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与道教”四题(2)

文学与文化 陈洪

2015-12-11 10:35:46

斗法:公孙胜存在的理由

以道教的身份来直接帮助梁山事业的是公孙胜。而在梁山好汉中,公孙胜与众不同之处也正在于他的道法。

公孙胜道法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来对付没有法力的凡人,如上梁山前夕打败何涛,他就“祭风”以助火攻;另一种是与同属道教但持邪法者“斗法”,先后有高廉、樊瑞、贺重宝、乔道清、包道乙与郑魔君(这两位是他的徒弟与之斗法,也勉强可算到他的账本上)。

前一种情况在书中很少出现,出现时也是一笔带过,原因是涉嫌“恃强凌弱”,实在没什么好讲的。后一种情况是作者着意之处——法力相斗,夹杂在朴刀杆棒之中,别有一种热闹。

两种之间有一个转折,就是前面提到的李逵搬救兵,公孙胜二次出山。前一次出山是加盟“七星聚义”,截取生辰纲。那一次,公孙胜的作为几乎全等于刘唐之类的江湖好汉。他的道法只发挥了一次作用,就是对付捕头何涛。因为对手实在太弱,所以这次发挥也便写得十分草草。等到二次出山,任务很明确,公孙胜面对的是同样道法(也不妨称为“邪术”)高强的高廉。于是,深知底细的师傅罗真人怕他完不成任务,临别时赠言:

弟子,你往日学的法术,却与高廉的一般。吾今传授与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

于是把“五雷天罡正法”传授给了公孙胜。公孙胜靠此法术果然战胜了高廉。其后公孙胜碰到的对手都是道教门里的高手,而战胜或是收降他们,他靠的也全是这一“天罡正法”。如收降樊瑞,“宋江立主教公孙胜传授五雷天心正法与樊瑞,樊瑞大喜”。又如田虎帐下的乔道清,道术高强,是公孙胜的劲敌,二人斗法也是全书最热闹的法术描写,很像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的赌斗。结果也是靠五雷法:

乔道清再要使妖术时,被公孙胜运动五雷正法的神通,头上现出一尊金甲神人,大喝:“乔冽下马受缚!”乔道清口中喃喃呐呐的念咒,并无一毫灵验。公孙胜自己也讲:

适才见他(乔道清)的法,和小弟比肩相似,小弟却得本师罗真人传授五雷正法,所以破得他的法。

由此可见,公孙胜的法力中,这个“正法”实在是制胜的法宝。

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这么重要、关键的“法术”,作品的前后名称却不一致。前面罗真人传法时称为“五雷天罡正法”,后面讲到宋江做主传法时,作者又称为“五雷天心正法”。这是怎么回事情?

实际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前面的“天罡正法”,在容与堂百回本和袁无涯百二十回本中是一致的,而金圣叹的贯华堂七十回本却变成了“天心正法”。而后面的“天心正法”,三种本子却又一致起来。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我们要说的只是“公孙胜的法力”。这个话题其实挺复杂。

说它复杂,主要不是指版本文字方面,而是这个话题所指向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殊宗教现象。北宋初,淳化年间,有某饶姓道士自称掘地三尺得到“金版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并自称得到神人讲解而尽得其妙。于是,他就依靠所谓“天心正法”,创立了一个小的派别,自命为“天心初祖”。这个派别并没有形成气候,但他们鼓吹的“天心正法”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苏东坡就有《记天心正法咒》一文。苏子由《龙川志略》中也记述道士蹇某所习“为天心正法”云云。而在南宋人编纂的《夷坚志》中,则有不少行“天心正法”而显效的传说故事。稍后,所谓“天心正法”又增加了内涵。有道士刘某,自称得张姓仙人秘传《天心五雷法》,从而“名著江湖”。这样,就有了“五雷天心正法”的名堂。由于所谓“天心”指的是北斗,而北斗又称为“天罡”,所以在《水浒传》里时而称“五雷天罡正法”,时而称“五雷天心正法”。对此,刘黎明的《宋代民间巫术研究》中有更为具体的材料。(13)

由于“天心正法”盛行一时,也就招来了一些反击与挑战。此类传说在《夷坚志》中也收录了几段,如某“常持天心法”的道士,无缘无故被杖死在道观中,或为天谴,或为报复;某贵公子“初学天心正法”,遭遇一连串的恐怖事件,“自是不敢轻习行”;又有赵氏父子皆“习行天心法”,其子遇到同行暗中挑衅,“仗剑诵咒,临以正法”,结果铩羽“趋避之”。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公孙胜持“五雷天心正法”与一连串的邪术、妖道“斗法”,正是宋代(特别是南宋)道教内部斗争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情节又影响了后代小说,直到《蜀山剑侠传》之类——当然,这种影响不止于《水浒传》一端。

