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旨教经》内容及岁六斋月十直等斋期日形成试论(4)

道教之音 萧登福

2015-11-16 13:18:10

《後漢書.百官志五》:

「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東漢以後),但因計吏。……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姦。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罪法,論課殿最,歲盡遣吏上計。」

漢代將全國分十三州,每州各轄若干郡國。由各州刺史考核所屬郡國功過;郡國則考核所屬各縣。然後再奏事朝廷。又,漢代除年終須上計外,平時官員有功,都有功勞簿籍來記載官員的功績閱歷,王充《論衡.謝短篇第三十六》說:「吏上功曰伐閱,名籍墨將。」文中的墨將,是墨狀之誤。劉盼遂注說:

「今按《漢書.高祖紀》:『詔詣相國府署行義年。』蘇林注曰:『行狀年紀也。』知漢時考吏有行狀之制也。」

王充「上功曰伐閱,名籍墨將」的這段話,是說主管的官吏給有功的人員記功,叫做閥閱,把名字登記入墨色功勞簿上。《論衡.程材篇》也說:「五曹自有條品,簿書自有故事。」漢代官吏以簿籍考核屬下的功過,而各州的郡守則「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歲終再上計京師。這些考核官吏的活動,後來就被聯想到神明的考核人民善惡上來,影響了道教的司命神以青、黑簿,記錄世人善惡,及諸神以特殊時日如三元、八節、甲子、庚申等下臨考察人世善惡說的形成。人民如能在這些特定的日子上,脩齋行善,則所獲的福佑將比平常多。

三、三元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以為「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此三元日」,是「天地水三官考校罪福」之日。既說是三官考校罪福,可知三元齋日,和天地水三官的三元節有關。三官為天官、地官、水官。以三官來執行考核善惡的工作,並向三官懺罪首過以求治病的起源很早,大抵在東漢即已存在。晉.葛洪《神仙傳》說張道陵晚年入鵠鳴山修道,蒙太上老君及東海小童授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並說:

「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慚,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太平廣記.卷八》引)

由文中所說張道陵命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邂逅疾病,輒當首過」,可知張道陵在東漢順帝時代已設首過之法,將生身已來所犯過惡,書寫投水中,和神共盟約,永不再犯。

張道陵首過之法,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都沿承不改。《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傳》說:「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被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張魯的首過及治民之法,和葛洪《神仙傳》載述張道陵事蹟相比對,可以知道係沿承張道陵之法而來。但三張的首過,敘述較簡,對首過載述較詳的,則為三官手書之法。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傳》注引《典略》云:

「初,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云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姦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上述《典略》的記載,又見於劉宋.裴松之《三國志.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文末云:「臣松之謂:張脩應是張衡,非《典略》之失,則傳寫之誤。」

《典略》文中的張脩,裴松之以為應是張陵(張道陵)的兒子張衡之誤。東漢靈帝熹平年間(西元172-177年)張修(張衡)教病者請禱,把病者所犯過惡,書寫三通,上之於三官。首過之說,首見於順帝時的張道陵,三張首過之法,名為三官手書,可見三官說當時已存在。而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度漢天師》引東漢張道陵《旨教經》所說的三元齋日說:「三元齋日者,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此三元日,天地水三官考校罪福,皆當沐浴齋戒,作元都大獻,祈恩謝過。」據此則可以確知張道陵時三官的信仰已確立。張修(張衡)首過法乃是沿承張道陵之法,而記載較詳盡,使我們知道首過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文中詳細說明首過和三官有關,首過的文書即是「三官手書」。

至於為何要向三官首過,三官之姓名及職司為何,則道經中對三官之宮府職司介紹較詳盡者有《三元品戒經》。此經六朝齊‧嚴東曾引之以註《度人經》。可見此經必在蕭齊前已存在。《三元品戒經》,今收錄於《正統道藏》者有兩種。一題為《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一卷(《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陶字號》),一為《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三卷(《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辰字號》)。

此二本內容略有差異。如以齊‧嚴東、唐‧李少微在《度人經》注中所引《三元品戒經》來相對照,則當以前者(一卷本)為近是,此經係東晉葛巢甫所傳靈寶經之一,撰作年代在東晉或東晉之前。詳見筆者《正統道藏總目提要》456條下提要。今以此為主,敘述三官之職司於後。

三官分屬三元: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一品天官,治於元陽之上,太空之中。分左右中三宮,以中宮為主,其職責在考核天上諸仙真大神,所謂「總主上真,自然玉虛高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上元天官之中宮稱為紫微宮,左宮稱為太玄都元黃太極左宮,右宮為太玄都洞白太極右宮。每一宮客置左、右、中三府;左府,主生太陽火官考之;右府,主死太陰水官考之;中府,主生死罪錄風刀之考。每府有一十二曹,天官三宮共有九府三十六曹。

中元二品地官,治山洞空玄之中。其職司在考核地上諸仙。所謂「普統地上五嶽四維八極神仙真人神靈……滅度生死,功過罪福簿籍之事。」地官亦分為三宮,每宮有三府,每府有一十四曹,合為三宮九府四十二曹。

下元三品水官,治九江洞室。其職司在考核水中諸帝河神及水中一切神靈。所謂「並統三河四海九江水府,淮濟四瀆水帝神王河伯諸大聖,水中一切神靈。」亦分為三宮,每宮三府,每府一十四曹。地官共有三宮九府四十二曹。

