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亲缘关系(2)

哲学中国网 王丽英

2015-11-16 21:42:51

其次,在信仰上,岭南重淫祀,上自天神,下至百鬼,无不祭祀。道教也是多神崇拜,所祀之神,有包括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以及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五老君的尊神系统,也有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的主神系统,还有包括灵官、太岁、功曹、城隍、土地、灶君、财神、祖先、圣贤、忠烈、仙人和行业保护神的杂神系统,诸神庞杂,有学者甚至考证出葛洪晚年在罗浮山撰写的《枕中书》所创造的道教至尊神元始天王开天辟地的形象就是直接源自岭南少数民族的盘古信仰[22]。可见,两者在祀神和信仰上有共通之处。

再次,在方法上,岭南有巫舞,道教有禹步,“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23],这是说,禹步是在南海之滨首先发展起来,是“见鸟禁咒”,“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这里的“鸟禁咒”,是指南越巫觋从事巫术作法时的装扮。岭南善禁咒,道教也有禁祝法,“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24]又“急急如律令”和“如律令”都是道教劾鬼的常用咒语。道教的咒术颇多,如《太上三洞神咒》卷二记“雷霆召役神咒”,就有“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等。有学者甚至指出:葛洪名著《抱朴子内篇》有许多“禁咒之法”,如禁虎、蛇,止血续骨都是南方民族之术[25]。道教后来还将之发展为气禁,“天道毕,三五成,日月俱。出窈窈,入冥冥,气入真气,通神气,布道气,行行奸邪鬼贼皆消亡。视我者盲,我者聋。敢有图谋我者,反受其殃,我吉而彼凶。”[26]从“天道毕”到“气通神”,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或是在目的上都强调气的作用。可见,两者在方法上彼此难分。

据上可知,岭南巫俗与道教文化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有的甚至是道教某些内容的渊源,岭南庞杂的巫仪和巫俗表现出来的狂热,为道教南传发展提供了一些效法雏形。

岭南俗性率朴也与道教精神吻合。《庄子·山木》云:“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广州图经》也云:“其俚人则质直尚信。”[27]黄佐《广东通志》记载:乐昌“旧俗淳朴”;仁化“性真率近敦俗”;三水“简朴有余”;东莞“士尚淳厚,民俗素厚”;增城“俗尚朴厚”;龙门“习尚纯朴”;韶州府“习尚简朴”;勒昌“旧俗淳朴,民不好讼”[28]。《博罗县志》也称:博罗“俗尚朴素,不事华靡。不乐淫哇,不好嚣讼。”[29]岭南人还乐道好修。《羊城古钞》云:“岭海炳灵,英俊挺生;炼金之晶,比玉之贞;乐道好修,古振缨。腾其实则为龙光,蜚其声则化鹤鸣。”[30]性朴乐道成为岭南古民的民族特征和民众心态,岭南古民的这一特征和心态,也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

道教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1]、“恬淡为上”[32],认为“我无欲,人自朴”[33],提倡“依道而行”,归复“道”所显示的那种清净恬和的最高境界,主张“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34]。当初,五斗米道教首张陵率领徒众入蜀的原因就是“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35]。道教大师葛洪也以老子的“见素抱朴”自号,“履道素而无欲,时虽移而不变者,朴人也”[36],提倡“含醇守朴,无欲无忧”[37],体现他乐天知命的性格特征和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进而追求长生成仙,“其事在于少思寡欲,其业在于全身久寿”[38]。岭南古民俗性率朴的民族性格,正是与道教精神相通的。

二、岭南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

古代岭南气候炎热多雨,野兽出没山林,自然现象变幻莫测,促成人们对自然物由敬畏而生崇拜,从而产生图腾崇拜。岭南图腾崇拜有二种:

一种是以羊、狗、龙、蛇、虫、鸟等实物类的图腾崇拜。

以羊为图腾崇拜,源自先秦五羊南下遗穗州人,自此,人们对给他们带来食物和祝福的羊顶礼膜拜,岭南先民以羊为图腾崇拜,不仅在传说中得到预示,在史书中得到佐证,更重要的是,“羊化为石”,变为五羊石,成为图腾崇拜的积淀。

以狗为图腾崇拜,在岭南也不少,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是狗羊错位所致[39]。

以龙或蛇为图腾崇拜最为普遍。岭南多为水乡,先民主要以捕捞为生活来源,为了防止水上生物的侵害,他们期望得到神灵的保护,于是将龙、蛇附会为本族的始祖,从而产生了以龙、蛇为图腾的原始崇拜,最有代表性的是龙母崇拜,传说龙母是秦朝温姓渔民的养女,死后,被尊为“龙母”。龙母传说起源甚古,有学者认为:它“反映了百越民族崇拜龙(蛇)图腾,由图腾崇拜转向民族始祖崇拜。”[40

以虫为图腾崇拜,是因岭南自古有蛮夷之称,蛮为虫种,又称为五彩毛狗“槃瓠”之种,铜头铁额,号为蛮夷。因虫与蛇相类,所以以龙或蛇为图腾,也看作是以虫为图腾。

以鸟为图腾崇拜,相当普遍,鸟被看作岭南先民之祖:“越地深山中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越人谓此鸟是越祝之祖。”[41]考古也发现广西罗泊湾西汉墓出土的铜鼓,无论鼓面或鼓身都刻有鸟饰纹[42],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的陶熏炉上和沙河顶东汉墓出土的铜温酒樽盖顶上都有鸟图案[43]。有专家指出:“刻在铜鼓上的候鸟,正是铜鼓的主人即雒越人的图腾。……他们经常用雒鸟羽毛插在自己的头上和身上,化装为图腾鸟,同时把图腾的徽号挂遍和雕刻在船上的各个角落。所有这些行为其主要目的无非在于祈求图腾的保佑,使他们在海上得到安全。”[44]

另一种是以具体行动来表达抽象观念的崇拜,如岭南先民用断发、文身等行为,表达祈求避邪免灾观念。《淮南子·原道训》云:“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其注云:“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像鳞虫’也。民人刻刺成或像鳞虫,或似蛟龙,目的是避蛟龙之害”[45]。据闻,蛟龙是不会伤害文身的人,因为这些人身上带了彩,在水中游动时活像龙子,“龙以为己类,不吞噬”[46]。1983年考古发掘广州瑶台柳园岗11号墓中,木椁上面摆放着一个“断发文身”作箕踞而坐的木俑,为护卫墓主而设,有驱恶鬼、辟妖邪之功。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说:落后民族“在自己身体上刻画上图腾的形态”,是“强调他们与图腾间的相似性,……他们想以此免受图腾的伤害,并希望能够借助图腾身上的神奇力量,保卫自己”,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和人身的安全为目的。

图腾崇拜作为岭南土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岭南早期民俗、生存环境的结合体,也是岭南先民文化心理的反映,其文化底蕴,契合道教的生成和发展。

古代岭南的图腾崇拜,把羊、狗、龙、蛇、鳄、虫、鸟等自然物当作本族保护神或标志物加以崇拜,实际上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道教也重视敬天崇祖,如葛洪的《抱朴子》就有“万物有灵”观念,认为:“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有精神,则宜赏善而罚恶。”[47]又如在道教的神谱中,就有东王公、西王母和黄帝、尧、舜、禹等华夏族祖先神。可见,岭南图腾崇拜与以万物有灵论信仰为基础的道教有共同语言,由岭南图腾崇拜直接派生出来的宗教信仰,为道教南传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岭南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古代岭南有“羽民国”、“不死乡”之称,如《吕氏春秋·求人》云:“南至交趾,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丹粟为南国物产,当指丹砂,为仙人不死之药的材料,羽人就是仙人,张华《博物志》云:“兜之后民,……人面鸟口。去南国万六千里,尽似仙人也。”[48]岭南古民信仰神仙,衍生出许多瑰丽的神仙传说。主要有:

一为五羊仙说。广州别称仙城、羊城、穗城,皆源自五仙南下,《南越志》云:“旧说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禾巨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49]五仙何时南下?传说有多个版本。一说是在周夷王八年即公元前887年[50];一说是在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之时[51];一说是在晋朝吴修为广州刺史前夕[52]。无论何种版本,都是传诵五羊呈瑞,五仙降福。五仙南下,反映岭南人很早就有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仙人的崇拜,也似乎凸现道教与岭南的情缘深远。

二为罗浮仙说,俯拾即是。如有周穆王在罗浮山度道士说,杜光庭《历代崇道记》:“穆王于昆仑山……罗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余人。”[53]周穆王为约公元前十世纪人,其时,道教尚未正式形成,于罗浮山度道士,只是道士杜光庭出于对道教的一种信仰,但反映出当时岭南已有类似道教的活动。又如浮丘公得道罗浮说:“周浮邱公,灵王时偕王子晋上嵩山。后适罗浮得道,因名其地。”[54]再如安期生开罗浮祖庭说:“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安期固罗浮开山之祖也。”[55]按此说,安期生成了岭南道教圣地——罗浮山的开山始祖。

岭南的仙话神话,虽说是传说,但传说之渊源甚古,流传极广,其说必有所本,它实际上是将岭南区域内人们的生活经历和企求,以一种美满又神奇的方式,用一种很自然的形式加以表述,是古代某些史实的反映,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神话的功能,乃在将传统溯到荒古发源事件更高、更美、更超自然的实体而使它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更有声望。神话是一切文化的必要成分之一。”[56]透过传说,可以看到史影,反映神仙信仰思潮在岭南社会有广泛传播和强烈反响。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亲缘关系(2)

    哲学中国网 王丽英

    2015-11-16 21:42:51

    |
    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亲缘关系(2)
    |

    其次,在信仰上,岭南重淫祀,上自天神,下至百鬼,无不祭祀。道教也是多神崇拜,所祀之神,有包括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以及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五老君的尊神系统,也有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的主神系统,还有包括灵官、太岁、功曹、城隍、土地、灶君、财神、祖先、圣贤、忠烈、仙人和行业保护神的杂神系统,诸神庞杂,有学者甚至考证出葛洪晚年在罗浮山撰写的《枕中书》所创造的道教至尊神元始天王开天辟地的形象就是直接源自岭南少数民族的盘古信仰[22]。可见,两者在祀神和信仰上有共通之处。

    再次,在方法上,岭南有巫舞,道教有禹步,“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23],这是说,禹步是在南海之滨首先发展起来,是“见鸟禁咒”,“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这里的“鸟禁咒”,是指南越巫觋从事巫术作法时的装扮。岭南善禁咒,道教也有禁祝法,“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24]又“急急如律令”和“如律令”都是道教劾鬼的常用咒语。道教的咒术颇多,如《太上三洞神咒》卷二记“雷霆召役神咒”,就有“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等。有学者甚至指出:葛洪名著《抱朴子内篇》有许多“禁咒之法”,如禁虎、蛇,止血续骨都是南方民族之术[25]。道教后来还将之发展为气禁,“天道毕,三五成,日月俱。出窈窈,入冥冥,气入真气,通神气,布道气,行行奸邪鬼贼皆消亡。视我者盲,我者聋。敢有图谋我者,反受其殃,我吉而彼凶。”[26]从“天道毕”到“气通神”,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或是在目的上都强调气的作用。可见,两者在方法上彼此难分。

    据上可知,岭南巫俗与道教文化有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有的甚至是道教某些内容的渊源,岭南庞杂的巫仪和巫俗表现出来的狂热,为道教南传发展提供了一些效法雏形。

