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知年谱

道教之音 蓬莱外史

2017-03-07 08:40:13

王远知年谱

资料图

前言

王远知(公元528年—635年),又名远智,字广德,原籍狼牙人(今属山东临沂),师从陶弘景祖师。南北朝至隋唐时高道,茅山宗第十代宗师,谥曰升真先生,后改升玄先生。陈国符先生考证以下史料有载:《茅山志》卷二十二有贞观十六年王旻撰《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又见《旧唐书》一百九十二隐逸列传,《新唐书》卷二百零四方技列传,《太平广记》卷二十三引谈宝录,《茅山志》卷十,《云笈七签》卷五,(仙鏗卷二十五同),《玄品录》卷四,《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旧唐书隐逸列传,又卷二十引异人录,康熙《镇江府志》卷四十兹录王旻碑刻更以他书增补1。关于《茅山志》所收《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日本学者吉川忠夫认为作者为“江旻”,得到后来学者认可2,下文简称《王远知碑》。本文综合以上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与今人研究成果,梳理王远知生平,为其撰写年谱。年谱是用编年体记载个人生平事迹,按年月顺序叙述某个人的生平和著作的一种文体,它由传记体发展而来,成熟于宋元时期,被写的人物通常为著名的学者或官员,称为谱主。有学者考证隋唐时期有两个高道均名王远知,常为后世混淆,本文以茅山宗王远知为谱主,区分天台道人《易总》作者之王远知3,通过撰写王远知年谱,可以理清这一早期道教重要人物的活动线索,了解其历史功绩。

528年,粱•大通二年,生,一岁

王远知出身士族家庭,家族源出六朝名门琅琊王氏,祖父王景贤是梁朝征北将军、江州刺史。父亲王昙选是陈国时期的扬州刺史,曾任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轻车将军、陈车骑将军、建安郡公等职(王远知碑),外祖济阳丁超为梁朝驾部郎中。和很多高道大德一样,王远知出生之时也有祥瑞之兆出现。其母丁氏某天晚上突然梦见凤凰围绕自己,之后就有了身孕,又听见腹中有婴孩啼哭的声音。《王远知碑》载“母氏济阳丁夫人,阴祇柔德垂美,夙有神朋之契,先察祯祥之符。尝因昼寝,梦身为飞凤所集,既寤,见赤光贯乳,遂感而娠。七日便啼,声闻于外,才经少选而载口焉。”当时的僧人宝志因而对王昙选说:“生子当为神仙之宗伯也”。“母昼寝,梦凤集其身,因有娠”一事为后人写入《梦凤集肩》一文,为后人反复引用4。

535年,粱•大同元年,七岁

《云笈七签》卷五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五称王远知年七岁,日览万言,博总群书,心冥至道。《旧唐书》和《玄品录》说“远知少聪敏,博综群书”。《新唐书》则说“远知少警敏,多通书传”。大意相同。

543年,粱•大同九年,十五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录王远知十五岁时即前往茅山拜陶弘景为师,“事陶贞白先生”,陶弘景传授其三洞法。后来他又从宗道先生藏矜,学习各种秘诀。先师从陶弘景,再师从藏矜这一说法为各种材料普遍接受,但是《玄品录》卷四《道品》称其“初师宗道先生臧矜,后入茅山嗣修陶隐居经法”。另外《茅山志》卷十中认为王远知二十岁弱冠之时才开始拜师学习,“弱冠,师宗道先生,臧矜进而宗修隐居经法”。从此王远知隐居茅山,潜心修炼。《雲笈七签》卷五及卷一零七中的陶弘景传记中都提到了王远知:“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太平广记》亦说“弟子数百人有先得道者唯王远知、陆逸冲”。

582年,陈•太建十四年、陈•至德元年、隋•开皇二年,五十四岁

南朝陈宣帝(公元569-582年)听闻王远知大名,召他到重阳殿讲论,王远知辩论超诣,陈宣帝大为赞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二十五载,陈宣帝大建末年,王远知修炼的靖室中忽然出现一个神人酒醉呕吐,王远知见状燃香礼候,神人说:“吾将游天台山,卿能去否?”先生就跟随着神人出去,上束岭,到了半山腰,忽然想到没有嘱咐弟子读经书,便往回走了十几步,再回头看仙人,仙人已经变成仙鹤飞走了。

