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与楼观道派

道教之音 南信云

2018-03-21 21:24:13

在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终南山北麓,终年云雾缭绕,山泉淙淙,茂林翠竹,莺啭鹊鸣,丛林中掩映着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宫观——素有“仙都”之称的楼观台楼观台之所以享誉古今,驰名中外,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历时近一千八百年的道教古观,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传说中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地,是战国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的修炼之地,是道教早期经典《西升经》和《化胡经》的诞生之地,是内丹炼养中最重要的派别——文始派丹法的产生之地,也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楼观道派的形成之地。

楼观台西距古长安(今西安市)七十公里。楼观之名,由来甚古,据《楼观传》载:周康王时,函谷观令尹喜在终南山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精思至道,故命其宅为“楼观”。据说道教的庙宇被称为“观”,就是从楼观开始的。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据《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春秋末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东)。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室衰微,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将去昆仑。关令尹喜占风气,预知神人将从此经过,乃清扫道路四十里,恭候老子。老子至,尹喜执弟子礼,迎老子入楼观,师事问道,老子乃为之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为此,千百年来道教一直将楼观台视为“道之源,仙之祖。”多少年来一直奉楼观台为“仙都”与“祖庭”。

秦汉之后,楼观成为历代王朝祭祀老子的场所。据楼观台中的碑石记载:秦始皇始建老子清庙于尹喜草楼之南;汉武帝复建望仙宫于楼观之北,招致幽人逸士居于其中,习黄老之学,修方仙之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乱,北方高道纷纷云集楼观。最先到楼观的是道士梁湛,继而有高道王嘉,孙彻,王道义,陈宝幟,王延,严达等人纷纷率徒众从关中、陇西、晋中、河南等地聚集于此处。梁湛撰《楼观本起内传》一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各地道流闻风而至,致使楼观台高道云集,俨然成为北方道教重镇,逐渐形成道教中的楼观道派。据元代道士赵道一编写的神仙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太上老君命尹轨降于楼观,教授道士梁湛“炼气隐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和《日月黄华上经》。人材的云集,道法的突显,使得楼观道派“别为一传”,独树一帜。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楼观道派誉满朝野,并得以在华山,长安等地在内的关陇地区广泛传播发展,成为了继天师道之后再次在北方盛行的道教大宗派。

楼观道派内著名高道在梁湛之后,主要有陈宝幟,韦节,王延,严达等人。他们一方面研究经典,对道教的教理教义贡献颇多,同时又为道教取得统治者的信任与支持而积极活动,从而促进了楼观道派的兴盛与发展。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代,逐渐进入其鼎盛时期。据书记载,南北朝时期楼观道派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始平(今陕西兴平)人。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入道,在楼观台拜高道陈宝炽为师,后访华山云台观,复师茅山道士焦旷,得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闻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复还西岳云台观,诏增修该观以居之。其后武帝下诏废佛、道,建立通道观。命王延于通道观校雠三洞经图,凡八十余卷;又作《三洞珠囊》(非现存王悬河之《三洞珠囊》)七卷,奏贮于通道观。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观,诏以王延为观主,复以延为道门威仪。据说隋文帝还从之受智慧大戒,大臣苏威、杨素等皆北面执弟子礼。王延于仁寿四年(604年)卒于通道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王延传》)。

又有道士严达(字道通),北魏末入道,师楼观道士侯楷,“学穷琼韫,博通妙术”,也驰誉于周、隋之际。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教,正议同废道教时,诏严达入便殿,问佛、道二教优劣。严达答曰:“主优客劣”。谓释出西域,是客,道在中夏,是主。并谓:“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然而当时迫于形势,不得不将佛、道二教同时俱废。武帝废除佛、道二教后,决定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选释、道二教中人以居之。其中选有楼观道士严达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章、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他们“以道术相忘,同乎出处,世号曰‘田谷十老’”。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台宫宇,度道士满百二十员,羽流精炼,“朝野宗奉”。

