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诗文所昭显的道家、道教心迹

北京大学学报 李生龙

2015-12-11 21:36:51

对王船山的道家、道教思想,已有吴立民、徐荪铭合著的《船山佛道思想研究》及诸多同行论文予以评析,本文不拟重复,只从最能昭显其心灵情感轨迹的诗文当中加以钩稽、寻绎,以揭示道家、道教对船山心灵的深层影响,这样或有助于对船山为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一、道家"以几远害"理念对船山早年选择隐逸的影响

船山《读通鉴论》云:"知天者,知天之几也。......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①所谓"几",《易传·系辞下》称"几者动之微",指事物变化之初所呈现的隐微状态。能看到变化中的隐微状态,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乃是为人机警之表现。道家最重明哲,长于远害,见时局不利就往往及时全身而退,不愿作无谓之牺牲。船山说"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深得道家壶奥。

据王之春《王夫之年谱》和船山诗题纪年,船山《五十自定稿》中的《初入府江》和《乐府·长歌行》均作于顺治六年、明桂王永历三年(1649),其时船山才三十一岁。②细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了解道家的"以几远害"理念对船山早年选择从纷乱中隐退有明显的影响。

《初入府江》的"府江",据《永历实录》"永历元年正月癸卯朔,上(永历帝)至梧州,遂自府江幸桂林",可知是指从梧州府经平乐府到达桂林府的桂江,与桂江相接至肇庆的江段称为西江。所谓"初入府江",即船山离开肇庆沿西江到达梧州,再由梧州入桂江北往桂林。头年,即1648年,十月,船山与管嗣裘在家乡衡阳举兵,兵败后远走永历帝之行在肇庆。1649年年初,船山离开广东肇庆经梧州、平乐到达桂林,《初入府江》当即作于此时。诗云:

粤草易春深,驶流知潮远。樵火垂野云,滩花媚绝巘。林于(当作於)委岸阴,木绵俯萝偃。江介爱栖回,芳菲惜迟晚。昔来取慰庄,吾穷良悼阮。生事有幽栖,天游恣冥返。③

诗的开头叙乘舟离粤情景,尽管时逢春深,沿途风物可爱,然而时局动荡,国势日危,还是令他内心隐约产生了芳菲惜迟、江介隐沦之意。接着说自己昔日曾屡借《庄子》自慰,而今却有阮籍穷途之哭。于是暗下决心,从此幽栖林泉。末句"天游"语出《庄子·外物》:"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意思是说:人胸中有空旷之地,则心有逍遥之游;心中无空虚之地,则内心郁闷愤激,好比房子没有空隙之地,则婆媳争吵不休一般;内心不能作逍遥之游,则五官与心交相争攘④,不得安宁。从此诗可知船山才到永历帝那里便萌生了一种退隐自全、借《庄子》以自谋精神出路的想法。

同年所作乐府《长歌行》云:

榑桑无落景,瑶水无逝波。千岁有问津,微生遂经过。偶零玉露浆,聊弄素女蛾。不知人间秋,落叶纷已多。进酒白玉觞,侑之《缓声歌》。长旦无凝云,毕景皆赪霞。俯睨星火流,停欢待伊何!

以诗中"不知人间秋"推之,此诗当作于这年秋天。这年三月,清兵攻克衡州;夏季,船山自桂林返回南岳故里,因衡州纷乱,奉母命逃离衡州,再度前往肇庆。这年秋天到达德庆州,与邹统鲁、管嗣裘在船上谒见当时的抗清名将堵允锡。时桂林留守大学士瞿式耒请求为船山等举行阁试,船山以终丧(其父朝聘卒于永历元年十一月,此时丧期未满)辞。

此诗乃游仙诗。前两句写仙界之宁静。"微生"指自己。"偶零"以下写想象之神仙生活。"侑之"句提到的《缓声歌》,当即《缓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缓歌》已佚,从刘勰将其与《仙诗》并列,可能与神仙有关。船山此处用指仙歌。盖船山权衡当时形势,已厌倦永历朝内部争权,知道天意难违,且恨人生短暂生命脆弱,故而萌生对道教仙界的向往,要借仙界的永恒来表达对人间秋风落叶、人生转瞬即逝的怅恨与超越。

通过这两首诗的细读,我们可以看到,船山虽是民族主义者,积极抗清,实际上对抗清前途并不抱希望,受道家、道教"以几远害"思想影响,他很早就已产生厌倦纷争之心与退避山林之志了。

