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经》的当下解读:诵经保平安,消灾增福寿

道教之音 李崇进道长

2017-02-10 15:44:51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

“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这是《云笈七签》中的记载,说的是天统元气、地统元形、水统元精,合三元而有象;上则福国、中则福民、下则福物,降万福以无疆。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出自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样的思想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苍天覆盖万物护佑生灵,大地生成五谷负载万物,水源供给养份培育生命,因此对天、地、水都虔诚恭敬,顶礼膜拜。道教经典中说三官源于元始天尊吸纳始阳九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融合於腹中,经九九之期结为灵胎圣体,分别於元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自口中吐出圣婴;尧帝定四时制年月、舜帝拓荒垦地、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奉为三官大帝。在尧、舜、禹的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从此展开了华夏名族的文明,对于后世之影响也极其深远。所以,在民间信仰中,根据他们不同的特质,称尧为天官,主宰众生的善恶,曰赐福;称舜为地官,主宰三界,曰赦罪;称禹为水官,主管水域万灵,掌鬼神之籍,录众生功过之条,曰解厄。神道设教,也是这样的理念,史书记载了教祖张道陵创教时“不喜施刑罚,欲廉耻治人,乃立条制,使有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事,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也就是说这种消灾祈福的方式是将病者的姓名及认罪之意,在经过发展以后,通过仪式写成疏文三份,分别置于高山、埋藏于地、沉入水中,是为“三官手书”,向三官告解忏悔并祈求安康。是敬奉神明、祭祀天地、敬天法祖的仪式,是沟通天地水、仙凡、阴阳之间的桥梁,至今得以沿用,通过这种宗教仪式的方式带给人们以信仰,在人的至诚感召下,获得天人感应,从而消解自我的精神负累,得以悔过自新,获得解脱,走向从善如流的大道。追寻它的主旨就是天官、地官、水官,只在于心官不昧;求福、赐福、获福,还须积福为先。是让世人明白生命的幸福与否与人的善恶表现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深解其义,遵照奉行,就能够得到神明的佑助,心地是因,福田是果。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

《三官经》全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消灾延生保命真经》,所谓经以载道,经以为径。经中的核心就是讲人类的过恶以及解决之道。我们通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而这神明就是我们人类对错的考较者和记录者,这也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无所遁形,儒家讲“内省”、“慎独”,道德经中有“致虚极,守静笃”,这样的文字也都提醒我们敬畏神明,籍此时时审视自身,依此路径就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说的是通过自身的修为可以得到上天的庇佑。人性本善,由于对境摄缘,言行不加自我检查,遂至于起了好恶执着,生贪、嗔、痴等种种之情见,蒙蔽了本性,以至于世道沦降,人心机巧奸伪,烦恼妄想,欲壑难填,种种不善,踊跃为之。《三官经》经中就直接明白的描绘出了人们的种种恶习,告戒我们受苦众生的因果来由,这诸多的错误过失,我们都自觉不自觉的触犯过,而这也正是造成我们生活中种种的痛苦,不顺的主要原因。经中就这些过恶的报应也做了详细的描述,可以让我们看见并明白这些报应的身后隐痛和下场,懂得了这些,我们还能“不信守奉行”吗?因此,人活在世上,就要以经中所说的种种不善作为戒条,洗心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从前所有过恶,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复返始初无极自然之真性,以还天命之本来”。通过神明的指引,明白忏悔、转运之法,消泯种种过失、错误,除灭罪恶的种子,清净自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通过善信善行的功德洗涤自身,以此也能恩泽宗族,让已亡故的先人也仰赖天尊经力,和我们的信力超脱投生福地,感招呼应,通过“恒心”、“信心”作为基石,最终修为得道。因为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于心则无愧于神明;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使人人心存敬畏,从而敬天地,礼神明,依此修持就可以使人性格得以转变,心灵得到升华,就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故事这样说到:“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觉得他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觉得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想想是啊,我们是否都走得太快呢?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想一想呢?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文化多元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让人们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时代面临的道德沧桑和精神的堕落,也给人带来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严重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时刻都在挑战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古人智慧,把很多的提醒早就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来看,来参悟,比如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另一个也是“忙”,是竖心旁右边一个“亡”,这不是有心死了的意思吗?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名,为利。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样奔波的意义何在呢?究其根本,我想是因为人信仰的缺失,对心对境不存敬畏,不明因果轮回,人心无所依。所以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道教的智慧,运用道教的经典指引我们,在繁忙之余,静下心来,通过诵经行经,以经养心,回归信仰,守望精神家园,培元固本,明心见性。这样可以给人的精神以归属感,缓解自我的焦虑,从而获得自我救赎。纵观历史,没有灵魂和信仰的操守,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孔子终其一生首倡仁义不得而愿朝闻道夕死可矣;司马迁为成史家之绝唱虽遭宫刑而不悔;范仲淹贬官谪戌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说明是信仰的力量在引领一个古老的民族持续实现复兴的梦想。

