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学说”探究

道教之音 李福蔚

2017-09-20 11:58:01

道家学说,是老子思想理论体系,其学说认为,“道”是一个本源性的最高理论范畴。既是世界的本体,又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

一、老子“道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背景

“春秋时代”得名于史书《春秋》,具体指从周平王迁都洛阳的公元前770年到战国七雄格局形成的公元前476年,大致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政治、经济,尤其文化上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在政治上,周王室大权旁落,群雄争霸,连年战争,大国不断蚕食小国。同时,由于卿大夫势力强大,各国内部动乱也时有发生,权力更替频繁,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据《春秋》所载,春秋时代的前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则达450余次。期间,先后出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到春秋末期,经连年吞并,140多个诸侯只剩下了20多家。其中以“战国七雄”为最强,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除战火不息的乱世特征之外,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周王室以及诸侯国的衰落导致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走向“有教无类”,大批文化人流入民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孔子、老子、墨子等文化巨人的出现,为后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奠下了根基。

春秋时代的另一个重要旋律不得不提,这便是中原四周的蛮夷“华夏化”的民族大融合进程。秦、楚、吴、越这些本来的蛮夷之邦陆续跃入华夏的行列,汉族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此外在经济上,春秋时代最重要的两个进步是铁器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工农业的发展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商业繁荣。

2、思想文化背景

翻阅中华文明史:在老子之前,已延续了2500年,有不少先贤在探索“道”,但不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在老子时代,他发现“道”在宇宙、天地形成之前,就已混然一体的存在,且周而复始(又非绝对重复)的循环运动,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在老子之后,又延续了2500年,中国人明白了很多关于“道”的真理,以至能“尊道而贵德”,故而能延绵不断,并能光耀五洲。老子正好处于中华5000年文化历程的中间位置,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

不难想象,老子在周朝的图书馆里,所阅读的书,即便是当时,也无人能与之比肩;在老子之后,由于天灾战乱、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已没有条件与老子相比。就连司马迁收集到有关老子的素材,也只能成传两百余字。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华夏古代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就诞生不了老子这样的文化巨人;如果没有老子及其《道德经》,中华文化很有可能会失去灵魂。也许会与其他古今中外的许多灿烂文化一样,在某个时期、某个环节,淹灭在某段历史长河之中。

老子在撰《道德经》前,曾对前朝历史作过调查研究,如对商代的“成汤盛世”、“武丁中兴”之世的“圣人治世”做过考证。《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源自商代开国明君汤向“国柱”伊尹询问治国的主张,伊尹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就如同烹饪,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老子去用了伊尹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方略,说明治国要依照规律循序行事,一切有条不紊,国必昌盛。伊尹原来是“耕于莘野”的农民,汤以币三聘之而为佐相的。

《道德经》载:“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说的就是武丁举以为相的傅说。传武丁当国君时,处于乱世,三年不言,后梦得圣人,得傅说于傅岩,举以为相,国大治。传傅说是个穿褐衣的受刑之人,在傅岩这个地方修建水利的。既见武丁,作《说命三篇》。傅圣在《说命三篇》中篇强调:“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逸。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以及“有备无患”。

傅说告知武丁:“要想治国安邦,使百姓安居乐业,必须颁布让臣民钦佩,使百姓安逸的宪法;不要轻易发号施令,不能随便动用军队,不可到处封官许愿,赏罚要分明;官服、兵器应深藏,不得随意授予人。”并告知:“天下混乱在于百官不正”,“任命官吏要避免因己之偏见而亲疏彼此,不能用道德恶劣的人,只能用贤能之人;经过深思远虑地完善政策应付之行动,但行动必需选择时机”并提出:处理国事不可轻举妄动,不得打无准备之仗,“有充分的准备才能避免祸患”。

在《说命三篇》下篇中傅说提出:“道积于厥躬”“厥德修罔觉”。意思是说:“客观规律必须在实践中日积月累地勤奋自悟才能掌握”“良好的品德靠排除主观成见并不断地修炼才会养成”。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并启发了老子对“道”的顿悟,使其形成了超越时空的世界观,从而完成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不朽佳作——《道德经》。

二、老子“道家学说”的基本内涵

老子文化最重要的是他的哲学命题“道”。“道”的本意是供人行走交通的路径。引申为一种抽象的含义:用来表达道理、道义而成为一个哲学概念的表述。表达宇宙起源于自然规律的范畴,则始于老子。《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所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他的经典著述《道德经》阐述“道”的两种含义:一是宇宙本源的“道”;二是自然规律的“道”。认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庄子说:“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的文化内涵摘要如下:

