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兼修 德馨人间——谢宗信方丈的道医人生对我的启迪

道教之音 黄信阳道长

2015-10-23 10:17:51

我与谢宗信方丈相识已有三十多年之久。谢方丈虽已仙去,但他慈祥的笑容、谦逊的品德、开阔的胸襟、渊博的学识,仍然经常感染着我。值此谢方丈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想从学医道、行医道、论医道三个方面,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他的道医人生对我的启迪。

道医古称“大医”。为了传教弘道、广纳信众,道教在创教初期就提出了“身国同治”的主张,对能够解除大众疾苦的医术十分重视,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炼的需要,医术就成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种必备的技能。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同时,还有另一句话:“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可见,道教与医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道医学并非简单地借助使用中医医术,而是将中医药学与道教的思想主张,与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进行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包括疾病防治、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在内的综合的健康知识体系。

在历史上,道医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朱丹溪等祖师。他们不仅是著名道士,而且都是名医。在当代,道医亦不乏传人。其中,功德卓著者当属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三代方丈谢宗信大师了。

医道兼修 德馨人间——谢宗信方丈的道医人生对我的启迪

学医道:广德广读广参访

在旧社会入道门学道,谢宗信方丈可能与大部分修道者的初衷一样,都是为解决人生的依靠问题。但入道后的修行之路,开门师是至关重要的。非常幸运的是,谢方丈遇上了两位道门明师,即师父李理清道长和师伯李理新道长。正是这两位名师,将他导入了别样的修道人生路。

我认为,谢方丈之所以能在道医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除了两位道门明师的指导以外,与其年轻时的广德、广读、广参访有非常大的关系。

广德,就是广行功德、多做善事。谢宗信方丈于1927年在湖北武汉附近的木兰山祈嗣顶出家,拜李理清道长为师。入道当天,师父李理清道长就对他说:“修道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社会的好人。道士要在社会中广行功德,多为人类做善事。咱玄门祖师遗爱教门许多优良宝贵的道功道术,留心学些都有助于我们增长在社会中普结人情善缘的本领。你的师伯精通医卜星相,尤其在歧黄之道上研究颇深。祈兄多多传授予你,你亦当勤奋上进,精进学习,方不负今日入道之苦心。”谢方丈正是按照师父李理清道长的要求去做的,终其一生都将广行功德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太上有云:“慈故能勇”。学习道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只有心怀慈悲之心,才有可能为实现解救天下苍生的心愿而下苦功夫精研医术。

广读,就是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入道后,谢方丈白天值殿扫院,夜晚便挑灯读书。他的读书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奇门遁甲、五行推算、地理堪舆、星占命理、神相测字、歧黄之术,还是道教经书、儒家经典、用兵之道等等,无不涉猎。道医和中医在治疗上都使用天然药材和针灸作为最常用的治疗工具。它们在治疗上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医还注重运用内丹、服气、导引、辟谷等练气的养生康复方式,还注重使用画符、念咒、术数、命理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治疗方式。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医,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拓宽了谢方丈的知识面,这样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患者诊病治病。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谢宗信方丈又非常注意术业的专攻。他认为只有医道歧黄才是济世活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修炼养生的门径。于是他立志学医,并在师伯李理新道长的指导下先涉外科。18岁后,谢方丈已精通中医外科的针灸、推拿和手术。于是,他又开始将时间精力转移到钻研内科方面来。学医、修道之余,谢方丈还常常随师伯到山野去采药,从而掌握了辨别药物的方法。另外,他有时还会到熟悉的药店去坐坐,听师伯给他讲述各种药材在野地里生长的形状、药用价值、药理药性以及治疗病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谢方丈还注意验证师伯对药物的提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他对处方用药就显得越来越胸有成竹了。

两年多来,在师伯的悉心调教下,谢方丈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医疗技术,也读了许多道经和中医典籍。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读书中的博与约的辩证关系。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谢方丈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且还学到了高深的医学技能。

谢宗信方丈学习医道的另一个诀窍是广参访。入道学医数年后,在师伯的支持下,谢方丈离开木兰山祈嗣顶,开始了一年的云游参访。他先坐船到上海;然后又转道去浙江,登天台山参访道教名观桐柏宫,并在那里驻修行医三个月,后又应信徒邀约前往宁波。明代的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不仅丹青之术如此,岐黄之术也是这样。走入社会,不仅锻炼了谢方丈的适应能力,而且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还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病例,接触到不同的治疗理论与方法。这一次远游参访,使谢方丈大长见识,无论是在修持还是在医道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行医道:施药弘教不居功