船山是位儒士,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对他影响也是很深的,这是他之所以仍于次年接受永历朝行人司行人职位的原因。据王敔《行述》,船山受任前慨叹说:"此非严光、魏野时也,违母远出,以君为命,死生以尔!"就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表露。然而永历帝昏庸无术,朝廷党争日炽,内讧日烈,船山在内讧中为了挽救金堡诸人几乎被王化澄等所害,幸赖高必正极力营救,才免于一死,永历帝同意他休假,实则罢免了他的职务。顺治九年(1652),他与兄长介之避居耶姜山(大云山),其时反清名将李定国反攻到衡阳,派人来劝他出山,他再也不肯。他在这年所作的《章灵赋》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赋注中说:"时上受孙可望之迎,实为所挟,既拂君臣之大义,首辅山阴严公(起恒),以正色立廷,不行可望之王封,为可望贼杀。君见挟,相受害,此岂可托足者哉!是以屏迹居幽,遁于蒸水之原。而可望别部大帅李定国,出粤楚,屡有克捷,兵威震耳。当斯时也,欲留则不得干净之土以藏身,欲往则不忍就窃柄之魁以受命,进退萦回,谁为吾所当崇事者哉?既素秉清虚之志,以内决于心,固非悠悠纷纷者能知余之所好也。"所谓"素秉清虚之志",实际上就说自己早就抱道家"以几远害"之人生策略。赋末乱曰有"督非我经,雌不堪兮"句,船山自注云:"《庄子》:缘督以为经。督如人身之督脉,居中而行于虚。善不近名,恶不近刑,不凝滞而与物推移,所谓缘督也。""与物推移而知雄守雌,以苟全其身而得利涉,既非所能为,则将退伏幽栖,俟曙而鸣。"⑤尽管船山自称退隐山林为了"俟曙而鸣",体现着某种希冀,然而曙光在哪,何时能鸣,他心中是迷茫无底的。这时对他真正起作用的是他所秉持的道家退隐自全理念,正是这一理念促使他下决心再也不追随永历小朝廷而选择退伏。

道家的幽栖理念同儒家的忠君思想常常发生抵触。如果继续跟随永历帝与之偕亡以尽名节,当然符合儒家的忠臣标准;在鲁阳挥戈、天意难违的背景下,以道家的"以几远害"理念来保持自身人品之高洁,不见得就不可取。与船山形成参照的是管嗣裘。船山康熙二十年(1681)所作《分体诗·广哀诗》中有《管中翰嗣裘》一首,其中说:"临歧一执手,毕命成参差。君速沅芷驾,白日照幽思。秘计誓齑粉,吾君在忧危。子行固捐脰,吾聊忍攒眉。事左果致命,天坏难独支。"管嗣裘乃船山至交,曾同船山一起在衡阳抗清,后又投奔永历帝当了中书舍人。从此诗看,船山曾与管嗣裘共誓即使化为齑粉也要解君忧危。后来管嗣裘确实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可算是"坚定"的忠臣,桂林失陷后他逃到灵川山中,李定国收复桂林后他受招追随永历帝,最终因同李定国发生分歧被害。此诗题下有注云:"说李定国迎跸拒孙可望不果,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遇害于永安州。"船山《永历实录》说嗣裘"不知所终",大概是讳言其事。船山讲嗣裘"捐脰",结果"致命"(断送了生命),而自己却"攒眉",实是因为"天坏独难支"之故。船山最终选择道家式的全身远害,说明他同管嗣裘这种知进而不知退的儒士是大不相同的。

二、庄子的任物自然、放达不羁是船山隐逸后洒落不拘、桀骜不驯的重要思想根源

道家特别是庄子讲究任物自然,对人生之种种困苦采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态度,以求得心灵的平和与恬适,船山也是如此。与一般受庄子影响的人不同的是,船山还常以庄子式的放达来表现自己不受清廷笼络、桀骜不驯的倔强性格。

船山决意不再追随永历帝以后,不肯改事新朝,而出世又非本心,因而内心十分焦灼。这时他只有靠道家的"任物自然"等理念来排解、消弭内心的痛苦,以获得片刻的愉悦与安宁。《小霁过枫木岭,至白云庵雨作,观刘子参新亭纹石,留五宿,刘云亭下石门石座似端州醉石,遂有次作》⑥其二就表现了这种心态:

三岁度岭行,薄言观世枢。壮心销流丸,林泉聊据梧。归心存醉石,取似在枌榆。江湖忧已亟,神尻梦可趋。漆吏称昔至,周臣怀旧都。流止互相笑,外身理不殊。委形凭大化,中素故不渝。兴感既有合,触遇孰为拘。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诗题中的刘子参,名惟赞,祁阳人,崇祯乙卯举人。张献忠陷湖南,率乡勇扼险自固。明亡后隐于祁、邵之交,筑白云庵以居。船山与之交厚,故过而留宿五晚。此诗意为:近三年我度过湘粤分界岭追随永历,观察世事机枢。可壮心为流言所销蚀,只好归隐林泉,据梧而鸣。我心尚存留于端州醉石(指肇州,为永历帝之行在)之中,所取的是它跟家乡相似。江湖之忧患已急,以尻为轮、以神为马的事情只能在梦中才可趋求。庄子说人不可能没有成心,孔子怀念父母之邦,最终还是离开了鲁国。庄、孔两家或主流动或主静止,互相讪笑,其实置身物外之理却并无差异。只要将形体托付与大自然任其变化,内心的纯素本来就不会改变。既然庄、孔的兴感有相合之处,又怎能说两人的触物、遇物之情谁比谁拘束呢。沧海黄尘变化无定,我还是姑且看重这芳兰之躯吧。