上元天宮主天上神仙,中元地官主地上神仙,下元水官主水中諸神。三元三官有青黑二簿,以考核天下之善惡,善入青簿,惡列黑簿。三元的考核機構共有九宮二十七府百二十曹。因三官每官皆三宮九府,因而一般經典中亦有簡稱為三官九府百二十曹者。

以上為《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所載三官九宮二十七府百二十曹之名稱及其職司情形,經中並載學者(修道者)及百姓所犯何罪,由何官何府何曹之吏所考,分條細述共百八十條。而天官、地官、水官之府曹官,則司掌上真稱號高下尊卑功過、朝禮遊宴、生死圖籙、功德輕重、度魂更生、品秩功過、萬魔歌謠等等功過儀典。經中所言之「上真」,實泛指諸仙而言。

至於三官之統治者,據《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所載,則上元天官為紫微帝君所治,居紫微宮。中元地官為清虛真君所治,居洞靈清虛宮。經中漏缺下元水官之治者。今據《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知水官之統治者為洞陰大帝。又,《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云:

「一切尊神,常以正月十五曰、七月十五曰、十月十五曰,一年三過集校諸天已得道,過去及未來得道百姓子男女人,滅度生死功過………一切尊神常以太歲、甲子、庚申之日,下詣暘谷、清泠、北酆三宮,集校九江、四海、三河、淮、濟生死簡錄。」(《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陶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一冊七四六頁上、七五二頁上下)

「三元品戒,部有六十條,合一百八十條戒。各有陰陽左右水火風刀官考典之。正月十五日上元校戒之日,七月十五日中元校戒之日,十月十五日下元校戒之日,此一年三日,皆地上及五帝、五嶽、靈山、三界神官,及諸水府三官司罰。無窮無深,無遠無近,無大無小,一切神靈皆同上詣上三天玄都三元宮中,皆齎諸天地上得道及未得道見在福中及兆民生死緣對,宿根簿錄功過輕重,列言上天。是其日,無極天尊十方大聖眾,三十二天帝,飛天神王、高上玉虛至真大神……長生、司命、司錄、司殺、南斗、北斗,諸天日月星宿、璇璣玉衡,一切眾神,莫不森然俱至,三元左右中宮,三官九府百二十曹,陰陽左右水火風刀考官,各筭計天上天下生死簿錄,更相校計。有善功者,上名青簿;罪重者,下名黑簿,各以一通,列言三官,功過善惡,毫分無失。」(《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陶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一冊七五八頁上下)

上引為三官在三元日考校人神功過情形。三官原為上天之考核機構,世人患病時每祈三官赦其罪過以除病。東漢三張以此教民。《三元品戒經》疑是三張所作,或是東晉葛巢甫據三張說而撰成。

天地水三官之說,以史料看來,似乎是出自東漢張道陵之說,張氏之前三元齋日是否已存在,以目前文獻看來,尚無足够資料可以證明,則三元齋日,應是張道陵所制定。

四、甲子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甲子日,太一簡閱神祇。」(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度漢天師》引)甲子日齋期,張道陵雖說是太一簡閱神祇之日,溯其源則出自周世。古時以天干地支記年月日,六十甲子相循環,甲子日是六十甲子的首日,一年有六個甲子日。利用甲子日來修齋,可能和周世風俗以甲子日、乙卯日為惡日,不飲酒作樂有關。修齋持戒,亦不能飲酒作樂,所以相沿而成為齋日。子卯不樂,在《左傳》及《禮記》中,皆見之記載,子指甲子,卯指乙卯,商紂在甲子日死,夏桀在乙卯日,周世君王以此二日為惡日(疾日),自引為戒,所以不飲酒作樂。《左傳》及《禮記》有關子卯不樂的記載,一在晉平公(西元前557-前532年)時,一在晉定公(西元前512-前475年)時。

《禮記.檀弓下》: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文中的「子卯不樂」,漢.鄭玄注:「紂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謂之疾日,不以舉樂為吉事,所以自戒懼。」

《左傳.昭公九年》:

「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六月,卒于戲陽,殯于絳,未葬,晉侯飲酒樂,膳宰屠蒯趨入,請佐公使尊,許之,而遂酌以飲工,曰:女為君耳,將司聰也,辰在子卯,謂之疾日,君徹宴樂,學人舍業,為疾故也。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女弗聞而樂,是不聰也……公說,徹酒。」

上引「辰在子卯,謂之疾日」之下,晉.杜預注云:「疾,惡也。紂以甲子喪,桀以乙卯亡,故國君以為忌日。」杜預之注,顯然是沿承鄭玄說而來。

由於周代長期來以甲子為惡日,歷代帝王在該日均不飲酒作樂,相沿成風,到漢代張道陵制定齋日時,也把甲子日列為齋期日。

五、庚申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庚申日,三尸言人罪過。」關於張道陵庚申日修齋防三尸言人過之說,溯其源,其說應始於西漢。《抱朴子.微旨篇》曾引用漢代讖諱及道書所說,庚申日係三尸上天言人過惡之日。晉.葛洪《抱朴子.微旨篇》云:

「按《易內戒》及《赤松子經》及《河圖記命符》皆云:『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奪算者有數百事,不可具論。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為物,雖無形而實魂靈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尸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又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易內戒》及《河圖記命符》是西漢末流行的讖緯書,而《赤松子經》則為道經。三書皆言及庚申日,人身中之三尸神「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令人減少算紀而早死。為了避免司命神及三尸在庚申日上天言人過惡,所以古時有守庚申,徹夜不眠,以防三尸上天的習俗。

三尸及守庚申的重要典籍,在漢世為《易內戒》、《赤松子經》、《河圖記命符》及《太上靈寶五符序》;六朝為《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在六朝末及唐世為《老子三尸中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其中根據《老子三尸中經》而寫成的《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影響後人及日本習俗甚深。守庚申的習俗,大概源於六朝,而盛於唐。唐.張籍《閑居詩》、唐.柳宗元《罵尸蟲文》、唐.白居易《不睡》、唐.許渾《贈王山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二.玉格》、唐.杜光庭《廣成集.卷十五.庚申醮詞》皆對守庚申習俗,有所言及,在唐代守庚申之習俗,已遍及全國,成為民俗。上述唐人張籍詩:「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許渾詩則稱:「年長每勞推甲子,夜寒初共守庚申。」張籍,德宗貞元十五年(西元799年)進士;許渾,文宗太和六年(832年)進士;許渾詩似針對張籍詩而寫;二人對於「守庚申」一事雖有贊成,有不贊成,但可以看出唐時社會已流行守庚申;杜光庭的〈庚申醮詞〉更說明唐時有為守庚申而建醮壇祈祭者。又,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承和五年(西元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條下,敘述圓仁在揚州所見的情形云:「廿六日夜,人咸不睡,與本國正月庚申之夜同也。」由圓仁所述「人咸不睡」,可以推知,唐時「守庚申」已廣泛流行於社會,形成一種習俗;並由「與本國正月庚申之夜同也」一語,說明了守庚申的習俗在唐代更已流傳至日本。守庚申,源於道教,其後佛教也受其影響。宋.贊寧《僧史略.卷下.結社法集》云:

「近聞周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申會,初集鳴鐃鈸,唱佛歌讚,眾人念佛行道,或動絲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然此實道家之法,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圖謀小利,會不尋其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大正藏》五四卷,二五0頁下、二五一頁上)

贊寧,北宋初期的人。由宋.贊寧之記載,讓我們了解到唐、宋時代,在中土,不僅民眾普遍流行庚申守夜,更有人因守庚申而結社。同時也知道道教守庚俗之習俗更已影響了佛教,使佛教也有庚申會。再者佛徒的參與庚申,不僅宋時如此,在唐世應已存在;唐代所撰譯的佛經中,已出現受道教守庚申影響之經典,如唐.阿叱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烏樞沙摩金剛法印咒品〉及唐.空蛬述《青色大金剛藥叉辟鬼魔法》都是受道教守庚申影響,而撰造出來的;這一類的經典,顯然是提供佛徒在庚申會時使用,而不必去誦念道教庚申經典。因而守庚申雖是唐宋時期,佛、道的共好。但兩者的差異,當如贊寧所說,佛徒是徹夜「唱佛歌讚,眾人念佛行道,或動絲竹(音樂吟唱),一夕不睡。」佛徒的庚申會,將道教經咒,改成誦念佛教經讚;至於一般的音樂吟唱(或動絲竹),則或者兩教無殊。

庚申信仰,曾傳入日本,傳入的時間,大概在唐代;後來一度廣泛流傳於日本各地,成為日本的重要民俗之一。日本.四時堂其諺撰成於中御門天皇正德三年(西元一七一三年)的《滑稽雜談.卷二.七四初庚申》搜集了不少中國及日本歷來有關守庚申的傳說。守庚申的習俗,在日本稱為「庚申待」,流傳極廣,到現在仍然是日本的重要民俗之一。在日本,因庚申信仰而來的庚申堂、庚申塔、庚申塚、庚申畫等相關事物,今日仍到處可見。日本.窪德忠《道教史》第六章〈三尸說及其信仰〉四0九頁,一九七七年七月東京山川出版社出版,談到清代《庚申寶卷》所載佛教的「庚申會」,男女一起出席,由初更至五更,頌讚玉皇、五星君、釋迦、觀音、藥師、文殊、阿彌陀佛、彌勒等佛菩薩及神祇,燒香禮拜,徹夜不眠。並說中國山西大同附近農村有庚申夜不眠風俗;及浙江杭州附近老婆聚會,念佛守庚申。(上說又見於窪德忠《道教的世界》九章,頁二三六,日本東京學生社,一九八七年七月初版)。庚申信仰起於道教,在中國流傳久遠,並曾影響到佛教;但現代除佛徒的精進佛七,尚略可窺見一二,及中土少部分地區保有此俗外,已幾近於消失。

守庚申是由三尸上天告人所行惡事的觀念所引起的;守庚申,旨在阻絕三尸斷絕人命之路,並進而滅除三尸,使三尸去離我身,而得延生長生。去三尸,被道教視為大事,道經所載去除三尸之法,有藥食、藥浴、以藥塞耳、守夜、飲水、避穀、食氣、存思、割除指甲腳甲、誦咒等等。《雲笈七籤.卷八二.庚申部》及《永樂大典.卷九一一及九一二.尸》等有詳載。