“气”的运行不息而且无形可见的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是说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生生不息。《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地;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有与无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天地万物起始于“无”,“有”从“无”中生发而来,这是老子关于起源和万物源生的哲学观点。

动与静

《老子》:“重为清根,静为躁君。”“躁”为动。老子认为,“静”主宰着“动”,“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宇宙万物的最后归宿。

道法自然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崇高地位而相应地去掉人为的力量,即“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达到一种朴素无为的自然境界,告诉人要遵从自然之理。

齐善恶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丑恶是相对于美、善而言的,如果没有美、善,也就无所谓丑、恶了。善与恶有等同性,即所谓“齐善恶”。

天人合一

“天”在老子、庄子那里,“天”是自然的意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本来是一体的。之所以天人分离,是人的文化造成的,所以要倡导:“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从而达到天人相融的本然境界。

天地不仁

《老子》:“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是没有“仁”这个概念的,对待万物全是一样的,人如果有了仁与不仁的观念,对待事物和处理事情就会融入主观情感,因而会偏离自然规律。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处下”、“不争”、“不敢为天下先”等主张,其思想内涵是以柔克刚。是老子思想中最为独到和深刻之处。

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行违反自然规律之为。

绝圣去智

《老子》:“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要人们做到纯洁朴实,减少私欲杂念,抛弃虚浮礼法,如此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这是对“无为而治”的解释。由于“天地不仁”,贫富分化,盗贼四起,才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切以素朴为之,遂得天下清平。

祸福相倚

告诫人们面对幸福之时,不可盲目乐观,要有危急之忧;面对灾祸之时,不要盲目悲观,要在不利之时,寻找有利因素,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老子的“道德观”和“生命观”。如道士修持是向道、学道、修道,领会先师教诲,把握教义精髓,修身养性,强健体魄。其道德观:“道”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源。“德”是道之得,即道在万物中的体现。万物皆有道性,“德”是万物的共性。德是道的体现和形式,而道是德的根本所在。就个人来说,德是个人身上道的体现。修德才能合道。生命观:生命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有形有质。“我命由我”、“重道贵生”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重道”是为了“贵生”。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出于养生的目的,加强炼养方技,达得道升仙。

老子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哲学原本是抑王权、制贵族、助穷人、兴科学、讲民主的,世间少有的中华文化之精华。西方文化凸现的是上帝,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按上帝旨意构成的。又请看,东方文化以儒、佛、道为代表。儒家崇尚——仁,佛家讲究——悲,道家倡导——慈。所以,至今仍有“仁慈”与“慈悲”之说,但无“仁悲”或“悲仁”之词。这表明:儒、佛均需与道相结合方能顺理,并可被人们所接受、传承。还有,儒家相信孔子的天命论,佛家崇拜如来法力无边,道家颂扬老子的道法自然,是生成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即可理解为;宇宙万物,按自然规律运动,生生不息,而决非是上帝、如来或菩萨创造的,更非按他们的旨意先天构成的。因此,西方学者惊呼:老子是上帝以前的圣人!但老子却谦虚地告诉后人,他是一个比较愚笨的人,只不过通过沕(wù,深微,细致深究之意)望与静思的方法,观察、领悟到万物运作特征,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一个民族,很早就悟出了自然之道,掌握了“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的辩证关系,明白了“居善地、心善渊,洞善时”的道理,又怎么会遭至灭顶之灾呢?遇事仍能顺其自然地生活,遇到问题,均能因势利导,与时俱化。  然而,当今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都是不得人心的。不管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初,以德、意、日为轴心所蓄挑起的世界大战,还是随后由美、苏演义的争霸及冷战格局,均以逞强者失败而告终。当今的中东战争,更是典型实例,霸权与恐怖这对孪生兄弟,均将逃脱不了同归如尽的命运。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分裂与腐败行径,也是背离老子和生与不争(不贵难得之货)精神的,很快即会被人民统统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无数事实证明,以暴易暴、杀身成仁、冤冤相报的劣根,没有不腐烂并随之消亡的道理。

老子在那些方面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呢?阅《老子通解》可知:老子对宇宙物质、自然规律、修身养性、治国安邦、民主政治、军事策略、医学养生等方面的见解,无不超越时代,甚至不少观点当今仍能独领珠峰景色,并将继续指导人类迈向新的时代。