结构:罗天大醮的意义

如前所说,《水浒传》中涉及道教的笔墨,一则是强化“替天行道”的主旨,一则是添了不少趣味和热闹。这既有作者个人对道教的兴趣的缘故,也是当时社会宗教状况的折光。

就后一方面而言,还有一个话题应该再稍加分说。

小说中除了道教的神祇、法术之外,还描写到道教的科仪。近年来,研究者已有所关注,甚至给这方面的文字以相当深度的解读,颇有见仁见智之处。(14)

这一科仪就是道教的“罗天大醮”。

以百回本、百二十回本而论,“罗天大醮”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全书的开端,因为瘟疫流行,所以宋仁宗派洪太尉去请出张天师,“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这个情节的作用全在于引出“洪太尉误走妖魔”一节,所以对于“罗天大醮”只是虚写一笔,着墨甚少。正如金圣叹所讲:“瘟疫亦楔也,醮事亦楔也,天师亦楔也,太尉亦楔也。既已楔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矣,便随手收拾,不复更用也。”(15)

第三次更简单,宋江征方腊获胜,“想起诸将劳苦,今日太平,当以超度”,便“做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仅此一句而已。不过奇怪的是,前面的“罗天大醮”都是“三千六百分”,这次却一下子缩减为“三百六十分”。

只有第二次的罗天大醮,作者用了将近半回书的文字,把仪式前前后后细加描写。先是宋江提议:“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这就把“罗天大醮”的功能全面揭示出来——佑生,荐亡,祈福。

然后,细细写了做醮的场所与过程:

向那忠义堂前挂起长幡四首,堂上扎缚三层高台,堂内铺设七宝三清圣象,两班设二十八宿、十二宫辰、一切主醮星官真宰,堂外仍设监坛崔、卢、邓、窦神将。摆列已定,设放醮器齐备,请到道众,连公孙胜共是四十九员。

当日公孙胜与那四十八员道众,都在忠义堂上做醮,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满散……公孙胜在虚皇坛第一层,众道士在第二层,宋江等众头领在第三层,众小头目并将校都在坛下。

不仅如此,作者还写了长篇的颂赞:

香腾瑞霭,花簇锦屏。一千条画烛流光,数百盏银灯散彩……金钟撞处,高功表进奏虚皇;玉佩鸣时,都讲登坛朝玉帝……道士齐宣宝忏,上瑶台酌水献花;真人秘诵灵章,按法剑踏罡步斗……

这样的文字并不见得有多么高明,但是,一则可以看出作者确实非常认真描写这一重大场面,不带一丝玩笑,不含些微轻忽;二则对场面、过程的刻画完全是写实的态度。令我们惊讶的是,如果对照道教典籍中有关记述,这些刻画基本上是符合的。特别是如果对照前面鲁达五台山受戒的草率描写——与佛门常识殊多不合,作者对道教的偏爱,以及对这次做醮的重视,就更为明显了。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这次罗天大醮的功能或者说效用是什么?作者和读者对效用的看法是否一致?

上述宋江对这次罗天大醮的看法,基本合乎道教教理,从叙事口吻看也可以认为代表了作者的看法——做此大醮,就是为了沟通天人、仙凡,从而救拔亡友,保佑生者。可是,奇怪的是,读者却不一定这样看。例如李卓吾,他就认为这是宋江和吴用、公孙胜合谋的一个把戏,为的是“以鬼神之事愚弄”众人,一是进一步树立宋江的权威;二是便于内部管理,排定座次,各无争执。而金圣叹更进一步,认为固然是宋江装神弄鬼的把戏,但在作品里的主要功能却是结构上的:既然是梁山“聚义”,就需要有个总结性的大名单,这是全书的“大眼节”。借做醮带出石碣,借石碣提供大名单,这场罗天大醮的任务就完成了,其他的根本不必深究。

为什么作者抱着十分认真的态度描写的、带着神圣意味的道教内容,在某些读者心中却完全变了味儿呢?这里固然有卓吾、圣叹惯于批判,惯作翻案文章的缘故,但也有作品自身的问题。作者为这场罗天大醮设定的那些“虔诚”的、堂而皇之的目的(荐亡、祈福),实现与否是看不到的;而巩固地位、稳定秩序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这就难怪读者要猜疑一番了。何况,从互文的意义上讲,历史上类似的神道设教、英雄(或曰奸雄)欺人之举数不胜数,也便自然给了这次大醮以“政治权谋”的意义。