此诗用典较多,比较难懂,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流丸"语出《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这里应是指永历朝中王化澄等人的造谣毁谤。"据梧"语出《庄子·齐物论》"惠子之据梧也",指弹琴自娱。"神尻"语出《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意为因任自然,任其变化。"昔至"语出《庄子·齐物论》:"未有成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意为是非皆出于成心,没有成心却有是非,那就像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已到达,是不可能的事。"周臣",据《孟子·万章上》,孔子曾为陈侯周之臣,因此"周臣"指孔子。"怀旧邦"典出《孟子·万章下》,说孔子离开父母之邦,迟迟乎其行。这里是说孔子虽怀念故国,却仍然要周游四方。庄子不执著于是非,孔子不忘天下,都属"外身",故船山说他们"理不殊"。从诗的最后两句看,船山似乎已对世事的变幻无常充满厌倦,因而以"聊崇芳兰躯",即道家之贵生理念,作为自己的人生取向。

隐居越久,船山内心的矛盾越深,庄子也因此而更加显示出消解内心困苦的功用。这从他康熙五年(1665)46岁时所作《秋阴》可见一斑:

徂夏气未澄,涤暑期久误。西爽歘浮云,落晖难再驻。轻霄泊霏微,星影见回互。疏雨润晨光,余霭亘日暮。冷吹不更惜,昭融逝何遽!惊兹四序改,迁此百年遇。天物无宿留,吾生阅已屡。藏舟壑谁在?流丸迹匪故。大力非我知,瓯臾亦何措!但此欣萧清,迟回惬幽素。

前十句写景,一览便知;后十句抒发人生感慨,却不太好懂,故略加诠释:自然界之万物一宿都不停留,我已屡阅沧桑,又岂能不懂得这一道理。大自然令一切都无处可藏,流言蜚语也会时时变幻花样。自然的伟力非我所知,把流水中的弹丸阻止在低洼之处又有何必要。想到这一点我面对这萧瑟清旷的秋景也会感到欣悦,徘徊于这幽静的秋阴之中也会十分惬意。"藏舟"典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船山《庄子解》解释为:"大化之推移,天运于上,地游于下。山之在泽,舟之在壑,俄顷已离其故处而人不知。"⑦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船山仍不断受到流言蜚语攻击,而道家的旷达人生态度则是他抵御伤害的思想武器。

老庄同属道家,但船山对他们的态度有所不同。他在《庄子解》中说老子的"知雄守雌"易开启申、韩"险侧之机"⑧,而在《庄子通·序》中则说庄子"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⑨。从为人处世角度说,大抵老子尚存执著,故未忘救世;庄子随遇而安,故能内守天和。康熙九年(1670),他五十二岁时所定《庚戌稿》中之《拟阮步兵叙怀(八十二首)》其三十六就是讲老庄这分野:

柱下贱礼制,支流为《南华》。餔糟以自全,抇泥羞清波。马牛任所呼,食豕忘矜夸。取适无拣择,俄顷乘天和。章甫非适越,裸国随经过。深旨通卮言,匠意自清遐。岂为浮沈子?导迷入流沙。

老子曾为柱下史,《老子》第38章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船山说"柱下贱礼制"。庄子为老子流裔,故云"支流为《南华》"。"餔糟"二句出自《楚辞·渔父》。渔父乃隐者之流,情愿餔糟自全、与世同其波流。"马牛"以下十句均出《庄子》。"马牛"出《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是说上古时代人们真朴安闲,保存着自己的真性。"食豕忘矜夸"出自《庄子·应帝王》:"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是说列子在其师壶子那里受到教育后,回去后便有了万物一齐之心,放弃矜夸之心给妻子做饭,喂猪如同喂人。"取适"二句是说列子于物取其自适,不加拣择,内心和悦自然。"天和"出《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谓人能做到与天地自然合一,便能内心和乐。"章甫"两句出《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船山这里是说,庄子以适性自然为本,即使经过越国这种赤身裸体的国度,也能随意自适,不会感到不自然。"深旨"两句概括《庄子》一书的特点。"卮言"出《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船山《庄子解》申说为:"尊则有酒,卮未有也。酌于尊而旋饮之,相禅者故可以日出而不穷,本无而可有者也。"⑩意为庄子用"卮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就像把酒从酒尊中倒入空酒杯一样,源源不断、相续相生,巧妙的匠心中蕴含着深远的意旨。