老子从一些自然现象,发现了宇宙之“道”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由有、无两类物质,经阴、阳和合不断地运动而生成万物。这一观点,至近代才被西方天体和高能物理学家所揭示。在医学方面,阴、阳平衡理论,以及演生的医药化学、经络学,对人类的贡献之大难以比拟。李约瑟博士说:“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它的成就要远远大于四大发明,在中国科学史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你们能破解‘经络之迷’,那将是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这可不只是一两个诺贝尔医学奖的问题。”老子的民主与科学的文化遗产,仍然是解决世人纷争、贪婪不止,并让人类走向和平与光明的济世良药。因为,崇尚民主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当代文化重要标志。民主,是解放人类——探求最佳管理方法的社会科学;科学,是破除迷信——揭示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的人类智慧。民主与科学是带动文明社会发展的火车轮,两者不可或缺。

有人会问:老子时代就有民主与科学思想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这种思想十分鲜明、这种精神非常强烈,真可谓永垂不朽,并依然影响和指导着人类,甚至仍是人类的最佳行为准则。老子的民主核心是:圣人之玄德(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其科学精髓是:自然之法则。在此,仅就老子的这些思想简述如下: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方面大力倡导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无情谴责残暴统治。老子对领导人(或管理者)——圣人的要求高且极为严格,认为他们必须要有完美的品德,民主才能得以实现。

1、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违)之事,行不言之教。”“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贵为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天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处众人之所恶。”

这几段话的大意是:领导者说话、办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应以身作则;不居功,将自身独置之外;把天下的事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珍贵,方可寄于厚望;热心献身便可开拓新天地。就像水那样,为了滋润万物而不惜争先恐后。

2、领导者应不贪且不可居功

老子告诫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意思是说:即使你获得满屋的金银宝玉,莫想能守得住;你因富贵而骄横,终将咎由自取;只有做到不居功,且功成之后,功归大众,自身隐后,才是天经地义的正确道行。也就是说:每做好一件事情,不占有其成果,成功之后也不以功臣自居。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好的,与百姓同甘共苦,从不知分彼此;比较好的,与百姓彼此亲近相誉;比较差的,百姓对他心存畏惧;最差的,对百姓进行欺侮。成信不足,才会出现互不信任。这些问题,应对症谋划,而且要说到做到。把事情做成功了,老百姓自然会称赞:这才像当领导的样子——真心为民谋利,而不居功自傲。

3、领导人的行为准则

老子要求领导者: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天下浑心/为天下牧/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为天下式/为天下贵/为天下正” “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  不自大/不自贵/不自私”“去甚/去太/去奢/去恶/去伪”。“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也即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发现事物本色无华的实质,生活中应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把私欲控制在最低限度。应做到:七为、六不、五去。即,顺民心,以天下为公;阴阳和合成溪流,胸怀豁达似旷谷;成为公认的楷模,为民众所尊重,使天下人行为正规。要想做到七为,必须做到六不:不只顾自己,不自我表现,不自作主张,不骄傲自大,不把自己看得太贵重,不能自私自利。因此,领导者应除去极端、过分、奢侈、作恶与伪劣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嘉美圣德的人,其行为举止将无不顺合客观规律。

4、民心为上,为民是从

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违)。”

并告诉后人:“江海之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很显然,领导者应该没有自己的私心与偏见,必须以百姓的心愿为己愿;聆听百姓的意见,应象小孩子聆听大人的教诲一样;一生不求名利,不固执己见,不宰制万物,这才是最高尚、最完美的德行;领导者不强作枉为,民众将自我感化;领导者倡导清静,民众将自我矫正:领导者不滋生事端,民众自然会致富;领导者的意愿中若无贪欲,民众将自行返朴归真;领导者如果不想贪图贵重难得的货物,不卖弄自己学说观点,而是反复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方能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违反客观规律。

江海能纳百川,在于善处地势低下,所以能使千百条溪谷归往。领导者也是如此,要想领导人民,必须言行谦下,民众才不会害怕;百姓不怕你对其形成威压、不厌恶你,才会乐意推选你当领导。这不就是不与民争,而民不与其争的道理吗?!懂得这些道理而且身体力行的领导者,对老百姓慈爱、对自己俭朴、不争名夺利。就好像穿着烂棉袄,怀里抱着美玉一样,即使过的是艰苦生活,但心里照样亮堂,心情无比舒畅。

5、对非民主的暴政者的愤恨与痛斥

老子警告暴政者:“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老子还说:“人之饥也,以其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这几段话的意思很清楚:暴政者对人民施加淫威,人民很快就将暴发出更大的威力推翻暴政者;暴政者杀人太多,民众就不怕死了,还用杀头来威胁有什么用?如果暴政者逞能,经常动不动就处死百姓,我们将团结起来把他杀掉,看谁还敢!?