作者心中未必有,读者眼底未必无。这正是内容丰富、复杂的文学作品题中应有之义。

扯开去,还有三个小话题再啰嗦几句:

(一)既然说作者很认真地描写大醮的仪轨,为什么对“罗天大醮”的使用不准确呢(严格讲,罗天大醮应是一千二百分)?其实很简单,因为道教的仪轨随着有偿服务于民间,等级制度便逐渐被模糊了。笔者曾见某道观,可做任意规格的醮事,只要价钱合适——这一点,想来古今同理。所以,“施耐庵”笔下的某些“不标准”可能就是他那时代生活中“不标准”的反映。

(二)罗天大醮带出的“榜单”,对后世长篇小说颇有影响。《封神演义》有“封神榜”,《红楼梦》有“情榜”、有《十二钗》正副册,《儒林外史》有“幽榜”,等等。

(三)石碣上都是蝌蚪文,众人都不认识,所以何道士说什么就是什么。想来受此启发,金庸的《鹿鼎记》中韦小宝便玩了同样的把戏,和洪教主串演了一如类似的闹剧。

注释:

①由于《水浒传》的时代与作者皆迄无定论,而近年争议尤烈,故这里的“施耐庵”只是小说作者代称,以利行文而已。

②参看拙著《结缘:文学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8页。

③《宋史》列传第221有传,《四库全书》史部有关记载140条。

④明代白话长篇涉及宗教者,往往从佛、道人物的法力高低显示作者的轩轾态度,如《封神演义》神通最高为道教的鸿钧道人,扬道之意甚明;《西游记》、《西洋记》则反之。

⑤《金圣叹全集》之《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812~814页。

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纪传部•传。

⑦《云笈七签》卷一百纪传部•纪。

⑧《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纪传部•传。

⑨杜贵晨:《“九天玄女”与〈水浒传〉》,《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⑩《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杂修摄部。

(11)《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第五十三回回评。

(12)《金圣叹全集》之《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947页。

(13)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第322~326页。

(14)吴真:《罗天大醮与水浒英雄排座次》,《读书》2009年第5期。

(15)《金圣叹全集》之《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本文作者陈洪,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章刊载于《文学与文化》2011年3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水浒》与道教”四题(2)

    文学与文化 陈洪

    2015-12-11 10:35:46

    |
    “《水浒》与道教”四题(2)
    |

    斗法:公孙胜存在的理由

    以道教的身份来直接帮助梁山事业的是公孙胜。而在梁山好汉中,公孙胜与众不同之处也正在于他的道法。

    公孙胜道法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来对付没有法力的凡人,如上梁山前夕打败何涛,他就“祭风”以助火攻;另一种是与同属道教但持邪法者“斗法”,先后有高廉、樊瑞、贺重宝、乔道清、包道乙与郑魔君(这两位是他的徒弟与之斗法,也勉强可算到他的账本上)。

    前一种情况在书中很少出现,出现时也是一笔带过,原因是涉嫌“恃强凌弱”,实在没什么好讲的。后一种情况是作者着意之处——法力相斗,夹杂在朴刀杆棒之中,别有一种热闹。

    两种之间有一个转折,就是前面提到的李逵搬救兵,公孙胜二次出山。前一次出山是加盟“七星聚义”,截取生辰纲。那一次,公孙胜的作为几乎全等于刘唐之类的江湖好汉。他的道法只发挥了一次作用,就是对付捕头何涛。因为对手实在太弱,所以这次发挥也便写得十分草草。等到二次出山,任务很明确,公孙胜面对的是同样道法(也不妨称为“邪术”)高强的高廉。于是,深知底细的师傅罗真人怕他完不成任务,临别时赠言:

    弟子,你往日学的法术,却与高廉的一般。吾今传授与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

    于是把“五雷天罡正法”传授给了公孙胜。公孙胜靠此法术果然战胜了高廉。其后公孙胜碰到的对手都是道教门里的高手,而战胜或是收降他们,他靠的也全是这一“天罡正法”。如收降樊瑞,“宋江立主教公孙胜传授五雷天心正法与樊瑞,樊瑞大喜”。又如田虎帐下的乔道清,道术高强,是公孙胜的劲敌,二人斗法也是全书最热闹的法术描写,很像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的赌斗。结果也是靠五雷法:

    乔道清再要使妖术时,被公孙胜运动五雷正法的神通,头上现出一尊金甲神人,大喝:“乔冽下马受缚!”乔道清口中喃喃呐呐的念咒,并无一毫灵验。公孙胜自己也讲:

    适才见他(乔道清)的法,和小弟比肩相似,小弟却得本师罗真人传授五雷正法,所以破得他的法。

    由此可见,公孙胜的法力中,这个“正法”实在是制胜的法宝。

    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这么重要、关键的“法术”,作品的前后名称却不一致。前面罗真人传法时称为“五雷天罡正法”,后面讲到宋江做主传法时,作者又称为“五雷天心正法”。这是怎么回事情?