当代道教应该积极关心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将道教的真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热情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关爱社会人群,与民众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更多地关心、参与、适应、服务和融入社会,才能为社会所关注、认识和拥护,从而为道教在当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谢宗信方丈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李理新道长曾对谢方丈说:“世道清朗,当清静修持,无为达道;世道不宁,则匹夫有责,当涌身社会济世利人。今以医道济世,亦是正途。”谢方丈后来一直谨记师伯的教诲,长年在武汉行医,并以医道而显道教的济世利人之功。

20世纪30年代,木兰山祈嗣顶在武汉有一处叫“国瑞庵”的下院。该院经常面临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谢方丈自告奋勇地向师伯李理新道长请缨去国瑞庵理顺关系。通过他的努力,营造出了道观与周围群众的相互依赖的和谐氛围。

不久,谢方丈在国瑞庵开办了“维康药店”。他亲任坐堂医生,专心致志地为前来求医问药的芸芸众生服务。对于前来诊治的患者,他区别对待——一方面,要求有钱人花钱吃药,施财保命;另一方面,对于穷人,又经常施药济度,分文不取。这样的做法与太上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教诲正相吻合,既解决了几十位道众的吃饭问题,又扩大了道教在武汉三镇的影响。

谢方丈虽然德高望重、声名远播,但却虚怀若谷,从不居功自傲。解放后,他以满腔热情参与新社会的变革。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他以自己的药店为基础,将周围几个行医的药店、诊所结合在一起,成立起“联合诊所营房分所”。谢方丈因倡议组织,且投入资产较大而被众股东推选为分所所长。1959年,有关部门对分所负责人进行调整。他服从组织安排,心甘情愿地辞去所长一职,在诊所当一名普通的医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民众奉献自己的爱心。谢方丈认为,作为一名道士,在社会大局稳定的时候,就应该谨记太上“功成身退”的教诲。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全真道士,也从来没有放弃一名道士应有的修持。谢方丈以自己慈悲济世的心态一直在诊所无怨无悔地工作到1982年4月。期间,他没有受到任何打击。谢方丈说:那是他谨尊太上教诲而得到的福报。

论医道:清静无为避虚邪

与年轻时的行医治病不同,谢宗信方丈在晚年更多是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向大家讲授医道。他在教内外有许多朋友。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或论悬壶之理,或谈玄妙之道,或说些修身养性的法门。尽管谈医论道会耽误自己的修行时间,但他却以“出家人方便为本”为口头禅,尽量满足人们探究医道之理的心愿。

谢方丈天生一副神仙道像——顶披华发,连鬓银须及胸飘拂;说话声音不大,却使人听得字字清楚;走路不紧不慢,却使人感觉后劲十足。当人们向他请教养生之道时,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说:“若论防病健身的原则,一要清静无为,保持心志的安定,尽量减少欲念的干扰,防止情绪的波动,以使体内真气和顺,这样人的精神就会自然充实。二要及时回避外界的虚邪贼风,做到避之有时。修道其实就是修 ‘恬澹虚无的气质’。有了这样的气质,病害自然就无法侵入体内了。”

1992年,谢方丈被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选举为常务副会长,随之调来北京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的日常工作。在处理繁忙的会务之余,他曾多次应邀到海外讲学。由于谢方丈对医道、丹道和养生有着精深的研究,又对道教怀有虔诚的信仰,所以在他主持的对外友好交流活动中,道医经常成为交流的主要话题。其中他去英国和加拿大的两次对外交流活动,给世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1988年6月间,应加拿大多伦多市道家太极拳社和香港蓬莱阁道观多伦多分院之请,中国道教协会选派了闵智亭会长和谢方丈一同前往讲授道教哲理和道教气功养生法。在听众中,有许多是加拿大高层的文化人士。谢方丈向大家讲授的内容——丹道炼养的理论与实践,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都倍受加拿大友人的欢迎。整个访问讲学历时17天,取得了圆满成功。《醒华日报》、《加华日报》、《星岛日报》、《快报》、《世界日报》等报纸皆以醒目的标题加以报导。在中国道教史上,这是道教徒首次飞越太平洋到加拿大传播道教文化。此行加深了多伦多华裔人土对祖国的了解,增进了东西方道教信仰者之间的友谊,开启了中加两国道教界友好交往的序幕。

回顾谢宗信方丈的道医人生,无论是他的学医道、行医道、还是论医道,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谢宗信方丈是当代道教界的楷模。我们道教界要学习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优秀品德;继承他爱国爱教、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道教界要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医道兼修 德馨人间——谢宗信方丈的道医人生对我的启迪

