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嗣传道长:相得益彰道风好,修道弘教都重要

道教之音 刘嗣传道长

2016-12-26 17:07:00

三秦汉唐黄老道,四地关中传玄妙。

玄坛华岳峙龙岭,脉陇城池楼观存。

羽士爱驻神仙府,黄冠隐修终南行。

诸子回首当年处,笑饮凡尘世间闻。

陕西新道三十年,秦岭文章五百篇;

无事坐忘奈成道,有情渡化亦可名。

随方设教教有宗,文武演道道须明,

相得益彰树新风,修道弘教不可偏。

一,续演祖师故事,畅谈我们缘分

感恩今天的盛会。我是回来学习的。今天的机缘,无以复加。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了。人生三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时节,道协三十年也是丰富经历硕果累累的收获节。且不多说陕西道教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不多谈我与三秦道教的缘分恩情,(正如前面)今天的杨世华会长,也许是出自咸阳的茅山祖师三茅真君,还有元代楼观朱象先宗师;就像终南山隐仙派和同样缘分的张三丰祖师,我们延续着这种道缘。曾耳熟能详的: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终南山的神仙排成行。

既是生日,必有生日的意义。谈到“生”的话题,有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道的传统哲思维。我们认为还是用当下通俗常谈的话语来讲:我们生存于世,某天的生日、每天要生活,生活中感悟生命、生命的生存是否艰难,要看命运的安排、个人的心态直接影响生活的状态。生存的状态涉及周围人事、物件;生活中的生态以及发生变化,更新生长,生成、生化,太多的生生死死,等等。回味老君爷的:“道生之、德蓄之、事成之”,我们又无语了。祖师爷说的、做的都给我们放在那呢。所以我们重复着古人的历史。我们在重演祖师的故事。有这个特别的生日引发我对生之道的思考。既有基于对生命的态度有摄生、养生、舍生与保生。生与身,是一个人文与实体的对话。“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有这种人文生态的主题一直萦绕我。

二,迫切关键的问题——精要的义理

我们践行着道教的修持又借假修真,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弘教的社会活动。宗教的传承、传播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态有影响着宗教的生态。因此我曾借新媒体写博文《人文生态生命线,道教发展文武行》。在紫云观微信平台发表,也给腾讯道学用了。我们内部人文生态不容乐观。一是自己的义理体系不够完整和完善,有些杂乱无章的嫌疑,让人们莫衷一是;二是人员素质整体不高,高水准国际化人才不多,三是话语权不响亮,没有标准化的范式和统一的口径类的阐扬。所以道教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之列。眼下宗教(道教)的社会服务性首当其冲,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脚下之事,教务之要,就是整理义理形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挈领式的教义思想体系。然后运用当代传媒手段,进行大力推广。(这也许是顶层设计的问题,中国道协已经行动起来了。前几天长三角道教发展论坛就是这个课题。我也把15年前在茅山道教文化研讨会的文章《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发表成《传统变革与发展,道教未来生长点》道教自身何时兴,教化世间方能行。作为回应。大家也可能看出我这个风格,我就是继承古体章回体的式的七言通俗诗来说事。既明白有一点文雅和档次。还要形成特色。)

三,人才与信仰的道风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们看到陕西道教这些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包括生态道观的建设更是国际视野,和一路一带都有占有新机,文化建设也是首当其冲,仅省内道教刊物就有四本《三秦道教》,《闻道》,《玄门道语》和《咸阳道教》,网站和微信平台更多,这是兴旺发达的象征。但是我们的道风建设和后辈人才就是也要为全国道教界做表率的时候。陕西道教学院的筹建如火如荼紧锣密鼓。而接下来就是人才的问题。尽管宗教信仰形式也网络大风中摇曳,传统宗教的发展模式也面临新挑战。本土道教文化的阐扬在当代回归国学声中荡漾,精准把握道教优秀传统文化,多方位、多渠道为当代社会服务,就是道教可以兴旺发达的方向之一。道教教制宫观内的人和庙外信道、有道堂和其他弘道点的(体制外的)人,以及这些人自身的素养、行为、持修等等有时我们探讨和关切的重点问题。八零后的计划生育我们熟知,全真出家体制放在那,现在各类人员就摆在我们面前,我记得曾经看到那个重走丘祖西行路的彭道长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当今出家道人的类型。我没有细细分析,各有各的角度,我想当下道教徒分为这几类:信道清修类;阐道弘教类;弘教职业类;养老混世类。这几类的实质是信仰和修持的道风问题。我们是被一群有信仰的持修之人支撑着;这一大部分信道清修的道友既按传统古风守着那一片纯净的天空,是我们的榜样和我们得以传承的力量和源泉。自古就有这样一批我们的精神偶像。他们古朴的素衣形象,不论贫穷富贵、不计名利、不事婚嫁而坚信炼丹长寿和得道成仙。尽管他们可能没多少现代文化,但他们的道理是很明白的、道德是很高尚的——功德就在他们持行的日常功课中。也许他们只念经拜忏、也许他们只会打坐修丹;尽管他们做不了大庙当家和会长们所做的弘教之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更没有弘道畅玄的豪言庄严。但没有他们,我们道教将会大厦倾斜。前个月的受戒活动,说明我们绝大部分的道教徒信仰虔诚,正能量和信道人数还在增长。