末两句回到老子,认为老子是沉浮不定之人,为了把人们从迷惑中引导出来,竟然远赴流沙去教诲胡人。按:老子远赴流沙之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无记载,西晋时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才说老子远赴西域化胡。船山用这个传说批评老子,说老子守不住自己的内心,所以忘不了教化他人,缺乏自然平等之心。为什么船山要批评老子的化胡之举呢?如果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看,可以找到某种解释:其时康熙已亲政三年,天下初定,一些前明遗老见反清复明无济于事,便转而借化胡(清人为满族,可统称之为胡,化胡即用中原文化去开化或同化满族人)为名投靠清朝,船山有可能是在借批评老子婉转地批评这类人。

船山晚年总是从庄子中寻找精神支柱,以达成内心的宽裕与平和。如《七十自定稿》中《南天窝授竹影题用徐天池香烟韵七首》云:

色借明缘还似幻,白生虚室不曾遮。老夫偶梦看成蝶,诸子忘弓莫问蛇。月满桂难亏玉魄,雷惊春已长花芽。何须玉版参离合,丈室天空散碧霞。

作者自注:"时为先开订《相宗》,并与诸子论《庄》。"先开为南岳僧人,《络索》即船山所作《相宗络索》。此诗论《庄》略有点佛家气味,大概是因为刚从佛学中出来之故。

首联上句"色借明缘还似幻":佛家之所谓"色",指一切可以感知之形质。僧肇《肇论·不真空论第二》:"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11)是说万物不可谓无,因为如果说它们无,它们应是湛然不动的,可是从缘起而言,万物却是变动不居的,故不能称之为无。船山此处意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之形质似有似无,虚幻难定。下句"白生虚室"典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喻心。船山《庄子解》:"虚室之白,己养其和而物不得戾。"(12)"不曾遮"乃"己养其和而物不得戾"(内心养其平和而外物不能干扰)的另一种法。此联是说万物皆在虚无与实有之间,重要的是要静养心神,不使心灵为外物所遮蔽。颈联上句典出《庄子·齐物论》(庄生梦蝶),下句典出《晋书·乐广传》(杯弓蛇影),是对诸生说:天下事势已定,老夫我已看出了人生如庄生梦蝶,你等也不必再担惊受怕、焦虑不安了。颔联后句化用欧阳修《戏答元珍》"冻雷惊笋欲抽芽"。两句意为月亮虽有圆缺,然而并不因圆缺而有所损益;惊雷一起,万物开花萌芽,春天照样到来。意为人生虽变幻无定,万物却亘古常新。尾联,古人把文字刻于玉片之上,称玉版,后泛指典籍;丈室本佛语,后泛指斗室。这两句是说,诸君学习《庄子》,何必到书中去参悟人生与大道之离合,只要在这斗室之中体悟大道,就能看到满天彩霞。意为学《庄子》不在于执著典籍文字,而当开拓心灵,得其精神旨趣,达成内心圆融。这是船山学庄既久的会心之言。

船山越到晚年,越像庄子那样洒落不羁、冷嘲热讽,[玉连环]词二首可见其情。此词题下自注:"述蒙庄大旨,答问者。"其一云:

生缘何在?被无情造化,推移万态。纵尽力难与分疏,更有何闲心,为之偢倸。百计思量,且交付天风吹籁。到鸿沟割后,楚汉局终,谁为疆界?长空一丝烟霭,任翩翩蜨翅,泠泠花外。笑万岁顷刻成虚,将鸠鸴鲲鹏,随机支配。回首江南,看烂漫春光如海。向人间,到处逍遥,沧桑不改。

上片说:我尘世的缘分在哪里?为什么总是被无情的造化捉弄,使有生之年坎坷多舛,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纵然竭尽全力,也难以一一诉说,于今哪里还有闲心,对这些加以理睬。想来想去,姑且把一切付诸自然之风吹出的天籁之音吧。当年楚汉相争,到鸿沟划界之后,项羽就大势已去,何况如今楚汉相争的大局已经终了,还有什么此疆彼界可以纷争的呢?这显然表露的是康熙时代天下大定,抗清志士难以东山再起,已经彻底绝望的沉痛心情。

下片说:如今我只能仰望长空,任丝丝烟霭飘然而去;闲看花丛,任蚊蜨细翅在花外轻轻飞翔。可笑天地无情,顷刻间将千秋万岁化作空虚,随时随刻将大鹏、鸴鸠玩于股掌。一切虽成过往,然而回首江南,却只见一片春光烂漫,春意如海。如今我向人间望去,到处都可逍遥,尽管经历过沧桑岁月,一切似乎又未曾改变什么。这显然是说既然无力回天,就当自求超越,含笑面对人生。"回首江南,看烂漫春光如海"几句,是对《庄子·德充符》"与物为春"哲理的形象诠释。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王船山诗文所昭显的道家、道教心迹

