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化在西行之地宝鸡的传承

道教之音 朱玉林

2017-10-09 13:36:18

宝鸡位于陕西西部,历史十分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是老子西行之路的重要节点。据史料记载,老子西行在宝鸡大散关关令伊喜处写下<<道德经>>离周去秦。此后,宝鸡成为老子文化世代相传的重点区域,吸引着各地的杰出人才,到此悟道、修道,传承老子文化。

马钰撰写著作,以文化人

马钰又名马丹阳,是东汉伏波大将军马援的后裔。马援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陕西宝鸡扶风人。马钰先后在山东和陕西宝鸡的龙门洞、药王洞、长寿山等传承老子文化。

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以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为宗旨。他曾填词明志说:“斩钉截铁不思家,永绝狐疑永弃家。足履白云寻羽客,杖挑明月访仙家。乡中园馆非吾宅,物外蓬瀛是我家。自在逍遥无宿虑,何须重话旧时家。”马钰以唱词、诗歌文章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承老子文化特色。为宣传老子文化早成大道,他誓死赤脚,夏不饮水,冬不向火,以此来磨练意志。他曾写诗描述坐环生活:“冬虽无火抱元阳,夏绝清泉饮玉浆。蜡烛不烧明性烛,沉香无用爇心香。三年赤脚三年愿,一志青霄一志长。守服山侗环堵内,无恩相报害风王”。1178年后,马钰出环,大功告成,到了宝鸡陇山华亭一带宣传老子文化,并且广收弟子,壮大全真教队伍,创立了全真教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渐悟集》、《精微集》及《分梨十化》、《三宝》、《语录》等集,仅后人收录其诗作便达一千余首,作诗数量之大,在”全真七子“中可以说是高蹈独标。他所编写的那些劝化世人的诗词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易于接受,并创造“马丹阳十二神针”。马丹阳先后在宝鸡的龙门洞、药王洞、长寿山等地传承老子文化,留下众多的传说故事和历史遗存。一是龙门洞立成立重阳会。龙门洞的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传承老子文化。二是药王洞济世救众。药王洞建自唐代,原名谷神观。“谷神”是“道”的形容之称,“谷”象征空虚,“神”有变化莫测之意。《道德经》中即有“谷神不死”之说。马钰曾隐居于此,以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为宗旨,济世救众。其高绝的针灸特长济世救众,美名盛极。元朝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忽必烈封他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故谷神观又随之称为丹阳洞。为了扩大教派,发展道徒,人们又在陇州古城北隅丹阳洞广修殿洞亭阁,一时名声大振,成为龙门洞道院的一部分。三是长寿山为难民治病。马丹阳在长寿山修道期间,造福当地百姓,堪称道德大家。他看到这里生活条件艰苦,遇到百姓患病却缺药少药而造成生命危险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他就用针灸为难民治病,非常简便,屡获奇效。长寿观内有两株古柏。据考证,一株有600余年树龄:而另外一株则已有900年树龄,传说由马丹阳亲手所植,周围信众称其为神仙树,是宝鸡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也是长寿山所存最古老的树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被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钰传承老子文化硕果累累,在中国中道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炼着夺目的光芒。