592年,隋•开皇十二年,六十四岁

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镇守扬州,派王子相、柳顾言二人先后去请王远知相见,王远知在杨广面前显现奇异改变头发颜色。《旧唐书》称“斯须而须发变白,晋王惧而遣之,少顷又复其旧”。《新唐书》称“少选发白俄复鬓,帝惧,遣之”。杨广看到之后大为惊叹。《王远知碑》则描述了对谈时的情况“咨议顾言,每申谈对,法主豪墨所至,必罄今古,辞义所该,始无遗逸”。并且说明王远知内心对归隐山林修行的渴望,杨广难以违背的王远知的意愿,因而遣使将其送归山林。

593年,隋•开皇十三年,六十五岁

开皇十三年正月七日夜,王远知端坐精思,仿佛朱衣羽人握节进入房间,对王远知说:“岫隐川藏,事由独善,寓形寰宇,宜弘利益。重官品藻,以卿开教一方,可宣扬法味,开度后学。既受兹灵诰,始有应物之心焉5。”王远知受到仙人点化,由此开办讲学,招收三千余人。

599年,隋•开皇十九年,七十一岁

开皇十九年,晋王杨广敕使郑子腾送书询问,钦尚殷勤,诚深下辇。

611年,隋•大业七年,八十三岁

隋炀帝登基为帝之后,再次请王远知出山,派遣崔凤迎请,在琢郡的临朔宫会面,隋炀帝亲执弟子礼,向王远知请教神仙之事。隋炀帝回顾之前王远知头发的异象,感慨:“朕昔在扬州,师已素发。今兹重睹,更有童颜。岂非道固存焉,养之得理者。”后来又在京师洛阳设立玉清玄坛请王远知前去居住。后来隋炀帝离开京城前往扬州,王远知进谏不宜远去京国,隋炀帝没有听从。

621年,唐•武德四年,九十三岁

唐高祖未称帝之时,王远知就秘密送符命给他。符命在早期的帝王观念中非常重要,是王朝正统性的象征。在道教的传统中,也有九天玄女向黄帝传授天命的说法。太宗进驻洛阳期间,与房玄龄穿着平民衣服专程拜访时为玉清观住持的王远知。王远知先前并不认识这二人,迎接他们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大吃一惊,这位高人果然名不虚传,于是以实相告。王远知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旧唐书》),告诉李世民即将成为太平天子,一定要好自珍重。

627年,唐•贞观元年,九十九岁

《旧唐书》:“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唐太宗登基之后,便想请王远知出山担任高官,但是王远知坚决请求回山。

635年,唐•贞观九年,一百零六岁,解化

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茅山为王远知建造太平观6,度道士二十七人。(《旧唐书》称二十七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七人,《王远知碑》和《茅山志》称七十七人)。唐太宗降玺书曰:“先生操履夷简,德业冲粹,屏弃尘杂,栖志虚玄,吐故纳新,食芝饵术,念众妙于三清之表,返华发于百龄之外,道迈前烈,声高自古。非夫得秘诀于金坛,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与此乎!朕昔在籓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高志,并许置观,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届江外,所营栋宇,何当就功?伫闻委曲,副兹引领。近已令太史薛颐等往诣,令宣朕意。”

贞观九年四月至山,敕文遣太史令薛赜、校书郎张道本、太子左内率长史桓法嗣等,送香油镇彩金龙玉璧於观所,为国祈恩。复遣朝散郎萧文远赍玺书慰问,并赐衲帔几杖等。各种文本都描述的王远知解化的过程,略有差别,基本都声称王远知去世的年龄为一百二十六岁。

《旧唐书》:其年,远知谓弟子籓师正曰:“吾见仙格,以吾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见署少室伯,将行在即。”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寝。卒,年一百二十六岁。这段文字中已经记录了王远知预见到自已因为年少时的过失,不能够白日升天,只能够成为少室伯。《新唐书》记载类似。潘师正(公元587-684年)是王远知的弟子,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