    北京大学学报 李生龙

    2015-12-11 21:36:51

    |
    王船山诗文所昭显的道家、道教心迹
    |

    对王船山的道家、道教思想,已有吴立民、徐荪铭合著的《船山佛道思想研究》及诸多同行论文予以评析,本文不拟重复,只从最能昭显其心灵情感轨迹的诗文当中加以钩稽、寻绎,以揭示道家、道教对船山心灵的深层影响,这样或有助于对船山为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一、道家"以几远害"理念对船山早年选择隐逸的影响

    船山《读通鉴论》云:"知天者,知天之几也。......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①所谓"几",《易传·系辞下》称"几者动之微",指事物变化之初所呈现的隐微状态。能看到变化中的隐微状态,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乃是为人机警之表现。道家最重明哲,长于远害,见时局不利就往往及时全身而退,不愿作无谓之牺牲。船山说"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深得道家壶奥。

    据王之春《王夫之年谱》和船山诗题纪年,船山《五十自定稿》中的《初入府江》和《乐府·长歌行》均作于顺治六年、明桂王永历三年(1649),其时船山才三十一岁。②细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了解道家的"以几远害"理念对船山早年选择从纷乱中隐退有明显的影响。

    《初入府江》的"府江",据《永历实录》"永历元年正月癸卯朔,上(永历帝)至梧州,遂自府江幸桂林",可知是指从梧州府经平乐府到达桂林府的桂江,与桂江相接至肇庆的江段称为西江。所谓"初入府江",即船山离开肇庆沿西江到达梧州,再由梧州入桂江北往桂林。头年,即1648年,十月,船山与管嗣裘在家乡衡阳举兵,兵败后远走永历帝之行在肇庆。1649年年初,船山离开广东肇庆经梧州、平乐到达桂林,《初入府江》当即作于此时。诗云:

    粤草易春深,驶流知潮远。樵火垂野云,滩花媚绝巘。林于(当作於)委岸阴,木绵俯萝偃。江介爱栖回,芳菲惜迟晚。昔来取慰庄,吾穷良悼阮。生事有幽栖,天游恣冥返。③

    诗的开头叙乘舟离粤情景,尽管时逢春深,沿途风物可爱,然而时局动荡,国势日危,还是令他内心隐约产生了芳菲惜迟、江介隐沦之意。接着说自己昔日曾屡借《庄子》自慰,而今却有阮籍穷途之哭。于是暗下决心,从此幽栖林泉。末句"天游"语出《庄子·外物》:"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意思是说:人胸中有空旷之地,则心有逍遥之游;心中无空虚之地,则内心郁闷愤激,好比房子没有空隙之地,则婆媳争吵不休一般;内心不能作逍遥之游,则五官与心交相争攘④,不得安宁。从此诗可知船山才到永历帝那里便萌生了一种退隐自全、借《庄子》以自谋精神出路的想法。

    同年所作乐府《长歌行》云:

    榑桑无落景,瑶水无逝波。千岁有问津,微生遂经过。偶零玉露浆,聊弄素女蛾。不知人间秋,落叶纷已多。进酒白玉觞,侑之《缓声歌》。长旦无凝云,毕景皆赪霞。俯睨星火流,停欢待伊何!

    以诗中"不知人间秋"推之,此诗当作于这年秋天。这年三月,清兵攻克衡州;夏季,船山自桂林返回南岳故里,因衡州纷乱,奉母命逃离衡州,再度前往肇庆。这年秋天到达德庆州,与邹统鲁、管嗣裘在船上谒见当时的抗清名将堵允锡。时桂林留守大学士瞿式耒请求为船山等举行阁试,船山以终丧(其父朝聘卒于永历元年十一月,此时丧期未满)辞。

    此诗乃游仙诗。前两句写仙界之宁静。"微生"指自己。"偶零"以下写想象之神仙生活。"侑之"句提到的《缓声歌》,当即《缓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缓歌》已佚,从刘勰将其与《仙诗》并列,可能与神仙有关。船山此处用指仙歌。盖船山权衡当时形势,已厌倦永历朝内部争权,知道天意难违,且恨人生短暂生命脆弱,故而萌生对道教仙界的向往,要借仙界的永恒来表达对人间秋风落叶、人生转瞬即逝的怅恨与超越。

    通过这两首诗的细读,我们可以看到,船山虽是民族主义者,积极抗清,实际上对抗清前途并不抱希望,受道家、道教"以几远害"思想影响,他很早就已产生厌倦纷争之心与退避山林之志了。

