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教之音 王西平

2018-07-03 19:54:43

摘要:着重从《老子》文本原义,来诠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无为”,

不是不作为,而是不私为,不妄为,不违背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的顺其自然、顺应时势的合道、合理的作为。“无不为”,是对“无为”的全面阐发。“无为”与“无不为”,二者是辩证的完美统一,并不矛盾。在准确把握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基础上,对张振国先生的《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的选择》一文的一些观点,提出讨论。讨论的方式不是一般的直接批驳,而主要用“附录”介绍老子在世界的巨大影响,来看其“普世之用”,以消泯人们对老子和道家、道教的误解。

关键词:无为 不妄为 顺其自然 普世之用   

《恒道》第一个栏目“弘道堂”,每期都登载探讨“道学”的学术论文,因为2017年的春季号、秋季号刊登我的文章,这两期该栏目中的其他几篇我都认真地予以研读,颇受启发。当然,也同时生出许多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这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关于《道德经》的研究,是会常读常新的,总是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认知,故而,没有产生再做进一步探讨的意向。唯独看了张振国先生的《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的选择》一文,觉得还有必要就此论题,再做辨析,作为张文的“余论”,或“补缀”,名之曰《也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首先,我们必须从《老子》的文本出发,来看老子的“无为”与“无不为”的真正意蕴是什么。

1、关于无为

《老子》第二章后半篇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紧承此章开头两句而来。因为“天下皆以美之为美”属于人的有意作为,这样就会违背自然法则办坏事,造成恶的结果,所以圣人要以无为的思想处理事情,“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任意作为。“不言”,并不是啥都不讲,而是强调“行”,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圣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指“有道之人”,此说成理。但老子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远古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类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为己有的君王,也包括像老子这样有道的先贤。

此段中间三句,是说万物有所作为而不言、不夸耀,也不凭着有功劳自以为是,反而功成不居。这是一种值得效仿的行为。老子重“行”而不重“言”。这里“万物”是主语,老子以万物作比喻。圣人效法万物,和万物一样,默默奉献而功成不言、不居。于是,“功成不居”就作为成语成为千秋万代贤能者的行为准则。最后两句,“夫唯不居,是以弗去”,是说万物,也是说圣人,正是由于功成不居,因此他们(它们)的功德永远不会逝去。

老子此章所说的“无为”,其真正含义,一是“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任意作为”,第二层意思是不怀个人目的,不为私,而是“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第三十八章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以为”就是上德之所为没有为己、为私的原因,而是出于治世为众人的目的。

“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第三章最后两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无为”也是要“为”的。过去许多论者,将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于是认定老子是虚无主义者,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极大误解!

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即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和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意。“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或完全不为,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有为,而不是违背自然的妄为。

“事无事”,即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之意,是说君王要获取天下民心,须做“无事”之事。

“味无味”,与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义同。品味“无味”,就是要了知真道。

这三句的中心意思是:君王治国,民众做人,都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了道合道。

三句的首字“为”、“事”、“味”皆作动词用,意思是为的是无为,从事的是无事,品味的是无味。

这些都说明,老子所说的“无为”,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单从字面上想当然的去诠解,必须联系全章,以及书中使用过“无为”的篇章,作全面地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无为”的精义,以避免断章取义的片面理解。

2、关于“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将“道”的性能和作用表达得十分全面、圆满。此前各章所涉之“道”,皆以“无为而治”为旨归,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什么都不做才合乎“道”,其实老子所说的“道”不是一个纯概念、纯符号性的死东西,而是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活勃勃、有生气的存在;它生了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在“爱养万物,化育万物”;只是它“生而不辞”(第三十四章)、“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十章)罢了。无为,就是处事顺其自然,合乎天道人道,不违背客观规律,不强扭人民意志,“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不为”,“为而不恃”,就说明“道”是有作为的。如果不作为,怎能生万物?只不过它不是有意而为,属于自然而然罢了。“无不为”和“无为”并不矛盾。不仅是一般注释家所说的只是结果——万物由之而生,而且也是过程。是按“道”的自然而然的法则,如阳光雨露“润物细无声”一般,万物受之而不察知。这就是“道”所特具的性能、品格、作用。

侯王假使能持守像“道”这样的德性、品格,以此治国,人民群众就会自我化育,按照各自的愿望去从事,去劳作,去交往,“功成事遂”。

有的注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指的是侯王与民众形成尖锐的对立,守道以后,矛盾自然化解。此见看似创新,却不符合老子的本义。因为侯王若能守道,就可以与民众不发生矛盾冲突,根本不存在化解的问题。“自化”,是说自然而然的变化、发展。