《王远知碑》详细记录了他在解化之前三日内的情况,但是其中并没有提到潘师正:“皇太子以其年六月,又遣将仕郎张万迪送香油、龙璧供山中法事。劲又遣桓法嗣送香,八月十三日至观。法主沉吟久之,方遣恭受,谓弟子日:此香何能烧尽?可分四近诸观,广供斋讲,冀能感彻。十四日午时,适因睡寤,喜形於色。侍者在旁谘问所以,答曰:吾向錾游洞宫,仙官见报,欲以疲朽,补为仙伯,名位已定,行在不久。十五日,沐浴冠带,焚香正坐,集诸弟子,述圣朝立观之由,励学人策勤之志。十六日旦,忽闻异香入室,乌兽哀嗥,顾谓侍者曰:日时早晚?曰:辰时。乃应曰:好,即转身平卧,自正衣冠,九易之形一朝解束,春秋一百二十有六岁。肢体柔软,颜色不变。停殡旬余,倍胜常日。”此事在《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也有同样记载,当为引用。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二十五则重新诠释了王远知的死亡时间,解释了一百二十六岁的由来:当时有一个叫做窦德玄的人,路过扬州遇到司命使者,使者说:“真人王法主王远知是少室仙伯,将担任检录人鬼的任务,关奏天曹,无不即应”。程德玄知道王远知将要飞升,便恳请他多留一些时日,王远知无奈之下便答应了。使者回来禀报太宗,说先生可以多留十三年。到了唐高宗即位,程德玄担任左丞相,王远知救济疾苦,世人都称他为法主。

635年以后

《新唐书》所载,王远知临终前除了向弟子潘师正交代之外,还遗命给儿子绍业,王远知预言:“尔年六十五见天子,七十见女君”。这两件事情后来果然都发生了。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追赠远知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谥曰升玄先生7。唐玄宗天宝年间,下诏让王远知再传弟子李含光于茅山太平观建造影堂,绘出王远知遗像,用来旌表王远知的永久纪念。

《全唐文》收唐高宗所做《赠王远知太中大夫诏》:“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性含几赜,迹徇幽元,体兹县解,见称先觉。自缔构之初,迄光华之旦,绸缪恩遇,事昭纶綍。仙化不追,英灵寝远,眷言留舄,宜有襃崇。可赠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主者施行”。

武则天所做:“门下:子乔羽化,或留连于故祠;康成道存,尚延伫于旧邑。矧夫迹膺仙箓,名偶圣朝,追想遗尘,载殷远念。故玉清观道士赠太中大夫升真先生王远知,性与道合,神从化游,初穷帝解之微,自得天倪之理。时历三代,韫秘术以韬光;年逾十纪,属睿图之启运。藏往知来,察幽鉴远,亟符先渥,缅惟赠恤之恩;聿申后命,宜峻褒崇之礼。可赠金紫光禄大夫升元先生,馀如故。主者施行。”

另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记录王远知解化之后显灵之事:“先生化后,有人过海,为风飘荡,忽见叶舟自天末来,乃先生也。且曰:君涉险,何至如此?此洋海之束十万里也。借子迅风,一夕可到登州。既去,舟如飞羽,觉风单单。而过明日,果至登州”。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帮助过海的人。

结语

王远知作为早期上清派茅山宗的宗师在道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出生于粱朝,历经陈、隋、唐四朝,其宗教地位不受政权变更而动摇,与王朝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在入世与出世之中寻求平衡,为后世茅山上清宗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卿希泰,《王远知》,《宗教学研究》,1983年7月,页41。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2月。

吉川忠夫《王远知传》,《东方学报》第62号,1990年,页69—98。

雷闻《茅山宗师王远知的家族谱系——以新刊唐代墓志为中心》,《隋唐辽宋金元史论集》第四辑,2014年5月,页139-152。

严振非,《两个王远知》,《中国道教》,1991年3月,页32-33。

王光照,《隋炀帝与茅山宗》,《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页74-79。

注:

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2月,页47。

2吉川忠夫《王远知传》,《东方学报》第62号,1990年,页69—98,雷闻《茅山宗师王远知的家族谱系——以新刊唐代墓志为中心》,《隋唐辽宋金元史论集》第四辑,沿用这一说法。

3严振非,《两个王远知》,《中国道教》,1991年3月,页32-33。

4详见《山堂肆考》卷142,《御定渊鉴类函》卷321,《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62等书。

5《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6《旧唐书》作太受观。

7《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和《旧唐书》隐逸传。

(本文为道教之音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图片来源自网络)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王远知年谱