    船山是位儒士,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对他影响也是很深的,这是他之所以仍于次年接受永历朝行人司行人职位的原因。据王敔《行述》,船山受任前慨叹说:"此非严光、魏野时也,违母远出,以君为命,死生以尔!"就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表露。然而永历帝昏庸无术,朝廷党争日炽,内讧日烈,船山在内讧中为了挽救金堡诸人几乎被王化澄等所害,幸赖高必正极力营救,才免于一死,永历帝同意他休假,实则罢免了他的职务。顺治九年(1652),他与兄长介之避居耶姜山(大云山),其时反清名将李定国反攻到衡阳,派人来劝他出山,他再也不肯。他在这年所作的《章灵赋》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赋注中说:"时上受孙可望之迎,实为所挟,既拂君臣之大义,首辅山阴严公(起恒),以正色立廷,不行可望之王封,为可望贼杀。君见挟,相受害,此岂可托足者哉!是以屏迹居幽,遁于蒸水之原。而可望别部大帅李定国,出粤楚,屡有克捷,兵威震耳。当斯时也,欲留则不得干净之土以藏身,欲往则不忍就窃柄之魁以受命,进退萦回,谁为吾所当崇事者哉?既素秉清虚之志,以内决于心,固非悠悠纷纷者能知余之所好也。"所谓"素秉清虚之志",实际上就说自己早就抱道家"以几远害"之人生策略。赋末乱曰有"督非我经,雌不堪兮"句,船山自注云:"《庄子》:缘督以为经。督如人身之督脉,居中而行于虚。善不近名,恶不近刑,不凝滞而与物推移,所谓缘督也。""与物推移而知雄守雌,以苟全其身而得利涉,既非所能为,则将退伏幽栖,俟曙而鸣。"⑤尽管船山自称退隐山林为了"俟曙而鸣",体现着某种希冀,然而曙光在哪,何时能鸣,他心中是迷茫无底的。这时对他真正起作用的是他所秉持的道家退隐自全理念,正是这一理念促使他下决心再也不追随永历小朝廷而选择退伏。

    道家的幽栖理念同儒家的忠君思想常常发生抵触。如果继续跟随永历帝与之偕亡以尽名节,当然符合儒家的忠臣标准;在鲁阳挥戈、天意难违的背景下,以道家的"以几远害"理念来保持自身人品之高洁,不见得就不可取。与船山形成参照的是管嗣裘。船山康熙二十年(1681)所作《分体诗·广哀诗》中有《管中翰嗣裘》一首,其中说:"临歧一执手,毕命成参差。君速沅芷驾,白日照幽思。秘计誓齑粉,吾君在忧危。子行固捐脰,吾聊忍攒眉。事左果致命,天坏难独支。"管嗣裘乃船山至交,曾同船山一起在衡阳抗清,后又投奔永历帝当了中书舍人。从此诗看,船山曾与管嗣裘共誓即使化为齑粉也要解君忧危。后来管嗣裘确实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可算是"坚定"的忠臣,桂林失陷后他逃到灵川山中,李定国收复桂林后他受招追随永历帝,最终因同李定国发生分歧被害。此诗题下有注云:"说李定国迎跸拒孙可望不果,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遇害于永安州。"船山《永历实录》说嗣裘"不知所终",大概是讳言其事。船山讲嗣裘"捐脰",结果"致命"(断送了生命),而自己却"攒眉",实是因为"天坏独难支"之故。船山最终选择道家式的全身远害,说明他同管嗣裘这种知进而不知退的儒士是大不相同的。

    二、庄子的任物自然、放达不羁是船山隐逸后洒落不拘、桀骜不驯的重要思想根源

    道家特别是庄子讲究任物自然,对人生之种种困苦采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态度,以求得心灵的平和与恬适,船山也是如此。与一般受庄子影响的人不同的是,船山还常以庄子式的放达来表现自己不受清廷笼络、桀骜不驯的倔强性格。

    船山决意不再追随永历帝以后,不肯改事新朝,而出世又非本心,因而内心十分焦灼。这时他只有靠道家的"任物自然"等理念来排解、消弭内心的痛苦,以获得片刻的愉悦与安宁。《小霁过枫木岭,至白云庵雨作,观刘子参新亭纹石,留五宿,刘云亭下石门石座似端州醉石,遂有次作》⑥其二就表现了这种心态:

    三岁度岭行,薄言观世枢。壮心销流丸,林泉聊据梧。归心存醉石,取似在枌榆。江湖忧已亟,神尻梦可趋。漆吏称昔至,周臣怀旧都。流止互相笑,外身理不殊。委形凭大化,中素故不渝。兴感既有合,触遇孰为拘。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诗题中的刘子参,名惟赞,祁阳人,崇祯乙卯举人。张献忠陷湖南,率乡勇扼险自固。明亡后隐于祁、邵之交,筑白云庵以居。船山与之交厚,故过而留宿五晚。此诗意为:近三年我度过湘粤分界岭追随永历,观察世事机枢。可壮心为流言所销蚀,只好归隐林泉,据梧而鸣。我心尚存留于端州醉石(指肇州,为永历帝之行在)之中,所取的是它跟家乡相似。江湖之忧患已急,以尻为轮、以神为马的事情只能在梦中才可趋求。庄子说人不可能没有成心,孔子怀念父母之邦,最终还是离开了鲁国。庄、孔两家或主流动或主静止,互相讪笑,其实置身物外之理却并无差异。只要将形体托付与大自然任其变化,内心的纯素本来就不会改变。既然庄、孔的兴感有相合之处,又怎能说两人的触物、遇物之情谁比谁拘束呢。沧海黄尘变化无定,我还是姑且看重这芳兰之躯吧。