人民出现饥荒,是因暴政者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不屈从暴政,是因为暴政者违返常规,索取太多,不管百姓的死活,所以不能再受残酷的统治;老百姓到了轻意冒死抵抗的地步,正是因为有求得生存的强烈愿望。

6、人道与天道的关系

众所周知:民主的目的是让人类实现自由、平等。为什么要平等呢?因为人类不能违背自然;怎样才能平等呢?人类唯有效法自然。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人,依附地球生存;地,相应于天体存在;天,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顺合于自然而隐现。自然界的规律是:减损多余的物质而弥补不足的部分。当时的人类社会却不然,减损不足者而奉献给富余者。(如:有钱的人更有钱,没钱的人穷死。)谁能做到损有余而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掌握了真理的人方可做得到。因此,自然规律是,有利万物而尽可能做到不破坏;人类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多做好事、善事而不争功劳。

老子在《道德径》的篇尾大声疾呼:“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意思是说:只有实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才会永远属于爱和平的善良人们!

老子的这些论述,把圣人(领导者)的言行、志向,以及为人准则、对社会的责任,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等,都说得一清二楚。

三、老子“道德学说”价值的后世评说

有语云:“灿烂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但优秀文化必定是灿烂辉煌的的。”关于老子的科学思想,简直是永恒的真理!他所描述的宇宙及其物质生成奥秘,2000多年之后才被天体、物理学家们部分予以证实。他的“道、玄"理论,让我们明白了:宇宙及其物质的生成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的结构和外部形态之间的关系,均由其自然规律所演化,而并非上帝创造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证明了老子宇宙(世界)观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即使将来再形成宇宙,新的智慧生物仍然会发现“道”的存在,并生生不息地永恒运动。老子不与人争,是因为他掌握了“道"这个客观存在的真理,任何人都无法驳倒他。他对人类的贡献,真的称得上光照五洲、惠及万代。因此,可以断言:能尊道贵德、实事求是、与时俱化、无为而达的中华民族,将继续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道法自然"的格言,将永远回响在浩瀚的宇宙苍穹!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道家。”“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德国理学博士德·洛伦兹。盛赞:“老子很多观点在今天也十分恰当,不必要改动便可借用。一部著作的永久性给予它一个伟大的、不寻常的现象。老子在他生活的社会里,已经体验到人类生活、社会形态的总旨和精华。”“老子及其著作与人类共存。”

广东“老学”专家罗尚贤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形道魂。”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脉及灵魂在于道学。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番改造后,又回到了中国。”老子说:“为天下牧”,孙中山创导:“天下为公”,毛泽东题书:“为人民服务”,与老子道家学说更是一脉相承的。

当今人类,危机四伏,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严重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挖掘老子的学说,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新的曙光。另外,本人在编撰《文明源头与先秦辉煌》书稿时,进行中国文化根基探源,认识到:“寻根溯源”本身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之举,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文化寻根,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最辉煌时期,不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而是先秦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是说此时期,周朝宗室衰微,诸侯国常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纷争四起,相互攻伐。而代表各派政治力量且具不同主张的学者和思想家,都企图按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及本人的思想见解,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做出自成体系的解释和主张,纵横谈天下,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发表己见,互相辩难,争雄逞强,后世称此“大观”为“百家争鸣”。而“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兵、杂等家,其所阐发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尤以儒道两家流脉广远,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此时以老子为首的道家,以“道”为理论基础,阐发天道、世道、人道,提出了解决“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学说;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以“仁”为理论基础,在继承与宗法等级社会相适应的周公“礼乐”文化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你我他”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学说;这两位文化巨匠创造的“高精尖”学说成为传统中国“礼俗社会”的理论基石,以“儒形道魂”的面目,倡导“真善美”,遏制“假恶丑”,涵养“精气神”,创造“福禄寿”,实现着他们设计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蓝图。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未中断。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老子“道家学说”探究

