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教之音 常婧

2017-06-06 15:13:56

[摘要]“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话题,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产生了“和”的观念,在中国文字形成阶段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字就已经出现了。“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有价值的观念,也是维护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的坚韧纽带。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思想还为现代人建构当代的和谐观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

[关键字]道家,和谐社会,启示

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今天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挖掘、梳理、吸收并很好地运用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

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既表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亦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这是一种原始的村落社会:它是自然的,而不是文明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强权的;是自给自足的,而不是交易互利的;是静止的,而不是活跃的;是小规模的,而不是大规模的。“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老子》一书有多处是讲兵法的,其中一条基本兵法是:“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第六十九章)。还有一条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六十八章)。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老子》第三十章)老子说:“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老子还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老子》第七十六章)。

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和”哲学主要有:“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 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道家的这些思想一方面来自老子对大自然的领悟而得出的大智慧,可以称为取法自然的和平论;另一方面来自庄子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和谐相处。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和谐社会理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1、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和谐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生活状态。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多有和谐社会思想,且“和”占据了传统思想的重要位置。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是多元的,是对立统一的。从天人关系上讲,尊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观。在社会交往之中,传统文化注重社会个体的内心和谐。儒家的“修身”“养性”“仁者爱人”,道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宽以待人”等思想注重人们的内心修养,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真诚、建设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无论从理论上推动思辨哲学的发展,还是在社会建设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之精华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2、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和谐社会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谐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传统和谐思想,强调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发展观,重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和谐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契合

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与和谐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或法家都强调积极入世,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去改变社会。历史上经历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人们都想要生活在自己设想的理想社会中,社会也在无休止的纷争中发展。不仅是国家内部,在国际社会上,每个国家都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是最正确的,想要别国都和自己一样,因此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时常存在。道家文化强调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潮流,我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不是说社会没有矛盾,而是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保证国家社会的平稳发展,和谐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吸取道家的思想精华,为社会经济发展创设一个和谐平稳的大环境,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生活空间,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地发展平台。“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不乱为。不以追求表面形式的成功为目标,遵循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学者将社会治理比作水,道家强调的治理社会就是在水中行舟,而不足破水改道。只要看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然后便能精准的驾驶这艘船。这岜就是道家的“无为”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的许多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盛世等,其治国思想均来源于道家。无为而治,腾出大量的时间去管理经济建设,使得国泰民安,这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和谐社会。当今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也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策也在相应的调整,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逐步放宽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四、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有重要作用,且己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基因。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目标中,文化已经成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支撑点和价值之源。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现代的社会治理中,与现代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理论高地,是我们现在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内涵丰富的观点为我们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屮华传统文化屮蕴含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诸子家帝今仍具有世界性文化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具存“永恒魅力”,能够为治_理政、道德迚设以及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有益幻示;屮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坚持文化向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梳理道家文化的积极成份,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小学语文新课改可以看出,我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等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利用,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二是有利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中的有益养分也只有被重视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通之处,推进道家和谐思想创新发展。其一,推动道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融通。当前,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要实现道家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其现代价值充分体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道家和谐思想也具有现代价值的合理因素,这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其二,探寻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相通之处。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孕育在农耕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的现代转换必须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虽然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性质不同,但二者具有共同性和契合点, 拥有共同的愿望,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摒弃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中不合理成份,同时也要阻断工业时代文化中的黑色暗流。例如,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中人类妄自尊大的破坏自然的行为;先秦道家中“淡泊名利”的乐道精神,有助于净化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用先秦道家的精祌自由吸纳现代的自由平等思想,从而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再次,借助科技力量,加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科技更强调的是物质层面,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然而二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转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化的传播和体验方式。科技发展对文化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重新被人们认识。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道家和谐思想的传播和发扬要依赖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网络时代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为文化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等技术工具,将道家和谐思想加以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道家文化,理解道家文化,找到道家文化与自身实践的契合点,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播道家和谐思想。此外,应借助现代科技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增强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的吸引力。当前传统文化容易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应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文化体验的乐趣。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将科技作为助推力量促进传统文化转型己成为必然趋势。

道家文化中还有许多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哲理等着我们现代人去挖掘,其中有关“和”的思想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实现道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将道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恰当地对接,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道家文化的积极因素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为推动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挥,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只有提高认识,才能体现其作为文化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儒家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版第1106-110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卷:第298页.