    实际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前面的“天罡正法”,在容与堂百回本和袁无涯百二十回本中是一致的,而金圣叹的贯华堂七十回本却变成了“天心正法”。而后面的“天心正法”,三种本子却又一致起来。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我们要说的只是“公孙胜的法力”。这个话题其实挺复杂。

    说它复杂,主要不是指版本文字方面,而是这个话题所指向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殊宗教现象。北宋初,淳化年间,有某饶姓道士自称掘地三尺得到“金版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并自称得到神人讲解而尽得其妙。于是,他就依靠所谓“天心正法”,创立了一个小的派别,自命为“天心初祖”。这个派别并没有形成气候,但他们鼓吹的“天心正法”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苏东坡就有《记天心正法咒》一文。苏子由《龙川志略》中也记述道士蹇某所习“为天心正法”云云。而在南宋人编纂的《夷坚志》中,则有不少行“天心正法”而显效的传说故事。稍后,所谓“天心正法”又增加了内涵。有道士刘某,自称得张姓仙人秘传《天心五雷法》,从而“名著江湖”。这样,就有了“五雷天心正法”的名堂。由于所谓“天心”指的是北斗,而北斗又称为“天罡”,所以在《水浒传》里时而称“五雷天罡正法”,时而称“五雷天心正法”。对此,刘黎明的《宋代民间巫术研究》中有更为具体的材料。(13)

    由于“天心正法”盛行一时,也就招来了一些反击与挑战。此类传说在《夷坚志》中也收录了几段,如某“常持天心法”的道士,无缘无故被杖死在道观中,或为天谴,或为报复;某贵公子“初学天心正法”,遭遇一连串的恐怖事件,“自是不敢轻习行”;又有赵氏父子皆“习行天心法”,其子遇到同行暗中挑衅,“仗剑诵咒,临以正法”,结果铩羽“趋避之”。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公孙胜持“五雷天心正法”与一连串的邪术、妖道“斗法”,正是宋代(特别是南宋)道教内部斗争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情节又影响了后代小说,直到《蜀山剑侠传》之类——当然,这种影响不止于《水浒传》一端。

    结构:罗天大醮的意义

    如前所说,《水浒传》中涉及道教的笔墨,一则是强化“替天行道”的主旨,一则是添了不少趣味和热闹。这既有作者个人对道教的兴趣的缘故,也是当时社会宗教状况的折光。

    就后一方面而言,还有一个话题应该再稍加分说。

    小说中除了道教的神祇、法术之外,还描写到道教的科仪。近年来,研究者已有所关注,甚至给这方面的文字以相当深度的解读,颇有见仁见智之处。(14)

    这一科仪就是道教的“罗天大醮”。

    以百回本、百二十回本而论,“罗天大醮”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全书的开端,因为瘟疫流行,所以宋仁宗派洪太尉去请出张天师,“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这个情节的作用全在于引出“洪太尉误走妖魔”一节,所以对于“罗天大醮”只是虚写一笔,着墨甚少。正如金圣叹所讲:“瘟疫亦楔也,醮事亦楔也,天师亦楔也,太尉亦楔也。既已楔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矣,便随手收拾,不复更用也。”(15)

    第三次更简单,宋江征方腊获胜,“想起诸将劳苦,今日太平,当以超度”,便“做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仅此一句而已。不过奇怪的是,前面的“罗天大醮”都是“三千六百分”,这次却一下子缩减为“三百六十分”。

    只有第二次的罗天大醮,作者用了将近半回书的文字,把仪式前前后后细加描写。先是宋江提议:“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这就把“罗天大醮”的功能全面揭示出来——佑生,荐亡,祈福。

    然后,细细写了做醮的场所与过程:

    向那忠义堂前挂起长幡四首,堂上扎缚三层高台,堂内铺设七宝三清圣象,两班设二十八宿、十二宫辰、一切主醮星官真宰,堂外仍设监坛崔、卢、邓、窦神将。摆列已定,设放醮器齐备,请到道众,连公孙胜共是四十九员。

    当日公孙胜与那四十八员道众,都在忠义堂上做醮,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满散……公孙胜在虚皇坛第一层,众道士在第二层,宋江等众头领在第三层,众小头目并将校都在坛下。

