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教大事业 团结进步真精神——黎遇航道长(3)

《中国道教宗师》 袁志鸿道长

2017-01-07 22:25:45

度时艰  作爱国教育

题诗作  显雅人风骚

“文革”波及社会各方面,很自然也影响到黎遇航道长的生活。一九六九年他被“疏散”,带薪回到当年修行和参加抗日支持革命的茅山故地,这时他当然不可能再到道观去修道,而是必须为生计奔波,参加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他相信共产党,相信人民政府,他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改变“文革”的错误路线!他积极主动去参加地方血防工作,认真去做计划生育宣传等社会工作,他还利用这段时同撰写《茅山抗日革命史》,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抗日战争年代中,茅山地方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悲壮动人的历史事件。年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机关、学校、企事业机构的群众到茅山参拜烈士墓地,按受爱国教育。当年人们都经常见到一位身着中山装儒雅清秀的中年人,他像教书先生给学生讲课似地用清晰顿挫富有情感的语调,给前来瞻仰的群众做慷慨激昂的义务讲解,那就是当年带薪回乡的黎老。他熟悉抗战年代茅山发生的每一个事件,其中有的烈士就是他昔年的战友,所以他讲得有声有色,悲壮处使人难免唏嘘落泪,激昂时更使人鼓起一腔豪情。在“文革”那特殊年代,这确是黎老为爱国教育所做的特殊贡献。现在茅山掩埋烈士的墓地旁,已建起新四军抗日纪念馆,墓地前的山坡上坚起了壮观的抗日英雄纪念碑,这里已经被政府部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道教协会于一九八零年恢复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被“文革”颠倒的一切都在拨乱反正。黎老被重新调回北京,在中国道协第三届代表会议上,他被全国道教界选为中国道协会长,同年被委任为全国政协委员。黎老非常珍惜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机遇与福音。“文革”十年许多道观被破坏或封闭,道教界的许多人被迫离开了道教活动场所,因此留下了落实宗教政策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努力促进解决由于“文革”给道教界造成的各种矛盾及后遗症。在这段时期中,黎老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精力特别旺盛。从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六年,他连续不断地跋山涉水,走访了全国许多道教名山大观,有些地方他甚至连续数次前往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曾先后数次前往罗浮山、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终南山、华山、武夷山等处名山大观考察。

道教界不少道教徒都认识黎遇航道长,黎遇航道长也几乎认识道教所有略有声望的黄冠道士。他平易近人,从不摆出老前辈的架子,相熟人中有年轻人遇事也敢与他争执,过后他也不会计较,但与他相处过的人却对他更为尊敬。黎老时常怀念过去与他共事的同事如岳崇岱陈撄宁、易心莹等人,他们都是建国后创立中国道教协助会的前辈。一九九零年他曾作《缅怀陈撄宁先生》的七言诗,他说“陈老一生爱读书”,颂扬这位道教学者“老壮佳作能阐述,医学丹道皆自如”。诗中赞美,表达了黎老对陈撄宁前辈的仰慕和敬佩。

在教内黎老不提倡同仁多论教派的是非曲直,他觉得教派只是道教在一定历史过程于鉴别真伪的标识,而时至今日,各种互相证明身份的手段已经很多,教内原有的教派中修炼诸法门方面的差异也都在相互融汇,大家共奉太上,同为玄门,都以道为最高信仰,若还过多强调道派之间的差异,则已失去现实意义。他认为今天的道教内部更要讲团结,团结才能进步;更要讲适应,适应才能存在和发展。他特别重视与各地不同道派的当家、住持们加强联系,相互交流,搞好团结。

黎遇航道长是政协委员,后有担任政协常委,如安排往各地考察,他必往当地名山大观去参访,一九八三年春他在山东考察,抽时间去崂山拜访当时还健在的道教界知名武道士匡常修道长,不想匡老又是外出,黎老要随团组活动,不能再等,即留一道《访友》为念:

寻真误入蓬莱岛,山风不动松苍老。

采药道童尚未归,白云满地无人归。

后匡常修道长归来,捡到此诗甚为感动。黎老是一名颇有激情的诗人,他赴各地考察或开展教务,几乎都有作诗留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境。有时他处身较为艰难的环境中,但由于其精神境界的超脱,却能为人展示出一种美的意境。如一九八二年秋他赴辽宁省的道观考察,当清晨登千山时,秋雨绵绵不止,他不由得吟《登千山》七绝诗一首:

清楚冒雨入千山,步步登天雨雾攀。

若问群峰传圣迹,莲花朵朵落人间。

诗意表达了他虽然在绵绵秋雨中跋涉登山,无意行走较为艰难,但不难看出诗人的心情却特别好,因为他行走中还想到“莲花朵朵”的千山来源典故。

在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的岁月中,黎老与在协会机关工作的专家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大家有话愿意与他说,有意见愿意向他提,有得意之作或高兴的事情都主动找他交流。有一位在中国道协工作的王沐老先生,年已六、七十岁,一九八四年适逢“甲子”年,王先生为重逢甲子年而深有感触,遂作诗一首以抒情怀:

重逢甲子欣开怀,人海漂流忆双迁。

骇浪惊涛启夙愿,清风明月证前缘。

已忘曾作青云赋,且喜晚参黄老篇。

有幸蠹鱼三食字,身居琅苑自长年。

诗成后,王沐特地奉予黎老指正,黎老很尊重他的感情,不仅与他交谈永颂,还认真思索,以七律《和王沐老师原韵》奉还,诗曰:

重逢甲子寿绵延,目睹沧桑几变迁。

鬼怪猖狂何足惧,神灵护卫藏机缘。

才华素抱青云志,德重长修黄老篇。

身入蓬莱永自在,祝君无恙享高年。

一九八六年中国道协召开第四届代表会议,众望所归的黎遇航道长再次当选为第四届会长。一九八七年他被任为全国政协常委,兼任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在任职期间,曾于一九八七年访问香港道教界,后他与赵镇东、李显华以及香港名人安子介之子安如盘都有很好的交往联系,为促进海内外道教界同门情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了有益的工作。他重视道教文化的宣传弘扬,一九八七年中国道协创办《中国道教》杂志,他兼任杂志社社长。他重视道教界知识人才的培养,一九九零年中国道协创办了中国道教学院,他亲自担任首任院长之职。

黎老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广泛地团结道教徒爱国爱教。在他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主要领导职务期间,有效地保证了全国道教界紧密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一九八九年国内发生一场巨大的政治事件,但在中国道协的正确引导下,全国道教界保持基本稳定而没有卷入其中,这不能不说与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方针有关。每当国家重大决策出台之前。他和其他宗教的领袖们必被中央邀请参政议政,商谈国事。至今,他已数次受江泽民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黎老在道教界更受到普遍尊重,他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于一九九二年退下会长之职,但从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起,他一直被聘为道协的顾问。黎老善诗词书画,教务之余多有所作。近年他的诗词被编辑录成册出版发行,集名《遇航诗词集》。内容分为几部分,思想篇主要是思想政治方面诗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从心灵深处表达了我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亦表明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忠心。”对道教篇黎老的解释是:“不仅表达了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明了我对道教的虔诚信仰。”叙怀篇则是即景抒情,赠送友人的诗词。

黎老是一名爱国主义战士,也是一名虔诚的道教徒,更是为人所敬仰尊重的道教前辈。

(本文曾发布于《中国道教宗师》一书)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爱国爱教大事业 团结进步真精神——黎遇航道长(3)

    《中国道教宗师》 袁志鸿道长

    2017-01-07 22:25:45

    |
    爱国爱教大事业 团结进步真精神——黎遇航道长(3)
    |

    度时艰  作爱国教育

    题诗作  显雅人风骚

    “文革”波及社会各方面,很自然也影响到黎遇航道长的生活。一九六九年他被“疏散”,带薪回到当年修行和参加抗日支持革命的茅山故地,这时他当然不可能再到道观去修道,而是必须为生计奔波,参加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他相信共产党,相信人民政府,他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改变“文革”的错误路线!他积极主动去参加地方血防工作,认真去做计划生育宣传等社会工作,他还利用这段时同撰写《茅山抗日革命史》,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抗日战争年代中,茅山地方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悲壮动人的历史事件。年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机关、学校、企事业机构的群众到茅山参拜烈士墓地,按受爱国教育。当年人们都经常见到一位身着中山装儒雅清秀的中年人,他像教书先生给学生讲课似地用清晰顿挫富有情感的语调,给前来瞻仰的群众做慷慨激昂的义务讲解,那就是当年带薪回乡的黎老。他熟悉抗战年代茅山发生的每一个事件,其中有的烈士就是他昔年的战友,所以他讲得有声有色,悲壮处使人难免唏嘘落泪,激昂时更使人鼓起一腔豪情。在“文革”那特殊年代,这确是黎老为爱国教育所做的特殊贡献。现在茅山掩埋烈士的墓地旁,已建起新四军抗日纪念馆,墓地前的山坡上坚起了壮观的抗日英雄纪念碑,这里已经被政府部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道教协会于一九八零年恢复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被“文革”颠倒的一切都在拨乱反正。黎老被重新调回北京,在中国道协第三届代表会议上,他被全国道教界选为中国道协会长,同年被委任为全国政协委员。黎老非常珍惜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机遇与福音。“文革”十年许多道观被破坏或封闭,道教界的许多人被迫离开了道教活动场所,因此留下了落实宗教政策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努力促进解决由于“文革”给道教界造成的各种矛盾及后遗症。在这段时期中,黎老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精力特别旺盛。从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六年,他连续不断地跋山涉水,走访了全国许多道教名山大观,有些地方他甚至连续数次前往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曾先后数次前往罗浮山、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终南山、华山、武夷山等处名山大观考察。