一年有六個庚申日,《抱朴子.微旨篇》載道經說人體內的三尸,將於庚申日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欲人早死,所以道教徒有在庚申夜誦經不眠,以防三尸上天。詳細論述見筆者《道教與民俗》第七章,2002年12月,文津出版社出版。

六、本命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本命日,計人功行。」(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度漢天師》引)

本命日,是指出生年所值的干支,其干支所值之日,即為本命日。道教將吾人出生年所值之甲子,稱為本命年,簡稱本命;六十甲子日中,和自己本命年相同者,即為本命日;如乙丑年出生者,乙丑年為其本命年,乙丑日為其本命日,一年有六個本命日。但後來流傳到日本東密,卻出現了異說,流行於日本的密教典籍,有以出生年為本命日(保憲),也有以出生日為本命日者(法藏僧都),二說互諍。今舉《白寶口抄.卷第百六十.本命日事》所載法藏僧都說於下:

「法藏僧都勘文云:夫本命之詞,統通年月日時者也。生年名本命年,陰陽家所謂本命日是也。生月名本命月,宿曜道所謂本命宮是也;真言中所謂本命曜,是此宮所主五星也。生日名本命日,《火曜羅圖》等所謂供本命元神,一年有六日是也。今所奉修御本命供者,是奉供此御生日所直之曜宿,以祈請增御算者也。生時名本命時,宿曜書所調元時是也。」(《大正藏.圖像部七》,頁三三四)

上述引文中,即有人認為「生日名本命日」,和一般以本命年干支相同日為本命日者有別。但以道教典籍來說,本命日是指出生年所值干支之日,一年有六日。另外,生辰,則指自己的生日,每年只有一天。生辰和本命日有別。

本命日是自己出生時所值的天干和地支,代表天地運轉所施放之氣,和自己關係密切,王充《論衡.命義篇》曾談到人有正命、隨命、遭命三命。正命分年命、祿命。人懷胎時稟上天所施之氣,氣有厚薄,故人命有壽夭,此為年命。而懷胎時所稟星辰之氣,星有貴賤,故祿命有富貴、貧賤。隨命,是指行善得壽得貴,行惡得夭得賤;各隨所行好壞,而得善惡果報。遭命,是指行善反而得夭賤,行惡反而得貴壽;因與果相違異。三命說,始見於《莊子.列禦寇》:「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莊子》文中的「隨」為隨命,「遭」指遭命,再加上原有的「正命」,即成三命。到了漢世,成為當時社會的普遍信仰,漢代的三命說,見載於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篇》、讖緯書《援神契》、《元命苞》、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壽命》、王充《論衡.命義篇》、王符《潛夫論.論榮篇、卜列篇》、趙岐《孟子.盡心篇》注、鄭玄《禮記.祭法篇》注等;為漢人說命的共識,也是初期道教善惡報應論的主體。

世人年命的壽夭及祿命的貴賤,皆和出生時所值天地星辰運轉之氣有關,所以出生年所值之干支,和自己命運關係最密切,《北斗經》認為在此日向本命星君祈福消災,感應最大,所以也是修齋祈神的好日子。

七、八節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八節日,有八神記人善惡。」八節日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每月有一節一氣。二十四節氣中,以八個節日係季節變換之時,最為重要,也是天神八會大慶之日,所以張道陵以此八節為修齋之日。

古代將一年中因天地的運轉,所造成寒暑節氣的變化,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於是一年有四季,每月有二節氣、六候,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廿四節氣,反應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其中以八節日,是記載星球運轉所造成四季形成的八個關鍵點,再據二十四節氣而成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各候以一事物的變化現象相應,稱為候應。植物的候應,如幼芽始萌、開花、結子等;動物的候應如始振、始鳴、交配、遷徒等。事物的侯應,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等。

廿四節氣的名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七十二候的名稱如下: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麥秋生) 、螳螂生、鶪始鳴、反舌無聲、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溫風至、蟋蟀居辟、鷹乃學習(鷹始摯) 、腐草為蠲、土潤溽暑、大雨時行、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雷始收聲、蟄蟲培戶, 、水始涸、鴻雁來賓、爵(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天氣上騰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鶡旦不鳴、虎始交、荔挺生、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鴝、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之說,在中國形成的很早,《逸周書.周月弟五十一》談到了一年四季之中氣,《逸周書.時訓弟五十二》談到由二十四節氣推衍成七十二候,如云:「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驚蟄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鴈來;又五日,草木萌動。」

《逸周書》,學者以為《漢書.藝文志.書家》載錄《周書》七十一篇,即今之《逸周書》,學者對此書之真偽,多有探討,大致說來,此書撰成於周世,包含了西周至東周時之篇章。

七十二候出自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以八節為主,所以張道陵特別重視八節日之齋戒行道,自張道陵而後,東晉上清派所傳之三十一卷上清經,所言的修齋行道日,也特別重視八節日。靈寶派更全部承襲張道陵的齋期說以修齋行道。

八、三會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以正月七日名舉遷賞會,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十月十五日名建功大會,把這三日,稱為三會日,並說是「三官考覈功過,受符籙、契令、經法者,宜依日齋戒,呈章賞會,以祈景福。」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张道陵《旨教经》内容及岁六斋月十直等斋期日形成试论(4)

