我们道教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空着急是没有用的,要动脑筋,要动起来。

一件是提高青年道士的素养。陈莲笙要我在退休以后,继续在上海城隍庙为小道士讲课,讲授张宇初天师的《道门十轨》以及《要修科仪戒律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等,继续以原典提高青年道士的素养。同时,关心建设城隍庙道乐团,继承道教音乐文化的事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为道教恢复工作全面展开,陈莲笙没有精力再顾及道教音乐的事,而就在这十余年里,一些道教音乐演奏的高手也陆续离开人世。他升座上海城隍庙住持后,正巧在英国的二子大灿回国探亲。陈莲笙支持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通过弟弟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老师为城隍庙的小道士开设一对一的培训笛子、二胡、琵琶、唢呐和鼓乐的人才的专业课程。每周请老师到庙里上课。经过连续二年多的培训,小道士的音乐演奏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组成上海城隍庙道乐团,参加江南丝竹的汇演,参加道教音乐汇演,获得了各方面很高的评价。陈莲笙要任职文化馆馆长的三子陈大霖退休后协助城隍庙道乐团的组织和排演工作,亲耳听取青年道士演奏的传统道教乐曲,感动而欣慰地表示,道教音乐终于有了他满意的接班人。现在由青年道士演奏的《迎仙客》音碟,不仅由中国的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于国内,而且由英国的 ARC 唱片公司发行到了全世界。

1997 年八十岁生日时,陈莲笙正巧在北京开会。国家宗教局和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为他举行庆祝寿宴。回上海以后,上海市宗教局和上海市道教协会领导又为他举行庆祝寿宴。他在多次答谢讲话中都自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道士,感谢政府和道门领导的关心爱护。他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普通的“小道士”的位置上。这个“小”并非说自己年纪小,而是指自己永远是一个在学道和修道的人,对于无止境道而言,自己永远是“小”。这个“道士”,更是表明他的心迹,不论他有过多少道门领导职务,也不论他担任政协委员、政协常委等等,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过是“奉道为士”中的一员。

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有欲望,也有私利,但是他永远把欲望和私利限制在一个“度”上,那就是先人后己,永不膨胀。他也会犯错误,在筹备道协期间也曾跟着“左”的思潮做过错事,但是,他一旦明白了立刻改正,而且绝不给别人带来伤害,或者尽可能在事后去弥补伤害。

他没有包袱,他不会因为有了名誉地位而把名誉地位当成包袱,即使到了晚年,上京开会也同青年道士一样坐火车,睡硬席。他不许子女参与道教内部的领导工作,享受道教的权益,因为他是个无名无利的“小道士”。

他爱护青年道士胜过自己的子女。不论是何种宗派,不论来自何省何山,只要是青年道士,他都会热情接待。对于犯有过错的青年道长,他都关心爱护,从不成见,期望他们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将功补过,为道教发展奉献终身。

他尊重一切理解道教、支持道教、帮助道教的人,愿意毫无偏见地打开大门,接纳他们到研究道教、弘扬道教的工作中来,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尽可能给他们的辛勤劳动支付应得的报酬。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高道。因此,他从不吹嘘自己。他希望身后安葬在茅山,是因为茅山是道教名山,自己身后也能依傍在祖师身边。而且茅山与无锡比邻,希望在那里能同道士华彦钧(瞎子阿炳)相遇,在另一个世界里一起切磋、欣赏和演习道教音乐。

他唯一牵挂的是道教的未来,自己身后的道教。他相信陈家的子孙一定会超过他这个来自吴家的嗣子。他也相信来自海安、茅山等地的小道士一定会超过他这个混迹道门八十年的上海小道士。

他坦然而淡泊地面对人与己、亲与疏、名与利、生与死,他挂念的不是家庭和子女,而是上海道教。他一生留下的最后八个字不是给自己子女的,而是给来自茅山和海安的二位青年道士领袖的,这八个字就是“加强团结,大局为重”。

(本文作者:陈耀庭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一生把自己视作一个爱国爱教的“小道士”——回忆家大人陈莲笙道长二三事(3)