老子这里设想的是理想化的侯王、理想化的社会,在当时和以后的几千年,没有按照老子的意愿去发展,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始终处在主导、统治地位,老子和道家只是偏安一隅,多被统治阶级所排斥,这好似老子的局限和悲哀。然而,老子无为而治,让民众自然发展、各有所宗的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共产主义从根底上有相通之处。待到人类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那样的理想社会会不会出现,是值得研究和期待的。目下,“孔子学院”办到世界各地,但孔子研究始终没有老子研究“热”,《老子》的读者群体在世界范围,据最新统计,已经超过原来保持第一的《圣经》,这是颇为引人深思的。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只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罢了。数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就是循着自然而然的规律在演进。例如,市场经济的规律,总是按照它的自然而然的法则运行,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完全是顺者昌,逆者亡。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好的注脚。你说它“做了什么”,它似乎什么都没做;你说它没做,它什么都做了。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这样,“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再回到第三十七章的解说,来继续分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侯王”,有作“王侯”者,非是。侯王,应指诸侯国之王;“君王”,当指周天子。老子这里只言“侯王”,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因周室王子朝内乱受到牵连,“免官归居”。他这里不用“君王”,肯定是为了避嫌。但他说侯王,并不意味着不包括或不指向君主。第二十六章“万乘之主”,就既指侯王又指君主。

第三十七章后半段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句中的“将”字作“请”解。《穆天子传》:“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故而“吾将”就是“吾请”。请谁呢?请侯王。侯王若能按“无名之朴”行事,作出榜样,自然会对万民起“镇”的作用。

“镇”,不作镇压解,义为安抚、安定。《后汉书•皇甫规论》;“遣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古有“镇抚”一词,《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遗憾的是,历来注家不但对“吾”字多有回避,而且对“将”字一贯无解!大概都以为是老子“将镇”。

其实,河上本早就解为“王侯当镇抚以道德”。虽未将“镇”作安抚解,却将镇、抚合而用之。遗憾的是,也对“吾”、“将”无解。

“无名之朴”是什么意思?笔者在注解第三十二章时已有涉及。“无名之朴”,是指“朴”的真实存在,老子请侯王用“镇”当然要用真实存在付之实施的“朴”,而不是作为名号、概念的“朴”。“朴”,在《老子》文本中,往往代表“道”,具有“道”一样的品格、性能。

请看看,老子遣词达义多么缜密深邃,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帛书本重复了“镇之以无名之朴”,贯通了文义。用帛书本来校正三个通行本,准确的表达应为“镇之以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谁“镇”呢?侯王,呼应前句的“吾将(请)”。谁“亦将不欲”呢?“万物”(民众)。民众因侯王按“无名之朴”行事,树立了榜样,起了“镇”的作用,他们也就将“自化”而“不欲”。

“不欲”,是说不产生贪欲、妄欲。

如果侯王、民众都没有非分之欲,而心神安然淳静,那么天下将自然而然地走上正途。

最后一个字,有作“正”,有作“定”。河上今本作“定”,《道藏》本作“正”。从修身的角度讲,“定”与“静”配相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正”有发展的趋向,为优。

老子请侯王“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的“请”,后文之“镇”,都是有为之举动。足见,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只不过要自然而然地顺其自然罢了。

《老子》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就是说“道”也要为,也要修。《庄子•知北游》引此章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老子对人类社会及其学术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道”这个既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有具有形而下的本体意义的概念。又提炼出了“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这一反映、涵盖宇宙万事万物产生、发展、演变规律的总法则。而“道法自然”的核心、精髓,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因而,对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解和阐释,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吃准、摸透其精义,才能谈得上应用、实行。

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这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总法则、总规律。自然界就意味着“自然而然”,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对于天(西方所说的“宇宙”)来说,我们能感受到的天是日月星辰以及昼夜的黑白交替,永不停息地反复运转,自然而然,体现着“道”的特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没有谁能改变它,终止它。有的星体坠落,有的星体碰撞,那都是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自身在寻找平衡。

地球(包括属于自己的大气层)有阴晴、雨雪、雷电、旱涝、地震、海啸等等,它也自然而然地时停时作反复变换,以维持自身平衡,求得相对的稳定性,人类对它的作用微乎其微。实践已经证明,“人定胜天”的口号,是自不量力的主观意志极度膨胀的笑料。但地球却受天体的影响和制控极大。白天黑夜、潮起潮落等地球无法更改,所以老子说地法天。

地球上生命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包括人类)要靠日光、空气、水生长,同时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规律所支配,自然而然地自生自灭,虽然各自采取这样那样的方式以求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延长自己的生存期限,但仍改变不了自然而然的生、灭法则。

人类是特殊的生命体,除了天地和其他物种所营造的环境之外,主要是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主要为社会制度所决定。考查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由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凡是世界上较大的经济体国家,都经过了不同时限却几乎相同的这些发展阶段。为什么?就是“道”的自然而然的法则在起作用。尤其是苏联、东欧、中国市场经济的回归,充分说明自然而然的法则是难以跨越和不容违背的。人在这“道”的自然而然的运行法则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只能是顺其自然的顺应,不能强行去违扭。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帝王,朝代更替,都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可最后他们还是抗不住社会发展规律的巨大力量,而烟消云散!