    道教之音 萧登福

    2015-11-16 13:18:10

    |
    张道陵《旨教经》内容及岁六斋月十直等斋期日形成试论(4)
    |

    《後漢書.百官志五》:

    「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東漢以後),但因計吏。……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姦。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罪法,論課殿最,歲盡遣吏上計。」

    漢代將全國分十三州,每州各轄若干郡國。由各州刺史考核所屬郡國功過;郡國則考核所屬各縣。然後再奏事朝廷。又,漢代除年終須上計外,平時官員有功,都有功勞簿籍來記載官員的功績閱歷,王充《論衡.謝短篇第三十六》說:「吏上功曰伐閱,名籍墨將。」文中的墨將,是墨狀之誤。劉盼遂注說:

    「今按《漢書.高祖紀》:『詔詣相國府署行義年。』蘇林注曰:『行狀年紀也。』知漢時考吏有行狀之制也。」

    王充「上功曰伐閱,名籍墨將」的這段話,是說主管的官吏給有功的人員記功,叫做閥閱,把名字登記入墨色功勞簿上。《論衡.程材篇》也說:「五曹自有條品,簿書自有故事。」漢代官吏以簿籍考核屬下的功過,而各州的郡守則「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歲終再上計京師。這些考核官吏的活動,後來就被聯想到神明的考核人民善惡上來,影響了道教的司命神以青、黑簿,記錄世人善惡,及諸神以特殊時日如三元、八節、甲子、庚申等下臨考察人世善惡說的形成。人民如能在這些特定的日子上,脩齋行善,則所獲的福佑將比平常多。

    三、三元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以為「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此三元日」,是「天地水三官考校罪福」之日。既說是三官考校罪福,可知三元齋日,和天地水三官的三元節有關。三官為天官、地官、水官。以三官來執行考核善惡的工作,並向三官懺罪首過以求治病的起源很早,大抵在東漢即已存在。晉.葛洪《神仙傳》說張道陵晚年入鵠鳴山修道,蒙太上老君及東海小童授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並說:

    「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慚,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太平廣記.卷八》引)

    由文中所說張道陵命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邂逅疾病,輒當首過」,可知張道陵在東漢順帝時代已設首過之法,將生身已來所犯過惡,書寫投水中,和神共盟約,永不再犯。

    張道陵首過之法,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都沿承不改。《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傳》說:「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被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張魯的首過及治民之法,和葛洪《神仙傳》載述張道陵事蹟相比對,可以知道係沿承張道陵之法而來。但三張的首過,敘述較簡,對首過載述較詳的,則為三官手書之法。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傳》注引《典略》云:

    「初,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云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姦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上述《典略》的記載,又見於劉宋.裴松之《三國志.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文末云:「臣松之謂:張脩應是張衡,非《典略》之失,則傳寫之誤。」

    《典略》文中的張脩,裴松之以為應是張陵(張道陵)的兒子張衡之誤。東漢靈帝熹平年間(西元172-177年)張修(張衡)教病者請禱,把病者所犯過惡,書寫三通,上之於三官。首過之說,首見於順帝時的張道陵,三張首過之法,名為三官手書,可見三官說當時已存在。而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度漢天師》引東漢張道陵《旨教經》所說的三元齋日說:「三元齋日者,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此三元日,天地水三官考校罪福,皆當沐浴齋戒,作元都大獻,祈恩謝過。」據此則可以確知張道陵時三官的信仰已確立。張修(張衡)首過法乃是沿承張道陵之法,而記載較詳盡,使我們知道首過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文中詳細說明首過和三官有關,首過的文書即是「三官手書」。

    至於為何要向三官首過,三官之姓名及職司為何,則道經中對三官之宮府職司介紹較詳盡者有《三元品戒經》。此經六朝齊‧嚴東曾引之以註《度人經》。可見此經必在蕭齊前已存在。《三元品戒經》,今收錄於《正統道藏》者有兩種。一題為《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一卷(《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陶字號》),一為《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三卷(《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辰字號》)。

    此二本內容略有差異。如以齊‧嚴東、唐‧李少微在《度人經》注中所引《三元品戒經》來相對照,則當以前者(一卷本)為近是,此經係東晉葛巢甫所傳靈寶經之一,撰作年代在東晉或東晉之前。詳見筆者《正統道藏總目提要》456條下提要。今以此為主,敘述三官之職司於後。

    三官分屬三元: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一品天官,治於元陽之上,太空之中。分左右中三宮,以中宮為主,其職責在考核天上諸仙真大神,所謂「總主上真,自然玉虛高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上元天官之中宮稱為紫微宮,左宮稱為太玄都元黃太極左宮,右宮為太玄都洞白太極右宮。每一宮客置左、右、中三府;左府,主生太陽火官考之;右府,主死太陰水官考之;中府,主生死罪錄風刀之考。每府有一十二曹,天官三宮共有九府三十六曹。

    中元二品地官,治山洞空玄之中。其職司在考核地上諸仙。所謂「普統地上五嶽四維八極神仙真人神靈……滅度生死,功過罪福簿籍之事。」地官亦分為三宮,每宮有三府,每府有一十四曹,合為三宮九府四十二曹。

    下元三品水官,治九江洞室。其職司在考核水中諸帝河神及水中一切神靈。所謂「並統三河四海九江水府,淮濟四瀆水帝神王河伯諸大聖,水中一切神靈。」亦分為三宮,每宮三府,每府一十四曹。地官共有三宮九府四十二曹。