    岭南俗性率朴也与道教精神吻合。《庄子·山木》云:“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广州图经》也云:“其俚人则质直尚信。”[27]黄佐《广东通志》记载:乐昌“旧俗淳朴”;仁化“性真率近敦俗”;三水“简朴有余”;东莞“士尚淳厚,民俗素厚”;增城“俗尚朴厚”;龙门“习尚纯朴”;韶州府“习尚简朴”;勒昌“旧俗淳朴,民不好讼”[28]。《博罗县志》也称:博罗“俗尚朴素,不事华靡。不乐淫哇,不好嚣讼。”[29]岭南人还乐道好修。《羊城古钞》云:“岭海炳灵,英俊挺生;炼金之晶,比玉之贞;乐道好修,古振缨。腾其实则为龙光,蜚其声则化鹤鸣。”[30]性朴乐道成为岭南古民的民族特征和民众心态,岭南古民的这一特征和心态,也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

    道教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1]、“恬淡为上”[32],认为“我无欲,人自朴”[33],提倡“依道而行”,归复“道”所显示的那种清净恬和的最高境界,主张“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34]。当初,五斗米道教首张陵率领徒众入蜀的原因就是“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35]。道教大师葛洪也以老子的“见素抱朴”自号,“履道素而无欲,时虽移而不变者,朴人也”[36],提倡“含醇守朴,无欲无忧”[37],体现他乐天知命的性格特征和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进而追求长生成仙,“其事在于少思寡欲,其业在于全身久寿”[38]。岭南古民俗性率朴的民族性格,正是与道教精神相通的。

    二、岭南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

    古代岭南气候炎热多雨,野兽出没山林,自然现象变幻莫测,促成人们对自然物由敬畏而生崇拜,从而产生图腾崇拜。岭南图腾崇拜有二种:

    一种是以羊、狗、龙、蛇、虫、鸟等实物类的图腾崇拜。

    以羊为图腾崇拜,源自先秦五羊南下遗穗州人,自此,人们对给他们带来食物和祝福的羊顶礼膜拜,岭南先民以羊为图腾崇拜,不仅在传说中得到预示,在史书中得到佐证,更重要的是,“羊化为石”,变为五羊石,成为图腾崇拜的积淀。

    以狗为图腾崇拜,在岭南也不少,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是狗羊错位所致[39]。

    以龙或蛇为图腾崇拜最为普遍。岭南多为水乡,先民主要以捕捞为生活来源,为了防止水上生物的侵害,他们期望得到神灵的保护,于是将龙、蛇附会为本族的始祖,从而产生了以龙、蛇为图腾的原始崇拜,最有代表性的是龙母崇拜,传说龙母是秦朝温姓渔民的养女,死后,被尊为“龙母”。龙母传说起源甚古,有学者认为:它“反映了百越民族崇拜龙(蛇)图腾,由图腾崇拜转向民族始祖崇拜。”[40

    以虫为图腾崇拜,是因岭南自古有蛮夷之称,蛮为虫种,又称为五彩毛狗“槃瓠”之种,铜头铁额,号为蛮夷。因虫与蛇相类,所以以龙或蛇为图腾,也看作是以虫为图腾。

    以鸟为图腾崇拜,相当普遍,鸟被看作岭南先民之祖:“越地深山中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越人谓此鸟是越祝之祖。”[41]考古也发现广西罗泊湾西汉墓出土的铜鼓,无论鼓面或鼓身都刻有鸟饰纹[42],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的陶熏炉上和沙河顶东汉墓出土的铜温酒樽盖顶上都有鸟图案[43]。有专家指出:“刻在铜鼓上的候鸟,正是铜鼓的主人即雒越人的图腾。……他们经常用雒鸟羽毛插在自己的头上和身上,化装为图腾鸟,同时把图腾的徽号挂遍和雕刻在船上的各个角落。所有这些行为其主要目的无非在于祈求图腾的保佑,使他们在海上得到安全。”[44]