写到这里,笔者吃惊地发现,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其预见性、概括性、客观性、科学性是无与伦比的。对于后世人来说是如何吃透它、学习它、应用它的问题。别再竖挑鼻子横挑眼地去苛责它。

其次,我们对张振国先生的文章中的一些理解与阐发,进行必须讨论之讨论。

张文所引《文子•自然》对“无为”和“无不为”的解释,基本符合《老子》文本之要义。《淮南子》基本沿着《文子》的理路,没有出轨。张先生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段文字揭示了‘无为’含义的范畴,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简洁明了地说就是‘不私为’‘不妄作’‘无杂欲’”。这些观点,基本合乎老子思想的精义。其后一些说法,虽有问题,却无大错,不足为论。然而,张文的后半篇,有几处论述,实在令人难以认同,不得不提出讨论:

张文说:“人性证明君无为不可能导致全民无为,君率先垂范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否则还要廷尉,都察院御史做什么。君无不为可能导致多数人无不为,这将出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结局。”

张先生认为“君率先垂范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这首先是对《老子》第三十七章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异议。对老子之文,不是说不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而是这牵扯到对普遍真理的认知问题。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这些都是在强调首脑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古往今来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真理。而张先生却另立新论,说“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既然“有限”,那也就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这就是说“首脑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可有可无,不必强调。现在中共中央不断强调“从严治党”,就是要全党全国的领导层率先垂范,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如果按照张先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观点,也就成了大可不必。请张先生想想,这样行不行?

按照张先生的逻辑,“人性证明君无为不可能导致全民无为”,这完全可能。因为,百人百性,总是有人冥顽不化。但是,却不能以此为依据,作反证,来否定“君率先垂范的作用”。

再,“无不为”与“为者败之”的“为”,二者不能等同。“无不为”,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是不妄为,顺应自然规律的“为”。而“为者败之”的“为”,是不辨时势、违背民愿民心的妄为。张先生不加辨析,将二者扯在一起,令人真是有点啼笑皆非!

张文又说:“……道家既看不惯旧贵族,也不赞同新贵族,又不愿意和下层百姓为伍,既不想失势,又不想显山露水,自傲中夹杂着自卑,孤芳自赏中染有顾影自怜,想创业却无创业的魄力雄心,处处寻找没有结果的自慰,独立而无法与人合作,哀叹自己又哀叹别人,于是从周文化中独立出来,撑起顺其自然、无为清净、柔弱应世、无为无不为的道家大旗。如果补上被省略的主语‘我’,即是‘我无为而我无不为’,‘我’成为陈述的对象。简单地理解成‘我无需私为、妄为、,我不能不私为妄为’,内中充满着失落与无奈。道教将之作为教义后没有对其做过认真的诠释,而使用的频率却是很高。

社会不和谐的根本问题历史上是耕者失去土地,经济社会是劳动分配不公,道教无力解决这一问题。但从存在就是合理的角度发挥‘无为’的劝导、安慰的作用,让人们认识自己在社会的发展中的地位。‘道’为万物之母,是共性的,在这里研究共性是没有意义的,研究万物,即个性,才能发现道与万物的关系。超过了个体的‘道’的容忍度。‘道’才会以无不为的形式出现,表现出‘反者,道之动’的自然性,是顺其自然的具体反映。”

张先生的这两大段论述,涉及的问题太多,本文篇幅所限,无法全部一一提出讨论。我先将原文引出,希望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参与讨论,以求得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笔者根据网文《古今中外名人对老子及其所著〈道德经〉的评价选辑》整理了一篇资料汇集——“《老子》的普世之用”,作为“附录”,附于本文之后,让大家看看,老子和道家,是不是像张先生描述的那样,可怜可悲?

已经攀登上世界思想文化最高峰的老子,是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许许多多在外华人,皆引以为豪!现在,我国倡导文化自信,有老子这样位居世界第一的伟大思想家,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足了底气。我们不能自惭形秽,自毁长城!