第二类就是明白这些教务实事需要人坚持的道理,也知道住庙为庙的生存和阐教的关系,加上文化认识和性格使然,就不知不觉中借管理而走上了借修道之名,行弘教之事的岗位。这类人只要心中有道,能始终坚持一个道教徒的角色,为庙上、为道教做一些正能量的事,也算不虚此生的修道之名,往好上发展、还能受戒守规,还能带领道众做一些渡人度己的实事。这一类为数不少,关键就是加强引导和信仰持修的监督,在管理严、风气好、规戒清明的环境中成长,还是会有高道出现。第三类就是不讲(或少讲)宗教信仰和修持,只当职业道士,为钱谋生。也许有的人——有做事弘教的决心和能力,确也借庙上和道教做了一些事情,但没有信仰追求和宗教感情,一味在商业和市场上打卷,这种终究还是有害的。因为没信仰,或不坚定者,被世俗红尘影响太深,宗教情感体验有限,其实质和表象都是看重了名利,没有把宗教生活的人生价值观用在生活中,更谈不上精神上的追求了。(也许有人问我宗教感情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敬畏天地、相信报应、承负、因果,用行动感恩社会和奉献人生,这种精神追求,不是物质上要享受)。加上有的本来动机不纯,借庙敛财,借术骗财,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还有最末的一类,混日之徒,既没信仰,也没修持,又不懂真正的道教文化,还不想学习,就是借庙栖身,借道术欺人,混日子度残生,只为挣钱顾日子和小集团利益。特别是物欲横流、爱河泛乱、真假不分的时代,这样的道教人员和道风就这样给混乱了。

四,道风、古风与新时代作风

社会对我们提出了道风建设的要求,因为道风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些不良道风和我们内部管理造成的社会影响,对我们的损失太大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造成被动。人员良莠不齐,引导不力,加上我们有些协会和所谓的高层表率不够好等等现象,说到底还是信仰和修持的问题。这又涉及方向和目标新问题。古代祖师爷留下那么多的经典著作,我们学习读经,念经,对照经典去做就好了,可惜我们没有或做的不够。这次轰动道教界乃至宗教界的武汉长春观传戒,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的关注下,反响巨大。因为时代要求在变,关注我们的太多了。我们放在社会大的摄像机下,我们的道风、道行,形象乃至一言一行都会被社会放大而引起关注。本来传戒就是一个学规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每一个欲登仙戒的道教徒的必经之路。我们第一步做好人,第二步做好道人,再做好戒子,在去做有道之士。一步步实实在在做就行了。

道教文化在当代的阐扬,要符合时代精神,适合大众需求,切合道教内涵,具有道教独特的鲜明个性,才能更好地广泛传播。我们道教义理思想的根本和核心离不开我们道教的圣经——《道德经》;形象意向最有力的表现是作为我们道教功法象征的“太极拳”;宗教形式的艺术化、生活化最具代表的是道教音乐(从殿堂纯宗教音乐到舞台)。道德经、太极拳、道教音乐——我们当代道教弘扬推广的三个绝对优势(三绝文化),自信为教内“三绝”的道教优秀文化,同道共鸣共勉,实践推广之。

今天这个话题就是想说:文化和人才,修道和弘教,修持和管理、传教活动与内在建设,陕西与全国,全真与正一,内地与沿海,道教界这些都得是相得益彰、比翼互赢。陕西道教同全国道教界一样,加强团结,无论哪一类,有大道包容和大爱的三清弟子,我们只有坚持信仰,强化道风建设,持守教规戒律,在爱国爱教的旗帜下,所有同道为道教文化的传扬,在和谐一致的目标下,同主流大局相得益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道教教理教义核心一起,既用修道的实践和弘道的行为回应社会,感恩社会;更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服务时代,造福人民。

相关链接: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专题报道

(本文系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新会紫云观住持刘嗣传道长在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刘嗣传道长:相得益彰道风好,修道弘教都重要