道教之音 李福蔚

2017-09-20 11:58:01

|
老子“道家学说”探究
|

道家学说,是老子思想理论体系,其学说认为,“道”是一个本源性的最高理论范畴。既是世界的本体,又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

一、老子“道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背景

“春秋时代”得名于史书《春秋》,具体指从周平王迁都洛阳的公元前770年到战国七雄格局形成的公元前476年,大致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政治、经济,尤其文化上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在政治上,周王室大权旁落,群雄争霸,连年战争,大国不断蚕食小国。同时,由于卿大夫势力强大,各国内部动乱也时有发生,权力更替频繁,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据《春秋》所载,春秋时代的前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则达450余次。期间,先后出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到春秋末期,经连年吞并,140多个诸侯只剩下了20多家。其中以“战国七雄”为最强,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除战火不息的乱世特征之外,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周王室以及诸侯国的衰落导致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走向“有教无类”,大批文化人流入民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孔子、老子、墨子等文化巨人的出现,为后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奠下了根基。

春秋时代的另一个重要旋律不得不提,这便是中原四周的蛮夷“华夏化”的民族大融合进程。秦、楚、吴、越这些本来的蛮夷之邦陆续跃入华夏的行列,汉族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此外在经济上,春秋时代最重要的两个进步是铁器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工农业的发展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商业繁荣。

2、思想文化背景

翻阅中华文明史:在老子之前,已延续了2500年,有不少先贤在探索“道”,但不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在老子时代,他发现“道”在宇宙、天地形成之前,就已混然一体的存在,且周而复始(又非绝对重复)的循环运动,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在老子之后,又延续了2500年,中国人明白了很多关于“道”的真理,以至能“尊道而贵德”,故而能延绵不断,并能光耀五洲。老子正好处于中华5000年文化历程的中间位置,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

不难想象,老子在周朝的图书馆里,所阅读的书,即便是当时,也无人能与之比肩;在老子之后,由于天灾战乱、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已没有条件与老子相比。就连司马迁收集到有关老子的素材,也只能成传两百余字。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华夏古代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就诞生不了老子这样的文化巨人;如果没有老子及其《道德经》,中华文化很有可能会失去灵魂。也许会与其他古今中外的许多灿烂文化一样,在某个时期、某个环节,淹灭在某段历史长河之中。

老子在撰《道德经》前,曾对前朝历史作过调查研究,如对商代的“成汤盛世”、“武丁中兴”之世的“圣人治世”做过考证。《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源自商代开国明君汤向“国柱”伊尹询问治国的主张,伊尹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就如同烹饪,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老子去用了伊尹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方略,说明治国要依照规律循序行事,一切有条不紊,国必昌盛。伊尹原来是“耕于莘野”的农民,汤以币三聘之而为佐相的。

《道德经》载:“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说的就是武丁举以为相的傅说。传武丁当国君时,处于乱世,三年不言,后梦得圣人,得傅说于傅岩,举以为相,国大治。传傅说是个穿褐衣的受刑之人,在傅岩这个地方修建水利的。既见武丁,作《说命三篇》。傅圣在《说命三篇》中篇强调:“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逸。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以及“有备无患”。

傅说告知武丁:“要想治国安邦,使百姓安居乐业,必须颁布让臣民钦佩,使百姓安逸的宪法;不要轻易发号施令,不能随便动用军队,不可到处封官许愿,赏罚要分明;官服、兵器应深藏,不得随意授予人。”并告知:“天下混乱在于百官不正”,“任命官吏要避免因己之偏见而亲疏彼此,不能用道德恶劣的人,只能用贤能之人;经过深思远虑地完善政策应付之行动,但行动必需选择时机”并提出:处理国事不可轻举妄动,不得打无准备之仗,“有充分的准备才能避免祸患”。

在《说命三篇》下篇中傅说提出:“道积于厥躬”“厥德修罔觉”。意思是说:“客观规律必须在实践中日积月累地勤奋自悟才能掌握”“良好的品德靠排除主观成见并不断地修炼才会养成”。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并启发了老子对“道”的顿悟,使其形成了超越时空的世界观,从而完成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不朽佳作——《道德经》。

二、老子“道家学说”的基本内涵

老子文化最重要的是他的哲学命题“道”。“道”的本意是供人行走交通的路径。引申为一种抽象的含义:用来表达道理、道义而成为一个哲学概念的表述。表达宇宙起源于自然规律的范畴,则始于老子。《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所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他的经典著述《道德经》阐述“道”的两种含义:一是宇宙本源的“道”;二是自然规律的“道”。认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庄子说:“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的文化内涵摘要如下:

“气”的运行不息而且无形可见的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是说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生生不息。《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地;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有与无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天地万物起始于“无”,“有”从“无”中生发而来,这是老子关于起源和万物源生的哲学观点。

动与静

《老子》:“重为清根,静为躁君。”“躁”为动。老子认为,“静”主宰着“动”,“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宇宙万物的最后归宿。

道法自然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崇高地位而相应地去掉人为的力量,即“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达到一种朴素无为的自然境界,告诉人要遵从自然之理。

齐善恶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丑恶是相对于美、善而言的,如果没有美、善,也就无所谓丑、恶了。善与恶有等同性,即所谓“齐善恶”。

天人合一

“天”在老子、庄子那里,“天”是自然的意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本来是一体的。之所以天人分离,是人的文化造成的,所以要倡导:“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从而达到天人相融的本然境界。

天地不仁

《老子》:“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是没有“仁”这个概念的,对待万物全是一样的,人如果有了仁与不仁的观念,对待事物和处理事情就会融入主观情感,因而会偏离自然规律。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处下”、“不争”、“不敢为天下先”等主张,其思想内涵是以柔克刚。是老子思想中最为独到和深刻之处。

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行违反自然规律之为。

绝圣去智

《老子》:“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要人们做到纯洁朴实,减少私欲杂念,抛弃虚浮礼法,如此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这是对“无为而治”的解释。由于“天地不仁”,贫富分化,盗贼四起,才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切以素朴为之,遂得天下清平。

祸福相倚

告诫人们面对幸福之时,不可盲目乐观,要有危急之忧;面对灾祸之时,不要盲目悲观,要在不利之时,寻找有利因素,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老子的“道德观”和“生命观”。如道士修持是向道、学道、修道,领会先师教诲,把握教义精髓,修身养性,强健体魄。其道德观:“道”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源。“德”是道之得,即道在万物中的体现。万物皆有道性,“德”是万物的共性。德是道的体现和形式,而道是德的根本所在。就个人来说,德是个人身上道的体现。修德才能合道。生命观:生命是精、气、神和谐结合于一体的产物,有形有质。“我命由我”、“重道贵生”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重道”是为了“贵生”。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出于养生的目的,加强炼养方技,达得道升仙。

老子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哲学原本是抑王权、制贵族、助穷人、兴科学、讲民主的,世间少有的中华文化之精华。西方文化凸现的是上帝,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按上帝旨意构成的。又请看,东方文化以儒、佛、道为代表。儒家崇尚——仁,佛家讲究——悲,道家倡导——慈。所以,至今仍有“仁慈”与“慈悲”之说,但无“仁悲”或“悲仁”之词。这表明:儒、佛均需与道相结合方能顺理,并可被人们所接受、传承。还有,儒家相信孔子的天命论,佛家崇拜如来法力无边,道家颂扬老子的道法自然,是生成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即可理解为;宇宙万物,按自然规律运动,生生不息,而决非是上帝、如来或菩萨创造的,更非按他们的旨意先天构成的。因此,西方学者惊呼:老子是上帝以前的圣人!但老子却谦虚地告诉后人,他是一个比较愚笨的人,只不过通过沕(wù,深微,细致深究之意)望与静思的方法,观察、领悟到万物运作特征,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一个民族,很早就悟出了自然之道,掌握了“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的辩证关系,明白了“居善地、心善渊,洞善时”的道理,又怎么会遭至灭顶之灾呢?遇事仍能顺其自然地生活,遇到问题,均能因势利导,与时俱化。  然而,当今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都是不得人心的。不管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初,以德、意、日为轴心所蓄挑起的世界大战,还是随后由美、苏演义的争霸及冷战格局,均以逞强者失败而告终。当今的中东战争,更是典型实例,霸权与恐怖这对孪生兄弟,均将逃脱不了同归如尽的命运。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分裂与腐败行径,也是背离老子和生与不争(不贵难得之货)精神的,很快即会被人民统统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无数事实证明,以暴易暴、杀身成仁、冤冤相报的劣根,没有不腐烂并随之消亡的道理。

老子在那些方面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呢?阅《老子通解》可知:老子对宇宙物质、自然规律、修身养性、治国安邦、民主政治、军事策略、医学养生等方面的见解,无不超越时代,甚至不少观点当今仍能独领珠峰景色,并将继续指导人类迈向新的时代。