道教之音 蓬莱外史

2017-03-07 08:40:13

|
王远知年谱
|

王远知年谱

资料图

前言

王远知(公元528年—635年),又名远智,字广德,原籍狼牙人(今属山东临沂),师从陶弘景祖师。南北朝至隋唐时高道,茅山宗第十代宗师,谥曰升真先生,后改升玄先生。陈国符先生考证以下史料有载:《茅山志》卷二十二有贞观十六年王旻撰《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又见《旧唐书》一百九十二隐逸列传,《新唐书》卷二百零四方技列传,《太平广记》卷二十三引谈宝录,《茅山志》卷十,《云笈七签》卷五,(仙鏗卷二十五同),《玄品录》卷四,《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旧唐书隐逸列传,又卷二十引异人录,康熙《镇江府志》卷四十兹录王旻碑刻更以他书增补1。关于《茅山志》所收《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日本学者吉川忠夫认为作者为“江旻”,得到后来学者认可2,下文简称《王远知碑》。本文综合以上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与今人研究成果,梳理王远知生平,为其撰写年谱。年谱是用编年体记载个人生平事迹,按年月顺序叙述某个人的生平和著作的一种文体,它由传记体发展而来,成熟于宋元时期,被写的人物通常为著名的学者或官员,称为谱主。有学者考证隋唐时期有两个高道均名王远知,常为后世混淆,本文以茅山宗王远知为谱主,区分天台道人《易总》作者之王远知3,通过撰写王远知年谱,可以理清这一早期道教重要人物的活动线索,了解其历史功绩。

528年,粱•大通二年,生,一岁

王远知出身士族家庭,家族源出六朝名门琅琊王氏,祖父王景贤是梁朝征北将军、江州刺史。父亲王昙选是陈国时期的扬州刺史,曾任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轻车将军、陈车骑将军、建安郡公等职(王远知碑),外祖济阳丁超为梁朝驾部郎中。和很多高道大德一样,王远知出生之时也有祥瑞之兆出现。其母丁氏某天晚上突然梦见凤凰围绕自己,之后就有了身孕,又听见腹中有婴孩啼哭的声音。《王远知碑》载“母氏济阳丁夫人,阴祇柔德垂美,夙有神朋之契,先察祯祥之符。尝因昼寝,梦身为飞凤所集,既寤,见赤光贯乳,遂感而娠。七日便啼,声闻于外,才经少选而载口焉。”当时的僧人宝志因而对王昙选说:“生子当为神仙之宗伯也”。“母昼寝,梦凤集其身,因有娠”一事为后人写入《梦凤集肩》一文,为后人反复引用4。

535年,粱•大同元年,七岁

《云笈七签》卷五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五称王远知年七岁,日览万言,博总群书,心冥至道。《旧唐书》和《玄品录》说“远知少聪敏,博综群书”。《新唐书》则说“远知少警敏,多通书传”。大意相同。

543年,粱•大同九年,十五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录王远知十五岁时即前往茅山拜陶弘景为师,“事陶贞白先生”,陶弘景传授其三洞法。后来他又从宗道先生藏矜,学习各种秘诀。先师从陶弘景,再师从藏矜这一说法为各种材料普遍接受,但是《玄品录》卷四《道品》称其“初师宗道先生臧矜,后入茅山嗣修陶隐居经法”。另外《茅山志》卷十中认为王远知二十岁弱冠之时才开始拜师学习,“弱冠,师宗道先生,臧矜进而宗修隐居经法”。从此王远知隐居茅山,潜心修炼。《雲笈七签》卷五及卷一零七中的陶弘景传记中都提到了王远知:“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太平广记》亦说“弟子数百人有先得道者唯王远知、陆逸冲”。

582年,陈•太建十四年、陈•至德元年、隋•开皇二年,五十四岁

南朝陈宣帝(公元569-582年)听闻王远知大名,召他到重阳殿讲论,王远知辩论超诣,陈宣帝大为赞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二十五载,陈宣帝大建末年,王远知修炼的靖室中忽然出现一个神人酒醉呕吐,王远知见状燃香礼候,神人说:“吾将游天台山,卿能去否?”先生就跟随着神人出去,上束岭,到了半山腰,忽然想到没有嘱咐弟子读经书,便往回走了十几步,再回头看仙人,仙人已经变成仙鹤飞走了。