    不仅如此,作者还写了长篇的颂赞:

    香腾瑞霭,花簇锦屏。一千条画烛流光,数百盏银灯散彩……金钟撞处,高功表进奏虚皇;玉佩鸣时,都讲登坛朝玉帝……道士齐宣宝忏,上瑶台酌水献花;真人秘诵灵章,按法剑踏罡步斗……

    这样的文字并不见得有多么高明,但是,一则可以看出作者确实非常认真描写这一重大场面,不带一丝玩笑,不含些微轻忽;二则对场面、过程的刻画完全是写实的态度。令我们惊讶的是,如果对照道教典籍中有关记述,这些刻画基本上是符合的。特别是如果对照前面鲁达五台山受戒的草率描写——与佛门常识殊多不合,作者对道教的偏爱,以及对这次做醮的重视,就更为明显了。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这次罗天大醮的功能或者说效用是什么?作者和读者对效用的看法是否一致?

    上述宋江对这次罗天大醮的看法,基本合乎道教教理,从叙事口吻看也可以认为代表了作者的看法——做此大醮,就是为了沟通天人、仙凡,从而救拔亡友,保佑生者。可是,奇怪的是,读者却不一定这样看。例如李卓吾,他就认为这是宋江和吴用、公孙胜合谋的一个把戏,为的是“以鬼神之事愚弄”众人,一是进一步树立宋江的权威;二是便于内部管理,排定座次,各无争执。而金圣叹更进一步,认为固然是宋江装神弄鬼的把戏,但在作品里的主要功能却是结构上的:既然是梁山“聚义”,就需要有个总结性的大名单,这是全书的“大眼节”。借做醮带出石碣,借石碣提供大名单,这场罗天大醮的任务就完成了,其他的根本不必深究。

    为什么作者抱着十分认真的态度描写的、带着神圣意味的道教内容,在某些读者心中却完全变了味儿呢?这里固然有卓吾、圣叹惯于批判,惯作翻案文章的缘故,但也有作品自身的问题。作者为这场罗天大醮设定的那些“虔诚”的、堂而皇之的目的(荐亡、祈福),实现与否是看不到的;而巩固地位、稳定秩序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这就难怪读者要猜疑一番了。何况,从互文的意义上讲,历史上类似的神道设教、英雄(或曰奸雄)欺人之举数不胜数,也便自然给了这次大醮以“政治权谋”的意义。

    作者心中未必有,读者眼底未必无。这正是内容丰富、复杂的文学作品题中应有之义。

    扯开去,还有三个小话题再啰嗦几句:

    (一)既然说作者很认真地描写大醮的仪轨,为什么对“罗天大醮”的使用不准确呢(严格讲,罗天大醮应是一千二百分)?其实很简单,因为道教的仪轨随着有偿服务于民间,等级制度便逐渐被模糊了。笔者曾见某道观,可做任意规格的醮事,只要价钱合适——这一点,想来古今同理。所以,“施耐庵”笔下的某些“不标准”可能就是他那时代生活中“不标准”的反映。

    (二)罗天大醮带出的“榜单”,对后世长篇小说颇有影响。《封神演义》有“封神榜”,《红楼梦》有“情榜”、有《十二钗》正副册,《儒林外史》有“幽榜”,等等。

    (三)石碣上都是蝌蚪文,众人都不认识,所以何道士说什么就是什么。想来受此启发,金庸的《鹿鼎记》中韦小宝便玩了同样的把戏,和洪教主串演了一如类似的闹剧。

    注释:

    ①由于《水浒传》的时代与作者皆迄无定论,而近年争议尤烈,故这里的“施耐庵”只是小说作者代称,以利行文而已。

    ②参看拙著《结缘:文学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8页。

    ③《宋史》列传第221有传,《四库全书》史部有关记载140条。

    ④明代白话长篇涉及宗教者,往往从佛、道人物的法力高低显示作者的轩轾态度,如《封神演义》神通最高为道教的鸿钧道人,扬道之意甚明;《西游记》、《西洋记》则反之。

    ⑤《金圣叹全集》之《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812~814页。

    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纪传部•传。

    ⑦《云笈七签》卷一百纪传部•纪。

    ⑧《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纪传部•传。

    ⑨杜贵晨:《“九天玄女”与〈水浒传〉》,《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⑩《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杂修摄部。

    (11)《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第五十三回回评。

    (12)《金圣叹全集》之《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947页。

    (13)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第322~326页。

    (14)吴真:《罗天大醮与水浒英雄排座次》,《读书》2009年第5期。

    (15)《金圣叹全集》之《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本文作者陈洪,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章刊载于《文学与文化》2011年3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