 [3]许建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2008.3第29卷第2期

(供稿:朱玉林)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教之音 常婧

2017-06-06 15:13:56

|
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摘要]“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话题,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产生了“和”的观念,在中国文字形成阶段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字就已经出现了。“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最有价值的观念,也是维护中国五千年历史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的坚韧纽带。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思想还为现代人建构当代的和谐观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

[关键字]道家,和谐社会,启示

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今天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挖掘、梳理、吸收并很好地运用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

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既表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亦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这是一种原始的村落社会:它是自然的,而不是文明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强权的;是自给自足的,而不是交易互利的;是静止的,而不是活跃的;是小规模的,而不是大规模的。“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老子》一书有多处是讲兵法的,其中一条基本兵法是:“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第六十九章)。还有一条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六十八章)。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老子》第三十章)老子说:“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老子还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老子》第七十六章)。

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和”哲学主要有:“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 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道家的这些思想一方面来自老子对大自然的领悟而得出的大智慧,可以称为取法自然的和平论;另一方面来自庄子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和谐相处。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和谐社会理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1、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和谐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生活状态。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多有和谐社会思想,且“和”占据了传统思想的重要位置。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是多元的,是对立统一的。从天人关系上讲,尊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观。在社会交往之中,传统文化注重社会个体的内心和谐。儒家的“修身”“养性”“仁者爱人”,道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宽以待人”等思想注重人们的内心修养,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真诚、建设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无论从理论上推动思辨哲学的发展,还是在社会建设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之精华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2、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和谐社会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谐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传统和谐思想,强调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发展观,重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和谐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契合

道家文化中“和”的思想与和谐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或法家都强调积极入世,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去改变社会。历史上经历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人们都想要生活在自己设想的理想社会中,社会也在无休止的纷争中发展。不仅是国家内部,在国际社会上,每个国家都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是最正确的,想要别国都和自己一样,因此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时常存在。道家文化强调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潮流,我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不是说社会没有矛盾,而是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保证国家社会的平稳发展,和谐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吸取道家的思想精华,为社会经济发展创设一个和谐平稳的大环境,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生活空间,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地发展平台。“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不乱为。不以追求表面形式的成功为目标,遵循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学者将社会治理比作水,道家强调的治理社会就是在水中行舟,而不足破水改道。只要看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然后便能精准的驾驶这艘船。这岜就是道家的“无为”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的许多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盛世等,其治国思想均来源于道家。无为而治,腾出大量的时间去管理经济建设,使得国泰民安,这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和谐社会。当今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也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策也在相应的调整,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逐步放宽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四、道家文化中有关“和”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有重要作用,且己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基因。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目标中,文化已经成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支撑点和价值之源。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现代的社会治理中,与现代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理论高地,是我们现在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内涵丰富的观点为我们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屮华传统文化屮蕴含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诸子家帝今仍具有世界性文化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具存“永恒魅力”,能够为治_理政、道德迚设以及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有益幻示;屮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坚持文化向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梳理道家文化的积极成份,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小学语文新课改可以看出,我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等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利用,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二是有利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中的有益养分也只有被重视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通之处,推进道家和谐思想创新发展。其一,推动道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融通。当前,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要实现道家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其现代价值充分体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道家和谐思想也具有现代价值的合理因素,这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其二,探寻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相通之处。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孕育在农耕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的现代转换必须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虽然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性质不同,但二者具有共同性和契合点, 拥有共同的愿望,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摒弃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中不合理成份,同时也要阻断工业时代文化中的黑色暗流。例如,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中人类妄自尊大的破坏自然的行为;先秦道家中“淡泊名利”的乐道精神,有助于净化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用先秦道家的精祌自由吸纳现代的自由平等思想,从而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再次,借助科技力量,加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科技更强调的是物质层面,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然而二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转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化的传播和体验方式。科技发展对文化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重新被人们认识。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道家和谐思想的传播和发扬要依赖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网络时代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为文化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等技术工具,将道家和谐思想加以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道家文化,理解道家文化,找到道家文化与自身实践的契合点,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播道家和谐思想。此外,应借助现代科技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增强道家文化中有于“和”的思想的吸引力。当前传统文化容易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应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文化体验的乐趣。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将科技作为助推力量促进传统文化转型己成为必然趋势。

道家文化中还有许多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哲理等着我们现代人去挖掘,其中有关“和”的思想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实现道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将道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恰当地对接,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道家文化的积极因素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为推动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挥,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只有提高认识,才能体现其作为文化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儒家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版第1106-110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卷:第298页.

 [3]许建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2008.3第29卷第2期

(供稿:朱玉林)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