道教的经典,初以口传,后以文字记载,主张诵经仪范,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个法门。诵经之前先要焚香斋戒,“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就是要去掉生理上的躯壳,做到忘形;去掉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思虑,做到去知。这不仅是形式,也是为了外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精神內守,这样人就清静,在这样的环境下虔诚诵经,诸天护法也会随侍听闻。所以能以恭敬心诵持经典的人,必常为诸天善神所护佑。然而读诵经文时,对所诵念的经文要字字清楚明白,不打妄想。若有杂念、妄想,就要赶紧将心收回来,保持专注,守节自持。也就是说,在诵经时要排除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虑,专心一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与气就是要无我无物,达到空灵的状态,这样就能使真气贯注,如此诵经,不但可以启发智慧心,也可以培养定力,久而久之诵经之后,万恶不生,百邪不干,确有去除疾病,固炼身形,澄止六情,恒净三业的作用。自然能够坐臥安穩,魂魄安宁,耳聪目明身强体清。用这样的方式长期坚持经典诵读,潜移默化的,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品性和修养,达到积福与得福,生命的价值在自然中得到升华。这也是道教历来提倡诵经的根本原因。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

哲学家菩德曼说过:“播下一个信念,你将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好习惯,你将收获一种好性格;播下一个好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好的命运。”道理虽然如此,可是有人会反驳说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多则百十年,人死如灯灭,死亡对人意味着什么,不就是一了百了吗?难得还会有一个新的生命旅程的开始吗?不如痛痛快快活过此生,如此等等。这样的说法只说明了无知愚昧,若如此过活,不是痛快,只能是痛苦一生,并殃及他人。在《三官经》中也有这样肯定的回答,经文中通过救苦大仙端简上告天地水官,三界四府众圣曹官,诸仙众,以讲说经法为契机,描述了天界、人间、地狱的画卷,讲了修善得福,永脱轮回,超生三界;又有造恶罪孽,永不赦除,轮回地狱。最终会有善恶之报上及宗族,下并集子孙的场景。看到这样的经文,我们还能不认真的反省思考吗?就人的生死与灵魂的说法,宗教历来都是对此肯定不疑的,是通过内省与修行所证实的。另外,目前科学的发展也在逐渐证明了宗教的固有认识。最近,依据量子力学证明灵魂不死的全新论述被全球媒体广泛报导,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兰萨通过研究发现,人死后并未消失,死亡只是人类意识造成的幻象。兰萨说:“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动时,也即物质元素处于停顿状态的时候,人的意识讯息仍然可以运动,就是说除了肉体活动外,还有其他超越肉体的‘量子讯息’,或者是我们所说的‘灵魂’。”那么灵魂到底存在哪里?兰萨教授认为,灵魂不但能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它还能存在于另一个宇宙;灵魂意识的能量可能在某一点上被招回来放入另一个身体;而与此同时,它存在于物质身体之外的某种真实世界中,即很可能是另一个宇宙......所以灵魂不灭的证明更应该让我们振作起来,行善积福,从而提升生命的层次与境界。

道教的理想是人人能够得道成仙,了却凡尘。立足点是提倡以人为本,注重现世的生命,关爱人的身、心、灵的健康与协调,用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强调性命双修,从而成就完美和谐的人生。所以我们感恩天地水三官对我们的哺育,感恩社会与人类的文明,通过诵经增长智慧,积功累德。谨运一心皈命礼,神功妙德不思议。

(作者系杭州玉皇山福星观道长,图片来源自网络)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诵经保平安,消灾增福寿