592年,隋•开皇十二年,六十四岁

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镇守扬州,派王子相、柳顾言二人先后去请王远知相见,王远知在杨广面前显现奇异改变头发颜色。《旧唐书》称“斯须而须发变白,晋王惧而遣之,少顷又复其旧”。《新唐书》称“少选发白俄复鬓,帝惧,遣之”。杨广看到之后大为惊叹。《王远知碑》则描述了对谈时的情况“咨议顾言,每申谈对,法主豪墨所至,必罄今古,辞义所该,始无遗逸”。并且说明王远知内心对归隐山林修行的渴望,杨广难以违背的王远知的意愿,因而遣使将其送归山林。

593年,隋•开皇十三年,六十五岁

开皇十三年正月七日夜,王远知端坐精思,仿佛朱衣羽人握节进入房间,对王远知说:“岫隐川藏,事由独善,寓形寰宇,宜弘利益。重官品藻,以卿开教一方,可宣扬法味,开度后学。既受兹灵诰,始有应物之心焉5。”王远知受到仙人点化,由此开办讲学,招收三千余人。

599年,隋•开皇十九年,七十一岁

开皇十九年,晋王杨广敕使郑子腾送书询问,钦尚殷勤,诚深下辇。

611年,隋•大业七年,八十三岁

隋炀帝登基为帝之后,再次请王远知出山,派遣崔凤迎请,在琢郡的临朔宫会面,隋炀帝亲执弟子礼,向王远知请教神仙之事。隋炀帝回顾之前王远知头发的异象,感慨:“朕昔在扬州,师已素发。今兹重睹,更有童颜。岂非道固存焉,养之得理者。”后来又在京师洛阳设立玉清玄坛请王远知前去居住。后来隋炀帝离开京城前往扬州,王远知进谏不宜远去京国,隋炀帝没有听从。

621年,唐•武德四年,九十三岁

唐高祖未称帝之时,王远知就秘密送符命给他。符命在早期的帝王观念中非常重要,是王朝正统性的象征。在道教的传统中,也有九天玄女向黄帝传授天命的说法。太宗进驻洛阳期间,与房玄龄穿着平民衣服专程拜访时为玉清观住持的王远知。王远知先前并不认识这二人,迎接他们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大吃一惊,这位高人果然名不虚传,于是以实相告。王远知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旧唐书》),告诉李世民即将成为太平天子,一定要好自珍重。

627年,唐•贞观元年,九十九岁

《旧唐书》:“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唐太宗登基之后,便想请王远知出山担任高官,但是王远知坚决请求回山。

635年,唐•贞观九年,一百零六岁,解化

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茅山为王远知建造太平观6,度道士二十七人。(《旧唐书》称二十七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七人,《王远知碑》和《茅山志》称七十七人)。唐太宗降玺书曰:“先生操履夷简,德业冲粹,屏弃尘杂,栖志虚玄,吐故纳新,食芝饵术,念众妙于三清之表,返华发于百龄之外,道迈前烈,声高自古。非夫得秘诀于金坛,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与此乎!朕昔在籓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高志,并许置观,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届江外,所营栋宇,何当就功?伫闻委曲,副兹引领。近已令太史薛颐等往诣,令宣朕意。”

贞观九年四月至山,敕文遣太史令薛赜、校书郎张道本、太子左内率长史桓法嗣等,送香油镇彩金龙玉璧於观所,为国祈恩。复遣朝散郎萧文远赍玺书慰问,并赐衲帔几杖等。各种文本都描述的王远知解化的过程,略有差别,基本都声称王远知去世的年龄为一百二十六岁。

《旧唐书》:其年,远知谓弟子籓师正曰:“吾见仙格,以吾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见署少室伯,将行在即。”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寝。卒,年一百二十六岁。这段文字中已经记录了王远知预见到自已因为年少时的过失,不能够白日升天,只能够成为少室伯。《新唐书》记载类似。潘师正(公元587-684年)是王远知的弟子,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

