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

兰州日报 佚名

2015-12-08 11:25:39

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

(资料图)

道教,一个中国原汗原味的古代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崆峒山,其实就是平凉的一张精美的地理名片。登临一座名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中壮美的自然景观,重要的是,要感悟它在历史烟尘的弥散中,文化底蕴的厚度几许。一位平凉研究崆峒道教文化的学者说,别具一格的崆峒派武术因道教名山崆峒山的存在而衍生,并发扬光大,在国内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崆峒派武术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血脉,要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前不久平凉举办的首届国际崆峒武术节上,笔者有幸见到崆峒栖霞派武术第十二代传人和崆峒兵家、崆峒道家广成隐踪门第五代传人王俊。他道名法意,1983年生,毕业于湖南师大体育系,现担任甘肃崆峒隐踪武道联合会、研究会会长。王俊在多年崆峒山追本溯源的时光里,相继拜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白义海和崆峒道家广城隐踪门第四代掌门人陈兆坤宗师为师,自此跟随他们习练崆峒飞龙门、神拳门、崆峒太极推手、玄空太极拳、崆峒派福拳,先天十八罗汉手、七星式以及失传百年的崆峒虎翼鞭等崆峒派武术,并多次在中外武术比赛和武术文化交流中屡获殊荣。在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上,他曾为习近平主席表演崆峒派武术功夫;在国际和平日暨中国——东南亚发展论坛上,汪洋副总理和东南亚国家领导人看完他精湛的武术表演后,称赞崆峒武术确实不同凡响,很有特点,值得推广。

王俊,一名年仅32岁的崆峒派武术传人不但为平凉争光,也为甘肃的武术交流和发展注入一股活力。此次盛会,峨眉派吴信良宗师,青城派刘绥滨宗师及南武当派游玄德宗师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比武盛况。

他为人谦和有礼,十分低调,丝毫没有武侠小说里武林中人那种张扬霸气的特性。王俊向笔者透露,他习武快20年了,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他的人生观和待人处世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他看来,武术可以强身健体,武术文化可以立德修身,这种崇尚“和谐”的传统文化经过岁月沉淀,才会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和许多男孩一样,孩提时代的王俊便是一名地道的“武术迷”。有次他去平凉市人民广场玩,正赶上崆峒武术名家李正虎带领徒弟习武,这让他痴迷不已。王俊从此经常前去观看,不时也跟上一招一式习练。时间一长,李正虎留意到这个年仅8岁孩子的身影,特别是他那天真无邪的眼睛里洋溢着渴求习武的神态,很让李正虎感动。于是,李正虎破格收下这个很有悟性的徒弟。十年中,王俊不负众望,跟随李正虎刻苦习练崆峒传统武术,打下扎实的武术根基。

自从王俊踏上一条漫漫的习武之路,他的成长和生活也充满了酸甜苦辣。当他在外地做武术教练之时,父母却希望他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不久返回家乡,先后做过保安,铁路联防队员,后来又进入一家电厂工作,但都因不忍割舍武术而毅然辞职。王俊暗暗发誓,要做就做适合自己的事,一定要在武术方面有所作为。他想到,平凉有许多人喜欢武术,何不开办武馆,让所有爱好崆峒武术的人都能学!

然而,当武馆正式开办起来,报名人数却稀稀落落,许多人对年纪轻轻的王俊出任武馆教头疑心重重,这让他始料不及,倍感压力。不过,王俊是一个极有韧劲的人。一段时间,他通过自己的真诚和精湛的武术,慢慢让一些想习武的人转变了看法,报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脸上也有了笑容。

王俊多年习武付出的艰辛,终于也给他带来了回报,这仿佛有了特别的意义。2010年,他带出的徒弟曾在“甘肃拳击散打比赛”中获得7金11银1铜的好成绩,结束了平凉解放以来拳击散打零成绩的尴尬局面。

在王俊多年致力崆峒武术文化的传播中,更多的人认识了他,他成了平凉城乡人人熟知的崆峒武术传人。

崆峒山,王俊心中的一座永远的神奇之山、生命之山,他的武术传承、血脉延绵与这座名扬海内外的道教名山似乎早早就有了一个约定,一抹缘分。在他人生的坐标中,传承崆峒武术是毕生的追寻。从此,他无心漂泊在外,一心问道崆峒,在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书写崆峒武术精神。

晨曦中或夕阳下,有一个矫健的身影身着道袍,足蹬道靴,在婆娑摇曳的树影中,腾移闪挪,时而击掌呐喊,时而脚下生烟,尽现崆峒武术功夫的独特魅力。

殊不知,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已然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崆峒传统武术文化之博大精深,无以言尽,令人敬畏不已。王俊感叹,人之渺小,几可忽略,但人只要有一种精神深植骨子,便能在大自然的神奇中实现人生的梦想和生命的寄托。

从此,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续写了一篇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原文来自兰州日报,有删节)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