道教之音 刘嗣传道长

2016-12-26 17:07:00

|
刘嗣传道长:相得益彰道风好,修道弘教都重要
|

三秦汉唐黄老道,四地关中传玄妙。

玄坛华岳峙龙岭,脉陇城池楼观存。

羽士爱驻神仙府,黄冠隐修终南行。

诸子回首当年处,笑饮凡尘世间闻。

陕西新道三十年,秦岭文章五百篇;

无事坐忘奈成道,有情渡化亦可名。

随方设教教有宗,文武演道道须明,

相得益彰树新风,修道弘教不可偏。

一,续演祖师故事,畅谈我们缘分

感恩今天的盛会。我是回来学习的。今天的机缘,无以复加。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了。人生三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时节,道协三十年也是丰富经历硕果累累的收获节。且不多说陕西道教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不多谈我与三秦道教的缘分恩情,(正如前面)今天的杨世华会长,也许是出自咸阳的茅山祖师三茅真君,还有元代楼观朱象先宗师;就像终南山隐仙派和同样缘分的张三丰祖师,我们延续着这种道缘。曾耳熟能详的: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终南山的神仙排成行。

既是生日,必有生日的意义。谈到“生”的话题,有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道的传统哲思维。我们认为还是用当下通俗常谈的话语来讲:我们生存于世,某天的生日、每天要生活,生活中感悟生命、生命的生存是否艰难,要看命运的安排、个人的心态直接影响生活的状态。生存的状态涉及周围人事、物件;生活中的生态以及发生变化,更新生长,生成、生化,太多的生生死死,等等。回味老君爷的:“道生之、德蓄之、事成之”,我们又无语了。祖师爷说的、做的都给我们放在那呢。所以我们重复着古人的历史。我们在重演祖师的故事。有这个特别的生日引发我对生之道的思考。既有基于对生命的态度有摄生、养生、舍生与保生。生与身,是一个人文与实体的对话。“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有这种人文生态的主题一直萦绕我。

二,迫切关键的问题——精要的义理

我们践行着道教的修持又借假修真,而更多的是在进行弘教的社会活动。宗教的传承、传播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态有影响着宗教的生态。因此我曾借新媒体写博文《人文生态生命线,道教发展文武行》。在紫云观微信平台发表,也给腾讯道学用了。我们内部人文生态不容乐观。一是自己的义理体系不够完整和完善,有些杂乱无章的嫌疑,让人们莫衷一是;二是人员素质整体不高,高水准国际化人才不多,三是话语权不响亮,没有标准化的范式和统一的口径类的阐扬。所以道教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之列。眼下宗教(道教)的社会服务性首当其冲,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脚下之事,教务之要,就是整理义理形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挈领式的教义思想体系。然后运用当代传媒手段,进行大力推广。(这也许是顶层设计的问题,中国道协已经行动起来了。前几天长三角道教发展论坛就是这个课题。我也把15年前在茅山道教文化研讨会的文章《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发表成《传统变革与发展,道教未来生长点》道教自身何时兴,教化世间方能行。作为回应。大家也可能看出我这个风格,我就是继承古体章回体的式的七言通俗诗来说事。既明白有一点文雅和档次。还要形成特色。)

三,人才与信仰的道风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们看到陕西道教这些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包括生态道观的建设更是国际视野,和一路一带都有占有新机,文化建设也是首当其冲,仅省内道教刊物就有四本《三秦道教》,《闻道》,《玄门道语》和《咸阳道教》,网站和微信平台更多,这是兴旺发达的象征。但是我们的道风建设和后辈人才就是也要为全国道教界做表率的时候。陕西道教学院的筹建如火如荼紧锣密鼓。而接下来就是人才的问题。尽管宗教信仰形式也网络大风中摇曳,传统宗教的发展模式也面临新挑战。本土道教文化的阐扬在当代回归国学声中荡漾,精准把握道教优秀传统文化,多方位、多渠道为当代社会服务,就是道教可以兴旺发达的方向之一。道教教制宫观内的人和庙外信道、有道堂和其他弘道点的(体制外的)人,以及这些人自身的素养、行为、持修等等有时我们探讨和关切的重点问题。八零后的计划生育我们熟知,全真出家体制放在那,现在各类人员就摆在我们面前,我记得曾经看到那个重走丘祖西行路的彭道长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当今出家道人的类型。我没有细细分析,各有各的角度,我想当下道教徒分为这几类:信道清修类;阐道弘教类;弘教职业类;养老混世类。这几类的实质是信仰和修持的道风问题。我们是被一群有信仰的持修之人支撑着;这一大部分信道清修的道友既按传统古风守着那一片纯净的天空,是我们的榜样和我们得以传承的力量和源泉。自古就有这样一批我们的精神偶像。他们古朴的素衣形象,不论贫穷富贵、不计名利、不事婚嫁而坚信炼丹长寿和得道成仙。尽管他们可能没多少现代文化,但他们的道理是很明白的、道德是很高尚的——功德就在他们持行的日常功课中。也许他们只念经拜忏、也许他们只会打坐修丹;尽管他们做不了大庙当家和会长们所做的弘教之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更没有弘道畅玄的豪言庄严。但没有他们,我们道教将会大厦倾斜。前个月的受戒活动,说明我们绝大部分的道教徒信仰虔诚,正能量和信道人数还在增长。