    道教界不少道教徒都认识黎遇航道长,黎遇航道长也几乎认识道教所有略有声望的黄冠道士。他平易近人,从不摆出老前辈的架子,相熟人中有年轻人遇事也敢与他争执,过后他也不会计较,但与他相处过的人却对他更为尊敬。黎老时常怀念过去与他共事的同事如岳崇岱陈撄宁、易心莹等人,他们都是建国后创立中国道教协助会的前辈。一九九零年他曾作《缅怀陈撄宁先生》的七言诗,他说“陈老一生爱读书”,颂扬这位道教学者“老壮佳作能阐述,医学丹道皆自如”。诗中赞美,表达了黎老对陈撄宁前辈的仰慕和敬佩。

    在教内黎老不提倡同仁多论教派的是非曲直,他觉得教派只是道教在一定历史过程于鉴别真伪的标识,而时至今日,各种互相证明身份的手段已经很多,教内原有的教派中修炼诸法门方面的差异也都在相互融汇,大家共奉太上,同为玄门,都以道为最高信仰,若还过多强调道派之间的差异,则已失去现实意义。他认为今天的道教内部更要讲团结,团结才能进步;更要讲适应,适应才能存在和发展。他特别重视与各地不同道派的当家、住持们加强联系,相互交流,搞好团结。

    黎遇航道长是政协委员,后有担任政协常委,如安排往各地考察,他必往当地名山大观去参访,一九八三年春他在山东考察,抽时间去崂山拜访当时还健在的道教界知名武道士匡常修道长,不想匡老又是外出,黎老要随团组活动,不能再等,即留一道《访友》为念:

    寻真误入蓬莱岛,山风不动松苍老。

    采药道童尚未归,白云满地无人归。

    后匡常修道长归来,捡到此诗甚为感动。黎老是一名颇有激情的诗人,他赴各地考察或开展教务,几乎都有作诗留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境。有时他处身较为艰难的环境中,但由于其精神境界的超脱,却能为人展示出一种美的意境。如一九八二年秋他赴辽宁省的道观考察,当清晨登千山时,秋雨绵绵不止,他不由得吟《登千山》七绝诗一首:

    清楚冒雨入千山,步步登天雨雾攀。

    若问群峰传圣迹,莲花朵朵落人间。

    诗意表达了他虽然在绵绵秋雨中跋涉登山,无意行走较为艰难,但不难看出诗人的心情却特别好,因为他行走中还想到“莲花朵朵”的千山来源典故。

    在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的岁月中,黎老与在协会机关工作的专家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大家有话愿意与他说,有意见愿意向他提,有得意之作或高兴的事情都主动找他交流。有一位在中国道协工作的王沐老先生,年已六、七十岁,一九八四年适逢“甲子”年,王先生为重逢甲子年而深有感触,遂作诗一首以抒情怀:

    重逢甲子欣开怀,人海漂流忆双迁。

    骇浪惊涛启夙愿,清风明月证前缘。

    已忘曾作青云赋,且喜晚参黄老篇。

    有幸蠹鱼三食字,身居琅苑自长年。

    诗成后,王沐特地奉予黎老指正,黎老很尊重他的感情,不仅与他交谈永颂,还认真思索,以七律《和王沐老师原韵》奉还,诗曰:

    重逢甲子寿绵延,目睹沧桑几变迁。

    鬼怪猖狂何足惧,神灵护卫藏机缘。

    才华素抱青云志,德重长修黄老篇。

    身入蓬莱永自在,祝君无恙享高年。

    一九八六年中国道协召开第四届代表会议,众望所归的黎遇航道长再次当选为第四届会长。一九八七年他被任为全国政协常委,兼任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在任职期间,曾于一九八七年访问香港道教界,后他与赵镇东、李显华以及香港名人安子介之子安如盘都有很好的交往联系,为促进海内外道教界同门情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了有益的工作。他重视道教文化的宣传弘扬,一九八七年中国道协创办《中国道教》杂志,他兼任杂志社社长。他重视道教界知识人才的培养,一九九零年中国道协创办了中国道教学院,他亲自担任首任院长之职。

    黎老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广泛地团结道教徒爱国爱教。在他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主要领导职务期间,有效地保证了全国道教界紧密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一九八九年国内发生一场巨大的政治事件,但在中国道协的正确引导下,全国道教界保持基本稳定而没有卷入其中,这不能不说与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方针有关。每当国家重大决策出台之前。他和其他宗教的领袖们必被中央邀请参政议政,商谈国事。至今,他已数次受江泽民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黎老在道教界更受到普遍尊重,他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于一九九二年退下会长之职,但从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起,他一直被聘为道协的顾问。黎老善诗词书画,教务之余多有所作。近年他的诗词被编辑录成册出版发行,集名《遇航诗词集》。内容分为几部分,思想篇主要是思想政治方面诗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从心灵深处表达了我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亦表明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忠心。”对道教篇黎老的解释是:“不仅表达了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明了我对道教的虔诚信仰。”叙怀篇则是即景抒情,赠送友人的诗词。

    黎老是一名爱国主义战士,也是一名虔诚的道教徒,更是为人所敬仰尊重的道教前辈。

    (本文曾发布于《中国道教宗师》一书)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