老子从一些自然现象,发现了宇宙之“道”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由有、无两类物质,经阴、阳和合不断地运动而生成万物。这一观点,至近代才被西方天体和高能物理学家所揭示。在医学方面,阴、阳平衡理论,以及演生的医药化学、经络学,对人类的贡献之大难以比拟。李约瑟博士说:“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它的成就要远远大于四大发明,在中国科学史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你们能破解‘经络之迷’,那将是对全人类的重大贡献,这可不只是一两个诺贝尔医学奖的问题。”老子的民主与科学的文化遗产,仍然是解决世人纷争、贪婪不止,并让人类走向和平与光明的济世良药。因为,崇尚民主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当代文化重要标志。民主,是解放人类——探求最佳管理方法的社会科学;科学,是破除迷信——揭示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的人类智慧。民主与科学是带动文明社会发展的火车轮,两者不可或缺。

有人会问:老子时代就有民主与科学思想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这种思想十分鲜明、这种精神非常强烈,真可谓永垂不朽,并依然影响和指导着人类,甚至仍是人类的最佳行为准则。老子的民主核心是:圣人之玄德(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其科学精髓是:自然之法则。在此,仅就老子的这些思想简述如下: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方面大力倡导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无情谴责残暴统治。老子对领导人(或管理者)——圣人的要求高且极为严格,认为他们必须要有完美的品德,民主才能得以实现。

1、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违)之事,行不言之教。”“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贵为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天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处众人之所恶。”

这几段话的大意是:领导者说话、办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应以身作则;不居功,将自身独置之外;把天下的事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珍贵,方可寄于厚望;热心献身便可开拓新天地。就像水那样,为了滋润万物而不惜争先恐后。

2、领导者应不贪且不可居功

老子告诫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意思是说:即使你获得满屋的金银宝玉,莫想能守得住;你因富贵而骄横,终将咎由自取;只有做到不居功,且功成之后,功归大众,自身隐后,才是天经地义的正确道行。也就是说:每做好一件事情,不占有其成果,成功之后也不以功臣自居。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好的,与百姓同甘共苦,从不知分彼此;比较好的,与百姓彼此亲近相誉;比较差的,百姓对他心存畏惧;最差的,对百姓进行欺侮。成信不足,才会出现互不信任。这些问题,应对症谋划,而且要说到做到。把事情做成功了,老百姓自然会称赞:这才像当领导的样子——真心为民谋利,而不居功自傲。

3、领导人的行为准则

老子要求领导者: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天下浑心/为天下牧/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为天下式/为天下贵/为天下正” “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  不自大/不自贵/不自私”“去甚/去太/去奢/去恶/去伪”。“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也即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发现事物本色无华的实质,生活中应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把私欲控制在最低限度。应做到:七为、六不、五去。即,顺民心,以天下为公;阴阳和合成溪流,胸怀豁达似旷谷;成为公认的楷模,为民众所尊重,使天下人行为正规。要想做到七为,必须做到六不:不只顾自己,不自我表现,不自作主张,不骄傲自大,不把自己看得太贵重,不能自私自利。因此,领导者应除去极端、过分、奢侈、作恶与伪劣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嘉美圣德的人,其行为举止将无不顺合客观规律。

4、民心为上,为民是从

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违)。”

并告诉后人:“江海之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很显然,领导者应该没有自己的私心与偏见,必须以百姓的心愿为己愿;聆听百姓的意见,应象小孩子聆听大人的教诲一样;一生不求名利,不固执己见,不宰制万物,这才是最高尚、最完美的德行;领导者不强作枉为,民众将自我感化;领导者倡导清静,民众将自我矫正:领导者不滋生事端,民众自然会致富;领导者的意愿中若无贪欲,民众将自行返朴归真;领导者如果不想贪图贵重难得的货物,不卖弄自己学说观点,而是反复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方能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违反客观规律。

江海能纳百川,在于善处地势低下,所以能使千百条溪谷归往。领导者也是如此,要想领导人民,必须言行谦下,民众才不会害怕;百姓不怕你对其形成威压、不厌恶你,才会乐意推选你当领导。这不就是不与民争,而民不与其争的道理吗?!懂得这些道理而且身体力行的领导者,对老百姓慈爱、对自己俭朴、不争名夺利。就好像穿着烂棉袄,怀里抱着美玉一样,即使过的是艰苦生活,但心里照样亮堂,心情无比舒畅。

5、对非民主的暴政者的愤恨与痛斥

老子警告暴政者:“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老子还说:“人之饥也,以其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这几段话的意思很清楚:暴政者对人民施加淫威,人民很快就将暴发出更大的威力推翻暴政者;暴政者杀人太多,民众就不怕死了,还用杀头来威胁有什么用?如果暴政者逞能,经常动不动就处死百姓,我们将团结起来把他杀掉,看谁还敢!?