“活老子”丘处机在宝鸡创派传道

金末元初,被成吉思汗称为“活老子”的丘处机,在磻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苦修6年,又到陇州龙门洞潜修7年,创立了道教龙门派。丘处机的诗词《磻溪集》的命名用了苦修过的地名。这里,在他一生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其以后的弘道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丘处机晚年之所以能够以七十四岁高龄,远涉几万里,觐见成吉思汗于雪山之阳,并以其从容的应对与真诚的回答,使成吉思汗言听计从,这与其在磻溪、龙门的十三苦修老子文化是分不开的。丘处机在宝鸡区域内留下了众多的文物、文献、传说、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丘处机为了修炼、传道和读书方便,还在磻溪的渭河对岸磨性山、虢镇城北的南昌宫和城内的常宁宫等地居住过。坚持不懈的苦读,使丘处机从一个未尝读书的人变成了“动容无不妙,出语总成真”的饱学之士。丘处机诗词也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从保留下来的近五百首诗词看,继承了唐诗宋词之长,不追求辞藻之华丽,自有朴实、流畅、明快之风格。他把写诗填词作为宣传老子文化、谈机锋、唱玄的一种方式,许多与文人学士唱和的诗词中都表现出共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部分诗词直接反映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悯物》、《因旱作》等诗将社会动乱、万民涂炭、百姓的痛苦生活和自己悲愤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丘处机《磻溪集》,内容丰富,绚烂多姿,足以编辑成生活系列“照片”,把他这段生平比较清晰地“展览”出来,抒发了真实的感情,正是艰苦环境中的勤奋写作和苦行修炼,不仅是丘处机的诗名流出了磻溪,传向远方,也使他心性摆脱了肉体和尘俗的朿缚,从山间溪畔的清静自然反观诸身,体会了不动本心与清静合其真的喜悦。在处世上,丘处机认为:“和光月尘随是非,化声相待无相洁”。儒释道三教之学,均离不开大道,实际上都一统于“道德性命之学”里。丘处机还吸收了禅宗“明心见性”理论,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以性为主,认为诚信敬意以修身养性,才是老子文化的正道。只有内心纯净,杜绝功名利禄各种物欲干扰,集中精气神,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外,才能进入物我皆忘、天地混一的状态,这与《道德经》中的抱朴归真、天地合一境界相吻合。内修真性,外修阴德,做到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时刻想到的都是利于他人、利于社会,永远保持身心健康,从而做到将无为与有为结合起来,以无为行有为。这些都体现在《磻溪集》中。丘处机以丰富的学识为弘扬老子文化做出了贡献。

老子传人张三丰在宝鸡守德悟道

金台观在陕西宝鸡市区北面的原上,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所建,用来修炼的所在。金台观里的玉皇阁、三清殿、太子殿、灵官殿、、太皇宫、娘娘殿等都很有特色。据说张三丰在这里悟出太极拳,自然,道的修为也是出神入化,观内还有一棵张三丰当年种的树。

据《张三丰先生全集》记载,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有《大道论》、《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等。张三丰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在论述自己对老子思想理解时,张三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他突破了此前长期存在的文学文字艰深玄奥的惯例,采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形式表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理解和牢记,在促进老子思想的传播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善于用文学上的绝句、词、散文、联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唱词、歌谣等形式来阐发老子思想、状物写景、借物抒怀,并且品评诗词名家,在历史上可谓数得着的多才多艺的高道。比如他的《了道歌》、《打坐歌》、《道情》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通俗的道教经典,又是很好的民间文学作品。还有他的《无根树》,被后世道众推崇备至,赞叹它“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得到许多道教大师的注释和阐发。他把自然之道在人身的体现称为德,宣称这个“德”就是“清静无为”的首要内容,是人生第一原则。他认为,只有守德,才能悟道,才能得到道的佑护,如他在《大道论》中说:“人能修正其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基于此,他在《答永乐皇帝》诗中说:“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哪有异功夫。”他进一步提出,守德就是要戒除贪欲,不损人利己,不贪功名,不慕虚荣,不做帝王师,故而他在诗中说:“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张三丰把儒家忠孝伦理思想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认为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都必须遵从自然之道,修道证仙也不可脱离人生正常权利和义务,应在享受衣、食、住、行等基本权利时,履行忠孝义务。因此,他在《大道论》中宣称,“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是行人道的核心。张三丰认为,传承老子文化之人应当立言立业,用自身去实践清静无为之道,再将自身实践修道之经验指点他人,这是天道使然。

任法融研究《道德经》二十余载

从宝鸡龙门洞走出去的全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任法融,谨研《老子》、《庄子》、《周易》三十余年,对“道”尤为殚精竭虑,悉心研探,在长时间的修持中悟解。

他为《老子》作注,是多年研讨、静悟的结果,实非一时之愿,一日之功。在中西文化融合,老庄研究成为热门,风靡世界的今天,他对《道德经》作以基于本来意义的阐释,把其中的科学精华挖掘出来,使之宏扬于世,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为此,编辑出版了《道德经释义》一书。他认为:“道”和“德”乃是一无极图;“可道”与“下德”乃是太极图。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可以由这两个图囊括无遗。只要理解了这两个图,就抓住了全书的根本,就可以此为钥匙,打开《道德经》这一神秘宫殿的大门,理解全书。从纵横两个方面用此二图对“道”、“可道”、"德"、"下德"作一阐释。无极即“无”,太极即“有”。《老子》曰:“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任法融研究后认为,《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如今,任法融主编的《道德经释义》已成为研究老子文化的经典之一。