兰州日报 佚名

2015-12-08 11:25:39

|
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
|

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

(资料图)

道教,一个中国原汗原味的古代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崆峒山,其实就是平凉的一张精美的地理名片。登临一座名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中壮美的自然景观,重要的是,要感悟它在历史烟尘的弥散中,文化底蕴的厚度几许。一位平凉研究崆峒道教文化的学者说,别具一格的崆峒派武术因道教名山崆峒山的存在而衍生,并发扬光大,在国内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崆峒派武术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血脉,要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前不久平凉举办的首届国际崆峒武术节上,笔者有幸见到崆峒栖霞派武术第十二代传人和崆峒兵家、崆峒道家广成隐踪门第五代传人王俊。他道名法意,1983年生,毕业于湖南师大体育系,现担任甘肃崆峒隐踪武道联合会、研究会会长。王俊在多年崆峒山追本溯源的时光里,相继拜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白义海和崆峒道家广城隐踪门第四代掌门人陈兆坤宗师为师,自此跟随他们习练崆峒飞龙门、神拳门、崆峒太极推手、玄空太极拳、崆峒派福拳,先天十八罗汉手、七星式以及失传百年的崆峒虎翼鞭等崆峒派武术,并多次在中外武术比赛和武术文化交流中屡获殊荣。在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上,他曾为习近平主席表演崆峒派武术功夫;在国际和平日暨中国——东南亚发展论坛上,汪洋副总理和东南亚国家领导人看完他精湛的武术表演后,称赞崆峒武术确实不同凡响,很有特点,值得推广。

王俊,一名年仅32岁的崆峒派武术传人不但为平凉争光,也为甘肃的武术交流和发展注入一股活力。此次盛会,峨眉派吴信良宗师,青城派刘绥滨宗师及南武当派游玄德宗师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比武盛况。

他为人谦和有礼,十分低调,丝毫没有武侠小说里武林中人那种张扬霸气的特性。王俊向笔者透露,他习武快20年了,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他的人生观和待人处世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他看来,武术可以强身健体,武术文化可以立德修身,这种崇尚“和谐”的传统文化经过岁月沉淀,才会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和许多男孩一样,孩提时代的王俊便是一名地道的“武术迷”。有次他去平凉市人民广场玩,正赶上崆峒武术名家李正虎带领徒弟习武,这让他痴迷不已。王俊从此经常前去观看,不时也跟上一招一式习练。时间一长,李正虎留意到这个年仅8岁孩子的身影,特别是他那天真无邪的眼睛里洋溢着渴求习武的神态,很让李正虎感动。于是,李正虎破格收下这个很有悟性的徒弟。十年中,王俊不负众望,跟随李正虎刻苦习练崆峒传统武术,打下扎实的武术根基。

自从王俊踏上一条漫漫的习武之路,他的成长和生活也充满了酸甜苦辣。当他在外地做武术教练之时,父母却希望他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不久返回家乡,先后做过保安,铁路联防队员,后来又进入一家电厂工作,但都因不忍割舍武术而毅然辞职。王俊暗暗发誓,要做就做适合自己的事,一定要在武术方面有所作为。他想到,平凉有许多人喜欢武术,何不开办武馆,让所有爱好崆峒武术的人都能学!

然而,当武馆正式开办起来,报名人数却稀稀落落,许多人对年纪轻轻的王俊出任武馆教头疑心重重,这让他始料不及,倍感压力。不过,王俊是一个极有韧劲的人。一段时间,他通过自己的真诚和精湛的武术,慢慢让一些想习武的人转变了看法,报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脸上也有了笑容。

王俊多年习武付出的艰辛,终于也给他带来了回报,这仿佛有了特别的意义。2010年,他带出的徒弟曾在“甘肃拳击散打比赛”中获得7金11银1铜的好成绩,结束了平凉解放以来拳击散打零成绩的尴尬局面。

在王俊多年致力崆峒武术文化的传播中,更多的人认识了他,他成了平凉城乡人人熟知的崆峒武术传人。

崆峒山,王俊心中的一座永远的神奇之山、生命之山,他的武术传承、血脉延绵与这座名扬海内外的道教名山似乎早早就有了一个约定,一抹缘分。在他人生的坐标中,传承崆峒武术是毕生的追寻。从此,他无心漂泊在外,一心问道崆峒,在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书写崆峒武术精神。

晨曦中或夕阳下,有一个矫健的身影身着道袍,足蹬道靴,在婆娑摇曳的树影中,腾移闪挪,时而击掌呐喊,时而脚下生烟,尽现崆峒武术功夫的独特魅力。

殊不知,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已然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崆峒传统武术文化之博大精深,无以言尽,令人敬畏不已。王俊感叹,人之渺小,几可忽略,但人只要有一种精神深植骨子,便能在大自然的神奇中实现人生的梦想和生命的寄托。

从此,一座道教名山与一个人的武术传承,续写了一篇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原文来自兰州日报,有删节)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