附录:老子的普世之用

《道德经》和佛经、《圣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道德经》是老子在世时撰著的书,全说的是“人的话”,而佛经、《圣经》是释迦牟尼、耶稣成佛、成上帝之后传授、默示的“经”,全说的是“神的话”。《老子》所言,关乎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生命的,甚至科学的诸多方面,因此,在“富于社会实践性、应用性”以及广泛性的这一特征来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相通的,相近的。

整部《老子》,把“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总根据。但老子言道、论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在于人,在于人的社会,在于社会的人,在于人的方方面面,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生命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库、智慧仓、百科全书。全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与社会为核心的,显示了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性的普世之用。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自古及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家之首。据“百度贴吧•《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与古今中外名家评价汇总”所载:“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老子,不仅是中国的老子,而是全世界的老子。

(一)政治方面:

有人认为《老子》是“王官之学”,又有人认为《老子》是讲给周朝廷太子的“教科书”,这些看法肯定是不准确的以偏概全。但却说明,《老子》一书政治色彩是很浓重的。老子的治世学说——“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道治国”,“以正治国”,虽然没有被中国的历代统治阶级所普遍认可,然而,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的出现,是老子治世思想的结晶,却是被普遍认可的。

老子的政治主张,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美国,老子的思想影响无所不在,小到企业管理,大到国家的治理,都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力。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一家出版公司以十二万美金将《老子》一书重新翻译成英文。《纽约时报》也曾刊载了一篇题为《老子忠告克林顿》的文章,竟引用了十三句老子的经典,来点评这位新上任总统的言行,约占篇幅的三分之一。所以,用“总统之师”,来形容老子在美国政坛上的地位。

最喜欢阅读《道德经》的便是原美国总统奥巴马,他是根据沃琳巴菲的介绍来读《道德经》的,沃琳巴菲是奥巴马的朋友,也是他的财力支持者。“促销《道德经》是人类的福音”,这便是奥巴马的评价。奥巴马多次表明,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很大帮助来源于道德经。当然奥巴马不是第一个阅读道德经的总统,学习过道德经的还有林肯,英国首相丘吉尔等等许多知名的国家领袖。

曾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认为:《老子》所说的“得与忘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

(二)经济方面:

在西方,老子为何比孔子更流行?真正让我们刮目相看的,莫过于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了。正当中国的企业界加快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时,西方的企业家们也加速了吸纳中国的传统精华,可谓中为洋用的实例。《老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领导艺术,经营之道,均衡与和谐,以及拓展亚洲业务等等。于是,道家的哲学,被作为现代商业原则的理论基础。

英国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思想的真正鼻祖不应是英国人亚当•斯密,而是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中国老子,比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等等

日本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把《孙子兵法》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三)哲学方面: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每一个命题,都要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读法。”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这是一种关于理性的学说,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或万物的固有法则,是太极,即高高在上的载着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们之上的顶梁。”“太极,实际上就是无所不在的世界心灵。”“道学是一种从客体出发的哲学体系,而儒学实际上是一种世俗的政治学说。”

美国学者芭莉娅在读了《老子》一书后感叹道:“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

(四)科学方面:

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他几乎翻遍所有哲学书籍,都没有找到他的科学成果原理的哲学依据。最后,在老子《道德经》上找到了。他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 

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泼勒博土,惊奇地发现了老子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感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

中国数学家陈省身介绍说:他在爱因斯坦家里看到,书架上摆着《老子》。又有人在爱因斯坦家里的一个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已经被翻烂的德文版《道德经》。

1998年1月,诺贝尔奖巴黎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文化命题要到2500年前的中国老夫子那里去寻找。”“老夫子”就是指老子。

丹麦物理学大师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与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想相同。(“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文字)

美国当代物理学家惠勒认为道家的“有无相生”(《老子》文句),是他的“质朴性原理”思想之先驱。

笔者撰写了《<老子>的现代科学意义》一文,发表于香港道教学院《弘道》2016年第一期,从“道”的“物质构成论”、“有无相生论”、“宇宙生成论”、“粒子传播力论”、“光能感应论”几个方面,予以阐释论证。

(五)文化、人生及其他: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高尔:“《道德经》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美国荷里活影星莎朗•史东凭着《道德经》走出了离婚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日本学者卢川芳郎:“《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德国战后一家著名报纸评论:“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美国著名学者蒲克明肯定地说:“《老子》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孔子、孟子对我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整个世界都面临生态失衡、生存环境恶化,面临检讨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之时,老子的回归自然、无为处世的思想,对于东西方应对地球生态问题,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导和行为指南。(王绍叶:《在西方,老子为何比孔子更流行?》天涯博客)

国外论坛网友热评:“道德经与自由民主、自由法制、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等现代元素不谋而合。”

老子和他的5000言,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宇宙学、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法学、契约学、修身理论、民主理论、教育理论、竞争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养生理论、修身理论、气功理论、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的开山鼻祖和最高纲领。是中国的圣经,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济世救人的神药,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宝贵经典,又是一部晦涩深奥、包罗万象的“天书”。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德国杰出学者尤利斯•葛尔:“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另据最新的统计,《老子》外文译本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圣经》。如果加上中文本,《老子》无疑是当前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典籍。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也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教之音 王西平