楼观派大师歧晖(字平定),隋代末年为楼观台主持。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曾得到了歧晖的大力支持。在唐军极度缺少钱粮之际,歧晖尽献观中资粮以供应支持唐军。唐军攻克隋朝都城长安后,唐王对身处京畿的楼观道格外扶持,出资营修楼观道院并赐田产,优渥有加。唐武德三年(620年)春,唐高祖李渊还亲率文武百官千余人到楼观台拜祭老君,并宣称:“老君乃吾圣祖也,今为社稷主,不有洪建,其可已乎?”于是再赐米帛,以供观中修补之用,以示感恩。

楼观道派由于李唐王朝认老子为皇亲远祖以及与道士歧晖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在唐代达到了炽盛。唐武德(公元618~626年)初,唐高祖下诏改楼观为“宗圣观”;命岐晖为观主,诏赐粟帛以充斋给;下旨敕修楼观宫宇,由国家出资兴建殿宇,立监设官,并赐田土十顷以充基业;并宣布以此观为唐王朝专祀圣祖玄元皇帝(李老子)的道观。武德七年(624年)十月,唐高祖李渊又一次亲诣楼观,祀圣祖老子。据史料记载,当时兴建的“宗圣观”规模相当今日宗圣观遗址的十几倍以上。其后,唐睿宗第十女玉真公主在楼观建立别馆——玉真观,隐居修行近五十年。唐玄宗时,宗圣观主侯元爽奉旨重修《开元道藏》,在宗圣观说经台的东面又新建“会灵观”一座。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楼观道派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学者尹文操奉旨出家,任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楼观道大师岐晖于贞观四年(630年)羽化,尹文操奉旨主持“宗圣观”前后共十二年。在其主持宗圣观期间,奉敕撰写《玄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总百十篇。高宗览卷后大悦,授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后,尹文操又自撰《楼观内传》一卷、《祛惑论》一卷、《消魔论》三十卷,纂修《玉纬经目》藏经凡七千三百卷,使楼观道派的道法教义逐渐趋于成熟。

作为晚起的道派,楼观派的修行方式与传道办法有博采众派之长的特点,许多方术兼而行之。楼观道派在经典上崇奉老子《道德经》,在道术上却深受南方上清派的影响,不仅注重道士的个人修炼,而且普遍能学医术行符箓为百姓治病。而在神仙系谱方面,楼观道派则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承传。楼观道派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极力主张“老子化胡”之说,并以此与进入中原地区的佛教进行抗衡。

唐代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派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后,道众逐渐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开始趋于衰落。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经过两宋时期,楼观道派终至默默无闻。到了金代,金哀宗天兴年间(公元1233—1234年),因为战乱,楼观被战火焚毁,楼观道派从此衰落。金元时期,咸阳儒生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教,并使全真道教迅猛发展,道众与宫观遍布中原北方,淹及江南,随之成为与正一道教并立的中国两大教派。由于楼观道与全真道同在陕西,属于同一地域,道法相同,又加上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的大弟子尹志平来到楼观台居住修道,楼观道派的道士绝大部分和全真教融合为一体,极少部分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自此消亡,尽奉全真。在元代之后的明,清、民国,一直到如今的七、八百年里,楼观台道院一直是全真道教在北方最大的十方丛林之一。

楼观道派自元末逐渐消亡,只有很少部分以其祖师尹喜的名义流传下来,教内称为“尹喜派”。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北京白云观传戒时,有山东、河南等地尹喜派弟子前去受戒的记录,也有部分尹喜派弟子在正一教授箓。直至民国期间,河南南阳、湖北武当山、武汉、山东枣庄、东北等地还有尹喜派道士的存在。据山东枣庄滕县的县志记载,山东枣庄千山头(地名)有道教尹喜一脉,曾在鲁南大地非常兴旺,当地俗称“连家道”。文革后仅存少数道士因宫观毁坏只能在家修行,但一直流传发展至今,尹喜派仍有传人。