    道教之音 陈耀庭

    2015-09-22 18:34:12

    |
    一生把自己视作一个爱国爱教的“小道士”——回忆家大人陈莲笙道长二三事(3)
    |

    《道教徒休养讲座》的名称,来源于刘少奇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中,不管大字报和文件怎样批判刘少奇,陈莲笙始终认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他说,做人就要有修养。道士应该有自己的修养标准。统一的修养就能够显示出道教徒统一的信仰和统一的组织力量。讲座的八讲内容,即:奉道行事、爱国爱教、学道为人、多行善功、我命在我、斋醮度人、众术合修、适应时代,是陈莲笙道长根据自己几十年做道士的体会确定命名的。因为他当时忙于恢复道教的工作,我也曾经帮助他写作,但是,他都是先口授,我记录,然后他修改,一字一句,费心斟酌。例如,在《奉道行事》中有一段被许多人引用的话:

    社会要发展,时代要变化,一代与一代的道士都不一样。我们这一代的道士和我们的度师就不同了。我们同天师初创道教时代的道士就更不同了。将来的道士和我们这一代比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我相信更加进步,更加提高,更加有出息。但是,不论有多大的变化,道士总是道士,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作为道士,他有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不是道士了。这就是一个道士对道教的信仰不能变。一个道士如果连信仰都没有了,那他就不是道士了。即使他还留在道观里,穿着道装,他的心也不是道士了。

    这段话中表露出来的一个老道士的沧桑的经历、学道的体验、时弊的针砭、宽阔的视野、远大的胸怀都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我当时听了,一边飞快地记录,一边心里也很激动。这样深邃的思想、这样平实的表述、这样朴素的语句,我这个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编不出来、写不出来、装不出来的。

    “活动,活动,动了才能活”

    在道观逐渐收回和修复工作初见成效,第一届和第二届道学班学员逐渐被扶上领导岗位的时候,陈莲笙的年龄已经八十岁了。1998 年,他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岗位退下来,改任顾问,并且将常务理事的岗位让给了上海的青年道长。1999 年,他从上海道教协会会长的岗位退下来,被尊为荣誉会长。他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办好上海城隍庙上了。

    1994 年,上海道教收回了上海城隍庙的使用权,并且立刻边修复,边开放。2000年,陈莲笙升座为上海城隍庙住持。虽然他身为住持,其实他并不坐镇庙务,除了必要的接待来访外宾和港澳台客人以外,他放手让青年道士组成的庙管理委员会大胆工作,只在幕后做些指导和把关的工作。他寄希望于管理委员会的青年道士,让他们大胆管理,不怕他们做错,只要求他们有错就改,不断改进,提高自己。从 2000 年到他羽化的八年里,陈莲笙对城隍庙的发展最关心的事情有三件。

    一件是把上海城隍庙的宗教活动搞活。刚恢复的庙观大多宗教活动不正常,主客观的原因很多。陈莲笙就说,“活动活动,动起来才能活,不动的话道教就只能死”。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上海城隍庙不到几年,就做到了每个月都有为不同信众服务的宗教活动。全庙从正月初一一直到大年三十,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庙里每个月都有信众云集的高峰。而为了降低信众的信仰成本,庙里一直对老年信众进庙实行免票、对一般信众保持低价门票、低价素食并且规定信众参与一些宗教活动实行“经资随缘”的规定。使得信众的信仰成本降低到最低,打开城隍庙的大门。

    一件是创新宗教活动吸引青年信众。当前进入道教宫观祭拜的信众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这是陈莲笙一直担心的问题。有人说:过一次冬至,少一批信徒,就是指这种现象的结果。陈莲笙在出访港台和新加坡中得到启发,立刻和香港蓬瀛仙馆合作,编撰《太岁神传略》,开始每年正月间开展经资随缘的“拜太岁”和十月间的“谢太岁”活动。祭拜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大多是青年和中年信众。同时,增加为商人信众服务的“接财神”活动等等。使得进入上海城隍庙烧香的信众出现年轻化的趋势。陈莲笙晚年已经认识到,解决信徒老化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中青年关心什么,我们道教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空着急是没有用的,要动脑筋,要动起来。