道教之音 李崇进道长

2017-02-10 15:44:51

|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诵经保平安,消灾增福寿
|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

“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这是《云笈七签》中的记载,说的是天统元气、地统元形、水统元精,合三元而有象;上则福国、中则福民、下则福物,降万福以无疆。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出自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这样的思想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苍天覆盖万物护佑生灵,大地生成五谷负载万物,水源供给养份培育生命,因此对天、地、水都虔诚恭敬,顶礼膜拜。道教经典中说三官源于元始天尊吸纳始阳九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融合於腹中,经九九之期结为灵胎圣体,分别於元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自口中吐出圣婴;尧帝定四时制年月、舜帝拓荒垦地、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奉为三官大帝。在尧、舜、禹的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从此展开了华夏名族的文明,对于后世之影响也极其深远。所以,在民间信仰中,根据他们不同的特质,称尧为天官,主宰众生的善恶,曰赐福;称舜为地官,主宰三界,曰赦罪;称禹为水官,主管水域万灵,掌鬼神之籍,录众生功过之条,曰解厄。神道设教,也是这样的理念,史书记载了教祖张道陵创教时“不喜施刑罚,欲廉耻治人,乃立条制,使有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事,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也就是说这种消灾祈福的方式是将病者的姓名及认罪之意,在经过发展以后,通过仪式写成疏文三份,分别置于高山、埋藏于地、沉入水中,是为“三官手书”,向三官告解忏悔并祈求安康。是敬奉神明、祭祀天地、敬天法祖的仪式,是沟通天地水、仙凡、阴阳之间的桥梁,至今得以沿用,通过这种宗教仪式的方式带给人们以信仰,在人的至诚感召下,获得天人感应,从而消解自我的精神负累,得以悔过自新,获得解脱,走向从善如流的大道。追寻它的主旨就是天官、地官、水官,只在于心官不昧;求福、赐福、获福,还须积福为先。是让世人明白生命的幸福与否与人的善恶表现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深解其义,遵照奉行,就能够得到神明的佑助,心地是因,福田是果。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

《三官经》全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消灾延生保命真经》,所谓经以载道,经以为径。经中的核心就是讲人类的过恶以及解决之道。我们通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而这神明就是我们人类对错的考较者和记录者,这也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无所遁形,儒家讲“内省”、“慎独”,道德经中有“致虚极,守静笃”,这样的文字也都提醒我们敬畏神明,籍此时时审视自身,依此路径就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说的是通过自身的修为可以得到上天的庇佑。人性本善,由于对境摄缘,言行不加自我检查,遂至于起了好恶执着,生贪、嗔、痴等种种之情见,蒙蔽了本性,以至于世道沦降,人心机巧奸伪,烦恼妄想,欲壑难填,种种不善,踊跃为之。《三官经》经中就直接明白的描绘出了人们的种种恶习,告戒我们受苦众生的因果来由,这诸多的错误过失,我们都自觉不自觉的触犯过,而这也正是造成我们生活中种种的痛苦,不顺的主要原因。经中就这些过恶的报应也做了详细的描述,可以让我们看见并明白这些报应的身后隐痛和下场,懂得了这些,我们还能“不信守奉行”吗?因此,人活在世上,就要以经中所说的种种不善作为戒条,洗心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从前所有过恶,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复返始初无极自然之真性,以还天命之本来”。通过神明的指引,明白忏悔、转运之法,消泯种种过失、错误,除灭罪恶的种子,清净自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通过善信善行的功德洗涤自身,以此也能恩泽宗族,让已亡故的先人也仰赖天尊经力,和我们的信力超脱投生福地,感招呼应,通过“恒心”、“信心”作为基石,最终修为得道。因为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于心则无愧于神明;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使人人心存敬畏,从而敬天地,礼神明,依此修持就可以使人性格得以转变,心灵得到升华,就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故事这样说到:“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觉得他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觉得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想想是啊,我们是否都走得太快呢?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想一想呢?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文化多元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让人们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时代面临的道德沧桑和精神的堕落,也给人带来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严重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时刻都在挑战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古人智慧,把很多的提醒早就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来看,来参悟,比如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另一个也是“忙”,是竖心旁右边一个“亡”,这不是有心死了的意思吗?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名,为利。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样奔波的意义何在呢?究其根本,我想是因为人信仰的缺失,对心对境不存敬畏,不明因果轮回,人心无所依。所以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道教的智慧,运用道教的经典指引我们,在繁忙之余,静下心来,通过诵经行经,以经养心,回归信仰,守望精神家园,培元固本,明心见性。这样可以给人的精神以归属感,缓解自我的焦虑,从而获得自我救赎。纵观历史,没有灵魂和信仰的操守,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孔子终其一生首倡仁义不得而愿朝闻道夕死可矣;司马迁为成史家之绝唱虽遭宫刑而不悔;范仲淹贬官谪戌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说明是信仰的力量在引领一个古老的民族持续实现复兴的梦想。

