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人民网 刘永红

2018-08-28 10:59:00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西王母神话及信仰是昆仑神话的重要内容,正如苏雪林先生所说:“西王母与昆仑山原有不可拆分之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也。”

西王母又称“王母”、“金母”、“瑶池老母”、“瑶池金母”、“西池金母”、“仙母”、“阿母”、“龟山金母”、“龟台金母”、“金母元君”、“王母娘娘”等。从先秦到明清,由《山海经》到《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再到元明清杂剧、小说、宝卷,西王母形象经历了从掌瘟疫、刑杀之神到握有长生不死药的吉神、天界女仙之首,再到化育万物的创世女神的多次转变。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形象和信仰使西王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位“千面女神”。

早期形象扑朔迷离

西王母最早的形象出现在《山海经》中,是一位上古时期主管瘟疫、刑杀之神。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地名说、国名说、人名说、神名说等。

成书时间稍晚的《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变成了帝胄出身且多情的贵妇人,还能和穆天子相互赋诗歌咏,在谈吐中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来。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话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源自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逐渐完善而丰满起来。随着西王母的形象变化,其信仰也被道教汲取,西王母成为道教中“女仙之首”、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唐宋之后,西王母开始成为杂剧、小说的主人公。小说、戏曲中的西王母形象,延续人形化吉神的概念,成为母仪天下的天界女神形象。

明清两代成为至上神

明清两代,宝卷与念卷成为民间宗教借以表达其宗教思想、参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信仰等文化资源,被民间教派融汇于宗教宝卷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形象和信仰发生了较大的分化,西王母的神格和信仰在宗教宝卷中得到空前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有关西王母的新形象与信仰。在《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瑶池金母金丹忏》《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等宝卷中,西王母仍旧有明显的道教神仙色彩,但是民间宗教教派在把西王母这位千年以来在民众信仰中举足轻重的神灵引入民间宗教中时,把西王母的神格进一步放大,变形成为一位至上神,集创世和救世为一体。

另外,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进一步人格化,明清小说开始对西王母加以“人间皇后”的想象,西王母成为民间信仰中一位慈母般的女神。与正统宗教不同的是,民间宗教中的西王母既不像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那样庄严肃穆,也不像道教中的三清那样冷漠高远,而是时时向人间流露出慈母一般的关怀,这与以往道教体系中的西王母形象并不一样,是明清以来西王母形象的一个新的特点。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流传,把西王母信仰进一步带到海外。道光末年传入福建的一支民间宗教改名为“先天教”,但仍延续青莲教的传统,以瑶池金母为至尊,并随着华人的脚步逐渐传播到南洋。以宝卷为载体的西王母信仰与民间宗教一直流传到东南亚的北婆罗洲、马来西亚半岛以至暹罗国。

何以经久不衰

西王母信仰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她融入道教文化后拥有的“长生不老”、“送子”等神职。中华民族自古重视生命的延续与存在,长生不老、子孙后代的兴旺、人生的太平是广大民众最基本的愿望。西王母信仰则极大地迎合了崇拜者长寿、传宗接代等愿望,因此受到普通民众的推崇与喜爱。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人民网 刘永红

2018-08-28 10:59:00

|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西王母神话及信仰是昆仑神话的重要内容,正如苏雪林先生所说:“西王母与昆仑山原有不可拆分之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也。”

西王母又称“王母”、“金母”、“瑶池老母”、“瑶池金母”、“西池金母”、“仙母”、“阿母”、“龟山金母”、“龟台金母”、“金母元君”、“王母娘娘”等。从先秦到明清,由《山海经》到《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再到元明清杂剧、小说、宝卷,西王母形象经历了从掌瘟疫、刑杀之神到握有长生不死药的吉神、天界女仙之首,再到化育万物的创世女神的多次转变。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形象和信仰使西王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位“千面女神”。

早期形象扑朔迷离

西王母最早的形象出现在《山海经》中,是一位上古时期主管瘟疫、刑杀之神。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地名说、国名说、人名说、神名说等。

成书时间稍晚的《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变成了帝胄出身且多情的贵妇人,还能和穆天子相互赋诗歌咏,在谈吐中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来。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话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源自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逐渐完善而丰满起来。随着西王母的形象变化,其信仰也被道教汲取,西王母成为道教中“女仙之首”、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唐宋之后,西王母开始成为杂剧、小说的主人公。小说、戏曲中的西王母形象,延续人形化吉神的概念,成为母仪天下的天界女神形象。

明清两代成为至上神

明清两代,宝卷与念卷成为民间宗教借以表达其宗教思想、参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信仰等文化资源,被民间教派融汇于宗教宝卷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形象和信仰发生了较大的分化,西王母的神格和信仰在宗教宝卷中得到空前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有关西王母的新形象与信仰。在《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瑶池金母金丹忏》《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等宝卷中,西王母仍旧有明显的道教神仙色彩,但是民间宗教教派在把西王母这位千年以来在民众信仰中举足轻重的神灵引入民间宗教中时,把西王母的神格进一步放大,变形成为一位至上神,集创世和救世为一体。

另外,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进一步人格化,明清小说开始对西王母加以“人间皇后”的想象,西王母成为民间信仰中一位慈母般的女神。与正统宗教不同的是,民间宗教中的西王母既不像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那样庄严肃穆,也不像道教中的三清那样冷漠高远,而是时时向人间流露出慈母一般的关怀,这与以往道教体系中的西王母形象并不一样,是明清以来西王母形象的一个新的特点。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流传,把西王母信仰进一步带到海外。道光末年传入福建的一支民间宗教改名为“先天教”,但仍延续青莲教的传统,以瑶池金母为至尊,并随着华人的脚步逐渐传播到南洋。以宝卷为载体的西王母信仰与民间宗教一直流传到东南亚的北婆罗洲、马来西亚半岛以至暹罗国。

何以经久不衰

西王母信仰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她融入道教文化后拥有的“长生不老”、“送子”等神职。中华民族自古重视生命的延续与存在,长生不老、子孙后代的兴旺、人生的太平是广大民众最基本的愿望。西王母信仰则极大地迎合了崇拜者长寿、传宗接代等愿望,因此受到普通民众的推崇与喜爱。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