    一件是提高青年道士的素养。陈莲笙要我在退休以后,继续在上海城隍庙为小道士讲课,讲授张宇初天师的《道门十轨》以及《要修科仪戒律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等,继续以原典提高青年道士的素养。同时,关心建设城隍庙道乐团,继承道教音乐文化的事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为道教恢复工作全面展开,陈莲笙没有精力再顾及道教音乐的事,而就在这十余年里,一些道教音乐演奏的高手也陆续离开人世。他升座上海城隍庙住持后,正巧在英国的二子大灿回国探亲。陈莲笙支持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通过弟弟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老师为城隍庙的小道士开设一对一的培训笛子、二胡、琵琶、唢呐和鼓乐的人才的专业课程。每周请老师到庙里上课。经过连续二年多的培训,小道士的音乐演奏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组成上海城隍庙道乐团,参加江南丝竹的汇演,参加道教音乐汇演,获得了各方面很高的评价。陈莲笙要任职文化馆馆长的三子陈大霖退休后协助城隍庙道乐团的组织和排演工作,亲耳听取青年道士演奏的传统道教乐曲,感动而欣慰地表示,道教音乐终于有了他满意的接班人。现在由青年道士演奏的《迎仙客》音碟,不仅由中国的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于国内,而且由英国的 ARC 唱片公司发行到了全世界。

    1997 年八十岁生日时,陈莲笙正巧在北京开会。国家宗教局和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为他举行庆祝寿宴。回上海以后,上海市宗教局和上海市道教协会领导又为他举行庆祝寿宴。他在多次答谢讲话中都自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道士,感谢政府和道门领导的关心爱护。他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普通的“小道士”的位置上。这个“小”并非说自己年纪小,而是指自己永远是一个在学道和修道的人,对于无止境道而言,自己永远是“小”。这个“道士”,更是表明他的心迹,不论他有过多少道门领导职务,也不论他担任政协委员、政协常委等等,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过是“奉道为士”中的一员。

    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有欲望,也有私利,但是他永远把欲望和私利限制在一个“度”上,那就是先人后己,永不膨胀。他也会犯错误,在筹备道协期间也曾跟着“左”的思潮做过错事,但是,他一旦明白了立刻改正,而且绝不给别人带来伤害,或者尽可能在事后去弥补伤害。

    他没有包袱,他不会因为有了名誉地位而把名誉地位当成包袱,即使到了晚年,上京开会也同青年道士一样坐火车,睡硬席。他不许子女参与道教内部的领导工作,享受道教的权益,因为他是个无名无利的“小道士”。

    他爱护青年道士胜过自己的子女。不论是何种宗派,不论来自何省何山,只要是青年道士,他都会热情接待。对于犯有过错的青年道长,他都关心爱护,从不成见,期望他们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将功补过,为道教发展奉献终身。

    他尊重一切理解道教、支持道教、帮助道教的人,愿意毫无偏见地打开大门,接纳他们到研究道教、弘扬道教的工作中来,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尽可能给他们的辛勤劳动支付应得的报酬。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高道。因此,他从不吹嘘自己。他希望身后安葬在茅山,是因为茅山是道教名山,自己身后也能依傍在祖师身边。而且茅山与无锡比邻,希望在那里能同道士华彦钧(瞎子阿炳)相遇,在另一个世界里一起切磋、欣赏和演习道教音乐。

    他唯一牵挂的是道教的未来,自己身后的道教。他相信陈家的子孙一定会超过他这个来自吴家的嗣子。他也相信来自海安、茅山等地的小道士一定会超过他这个混迹道门八十年的上海小道士。

    他坦然而淡泊地面对人与己、亲与疏、名与利、生与死,他挂念的不是家庭和子女,而是上海道教。他一生留下的最后八个字不是给自己子女的,而是给来自茅山和海安的二位青年道士领袖的,这八个字就是“加强团结,大局为重”。

    (本文作者:陈耀庭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