    此诗用典较多,比较难懂,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流丸"语出《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这里应是指永历朝中王化澄等人的造谣毁谤。"据梧"语出《庄子·齐物论》"惠子之据梧也",指弹琴自娱。"神尻"语出《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意为因任自然,任其变化。"昔至"语出《庄子·齐物论》:"未有成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意为是非皆出于成心,没有成心却有是非,那就像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已到达,是不可能的事。"周臣",据《孟子·万章上》,孔子曾为陈侯周之臣,因此"周臣"指孔子。"怀旧邦"典出《孟子·万章下》,说孔子离开父母之邦,迟迟乎其行。这里是说孔子虽怀念故国,却仍然要周游四方。庄子不执著于是非,孔子不忘天下,都属"外身",故船山说他们"理不殊"。从诗的最后两句看,船山似乎已对世事的变幻无常充满厌倦,因而以"聊崇芳兰躯",即道家之贵生理念,作为自己的人生取向。

    隐居越久,船山内心的矛盾越深,庄子也因此而更加显示出消解内心困苦的功用。这从他康熙五年(1665)46岁时所作《秋阴》可见一斑:

    徂夏气未澄,涤暑期久误。西爽歘浮云,落晖难再驻。轻霄泊霏微,星影见回互。疏雨润晨光,余霭亘日暮。冷吹不更惜,昭融逝何遽!惊兹四序改,迁此百年遇。天物无宿留,吾生阅已屡。藏舟壑谁在?流丸迹匪故。大力非我知,瓯臾亦何措!但此欣萧清,迟回惬幽素。

    前十句写景,一览便知;后十句抒发人生感慨,却不太好懂,故略加诠释:自然界之万物一宿都不停留,我已屡阅沧桑,又岂能不懂得这一道理。大自然令一切都无处可藏,流言蜚语也会时时变幻花样。自然的伟力非我所知,把流水中的弹丸阻止在低洼之处又有何必要。想到这一点我面对这萧瑟清旷的秋景也会感到欣悦,徘徊于这幽静的秋阴之中也会十分惬意。"藏舟"典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船山《庄子解》解释为:"大化之推移,天运于上,地游于下。山之在泽,舟之在壑,俄顷已离其故处而人不知。"⑦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船山仍不断受到流言蜚语攻击,而道家的旷达人生态度则是他抵御伤害的思想武器。

    老庄同属道家,但船山对他们的态度有所不同。他在《庄子解》中说老子的"知雄守雌"易开启申、韩"险侧之机"⑧,而在《庄子通·序》中则说庄子"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⑨。从为人处世角度说,大抵老子尚存执著,故未忘救世;庄子随遇而安,故能内守天和。康熙九年(1670),他五十二岁时所定《庚戌稿》中之《拟阮步兵叙怀(八十二首)》其三十六就是讲老庄这分野:

    柱下贱礼制,支流为《南华》。餔糟以自全,抇泥羞清波。马牛任所呼,食豕忘矜夸。取适无拣择,俄顷乘天和。章甫非适越,裸国随经过。深旨通卮言,匠意自清遐。岂为浮沈子?导迷入流沙。

    老子曾为柱下史,《老子》第38章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船山说"柱下贱礼制"。庄子为老子流裔,故云"支流为《南华》"。"餔糟"二句出自《楚辞·渔父》。渔父乃隐者之流,情愿餔糟自全、与世同其波流。"马牛"以下十句均出《庄子》。"马牛"出《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是说上古时代人们真朴安闲,保存着自己的真性。"食豕忘矜夸"出自《庄子·应帝王》:"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是说列子在其师壶子那里受到教育后,回去后便有了万物一齐之心,放弃矜夸之心给妻子做饭,喂猪如同喂人。"取适"二句是说列子于物取其自适,不加拣择,内心和悦自然。"天和"出《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谓人能做到与天地自然合一,便能内心和乐。"章甫"两句出《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船山这里是说,庄子以适性自然为本,即使经过越国这种赤身裸体的国度,也能随意自适,不会感到不自然。"深旨"两句概括《庄子》一书的特点。"卮言"出《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船山《庄子解》申说为:"尊则有酒,卮未有也。酌于尊而旋饮之,相禅者故可以日出而不穷,本无而可有者也。"⑩意为庄子用"卮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就像把酒从酒尊中倒入空酒杯一样,源源不断、相续相生,巧妙的匠心中蕴含着深远的意旨。