第二类就是明白这些教务实事需要人坚持的道理,也知道住庙为庙的生存和阐教的关系,加上文化认识和性格使然,就不知不觉中借管理而走上了借修道之名,行弘教之事的岗位。这类人只要心中有道,能始终坚持一个道教徒的角色,为庙上、为道教做一些正能量的事,也算不虚此生的修道之名,往好上发展、还能受戒守规,还能带领道众做一些渡人度己的实事。这一类为数不少,关键就是加强引导和信仰持修的监督,在管理严、风气好、规戒清明的环境中成长,还是会有高道出现。第三类就是不讲(或少讲)宗教信仰和修持,只当职业道士,为钱谋生。也许有的人——有做事弘教的决心和能力,确也借庙上和道教做了一些事情,但没有信仰追求和宗教感情,一味在商业和市场上打卷,这种终究还是有害的。因为没信仰,或不坚定者,被世俗红尘影响太深,宗教情感体验有限,其实质和表象都是看重了名利,没有把宗教生活的人生价值观用在生活中,更谈不上精神上的追求了。(也许有人问我宗教感情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敬畏天地、相信报应、承负、因果,用行动感恩社会和奉献人生,这种精神追求,不是物质上要享受)。加上有的本来动机不纯,借庙敛财,借术骗财,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还有最末的一类,混日之徒,既没信仰,也没修持,又不懂真正的道教文化,还不想学习,就是借庙栖身,借道术欺人,混日子度残生,只为挣钱顾日子和小集团利益。特别是物欲横流、爱河泛乱、真假不分的时代,这样的道教人员和道风就这样给混乱了。

四,道风、古风与新时代作风

社会对我们提出了道风建设的要求,因为道风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些不良道风和我们内部管理造成的社会影响,对我们的损失太大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造成被动。人员良莠不齐,引导不力,加上我们有些协会和所谓的高层表率不够好等等现象,说到底还是信仰和修持的问题。这又涉及方向和目标新问题。古代祖师爷留下那么多的经典著作,我们学习读经,念经,对照经典去做就好了,可惜我们没有或做的不够。这次轰动道教界乃至宗教界的武汉长春观传戒,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的关注下,反响巨大。因为时代要求在变,关注我们的太多了。我们放在社会大的摄像机下,我们的道风、道行,形象乃至一言一行都会被社会放大而引起关注。本来传戒就是一个学规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每一个欲登仙戒的道教徒的必经之路。我们第一步做好人,第二步做好道人,再做好戒子,在去做有道之士。一步步实实在在做就行了。

道教文化在当代的阐扬,要符合时代精神,适合大众需求,切合道教内涵,具有道教独特的鲜明个性,才能更好地广泛传播。我们道教义理思想的根本和核心离不开我们道教的圣经——《道德经》;形象意向最有力的表现是作为我们道教功法象征的“太极拳”;宗教形式的艺术化、生活化最具代表的是道教音乐(从殿堂纯宗教音乐到舞台)。道德经、太极拳、道教音乐——我们当代道教弘扬推广的三个绝对优势(三绝文化),自信为教内“三绝”的道教优秀文化,同道共鸣共勉,实践推广之。

今天这个话题就是想说:文化和人才,修道和弘教,修持和管理、传教活动与内在建设,陕西与全国,全真与正一,内地与沿海,道教界这些都得是相得益彰、比翼互赢。陕西道教同全国道教界一样,加强团结,无论哪一类,有大道包容和大爱的三清弟子,我们只有坚持信仰,强化道风建设,持守教规戒律,在爱国爱教的旗帜下,所有同道为道教文化的传扬,在和谐一致的目标下,同主流大局相得益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道教教理教义核心一起,既用修道的实践和弘道的行为回应社会,感恩社会;更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服务时代,造福人民。

相关链接: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专题报道

(本文系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新会紫云观住持刘嗣传道长在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