2018-07-03 19:54:43

|
也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

摘要:着重从《老子》文本原义,来诠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无为”,

不是不作为,而是不私为,不妄为,不违背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的顺其自然、顺应时势的合道、合理的作为。“无不为”,是对“无为”的全面阐发。“无为”与“无不为”,二者是辩证的完美统一,并不矛盾。在准确把握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基础上,对张振国先生的《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的选择》一文的一些观点,提出讨论。讨论的方式不是一般的直接批驳,而主要用“附录”介绍老子在世界的巨大影响,来看其“普世之用”,以消泯人们对老子和道家、道教的误解。

关键词:无为 不妄为 顺其自然 普世之用   

《恒道》第一个栏目“弘道堂”,每期都登载探讨“道学”的学术论文,因为2017年的春季号、秋季号刊登我的文章,这两期该栏目中的其他几篇我都认真地予以研读,颇受启发。当然,也同时生出许多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这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关于《道德经》的研究,是会常读常新的,总是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认知,故而,没有产生再做进一步探讨的意向。唯独看了张振国先生的《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的选择》一文,觉得还有必要就此论题,再做辨析,作为张文的“余论”,或“补缀”,名之曰《也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首先,我们必须从《老子》的文本出发,来看老子的“无为”与“无不为”的真正意蕴是什么。

1、关于无为

《老子》第二章后半篇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紧承此章开头两句而来。因为“天下皆以美之为美”属于人的有意作为,这样就会违背自然法则办坏事,造成恶的结果,所以圣人要以无为的思想处理事情,“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任意作为。“不言”,并不是啥都不讲,而是强调“行”,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圣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指“有道之人”,此说成理。但老子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远古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类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为己有的君王,也包括像老子这样有道的先贤。

此段中间三句,是说万物有所作为而不言、不夸耀,也不凭着有功劳自以为是,反而功成不居。这是一种值得效仿的行为。老子重“行”而不重“言”。这里“万物”是主语,老子以万物作比喻。圣人效法万物,和万物一样,默默奉献而功成不言、不居。于是,“功成不居”就作为成语成为千秋万代贤能者的行为准则。最后两句,“夫唯不居,是以弗去”,是说万物,也是说圣人,正是由于功成不居,因此他们(它们)的功德永远不会逝去。

老子此章所说的“无为”,其真正含义,一是“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任意作为”,第二层意思是不怀个人目的,不为私,而是“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第三十八章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以为”就是上德之所为没有为己、为私的原因,而是出于治世为众人的目的。

“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第三章最后两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无为”也是要“为”的。过去许多论者,将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于是认定老子是虚无主义者,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极大误解!

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即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和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意。“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或完全不为,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有为,而不是违背自然的妄为。

“事无事”,即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之意,是说君王要获取天下民心,须做“无事”之事。

“味无味”,与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义同。品味“无味”,就是要了知真道。

这三句的中心意思是:君王治国,民众做人,都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了道合道。

三句的首字“为”、“事”、“味”皆作动词用,意思是为的是无为,从事的是无事,品味的是无味。

这些都说明,老子所说的“无为”,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单从字面上想当然的去诠解,必须联系全章,以及书中使用过“无为”的篇章,作全面地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无为”的精义,以避免断章取义的片面理解。

2、关于“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将“道”的性能和作用表达得十分全面、圆满。此前各章所涉之“道”,皆以“无为而治”为旨归,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什么都不做才合乎“道”,其实老子所说的“道”不是一个纯概念、纯符号性的死东西,而是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活勃勃、有生气的存在;它生了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在“爱养万物,化育万物”;只是它“生而不辞”(第三十四章)、“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十章)罢了。无为,就是处事顺其自然,合乎天道人道,不违背客观规律,不强扭人民意志,“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不为”,“为而不恃”,就说明“道”是有作为的。如果不作为,怎能生万物?只不过它不是有意而为,属于自然而然罢了。“无不为”和“无为”并不矛盾。不仅是一般注释家所说的只是结果——万物由之而生,而且也是过程。是按“道”的自然而然的法则,如阳光雨露“润物细无声”一般,万物受之而不察知。这就是“道”所特具的性能、品格、作用。

侯王假使能持守像“道”这样的德性、品格,以此治国,人民群众就会自我化育,按照各自的愿望去从事,去劳作,去交往,“功成事遂”。

有的注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指的是侯王与民众形成尖锐的对立,守道以后,矛盾自然化解。此见看似创新,却不符合老子的本义。因为侯王若能守道,就可以与民众不发生矛盾冲突,根本不存在化解的问题。“自化”,是说自然而然的变化、发展。