《王远知碑》详细记录了他在解化之前三日内的情况,但是其中并没有提到潘师正:“皇太子以其年六月,又遣将仕郎张万迪送香油、龙璧供山中法事。劲又遣桓法嗣送香,八月十三日至观。法主沉吟久之,方遣恭受,谓弟子日:此香何能烧尽?可分四近诸观,广供斋讲,冀能感彻。十四日午时,适因睡寤,喜形於色。侍者在旁谘问所以,答曰:吾向錾游洞宫,仙官见报,欲以疲朽,补为仙伯,名位已定,行在不久。十五日,沐浴冠带,焚香正坐,集诸弟子,述圣朝立观之由,励学人策勤之志。十六日旦,忽闻异香入室,乌兽哀嗥,顾谓侍者曰:日时早晚?曰:辰时。乃应曰:好,即转身平卧,自正衣冠,九易之形一朝解束,春秋一百二十有六岁。肢体柔软,颜色不变。停殡旬余,倍胜常日。”此事在《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也有同样记载,当为引用。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二十五则重新诠释了王远知的死亡时间,解释了一百二十六岁的由来:当时有一个叫做窦德玄的人,路过扬州遇到司命使者,使者说:“真人王法主王远知是少室仙伯,将担任检录人鬼的任务,关奏天曹,无不即应”。程德玄知道王远知将要飞升,便恳请他多留一些时日,王远知无奈之下便答应了。使者回来禀报太宗,说先生可以多留十三年。到了唐高宗即位,程德玄担任左丞相,王远知救济疾苦,世人都称他为法主。

635年以后

《新唐书》所载,王远知临终前除了向弟子潘师正交代之外,还遗命给儿子绍业,王远知预言:“尔年六十五见天子,七十见女君”。这两件事情后来果然都发生了。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追赠远知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谥曰升玄先生7。唐玄宗天宝年间,下诏让王远知再传弟子李含光于茅山太平观建造影堂,绘出王远知遗像,用来旌表王远知的永久纪念。

《全唐文》收唐高宗所做《赠王远知太中大夫诏》:“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性含几赜,迹徇幽元,体兹县解,见称先觉。自缔构之初,迄光华之旦,绸缪恩遇,事昭纶綍。仙化不追,英灵寝远,眷言留舄,宜有襃崇。可赠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主者施行”。

武则天所做:“门下:子乔羽化,或留连于故祠;康成道存,尚延伫于旧邑。矧夫迹膺仙箓,名偶圣朝,追想遗尘,载殷远念。故玉清观道士赠太中大夫升真先生王远知,性与道合,神从化游,初穷帝解之微,自得天倪之理。时历三代,韫秘术以韬光;年逾十纪,属睿图之启运。藏往知来,察幽鉴远,亟符先渥,缅惟赠恤之恩;聿申后命,宜峻褒崇之礼。可赠金紫光禄大夫升元先生,馀如故。主者施行。”

另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记录王远知解化之后显灵之事:“先生化后,有人过海,为风飘荡,忽见叶舟自天末来,乃先生也。且曰:君涉险,何至如此?此洋海之束十万里也。借子迅风,一夕可到登州。既去,舟如飞羽,觉风单单。而过明日,果至登州”。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帮助过海的人。

结语

王远知作为早期上清派茅山宗的宗师在道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出生于粱朝,历经陈、隋、唐四朝,其宗教地位不受政权变更而动摇,与王朝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在入世与出世之中寻求平衡,为后世茅山上清宗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卿希泰,《王远知》,《宗教学研究》,1983年7月,页41。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2月。

吉川忠夫《王远知传》,《东方学报》第62号,1990年,页69—98。

雷闻《茅山宗师王远知的家族谱系——以新刊唐代墓志为中心》,《隋唐辽宋金元史论集》第四辑,2014年5月,页139-152。

严振非,《两个王远知》,《中国道教》,1991年3月,页32-33。

王光照,《隋炀帝与茅山宗》,《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页74-79。

注:

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2月,页47。

2吉川忠夫《王远知传》,《东方学报》第62号,1990年,页69—98,雷闻《茅山宗师王远知的家族谱系——以新刊唐代墓志为中心》,《隋唐辽宋金元史论集》第四辑,沿用这一说法。

3严振非,《两个王远知》,《中国道教》,1991年3月,页32-33。

4详见《山堂肆考》卷142,《御定渊鉴类函》卷321,《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62等书。

5《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6《旧唐书》作太受观。

7《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和《旧唐书》隐逸传。

(本文为道教之音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图片来源自网络)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