人民出现饥荒,是因暴政者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不屈从暴政,是因为暴政者违返常规,索取太多,不管百姓的死活,所以不能再受残酷的统治;老百姓到了轻意冒死抵抗的地步,正是因为有求得生存的强烈愿望。

6、人道与天道的关系

众所周知:民主的目的是让人类实现自由、平等。为什么要平等呢?因为人类不能违背自然;怎样才能平等呢?人类唯有效法自然。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人,依附地球生存;地,相应于天体存在;天,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顺合于自然而隐现。自然界的规律是:减损多余的物质而弥补不足的部分。当时的人类社会却不然,减损不足者而奉献给富余者。(如:有钱的人更有钱,没钱的人穷死。)谁能做到损有余而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掌握了真理的人方可做得到。因此,自然规律是,有利万物而尽可能做到不破坏;人类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多做好事、善事而不争功劳。

老子在《道德径》的篇尾大声疾呼:“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意思是说:只有实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才会永远属于爱和平的善良人们!

老子的这些论述,把圣人(领导者)的言行、志向,以及为人准则、对社会的责任,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等,都说得一清二楚。

三、老子“道德学说”价值的后世评说

有语云:“灿烂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但优秀文化必定是灿烂辉煌的的。”关于老子的科学思想,简直是永恒的真理!他所描述的宇宙及其物质生成奥秘,2000多年之后才被天体、物理学家们部分予以证实。他的“道、玄"理论,让我们明白了:宇宙及其物质的生成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的结构和外部形态之间的关系,均由其自然规律所演化,而并非上帝创造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证明了老子宇宙(世界)观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即使将来再形成宇宙,新的智慧生物仍然会发现“道”的存在,并生生不息地永恒运动。老子不与人争,是因为他掌握了“道"这个客观存在的真理,任何人都无法驳倒他。他对人类的贡献,真的称得上光照五洲、惠及万代。因此,可以断言:能尊道贵德、实事求是、与时俱化、无为而达的中华民族,将继续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道法自然"的格言,将永远回响在浩瀚的宇宙苍穹!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道家。”“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德国理学博士德·洛伦兹。盛赞:“老子很多观点在今天也十分恰当,不必要改动便可借用。一部著作的永久性给予它一个伟大的、不寻常的现象。老子在他生活的社会里,已经体验到人类生活、社会形态的总旨和精华。”“老子及其著作与人类共存。”

广东“老学”专家罗尚贤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形道魂。”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脉及灵魂在于道学。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番改造后,又回到了中国。”老子说:“为天下牧”,孙中山创导:“天下为公”,毛泽东题书:“为人民服务”,与老子道家学说更是一脉相承的。

当今人类,危机四伏,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严重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挖掘老子的学说,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新的曙光。另外,本人在编撰《文明源头与先秦辉煌》书稿时,进行中国文化根基探源,认识到:“寻根溯源”本身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之举,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文化寻根,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最辉煌时期,不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而是先秦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是说此时期,周朝宗室衰微,诸侯国常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纷争四起,相互攻伐。而代表各派政治力量且具不同主张的学者和思想家,都企图按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及本人的思想见解,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做出自成体系的解释和主张,纵横谈天下,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发表己见,互相辩难,争雄逞强,后世称此“大观”为“百家争鸣”。而“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兵、杂等家,其所阐发的文化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尤以儒道两家流脉广远,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此时以老子为首的道家,以“道”为理论基础,阐发天道、世道、人道,提出了解决“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学说;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以“仁”为理论基础,在继承与宗法等级社会相适应的周公“礼乐”文化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你我他”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学说;这两位文化巨匠创造的“高精尖”学说成为传统中国“礼俗社会”的理论基石,以“儒形道魂”的面目,倡导“真善美”,遏制“假恶丑”,涵养“精气神”,创造“福禄寿”,实现着他们设计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蓝图。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未中断。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炎帝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