道教之音 黄信阳道长

2015-10-23 10:17:51

|
医道兼修 德馨人间——谢宗信方丈的道医人生对我的启迪
|

我与谢宗信方丈相识已有三十多年之久。谢方丈虽已仙去,但他慈祥的笑容、谦逊的品德、开阔的胸襟、渊博的学识,仍然经常感染着我。值此谢方丈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想从学医道、行医道、论医道三个方面,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他的道医人生对我的启迪。

道医古称“大医”。为了传教弘道、广纳信众,道教在创教初期就提出了“身国同治”的主张,对能够解除大众疾苦的医术十分重视,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炼的需要,医术就成为了道教救世、救人、救己的一种必备的技能。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同时,还有另一句话:“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可见,道教与医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道医学并非简单地借助使用中医医术,而是将中医药学与道教的思想主张,与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进行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包括疾病防治、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在内的综合的健康知识体系。

在历史上,道医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朱丹溪等祖师。他们不仅是著名道士,而且都是名医。在当代,道医亦不乏传人。其中,功德卓著者当属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三代方丈谢宗信大师了。

医道兼修 德馨人间——谢宗信方丈的道医人生对我的启迪

学医道:广德广读广参访

在旧社会入道门学道,谢宗信方丈可能与大部分修道者的初衷一样,都是为解决人生的依靠问题。但入道后的修行之路,开门师是至关重要的。非常幸运的是,谢方丈遇上了两位道门明师,即师父李理清道长和师伯李理新道长。正是这两位名师,将他导入了别样的修道人生路。

我认为,谢方丈之所以能在道医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除了两位道门明师的指导以外,与其年轻时的广德、广读、广参访有非常大的关系。

广德,就是广行功德、多做善事。谢宗信方丈于1927年在湖北武汉附近的木兰山祈嗣顶出家,拜李理清道长为师。入道当天,师父李理清道长就对他说:“修道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社会的好人。道士要在社会中广行功德,多为人类做善事。咱玄门祖师遗爱教门许多优良宝贵的道功道术,留心学些都有助于我们增长在社会中普结人情善缘的本领。你的师伯精通医卜星相,尤其在歧黄之道上研究颇深。祈兄多多传授予你,你亦当勤奋上进,精进学习,方不负今日入道之苦心。”谢方丈正是按照师父李理清道长的要求去做的,终其一生都将广行功德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太上有云:“慈故能勇”。学习道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只有心怀慈悲之心,才有可能为实现解救天下苍生的心愿而下苦功夫精研医术。

广读,就是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入道后,谢方丈白天值殿扫院,夜晚便挑灯读书。他的读书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奇门遁甲、五行推算、地理堪舆、星占命理、神相测字、歧黄之术,还是道教经书、儒家经典、用兵之道等等,无不涉猎。道医和中医在治疗上都使用天然药材和针灸作为最常用的治疗工具。它们在治疗上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医还注重运用内丹、服气、导引、辟谷等练气的养生康复方式,还注重使用画符、念咒、术数、命理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治疗方式。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医,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拓宽了谢方丈的知识面,这样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患者诊病治病。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谢宗信方丈又非常注意术业的专攻。他认为只有医道歧黄才是济世活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修炼养生的门径。于是他立志学医,并在师伯李理新道长的指导下先涉外科。18岁后,谢方丈已精通中医外科的针灸、推拿和手术。于是,他又开始将时间精力转移到钻研内科方面来。学医、修道之余,谢方丈还常常随师伯到山野去采药,从而掌握了辨别药物的方法。另外,他有时还会到熟悉的药店去坐坐,听师伯给他讲述各种药材在野地里生长的形状、药用价值、药理药性以及治疗病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谢方丈还注意验证师伯对药物的提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他对处方用药就显得越来越胸有成竹了。

两年多来,在师伯的悉心调教下,谢方丈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医疗技术,也读了许多道经和中医典籍。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读书中的博与约的辩证关系。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谢方丈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且还学到了高深的医学技能。

谢宗信方丈学习医道的另一个诀窍是广参访。入道学医数年后,在师伯的支持下,谢方丈离开木兰山祈嗣顶,开始了一年的云游参访。他先坐船到上海;然后又转道去浙江,登天台山参访道教名观桐柏宫,并在那里驻修行医三个月,后又应信徒邀约前往宁波。明代的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不仅丹青之术如此,岐黄之术也是这样。走入社会,不仅锻炼了谢方丈的适应能力,而且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还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病例,接触到不同的治疗理论与方法。这一次远游参访,使谢方丈大长见识,无论是在修持还是在医道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行医道:施药弘教不居功