    末两句回到老子,认为老子是沉浮不定之人,为了把人们从迷惑中引导出来,竟然远赴流沙去教诲胡人。按:老子远赴流沙之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无记载,西晋时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才说老子远赴西域化胡。船山用这个传说批评老子,说老子守不住自己的内心,所以忘不了教化他人,缺乏自然平等之心。为什么船山要批评老子的化胡之举呢?如果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看,可以找到某种解释:其时康熙已亲政三年,天下初定,一些前明遗老见反清复明无济于事,便转而借化胡(清人为满族,可统称之为胡,化胡即用中原文化去开化或同化满族人)为名投靠清朝,船山有可能是在借批评老子婉转地批评这类人。

    船山晚年总是从庄子中寻找精神支柱,以达成内心的宽裕与平和。如《七十自定稿》中《南天窝授竹影题用徐天池香烟韵七首》云:

    色借明缘还似幻,白生虚室不曾遮。老夫偶梦看成蝶,诸子忘弓莫问蛇。月满桂难亏玉魄,雷惊春已长花芽。何须玉版参离合,丈室天空散碧霞。

    作者自注:"时为先开订《相宗》,并与诸子论《庄》。"先开为南岳僧人,《络索》即船山所作《相宗络索》。此诗论《庄》略有点佛家气味,大概是因为刚从佛学中出来之故。

    首联上句"色借明缘还似幻":佛家之所谓"色",指一切可以感知之形质。僧肇《肇论·不真空论第二》:"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11)是说万物不可谓无,因为如果说它们无,它们应是湛然不动的,可是从缘起而言,万物却是变动不居的,故不能称之为无。船山此处意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之形质似有似无,虚幻难定。下句"白生虚室"典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喻心。船山《庄子解》:"虚室之白,己养其和而物不得戾。"(12)"不曾遮"乃"己养其和而物不得戾"(内心养其平和而外物不能干扰)的另一种法。此联是说万物皆在虚无与实有之间,重要的是要静养心神,不使心灵为外物所遮蔽。颈联上句典出《庄子·齐物论》(庄生梦蝶),下句典出《晋书·乐广传》(杯弓蛇影),是对诸生说:天下事势已定,老夫我已看出了人生如庄生梦蝶,你等也不必再担惊受怕、焦虑不安了。颔联后句化用欧阳修《戏答元珍》"冻雷惊笋欲抽芽"。两句意为月亮虽有圆缺,然而并不因圆缺而有所损益;惊雷一起,万物开花萌芽,春天照样到来。意为人生虽变幻无定,万物却亘古常新。尾联,古人把文字刻于玉片之上,称玉版,后泛指典籍;丈室本佛语,后泛指斗室。这两句是说,诸君学习《庄子》,何必到书中去参悟人生与大道之离合,只要在这斗室之中体悟大道,就能看到满天彩霞。意为学《庄子》不在于执著典籍文字,而当开拓心灵,得其精神旨趣,达成内心圆融。这是船山学庄既久的会心之言。

    船山越到晚年,越像庄子那样洒落不羁、冷嘲热讽,[玉连环]词二首可见其情。此词题下自注:"述蒙庄大旨,答问者。"其一云:

    生缘何在?被无情造化,推移万态。纵尽力难与分疏,更有何闲心,为之偢倸。百计思量,且交付天风吹籁。到鸿沟割后,楚汉局终,谁为疆界?长空一丝烟霭,任翩翩蜨翅,泠泠花外。笑万岁顷刻成虚,将鸠鸴鲲鹏,随机支配。回首江南,看烂漫春光如海。向人间,到处逍遥,沧桑不改。

    上片说:我尘世的缘分在哪里?为什么总是被无情的造化捉弄,使有生之年坎坷多舛,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纵然竭尽全力,也难以一一诉说,于今哪里还有闲心,对这些加以理睬。想来想去,姑且把一切付诸自然之风吹出的天籁之音吧。当年楚汉相争,到鸿沟划界之后,项羽就大势已去,何况如今楚汉相争的大局已经终了,还有什么此疆彼界可以纷争的呢?这显然表露的是康熙时代天下大定,抗清志士难以东山再起,已经彻底绝望的沉痛心情。

    下片说:如今我只能仰望长空,任丝丝烟霭飘然而去;闲看花丛,任蚊蜨细翅在花外轻轻飞翔。可笑天地无情,顷刻间将千秋万岁化作空虚,随时随刻将大鹏、鸴鸠玩于股掌。一切虽成过往,然而回首江南,却只见一片春光烂漫,春意如海。如今我向人间望去,到处都可逍遥,尽管经历过沧桑岁月,一切似乎又未曾改变什么。这显然是说既然无力回天,就当自求超越,含笑面对人生。"回首江南,看烂漫春光如海"几句,是对《庄子·德充符》"与物为春"哲理的形象诠释。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