(朱玉林 提供)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老子文化在西行之地宝鸡的传承

道教之音 朱玉林

2017-10-09 13:36:18

|
老子文化在西行之地宝鸡的传承
|

宝鸡位于陕西西部,历史十分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是老子西行之路的重要节点。据史料记载,老子西行在宝鸡大散关关令伊喜处写下<<道德经>>离周去秦。此后,宝鸡成为老子文化世代相传的重点区域,吸引着各地的杰出人才,到此悟道、修道,传承老子文化。

马钰撰写著作,以文化人

马钰又名马丹阳,是东汉伏波大将军马援的后裔。马援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陕西宝鸡扶风人。马钰先后在山东和陕西宝鸡的龙门洞、药王洞、长寿山等传承老子文化。

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以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为宗旨。他曾填词明志说:“斩钉截铁不思家,永绝狐疑永弃家。足履白云寻羽客,杖挑明月访仙家。乡中园馆非吾宅,物外蓬瀛是我家。自在逍遥无宿虑,何须重话旧时家。”马钰以唱词、诗歌文章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承老子文化特色。为宣传老子文化早成大道,他誓死赤脚,夏不饮水,冬不向火,以此来磨练意志。他曾写诗描述坐环生活:“冬虽无火抱元阳,夏绝清泉饮玉浆。蜡烛不烧明性烛,沉香无用爇心香。三年赤脚三年愿,一志青霄一志长。守服山侗环堵内,无恩相报害风王”。1178年后,马钰出环,大功告成,到了宝鸡陇山华亭一带宣传老子文化,并且广收弟子,壮大全真教队伍,创立了全真教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渐悟集》、《精微集》及《分梨十化》、《三宝》、《语录》等集,仅后人收录其诗作便达一千余首,作诗数量之大,在”全真七子“中可以说是高蹈独标。他所编写的那些劝化世人的诗词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易于接受,并创造“马丹阳十二神针”。马丹阳先后在宝鸡的龙门洞、药王洞、长寿山等地传承老子文化,留下众多的传说故事和历史遗存。一是龙门洞立成立重阳会。龙门洞的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传承老子文化。二是药王洞济世救众。药王洞建自唐代,原名谷神观。“谷神”是“道”的形容之称,“谷”象征空虚,“神”有变化莫测之意。《道德经》中即有“谷神不死”之说。马钰曾隐居于此,以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为宗旨,济世救众。其高绝的针灸特长济世救众,美名盛极。元朝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忽必烈封他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故谷神观又随之称为丹阳洞。为了扩大教派,发展道徒,人们又在陇州古城北隅丹阳洞广修殿洞亭阁,一时名声大振,成为龙门洞道院的一部分。三是长寿山为难民治病。马丹阳在长寿山修道期间,造福当地百姓,堪称道德大家。他看到这里生活条件艰苦,遇到百姓患病却缺药少药而造成生命危险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他就用针灸为难民治病,非常简便,屡获奇效。长寿观内有两株古柏。据考证,一株有600余年树龄:而另外一株则已有900年树龄,传说由马丹阳亲手所植,周围信众称其为神仙树,是宝鸡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也是长寿山所存最古老的树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被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钰传承老子文化硕果累累,在中国中道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炼着夺目的光芒。