老子这里设想的是理想化的侯王、理想化的社会,在当时和以后的几千年,没有按照老子的意愿去发展,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始终处在主导、统治地位,老子和道家只是偏安一隅,多被统治阶级所排斥,这好似老子的局限和悲哀。然而,老子无为而治,让民众自然发展、各有所宗的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共产主义从根底上有相通之处。待到人类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那样的理想社会会不会出现,是值得研究和期待的。目下,“孔子学院”办到世界各地,但孔子研究始终没有老子研究“热”,《老子》的读者群体在世界范围,据最新统计,已经超过原来保持第一的《圣经》,这是颇为引人深思的。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只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罢了。数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就是循着自然而然的规律在演进。例如,市场经济的规律,总是按照它的自然而然的法则运行,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完全是顺者昌,逆者亡。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好的注脚。你说它“做了什么”,它似乎什么都没做;你说它没做,它什么都做了。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这样,“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再回到第三十七章的解说,来继续分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侯王”,有作“王侯”者,非是。侯王,应指诸侯国之王;“君王”,当指周天子。老子这里只言“侯王”,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因周室王子朝内乱受到牵连,“免官归居”。他这里不用“君王”,肯定是为了避嫌。但他说侯王,并不意味着不包括或不指向君主。第二十六章“万乘之主”,就既指侯王又指君主。

第三十七章后半段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句中的“将”字作“请”解。《穆天子传》:“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故而“吾将”就是“吾请”。请谁呢?请侯王。侯王若能按“无名之朴”行事,作出榜样,自然会对万民起“镇”的作用。

“镇”,不作镇压解,义为安抚、安定。《后汉书•皇甫规论》;“遣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古有“镇抚”一词,《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遗憾的是,历来注家不但对“吾”字多有回避,而且对“将”字一贯无解!大概都以为是老子“将镇”。

其实,河上本早就解为“王侯当镇抚以道德”。虽未将“镇”作安抚解,却将镇、抚合而用之。遗憾的是,也对“吾”、“将”无解。

“无名之朴”是什么意思?笔者在注解第三十二章时已有涉及。“无名之朴”,是指“朴”的真实存在,老子请侯王用“镇”当然要用真实存在付之实施的“朴”,而不是作为名号、概念的“朴”。“朴”,在《老子》文本中,往往代表“道”,具有“道”一样的品格、性能。

请看看,老子遣词达义多么缜密深邃,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帛书本重复了“镇之以无名之朴”,贯通了文义。用帛书本来校正三个通行本,准确的表达应为“镇之以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谁“镇”呢?侯王,呼应前句的“吾将(请)”。谁“亦将不欲”呢?“万物”(民众)。民众因侯王按“无名之朴”行事,树立了榜样,起了“镇”的作用,他们也就将“自化”而“不欲”。

“不欲”,是说不产生贪欲、妄欲。

如果侯王、民众都没有非分之欲,而心神安然淳静,那么天下将自然而然地走上正途。

最后一个字,有作“正”,有作“定”。河上今本作“定”,《道藏》本作“正”。从修身的角度讲,“定”与“静”配相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正”有发展的趋向,为优。

老子请侯王“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的“请”,后文之“镇”,都是有为之举动。足见,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只不过要自然而然地顺其自然罢了。

《老子》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就是说“道”也要为,也要修。《庄子•知北游》引此章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老子对人类社会及其学术思想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道”这个既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有具有形而下的本体意义的概念。又提炼出了“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这一反映、涵盖宇宙万事万物产生、发展、演变规律的总法则。而“道法自然”的核心、精髓,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因而,对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解和阐释,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吃准、摸透其精义,才能谈得上应用、实行。

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这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总法则、总规律。自然界就意味着“自然而然”,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对于天(西方所说的“宇宙”)来说,我们能感受到的天是日月星辰以及昼夜的黑白交替,永不停息地反复运转,自然而然,体现着“道”的特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没有谁能改变它,终止它。有的星体坠落,有的星体碰撞,那都是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自身在寻找平衡。

地球(包括属于自己的大气层)有阴晴、雨雪、雷电、旱涝、地震、海啸等等,它也自然而然地时停时作反复变换,以维持自身平衡,求得相对的稳定性,人类对它的作用微乎其微。实践已经证明,“人定胜天”的口号,是自不量力的主观意志极度膨胀的笑料。但地球却受天体的影响和制控极大。白天黑夜、潮起潮落等地球无法更改,所以老子说地法天。

地球上生命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包括人类)要靠日光、空气、水生长,同时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规律所支配,自然而然地自生自灭,虽然各自采取这样那样的方式以求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延长自己的生存期限,但仍改变不了自然而然的生、灭法则。

人类是特殊的生命体,除了天地和其他物种所营造的环境之外,主要是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主要为社会制度所决定。考查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由原始公社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凡是世界上较大的经济体国家,都经过了不同时限却几乎相同的这些发展阶段。为什么?就是“道”的自然而然的法则在起作用。尤其是苏联、东欧、中国市场经济的回归,充分说明自然而然的法则是难以跨越和不容违背的。人在这“道”的自然而然的运行法则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只能是顺其自然的顺应,不能强行去违扭。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帝王,朝代更替,都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可最后他们还是抗不住社会发展规律的巨大力量,而烟消云散!