    上元天宮主天上神仙,中元地官主地上神仙,下元水官主水中諸神。三元三官有青黑二簿,以考核天下之善惡,善入青簿,惡列黑簿。三元的考核機構共有九宮二十七府百二十曹。因三官每官皆三宮九府,因而一般經典中亦有簡稱為三官九府百二十曹者。

    以上為《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所載三官九宮二十七府百二十曹之名稱及其職司情形,經中並載學者(修道者)及百姓所犯何罪,由何官何府何曹之吏所考,分條細述共百八十條。而天官、地官、水官之府曹官,則司掌上真稱號高下尊卑功過、朝禮遊宴、生死圖籙、功德輕重、度魂更生、品秩功過、萬魔歌謠等等功過儀典。經中所言之「上真」,實泛指諸仙而言。

    至於三官之統治者,據《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所載,則上元天官為紫微帝君所治,居紫微宮。中元地官為清虛真君所治,居洞靈清虛宮。經中漏缺下元水官之治者。今據《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知水官之統治者為洞陰大帝。又,《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云:

    「一切尊神,常以正月十五曰、七月十五曰、十月十五曰,一年三過集校諸天已得道,過去及未來得道百姓子男女人,滅度生死功過………一切尊神常以太歲、甲子、庚申之日,下詣暘谷、清泠、北酆三宮,集校九江、四海、三河、淮、濟生死簡錄。」(《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陶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一冊七四六頁上、七五二頁上下)

    「三元品戒,部有六十條,合一百八十條戒。各有陰陽左右水火風刀官考典之。正月十五日上元校戒之日,七月十五日中元校戒之日,十月十五日下元校戒之日,此一年三日,皆地上及五帝、五嶽、靈山、三界神官,及諸水府三官司罰。無窮無深,無遠無近,無大無小,一切神靈皆同上詣上三天玄都三元宮中,皆齎諸天地上得道及未得道見在福中及兆民生死緣對,宿根簿錄功過輕重,列言上天。是其日,無極天尊十方大聖眾,三十二天帝,飛天神王、高上玉虛至真大神……長生、司命、司錄、司殺、南斗、北斗,諸天日月星宿、璇璣玉衡,一切眾神,莫不森然俱至,三元左右中宮,三官九府百二十曹,陰陽左右水火風刀考官,各筭計天上天下生死簿錄,更相校計。有善功者,上名青簿;罪重者,下名黑簿,各以一通,列言三官,功過善惡,毫分無失。」(《正統道藏.洞玄部.戒律類.陶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一冊七五八頁上下)

    上引為三官在三元日考校人神功過情形。三官原為上天之考核機構,世人患病時每祈三官赦其罪過以除病。東漢三張以此教民。《三元品戒經》疑是三張所作,或是東晉葛巢甫據三張說而撰成。

    天地水三官之說,以史料看來,似乎是出自東漢張道陵之說,張氏之前三元齋日是否已存在,以目前文獻看來,尚無足够資料可以證明,則三元齋日,應是張道陵所制定。

    四、甲子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甲子日,太一簡閱神祇。」(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度漢天師》引)甲子日齋期,張道陵雖說是太一簡閱神祇之日,溯其源則出自周世。古時以天干地支記年月日,六十甲子相循環,甲子日是六十甲子的首日,一年有六個甲子日。利用甲子日來修齋,可能和周世風俗以甲子日、乙卯日為惡日,不飲酒作樂有關。修齋持戒,亦不能飲酒作樂,所以相沿而成為齋日。子卯不樂,在《左傳》及《禮記》中,皆見之記載,子指甲子,卯指乙卯,商紂在甲子日死,夏桀在乙卯日,周世君王以此二日為惡日(疾日),自引為戒,所以不飲酒作樂。《左傳》及《禮記》有關子卯不樂的記載,一在晉平公(西元前557-前532年)時,一在晉定公(西元前512-前475年)時。

    《禮記.檀弓下》: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文中的「子卯不樂」,漢.鄭玄注:「紂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謂之疾日,不以舉樂為吉事,所以自戒懼。」

    《左傳.昭公九年》:

    「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六月,卒于戲陽,殯于絳,未葬,晉侯飲酒樂,膳宰屠蒯趨入,請佐公使尊,許之,而遂酌以飲工,曰:女為君耳,將司聰也,辰在子卯,謂之疾日,君徹宴樂,學人舍業,為疾故也。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女弗聞而樂,是不聰也……公說,徹酒。」

    上引「辰在子卯,謂之疾日」之下,晉.杜預注云:「疾,惡也。紂以甲子喪,桀以乙卯亡,故國君以為忌日。」杜預之注,顯然是沿承鄭玄說而來。

    由於周代長期來以甲子為惡日,歷代帝王在該日均不飲酒作樂,相沿成風,到漢代張道陵制定齋日時,也把甲子日列為齋期日。

    五、庚申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庚申日,三尸言人罪過。」關於張道陵庚申日修齋防三尸言人過之說,溯其源,其說應始於西漢。《抱朴子.微旨篇》曾引用漢代讖諱及道書所說,庚申日係三尸上天言人過惡之日。晉.葛洪《抱朴子.微旨篇》云:

    「按《易內戒》及《赤松子經》及《河圖記命符》皆云:『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奪算者有數百事,不可具論。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為物,雖無形而實魂靈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尸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又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易內戒》及《河圖記命符》是西漢末流行的讖緯書,而《赤松子經》則為道經。三書皆言及庚申日,人身中之三尸神「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令人減少算紀而早死。為了避免司命神及三尸在庚申日上天言人過惡,所以古時有守庚申,徹夜不眠,以防三尸上天的習俗。

    三尸及守庚申的重要典籍,在漢世為《易內戒》、《赤松子經》、《河圖記命符》及《太上靈寶五符序》;六朝為《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在六朝末及唐世為《老子三尸中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其中根據《老子三尸中經》而寫成的《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影響後人及日本習俗甚深。守庚申的習俗,大概源於六朝,而盛於唐。唐.張籍《閑居詩》、唐.柳宗元《罵尸蟲文》、唐.白居易《不睡》、唐.許渾《贈王山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二.玉格》、唐.杜光庭《廣成集.卷十五.庚申醮詞》皆對守庚申習俗,有所言及,在唐代守庚申之習俗,已遍及全國,成為民俗。上述唐人張籍詩:「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許渾詩則稱:「年長每勞推甲子,夜寒初共守庚申。」張籍,德宗貞元十五年(西元799年)進士;許渾,文宗太和六年(832年)進士;許渾詩似針對張籍詩而寫;二人對於「守庚申」一事雖有贊成,有不贊成,但可以看出唐時社會已流行守庚申;杜光庭的〈庚申醮詞〉更說明唐時有為守庚申而建醮壇祈祭者。又,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承和五年(西元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條下,敘述圓仁在揚州所見的情形云:「廿六日夜,人咸不睡,與本國正月庚申之夜同也。」由圓仁所述「人咸不睡」,可以推知,唐時「守庚申」已廣泛流行於社會,形成一種習俗;並由「與本國正月庚申之夜同也」一語,說明了守庚申的習俗在唐代更已流傳至日本。守庚申,源於道教,其後佛教也受其影響。宋.贊寧《僧史略.卷下.結社法集》云:

    「近聞周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申會,初集鳴鐃鈸,唱佛歌讚,眾人念佛行道,或動絲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然此實道家之法,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圖謀小利,會不尋其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大正藏》五四卷,二五0頁下、二五一頁上)

    贊寧,北宋初期的人。由宋.贊寧之記載,讓我們了解到唐、宋時代,在中土,不僅民眾普遍流行庚申守夜,更有人因守庚申而結社。同時也知道道教守庚俗之習俗更已影響了佛教,使佛教也有庚申會。再者佛徒的參與庚申,不僅宋時如此,在唐世應已存在;唐代所撰譯的佛經中,已出現受道教守庚申影響之經典,如唐.阿叱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烏樞沙摩金剛法印咒品〉及唐.空蛬述《青色大金剛藥叉辟鬼魔法》都是受道教守庚申影響,而撰造出來的;這一類的經典,顯然是提供佛徒在庚申會時使用,而不必去誦念道教庚申經典。因而守庚申雖是唐宋時期,佛、道的共好。但兩者的差異,當如贊寧所說,佛徒是徹夜「唱佛歌讚,眾人念佛行道,或動絲竹(音樂吟唱),一夕不睡。」佛徒的庚申會,將道教經咒,改成誦念佛教經讚;至於一般的音樂吟唱(或動絲竹),則或者兩教無殊。

    庚申信仰,曾傳入日本,傳入的時間,大概在唐代;後來一度廣泛流傳於日本各地,成為日本的重要民俗之一。日本.四時堂其諺撰成於中御門天皇正德三年(西元一七一三年)的《滑稽雜談.卷二.七四初庚申》搜集了不少中國及日本歷來有關守庚申的傳說。守庚申的習俗,在日本稱為「庚申待」,流傳極廣,到現在仍然是日本的重要民俗之一。在日本,因庚申信仰而來的庚申堂、庚申塔、庚申塚、庚申畫等相關事物,今日仍到處可見。日本.窪德忠《道教史》第六章〈三尸說及其信仰〉四0九頁,一九七七年七月東京山川出版社出版,談到清代《庚申寶卷》所載佛教的「庚申會」,男女一起出席,由初更至五更,頌讚玉皇、五星君、釋迦、觀音、藥師、文殊、阿彌陀佛、彌勒等佛菩薩及神祇,燒香禮拜,徹夜不眠。並說中國山西大同附近農村有庚申夜不眠風俗;及浙江杭州附近老婆聚會,念佛守庚申。(上說又見於窪德忠《道教的世界》九章,頁二三六,日本東京學生社,一九八七年七月初版)。庚申信仰起於道教,在中國流傳久遠,並曾影響到佛教;但現代除佛徒的精進佛七,尚略可窺見一二,及中土少部分地區保有此俗外,已幾近於消失。

    守庚申是由三尸上天告人所行惡事的觀念所引起的;守庚申,旨在阻絕三尸斷絕人命之路,並進而滅除三尸,使三尸去離我身,而得延生長生。去三尸,被道教視為大事,道經所載去除三尸之法,有藥食、藥浴、以藥塞耳、守夜、飲水、避穀、食氣、存思、割除指甲腳甲、誦咒等等。《雲笈七籤.卷八二.庚申部》及《永樂大典.卷九一一及九一二.尸》等有詳載。

