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正一”内涵与外延(2)

道教之音 张兴发

2015-10-15 18:17:11

二、“正一”即是信仰

祖天师创“盟威之道”,尊 崇“ 正 一 ”,按《想尔注》的说法,一即为“太上老君”,书中把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道即老子,老子即道。《道德经》第 10 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想尔注》是这样注说的:“一者道也 ,既在天地外,又人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帝治昆仑。”认为“一”就是“太上老君”,“一”又等于“道”,并巧妙而又合理地把“老君”尊奉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道”的形身。这样,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上神。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云笈七签》:“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描述三清尊神的产生时是这样说的:“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值得注意的是道教对产生三位尊神的“气”的界定,《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这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可见,道教建构了一个由三位尊神组成的最高的信仰对象,这三个神也是由一而三,三也合一。但在由一而三时,先化为三种气。三气化成的“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可见“正一”为当时道教的最高信仰。

三、“正一”与“全真”同旨

金元时期,王重阳在山东建立“全真庵”,收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刘处玄孙不二七位弟子,设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以“全真”立名,创立全真教派。

“全真”之义“全性保命”, 以《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正一”之义“归一向正”,《道德经》说:“抱一为天下式。”一之为妙,妙绝于境,神化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於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

可见,“正一”与“全真”同宗旨,在信奉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追求正一无邪,正心诚意,真性修持,诚恪上穹。

元以后正一道派开始形成,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作者: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之旅办公室主任、北京居庸关长城城隍庙住持)

(本文作者:张兴发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浅析“正一”内涵与外延(2)

    道教之音 张兴发

    2015-10-15 18:17:11

    |
    浅析“正一”内涵与外延(2)
    |

    二、“正一”即是信仰

    祖天师创“盟威之道”,尊 崇“ 正 一 ”,按《想尔注》的说法,一即为“太上老君”,书中把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道即老子,老子即道。《道德经》第 10 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想尔注》是这样注说的:“一者道也 ,既在天地外,又人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帝治昆仑。”认为“一”就是“太上老君”,“一”又等于“道”,并巧妙而又合理地把“老君”尊奉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道”的形身。这样,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上神。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云笈七签》:“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描述三清尊神的产生时是这样说的:“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值得注意的是道教对产生三位尊神的“气”的界定,《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这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可见,道教建构了一个由三位尊神组成的最高的信仰对象,这三个神也是由一而三,三也合一。但在由一而三时,先化为三种气。三气化成的“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可见“正一”为当时道教的最高信仰。

    三、“正一”与“全真”同旨

    金元时期,王重阳在山东建立“全真庵”,收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刘处玄孙不二七位弟子,设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以“全真”立名,创立全真教派。

    “全真”之义“全性保命”, 以《道德经》则尊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正一”之义“归一向正”,《道德经》说:“抱一为天下式。”一之为妙,妙绝于境,神化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於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

    可见,“正一”与“全真”同宗旨,在信奉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追求正一无邪,正心诚意,真性修持,诚恪上穹。

    元以后正一道派开始形成,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作者: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之旅办公室主任、北京居庸关长城城隍庙住持)

    (本文作者:张兴发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