写到这里,笔者吃惊地发现,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其预见性、概括性、客观性、科学性是无与伦比的。对于后世人来说是如何吃透它、学习它、应用它的问题。别再竖挑鼻子横挑眼地去苛责它。

其次,我们对张振国先生的文章中的一些理解与阐发,进行必须讨论之讨论。

张文所引《文子•自然》对“无为”和“无不为”的解释,基本符合《老子》文本之要义。《淮南子》基本沿着《文子》的理路,没有出轨。张先生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段文字揭示了‘无为’含义的范畴,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简洁明了地说就是‘不私为’‘不妄作’‘无杂欲’”。这些观点,基本合乎老子思想的精义。其后一些说法,虽有问题,却无大错,不足为论。然而,张文的后半篇,有几处论述,实在令人难以认同,不得不提出讨论:

张文说:“人性证明君无为不可能导致全民无为,君率先垂范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否则还要廷尉,都察院御史做什么。君无不为可能导致多数人无不为,这将出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结局。”

张先生认为“君率先垂范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这首先是对《老子》第三十七章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异议。对老子之文,不是说不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而是这牵扯到对普遍真理的认知问题。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这些都是在强调首脑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古往今来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真理。而张先生却另立新论,说“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既然“有限”,那也就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这就是说“首脑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可有可无,不必强调。现在中共中央不断强调“从严治党”,就是要全党全国的领导层率先垂范,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如果按照张先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观点,也就成了大可不必。请张先生想想,这样行不行?

按照张先生的逻辑,“人性证明君无为不可能导致全民无为”,这完全可能。因为,百人百性,总是有人冥顽不化。但是,却不能以此为依据,作反证,来否定“君率先垂范的作用”。

再,“无不为”与“为者败之”的“为”,二者不能等同。“无不为”,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是不妄为,顺应自然规律的“为”。而“为者败之”的“为”,是不辨时势、违背民愿民心的妄为。张先生不加辨析,将二者扯在一起,令人真是有点啼笑皆非!

张文又说:“……道家既看不惯旧贵族,也不赞同新贵族,又不愿意和下层百姓为伍,既不想失势,又不想显山露水,自傲中夹杂着自卑,孤芳自赏中染有顾影自怜,想创业却无创业的魄力雄心,处处寻找没有结果的自慰,独立而无法与人合作,哀叹自己又哀叹别人,于是从周文化中独立出来,撑起顺其自然、无为清净、柔弱应世、无为无不为的道家大旗。如果补上被省略的主语‘我’,即是‘我无为而我无不为’,‘我’成为陈述的对象。简单地理解成‘我无需私为、妄为、,我不能不私为妄为’,内中充满着失落与无奈。道教将之作为教义后没有对其做过认真的诠释,而使用的频率却是很高。

社会不和谐的根本问题历史上是耕者失去土地,经济社会是劳动分配不公,道教无力解决这一问题。但从存在就是合理的角度发挥‘无为’的劝导、安慰的作用,让人们认识自己在社会的发展中的地位。‘道’为万物之母,是共性的,在这里研究共性是没有意义的,研究万物,即个性,才能发现道与万物的关系。超过了个体的‘道’的容忍度。‘道’才会以无不为的形式出现,表现出‘反者,道之动’的自然性,是顺其自然的具体反映。”

张先生的这两大段论述,涉及的问题太多,本文篇幅所限,无法全部一一提出讨论。我先将原文引出,希望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参与讨论,以求得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笔者根据网文《古今中外名人对老子及其所著〈道德经〉的评价选辑》整理了一篇资料汇集——“《老子》的普世之用”,作为“附录”,附于本文之后,让大家看看,老子和道家,是不是像张先生描述的那样,可怜可悲?

已经攀登上世界思想文化最高峰的老子,是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许许多多在外华人,皆引以为豪!现在,我国倡导文化自信,有老子这样位居世界第一的伟大思想家,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足了底气。我们不能自惭形秽,自毁长城!