当代道教应该积极关心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将道教的真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热情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关爱社会人群,与民众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更多地关心、参与、适应、服务和融入社会,才能为社会所关注、认识和拥护,从而为道教在当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谢宗信方丈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李理新道长曾对谢方丈说:“世道清朗,当清静修持,无为达道;世道不宁,则匹夫有责,当涌身社会济世利人。今以医道济世,亦是正途。”谢方丈后来一直谨记师伯的教诲,长年在武汉行医,并以医道而显道教的济世利人之功。

20世纪30年代,木兰山祈嗣顶在武汉有一处叫“国瑞庵”的下院。该院经常面临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谢方丈自告奋勇地向师伯李理新道长请缨去国瑞庵理顺关系。通过他的努力,营造出了道观与周围群众的相互依赖的和谐氛围。

不久,谢方丈在国瑞庵开办了“维康药店”。他亲任坐堂医生,专心致志地为前来求医问药的芸芸众生服务。对于前来诊治的患者,他区别对待——一方面,要求有钱人花钱吃药,施财保命;另一方面,对于穷人,又经常施药济度,分文不取。这样的做法与太上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教诲正相吻合,既解决了几十位道众的吃饭问题,又扩大了道教在武汉三镇的影响。

谢方丈虽然德高望重、声名远播,但却虚怀若谷,从不居功自傲。解放后,他以满腔热情参与新社会的变革。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他以自己的药店为基础,将周围几个行医的药店、诊所结合在一起,成立起“联合诊所营房分所”。谢方丈因倡议组织,且投入资产较大而被众股东推选为分所所长。1959年,有关部门对分所负责人进行调整。他服从组织安排,心甘情愿地辞去所长一职,在诊所当一名普通的医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民众奉献自己的爱心。谢方丈认为,作为一名道士,在社会大局稳定的时候,就应该谨记太上“功成身退”的教诲。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全真道士,也从来没有放弃一名道士应有的修持。谢方丈以自己慈悲济世的心态一直在诊所无怨无悔地工作到1982年4月。期间,他没有受到任何打击。谢方丈说:那是他谨尊太上教诲而得到的福报。

论医道:清静无为避虚邪

与年轻时的行医治病不同,谢宗信方丈在晚年更多是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向大家讲授医道。他在教内外有许多朋友。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或论悬壶之理,或谈玄妙之道,或说些修身养性的法门。尽管谈医论道会耽误自己的修行时间,但他却以“出家人方便为本”为口头禅,尽量满足人们探究医道之理的心愿。

谢方丈天生一副神仙道像——顶披华发,连鬓银须及胸飘拂;说话声音不大,却使人听得字字清楚;走路不紧不慢,却使人感觉后劲十足。当人们向他请教养生之道时,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说:“若论防病健身的原则,一要清静无为,保持心志的安定,尽量减少欲念的干扰,防止情绪的波动,以使体内真气和顺,这样人的精神就会自然充实。二要及时回避外界的虚邪贼风,做到避之有时。修道其实就是修 ‘恬澹虚无的气质’。有了这样的气质,病害自然就无法侵入体内了。”

1992年,谢方丈被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选举为常务副会长,随之调来北京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的日常工作。在处理繁忙的会务之余,他曾多次应邀到海外讲学。由于谢方丈对医道、丹道和养生有着精深的研究,又对道教怀有虔诚的信仰,所以在他主持的对外友好交流活动中,道医经常成为交流的主要话题。其中他去英国和加拿大的两次对外交流活动,给世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1988年6月间,应加拿大多伦多市道家太极拳社和香港蓬莱阁道观多伦多分院之请,中国道教协会选派了闵智亭会长和谢方丈一同前往讲授道教哲理和道教气功养生法。在听众中,有许多是加拿大高层的文化人士。谢方丈向大家讲授的内容——丹道炼养的理论与实践,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都倍受加拿大友人的欢迎。整个访问讲学历时17天,取得了圆满成功。《醒华日报》、《加华日报》、《星岛日报》、《快报》、《世界日报》等报纸皆以醒目的标题加以报导。在中国道教史上,这是道教徒首次飞越太平洋到加拿大传播道教文化。此行加深了多伦多华裔人土对祖国的了解,增进了东西方道教信仰者之间的友谊,开启了中加两国道教界友好交往的序幕。

回顾谢宗信方丈的道医人生,无论是他的学医道、行医道、还是论医道,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谢宗信方丈是当代道教界的楷模。我们道教界要学习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优秀品德;继承他爱国爱教、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道教界要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