(南信云 提供)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楼观台与楼观道派

道教之音 南信云

2018-03-21 21:24:13

|
楼观台与楼观道派
|

在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终南山北麓,终年云雾缭绕,山泉淙淙,茂林翠竹,莺啭鹊鸣,丛林中掩映着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宫观——素有“仙都”之称的楼观台楼观台之所以享誉古今,驰名中外,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历时近一千八百年的道教古观,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传说中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地,是战国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的修炼之地,是道教早期经典《西升经》和《化胡经》的诞生之地,是内丹炼养中最重要的派别——文始派丹法的产生之地,也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楼观道派的形成之地。

楼观台西距古长安(今西安市)七十公里。楼观之名,由来甚古,据《楼观传》载:周康王时,函谷观令尹喜在终南山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精思至道,故命其宅为“楼观”。据说道教的庙宇被称为“观”,就是从楼观开始的。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据《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春秋末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东)。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室衰微,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将去昆仑。关令尹喜占风气,预知神人将从此经过,乃清扫道路四十里,恭候老子。老子至,尹喜执弟子礼,迎老子入楼观,师事问道,老子乃为之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为此,千百年来道教一直将楼观台视为“道之源,仙之祖。”多少年来一直奉楼观台为“仙都”与“祖庭”。

秦汉之后,楼观成为历代王朝祭祀老子的场所。据楼观台中的碑石记载:秦始皇始建老子清庙于尹喜草楼之南;汉武帝复建望仙宫于楼观之北,招致幽人逸士居于其中,习黄老之学,修方仙之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乱,北方高道纷纷云集楼观。最先到楼观的是道士梁湛,继而有高道王嘉,孙彻,王道义,陈宝幟,王延,严达等人纷纷率徒众从关中、陇西、晋中、河南等地聚集于此处。梁湛撰《楼观本起内传》一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各地道流闻风而至,致使楼观台高道云集,俨然成为北方道教重镇,逐渐形成道教中的楼观道派。据元代道士赵道一编写的神仙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太上老君命尹轨降于楼观,教授道士梁湛“炼气隐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和《日月黄华上经》。人材的云集,道法的突显,使得楼观道派“别为一传”,独树一帜。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楼观道派誉满朝野,并得以在华山,长安等地在内的关陇地区广泛传播发展,成为了继天师道之后再次在北方盛行的道教大宗派。

楼观道派内著名高道在梁湛之后,主要有陈宝幟,韦节,王延,严达等人。他们一方面研究经典,对道教的教理教义贡献颇多,同时又为道教取得统治者的信任与支持而积极活动,从而促进了楼观道派的兴盛与发展。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代,逐渐进入其鼎盛时期。据书记载,南北朝时期楼观道派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始平(今陕西兴平)人。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入道,在楼观台拜高道陈宝炽为师,后访华山云台观,复师茅山道士焦旷,得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闻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复还西岳云台观,诏增修该观以居之。其后武帝下诏废佛、道,建立通道观。命王延于通道观校雠三洞经图,凡八十余卷;又作《三洞珠囊》(非现存王悬河之《三洞珠囊》)七卷,奏贮于通道观。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观,诏以王延为观主,复以延为道门威仪。据说隋文帝还从之受智慧大戒,大臣苏威、杨素等皆北面执弟子礼。王延于仁寿四年(604年)卒于通道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王延传》)。

又有道士严达(字道通),北魏末入道,师楼观道士侯楷,“学穷琼韫,博通妙术”,也驰誉于周、隋之际。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教,正议同废道教时,诏严达入便殿,问佛、道二教优劣。严达答曰:“主优客劣”。谓释出西域,是客,道在中夏,是主。并谓:“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然而当时迫于形势,不得不将佛、道二教同时俱废。武帝废除佛、道二教后,决定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选释、道二教中人以居之。其中选有楼观道士严达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章、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他们“以道术相忘,同乎出处,世号曰‘田谷十老’”。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台宫宇,度道士满百二十员,羽流精炼,“朝野宗奉”。