道教的经典,初以口传,后以文字记载,主张诵经仪范,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个法门。诵经之前先要焚香斋戒,“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就是要去掉生理上的躯壳,做到忘形;去掉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思虑,做到去知。这不仅是形式,也是为了外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精神內守,这样人就清静,在这样的环境下虔诚诵经,诸天护法也会随侍听闻。所以能以恭敬心诵持经典的人,必常为诸天善神所护佑。然而读诵经文时,对所诵念的经文要字字清楚明白,不打妄想。若有杂念、妄想,就要赶紧将心收回来,保持专注,守节自持。也就是说,在诵经时要排除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虑,专心一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与气就是要无我无物,达到空灵的状态,这样就能使真气贯注,如此诵经,不但可以启发智慧心,也可以培养定力,久而久之诵经之后,万恶不生,百邪不干,确有去除疾病,固炼身形,澄止六情,恒净三业的作用。自然能够坐臥安穩,魂魄安宁,耳聪目明身强体清。用这样的方式长期坚持经典诵读,潜移默化的,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品性和修养,达到积福与得福,生命的价值在自然中得到升华。这也是道教历来提倡诵经的根本原因。

《三官经》的当下解读

哲学家菩德曼说过:“播下一个信念,你将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好习惯,你将收获一种好性格;播下一个好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好的命运。”道理虽然如此,可是有人会反驳说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多则百十年,人死如灯灭,死亡对人意味着什么,不就是一了百了吗?难得还会有一个新的生命旅程的开始吗?不如痛痛快快活过此生,如此等等。这样的说法只说明了无知愚昧,若如此过活,不是痛快,只能是痛苦一生,并殃及他人。在《三官经》中也有这样肯定的回答,经文中通过救苦大仙端简上告天地水官,三界四府众圣曹官,诸仙众,以讲说经法为契机,描述了天界、人间、地狱的画卷,讲了修善得福,永脱轮回,超生三界;又有造恶罪孽,永不赦除,轮回地狱。最终会有善恶之报上及宗族,下并集子孙的场景。看到这样的经文,我们还能不认真的反省思考吗?就人的生死与灵魂的说法,宗教历来都是对此肯定不疑的,是通过内省与修行所证实的。另外,目前科学的发展也在逐渐证明了宗教的固有认识。最近,依据量子力学证明灵魂不死的全新论述被全球媒体广泛报导,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兰萨通过研究发现,人死后并未消失,死亡只是人类意识造成的幻象。兰萨说:“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动时,也即物质元素处于停顿状态的时候,人的意识讯息仍然可以运动,就是说除了肉体活动外,还有其他超越肉体的‘量子讯息’,或者是我们所说的‘灵魂’。”那么灵魂到底存在哪里?兰萨教授认为,灵魂不但能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它还能存在于另一个宇宙;灵魂意识的能量可能在某一点上被招回来放入另一个身体;而与此同时,它存在于物质身体之外的某种真实世界中,即很可能是另一个宇宙......所以灵魂不灭的证明更应该让我们振作起来,行善积福,从而提升生命的层次与境界。

道教的理想是人人能够得道成仙,了却凡尘。立足点是提倡以人为本,注重现世的生命,关爱人的身、心、灵的健康与协调,用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强调性命双修,从而成就完美和谐的人生。所以我们感恩天地水三官对我们的哺育,感恩社会与人类的文明,通过诵经增长智慧,积功累德。谨运一心皈命礼,神功妙德不思议。

(作者系杭州玉皇山福星观道长,图片来源自网络)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