    一年有六個庚申日,《抱朴子.微旨篇》載道經說人體內的三尸,將於庚申日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欲人早死,所以道教徒有在庚申夜誦經不眠,以防三尸上天。詳細論述見筆者《道教與民俗》第七章,2002年12月,文津出版社出版。

    六、本命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本命日,計人功行。」(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度漢天師》引)

    本命日,是指出生年所值的干支,其干支所值之日,即為本命日。道教將吾人出生年所值之甲子,稱為本命年,簡稱本命;六十甲子日中,和自己本命年相同者,即為本命日;如乙丑年出生者,乙丑年為其本命年,乙丑日為其本命日,一年有六個本命日。但後來流傳到日本東密,卻出現了異說,流行於日本的密教典籍,有以出生年為本命日(保憲),也有以出生日為本命日者(法藏僧都),二說互諍。今舉《白寶口抄.卷第百六十.本命日事》所載法藏僧都說於下:

    「法藏僧都勘文云:夫本命之詞,統通年月日時者也。生年名本命年,陰陽家所謂本命日是也。生月名本命月,宿曜道所謂本命宮是也;真言中所謂本命曜,是此宮所主五星也。生日名本命日,《火曜羅圖》等所謂供本命元神,一年有六日是也。今所奉修御本命供者,是奉供此御生日所直之曜宿,以祈請增御算者也。生時名本命時,宿曜書所調元時是也。」(《大正藏.圖像部七》,頁三三四)

    上述引文中,即有人認為「生日名本命日」,和一般以本命年干支相同日為本命日者有別。但以道教典籍來說,本命日是指出生年所值干支之日,一年有六日。另外,生辰,則指自己的生日,每年只有一天。生辰和本命日有別。

    本命日是自己出生時所值的天干和地支,代表天地運轉所施放之氣,和自己關係密切,王充《論衡.命義篇》曾談到人有正命、隨命、遭命三命。正命分年命、祿命。人懷胎時稟上天所施之氣,氣有厚薄,故人命有壽夭,此為年命。而懷胎時所稟星辰之氣,星有貴賤,故祿命有富貴、貧賤。隨命,是指行善得壽得貴,行惡得夭得賤;各隨所行好壞,而得善惡果報。遭命,是指行善反而得夭賤,行惡反而得貴壽;因與果相違異。三命說,始見於《莊子.列禦寇》:「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莊子》文中的「隨」為隨命,「遭」指遭命,再加上原有的「正命」,即成三命。到了漢世,成為當時社會的普遍信仰,漢代的三命說,見載於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篇》、讖緯書《援神契》、《元命苞》、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壽命》、王充《論衡.命義篇》、王符《潛夫論.論榮篇、卜列篇》、趙岐《孟子.盡心篇》注、鄭玄《禮記.祭法篇》注等;為漢人說命的共識,也是初期道教善惡報應論的主體。

    世人年命的壽夭及祿命的貴賤,皆和出生時所值天地星辰運轉之氣有關,所以出生年所值之干支,和自己命運關係最密切,《北斗經》認為在此日向本命星君祈福消災,感應最大,所以也是修齋祈神的好日子。

    七、八節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說:「八節日,有八神記人善惡。」八節日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每月有一節一氣。二十四節氣中,以八個節日係季節變換之時,最為重要,也是天神八會大慶之日,所以張道陵以此八節為修齋之日。

    古代將一年中因天地的運轉,所造成寒暑節氣的變化,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於是一年有四季,每月有二節氣、六候,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廿四節氣,反應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其中以八節日,是記載星球運轉所造成四季形成的八個關鍵點,再據二十四節氣而成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各候以一事物的變化現象相應,稱為候應。植物的候應,如幼芽始萌、開花、結子等;動物的候應如始振、始鳴、交配、遷徒等。事物的侯應,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等。

    廿四節氣的名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七十二候的名稱如下: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麥秋生) 、螳螂生、鶪始鳴、反舌無聲、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溫風至、蟋蟀居辟、鷹乃學習(鷹始摯) 、腐草為蠲、土潤溽暑、大雨時行、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雷始收聲、蟄蟲培戶, 、水始涸、鴻雁來賓、爵(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天氣上騰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鶡旦不鳴、虎始交、荔挺生、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鴝、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之說,在中國形成的很早,《逸周書.周月弟五十一》談到了一年四季之中氣,《逸周書.時訓弟五十二》談到由二十四節氣推衍成七十二候,如云:「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驚蟄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鴈來;又五日,草木萌動。」

    《逸周書》,學者以為《漢書.藝文志.書家》載錄《周書》七十一篇,即今之《逸周書》,學者對此書之真偽,多有探討,大致說來,此書撰成於周世,包含了西周至東周時之篇章。

    七十二候出自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以八節為主,所以張道陵特別重視八節日之齋戒行道,自張道陵而後,東晉上清派所傳之三十一卷上清經,所言的修齋行道日,也特別重視八節日。靈寶派更全部承襲張道陵的齋期說以修齋行道。

    八、三會齋日溯源

    張道陵《旨教經》以正月七日名舉遷賞會,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十月十五日名建功大會,把這三日,稱為三會日,並說是「三官考覈功過,受符籙、契令、經法者,宜依日齋戒,呈章賞會,以祈景福。」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