楼观派大师歧晖(字平定),隋代末年为楼观台主持。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曾得到了歧晖的大力支持。在唐军极度缺少钱粮之际,歧晖尽献观中资粮以供应支持唐军。唐军攻克隋朝都城长安后,唐王对身处京畿的楼观道格外扶持,出资营修楼观道院并赐田产,优渥有加。唐武德三年(620年)春,唐高祖李渊还亲率文武百官千余人到楼观台拜祭老君,并宣称:“老君乃吾圣祖也,今为社稷主,不有洪建,其可已乎?”于是再赐米帛,以供观中修补之用,以示感恩。

楼观道派由于李唐王朝认老子为皇亲远祖以及与道士歧晖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在唐代达到了炽盛。唐武德(公元618~626年)初,唐高祖下诏改楼观为“宗圣观”;命岐晖为观主,诏赐粟帛以充斋给;下旨敕修楼观宫宇,由国家出资兴建殿宇,立监设官,并赐田土十顷以充基业;并宣布以此观为唐王朝专祀圣祖玄元皇帝(李老子)的道观。武德七年(624年)十月,唐高祖李渊又一次亲诣楼观,祀圣祖老子。据史料记载,当时兴建的“宗圣观”规模相当今日宗圣观遗址的十几倍以上。其后,唐睿宗第十女玉真公主在楼观建立别馆——玉真观,隐居修行近五十年。唐玄宗时,宗圣观主侯元爽奉旨重修《开元道藏》,在宗圣观说经台的东面又新建“会灵观”一座。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楼观道派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学者尹文操奉旨出家,任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楼观道大师岐晖于贞观四年(630年)羽化,尹文操奉旨主持“宗圣观”前后共十二年。在其主持宗圣观期间,奉敕撰写《玄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总百十篇。高宗览卷后大悦,授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后,尹文操又自撰《楼观内传》一卷、《祛惑论》一卷、《消魔论》三十卷,纂修《玉纬经目》藏经凡七千三百卷,使楼观道派的道法教义逐渐趋于成熟。

作为晚起的道派,楼观派的修行方式与传道办法有博采众派之长的特点,许多方术兼而行之。楼观道派在经典上崇奉老子《道德经》,在道术上却深受南方上清派的影响,不仅注重道士的个人修炼,而且普遍能学医术行符箓为百姓治病。而在神仙系谱方面,楼观道派则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承传。楼观道派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极力主张“老子化胡”之说,并以此与进入中原地区的佛教进行抗衡。

唐代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派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后,道众逐渐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开始趋于衰落。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经过两宋时期,楼观道派终至默默无闻。到了金代,金哀宗天兴年间(公元1233—1234年),因为战乱,楼观被战火焚毁,楼观道派从此衰落。金元时期,咸阳儒生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教,并使全真道教迅猛发展,道众与宫观遍布中原北方,淹及江南,随之成为与正一道教并立的中国两大教派。由于楼观道与全真道同在陕西,属于同一地域,道法相同,又加上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的大弟子尹志平来到楼观台居住修道,楼观道派的道士绝大部分和全真教融合为一体,极少部分分散于各地,楼观道派自此消亡,尽奉全真。在元代之后的明,清、民国,一直到如今的七、八百年里,楼观台道院一直是全真道教在北方最大的十方丛林之一。

楼观道派自元末逐渐消亡,只有很少部分以其祖师尹喜的名义流传下来,教内称为“尹喜派”。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北京白云观传戒时,有山东、河南等地尹喜派弟子前去受戒的记录,也有部分尹喜派弟子在正一教授箓。直至民国期间,河南南阳、湖北武当山、武汉、山东枣庄、东北等地还有尹喜派道士的存在。据山东枣庄滕县的县志记载,山东枣庄千山头(地名)有道教尹喜一脉,曾在鲁南大地非常兴旺,当地俗称“连家道”。文革后仅存少数道士因宫观毁坏只能在家修行,但一直流传发展至今,尹喜派仍有传人。

(南信云 提供)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