“活老子”丘处机在宝鸡创派传道

金末元初,被成吉思汗称为“活老子”的丘处机,在磻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苦修6年,又到陇州龙门洞潜修7年,创立了道教龙门派。丘处机的诗词《磻溪集》的命名用了苦修过的地名。这里,在他一生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其以后的弘道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丘处机晚年之所以能够以七十四岁高龄,远涉几万里,觐见成吉思汗于雪山之阳,并以其从容的应对与真诚的回答,使成吉思汗言听计从,这与其在磻溪、龙门的十三苦修老子文化是分不开的。丘处机在宝鸡区域内留下了众多的文物、文献、传说、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丘处机为了修炼、传道和读书方便,还在磻溪的渭河对岸磨性山、虢镇城北的南昌宫和城内的常宁宫等地居住过。坚持不懈的苦读,使丘处机从一个未尝读书的人变成了“动容无不妙,出语总成真”的饱学之士。丘处机诗词也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从保留下来的近五百首诗词看,继承了唐诗宋词之长,不追求辞藻之华丽,自有朴实、流畅、明快之风格。他把写诗填词作为宣传老子文化、谈机锋、唱玄的一种方式,许多与文人学士唱和的诗词中都表现出共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部分诗词直接反映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悯物》、《因旱作》等诗将社会动乱、万民涂炭、百姓的痛苦生活和自己悲愤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丘处机《磻溪集》,内容丰富,绚烂多姿,足以编辑成生活系列“照片”,把他这段生平比较清晰地“展览”出来,抒发了真实的感情,正是艰苦环境中的勤奋写作和苦行修炼,不仅是丘处机的诗名流出了磻溪,传向远方,也使他心性摆脱了肉体和尘俗的朿缚,从山间溪畔的清静自然反观诸身,体会了不动本心与清静合其真的喜悦。在处世上,丘处机认为:“和光月尘随是非,化声相待无相洁”。儒释道三教之学,均离不开大道,实际上都一统于“道德性命之学”里。丘处机还吸收了禅宗“明心见性”理论,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以性为主,认为诚信敬意以修身养性,才是老子文化的正道。只有内心纯净,杜绝功名利禄各种物欲干扰,集中精气神,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外,才能进入物我皆忘、天地混一的状态,这与《道德经》中的抱朴归真、天地合一境界相吻合。内修真性,外修阴德,做到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时刻想到的都是利于他人、利于社会,永远保持身心健康,从而做到将无为与有为结合起来,以无为行有为。这些都体现在《磻溪集》中。丘处机以丰富的学识为弘扬老子文化做出了贡献。

老子传人张三丰在宝鸡守德悟道

金台观在陕西宝鸡市区北面的原上,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所建,用来修炼的所在。金台观里的玉皇阁、三清殿、太子殿、灵官殿、、太皇宫、娘娘殿等都很有特色。据说张三丰在这里悟出太极拳,自然,道的修为也是出神入化,观内还有一棵张三丰当年种的树。

据《张三丰先生全集》记载,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有《大道论》、《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等。张三丰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在论述自己对老子思想理解时,张三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他突破了此前长期存在的文学文字艰深玄奥的惯例,采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形式表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理解和牢记,在促进老子思想的传播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善于用文学上的绝句、词、散文、联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唱词、歌谣等形式来阐发老子思想、状物写景、借物抒怀,并且品评诗词名家,在历史上可谓数得着的多才多艺的高道。比如他的《了道歌》、《打坐歌》、《道情》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通俗的道教经典,又是很好的民间文学作品。还有他的《无根树》,被后世道众推崇备至,赞叹它“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得到许多道教大师的注释和阐发。他把自然之道在人身的体现称为德,宣称这个“德”就是“清静无为”的首要内容,是人生第一原则。他认为,只有守德,才能悟道,才能得到道的佑护,如他在《大道论》中说:“人能修正其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基于此,他在《答永乐皇帝》诗中说:“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哪有异功夫。”他进一步提出,守德就是要戒除贪欲,不损人利己,不贪功名,不慕虚荣,不做帝王师,故而他在诗中说:“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张三丰把儒家忠孝伦理思想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认为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都必须遵从自然之道,修道证仙也不可脱离人生正常权利和义务,应在享受衣、食、住、行等基本权利时,履行忠孝义务。因此,他在《大道论》中宣称,“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是行人道的核心。张三丰认为,传承老子文化之人应当立言立业,用自身去实践清静无为之道,再将自身实践修道之经验指点他人,这是天道使然。

任法融研究《道德经》二十余载

从宝鸡龙门洞走出去的全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任法融,谨研《老子》、《庄子》、《周易》三十余年,对“道”尤为殚精竭虑,悉心研探,在长时间的修持中悟解。

他为《老子》作注,是多年研讨、静悟的结果,实非一时之愿,一日之功。在中西文化融合,老庄研究成为热门,风靡世界的今天,他对《道德经》作以基于本来意义的阐释,把其中的科学精华挖掘出来,使之宏扬于世,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为此,编辑出版了《道德经释义》一书。他认为:“道”和“德”乃是一无极图;“可道”与“下德”乃是太极图。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可以由这两个图囊括无遗。只要理解了这两个图,就抓住了全书的根本,就可以此为钥匙,打开《道德经》这一神秘宫殿的大门,理解全书。从纵横两个方面用此二图对“道”、“可道”、"德"、"下德"作一阐释。无极即“无”,太极即“有”。《老子》曰:“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任法融研究后认为,《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如今,任法融主编的《道德经释义》已成为研究老子文化的经典之一。

(朱玉林 提供)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