    另一种是以具体行动来表达抽象观念的崇拜,如岭南先民用断发、文身等行为,表达祈求避邪免灾观念。《淮南子·原道训》云:“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其注云:“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像鳞虫’也。民人刻刺成或像鳞虫,或似蛟龙,目的是避蛟龙之害”[45]。据闻,蛟龙是不会伤害文身的人,因为这些人身上带了彩,在水中游动时活像龙子,“龙以为己类,不吞噬”[46]。1983年考古发掘广州瑶台柳园岗11号墓中,木椁上面摆放着一个“断发文身”作箕踞而坐的木俑,为护卫墓主而设,有驱恶鬼、辟妖邪之功。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说:落后民族“在自己身体上刻画上图腾的形态”,是“强调他们与图腾间的相似性,……他们想以此免受图腾的伤害,并希望能够借助图腾身上的神奇力量,保卫自己”,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和人身的安全为目的。

    图腾崇拜作为岭南土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岭南早期民俗、生存环境的结合体,也是岭南先民文化心理的反映,其文化底蕴,契合道教的生成和发展。

    古代岭南的图腾崇拜,把羊、狗、龙、蛇、鳄、虫、鸟等自然物当作本族保护神或标志物加以崇拜,实际上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道教也重视敬天崇祖,如葛洪的《抱朴子》就有“万物有灵”观念,认为:“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有精神,则宜赏善而罚恶。”[47]又如在道教的神谱中,就有东王公、西王母和黄帝、尧、舜、禹等华夏族祖先神。可见,岭南图腾崇拜与以万物有灵论信仰为基础的道教有共同语言,由岭南图腾崇拜直接派生出来的宗教信仰,为道教南传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岭南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古代岭南有“羽民国”、“不死乡”之称,如《吕氏春秋·求人》云:“南至交趾,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丹粟为南国物产,当指丹砂,为仙人不死之药的材料,羽人就是仙人,张华《博物志》云:“兜之后民,……人面鸟口。去南国万六千里,尽似仙人也。”[48]岭南古民信仰神仙,衍生出许多瑰丽的神仙传说。主要有:

    一为五羊仙说。广州别称仙城、羊城、穗城,皆源自五仙南下,《南越志》云:“旧说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禾巨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49]五仙何时南下?传说有多个版本。一说是在周夷王八年即公元前887年[50];一说是在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之时[51];一说是在晋朝吴修为广州刺史前夕[52]。无论何种版本,都是传诵五羊呈瑞,五仙降福。五仙南下,反映岭南人很早就有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仙人的崇拜,也似乎凸现道教与岭南的情缘深远。

    二为罗浮仙说,俯拾即是。如有周穆王在罗浮山度道士说,杜光庭《历代崇道记》:“穆王于昆仑山……罗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余人。”[53]周穆王为约公元前十世纪人,其时,道教尚未正式形成,于罗浮山度道士,只是道士杜光庭出于对道教的一种信仰,但反映出当时岭南已有类似道教的活动。又如浮丘公得道罗浮说:“周浮邱公,灵王时偕王子晋上嵩山。后适罗浮得道,因名其地。”[54]再如安期生开罗浮祖庭说:“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安期固罗浮开山之祖也。”[55]按此说,安期生成了岭南道教圣地——罗浮山的开山始祖。

    岭南的仙话神话,虽说是传说,但传说之渊源甚古,流传极广,其说必有所本,它实际上是将岭南区域内人们的生活经历和企求,以一种美满又神奇的方式,用一种很自然的形式加以表述,是古代某些史实的反映,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神话的功能,乃在将传统溯到荒古发源事件更高、更美、更超自然的实体而使它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更有声望。神话是一切文化的必要成分之一。”[56]透过传说,可以看到史影,反映神仙信仰思潮在岭南社会有广泛传播和强烈反响。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