附录:老子的普世之用

《道德经》和佛经、《圣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道德经》是老子在世时撰著的书,全说的是“人的话”,而佛经、《圣经》是释迦牟尼、耶稣成佛、成上帝之后传授、默示的“经”,全说的是“神的话”。《老子》所言,关乎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生命的,甚至科学的诸多方面,因此,在“富于社会实践性、应用性”以及广泛性的这一特征来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相通的,相近的。

整部《老子》,把“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总根据。但老子言道、论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在于人,在于人的社会,在于社会的人,在于人的方方面面,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生命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库、智慧仓、百科全书。全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与社会为核心的,显示了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性的普世之用。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自古及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家之首。据“百度贴吧•《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与古今中外名家评价汇总”所载:“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老子,不仅是中国的老子,而是全世界的老子。

(一)政治方面:

有人认为《老子》是“王官之学”,又有人认为《老子》是讲给周朝廷太子的“教科书”,这些看法肯定是不准确的以偏概全。但却说明,《老子》一书政治色彩是很浓重的。老子的治世学说——“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道治国”,“以正治国”,虽然没有被中国的历代统治阶级所普遍认可,然而,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的出现,是老子治世思想的结晶,却是被普遍认可的。

老子的政治主张,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美国,老子的思想影响无所不在,小到企业管理,大到国家的治理,都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力。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一家出版公司以十二万美金将《老子》一书重新翻译成英文。《纽约时报》也曾刊载了一篇题为《老子忠告克林顿》的文章,竟引用了十三句老子的经典,来点评这位新上任总统的言行,约占篇幅的三分之一。所以,用“总统之师”,来形容老子在美国政坛上的地位。

最喜欢阅读《道德经》的便是原美国总统奥巴马,他是根据沃琳巴菲的介绍来读《道德经》的,沃琳巴菲是奥巴马的朋友,也是他的财力支持者。“促销《道德经》是人类的福音”,这便是奥巴马的评价。奥巴马多次表明,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很大帮助来源于道德经。当然奥巴马不是第一个阅读道德经的总统,学习过道德经的还有林肯,英国首相丘吉尔等等许多知名的国家领袖。

曾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认为:《老子》所说的“得与忘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

(二)经济方面:

在西方,老子为何比孔子更流行?真正让我们刮目相看的,莫过于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了。正当中国的企业界加快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时,西方的企业家们也加速了吸纳中国的传统精华,可谓中为洋用的实例。《老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领导艺术,经营之道,均衡与和谐,以及拓展亚洲业务等等。于是,道家的哲学,被作为现代商业原则的理论基础。

英国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思想的真正鼻祖不应是英国人亚当•斯密,而是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中国老子,比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等等

日本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把《孙子兵法》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三)哲学方面: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每一个命题,都要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读法。”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这是一种关于理性的学说,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或万物的固有法则,是太极,即高高在上的载着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们之上的顶梁。”“太极,实际上就是无所不在的世界心灵。”“道学是一种从客体出发的哲学体系,而儒学实际上是一种世俗的政治学说。”

美国学者芭莉娅在读了《老子》一书后感叹道:“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

(四)科学方面:

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他几乎翻遍所有哲学书籍,都没有找到他的科学成果原理的哲学依据。最后,在老子《道德经》上找到了。他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 

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泼勒博土,惊奇地发现了老子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感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

中国数学家陈省身介绍说:他在爱因斯坦家里看到,书架上摆着《老子》。又有人在爱因斯坦家里的一个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已经被翻烂的德文版《道德经》。

1998年1月,诺贝尔奖巴黎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文化命题要到2500年前的中国老夫子那里去寻找。”“老夫子”就是指老子。

丹麦物理学大师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与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想相同。(“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文字)

美国当代物理学家惠勒认为道家的“有无相生”(《老子》文句),是他的“质朴性原理”思想之先驱。

笔者撰写了《<老子>的现代科学意义》一文,发表于香港道教学院《弘道》2016年第一期,从“道”的“物质构成论”、“有无相生论”、“宇宙生成论”、“粒子传播力论”、“光能感应论”几个方面,予以阐释论证。

(五)文化、人生及其他: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高尔:“《道德经》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美国荷里活影星莎朗•史东凭着《道德经》走出了离婚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日本学者卢川芳郎:“《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德国战后一家著名报纸评论:“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美国著名学者蒲克明肯定地说:“《老子》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孔子、孟子对我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整个世界都面临生态失衡、生存环境恶化,面临检讨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之时,老子的回归自然、无为处世的思想,对于东西方应对地球生态问题,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导和行为指南。(王绍叶:《在西方,老子为何比孔子更流行?》天涯博客)

国外论坛网友热评:“道德经与自由民主、自由法制、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等现代元素不谋而合。”

老子和他的5000言,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宇宙学、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法学、契约学、修身理论、民主理论、教育理论、竞争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养生理论、修身理论、气功理论、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的开山鼻祖和最高纲领。是中国的圣经,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济世救人的神药,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宝贵经典,又是一部晦涩深奥、包罗万象的“天书”。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德国杰出学者尤利斯•葛尔:“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另据最新的统计,《老子》外文译本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圣经》。如果加上中文本,《老子》无疑是当前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典籍。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