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师为何要治病救人?——观《我不是药神》有感

道教之音 沐元风

2018-07-08 16:40:11

我不是药神

近日,文牧野执导,宁浩、徐峥共同监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国内掀起巨大影响。影片中,主人公“程勇”,面对病友们吃不起“天价”药品,延误治疗,心内彷徨,最终低价甚至自掏腰包为病友们提供具有良好疗效的仿制药,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他的奉献,让病友们尊称一声“药神”。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道教历史上有着无数“精修医术,治病救人”的祖师:被尊为“上古医圣”的神农,与岐伯、雷公问对的黄帝,编纂《金匮药方》的葛洪,作《本草集注》的陶弘景,写作《千金方》的孙思邈等等。但我们要问,祖师们为何要付出这么多辛劳,冒着受伤感染的风险,坚持钻研医术,坚持治病救人呢?

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

1、巫医文化的遗存为道教带来医学背景

道教的历史极为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巫卜文化。上古时,救死扶伤主要是巫医等的职责,他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巫医文化被纳入道教体系之中。因此,道教天生便有着治病救人的本分。

2、神仙不死的追求为道教带来医学积累

修道成仙是道教思想的核心之一。《道德经》之中就有“长生久视之道”的说法。通过适当的修行方式,“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出于成仙的需求,祖师们开始了对于人体奥秘的探索,为祖师们的医学积累提供了宝贵经验。

3、乐生好善传统与生死理论的结合

葛洪祖师强调,想要长生成仙,单靠内修外养的方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积善立功,广修德行。灵宝经典《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提出“三合成德”的理论,称:“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并强调说“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道德观念的充实,与修行成仙的结合,令道教广开方便之门,救人救物,利益群生。在这种思想的潜移默化之下,道教祖师们行善事,立功德,凭借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切实的行道弘道。

我不是药神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事情的根本原因,希望明了为何祖师们不辞辛劳的救死扶伤。以上三点只是说明祖师们有这样的机缘,能够治病救人;但这似乎并不足以说明祖师们为何冒着风险而不断放弃行医。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祖师们的道心要求他们这样做。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种不忍人之心正是人心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善念。

我不是药神

事到如今,我们追问着为何祖师们要救死扶伤,追问电影中“程勇”为何要亏着腰包为病友置药,追问着无数的原因。其实哪有那么多原因,祖师们遇到了病人自然就为他们治病,医生就是要救人,警察就是要维护治安,老师就是要教书育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如若将目的当成手段,不顾一切的继续追问目的的目的,必将消解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勉强为其树立一个本不存在的原因与目的——为了钱财,为了名声,为了利益。

诚然,我们不反对有些人确实是为了钱财,为了名声,为了利益而去做某些事。但是我们能言之凿凿的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吗?或者从思想史的逻辑上来说,这未免不是出于对原因的无限追问,消解了人类的道德的根基,以至于一切的行为都被追问到那一地步——他必定是念着某些私利的。这种追问在方法论上本来就不是合理的。

我不是药神

回到祖师为什么要治病救人这一问题上。总有那样的一些人,他们并不是为了什么而去做善事,仅仅是秉持一颗道心,一颗善心,见到了就去做,尽到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样的人,是道门名士,我们奉为祖师;不在道门,我们也愿奉为榜样,尊称一句“药神”——只为他的善心合乎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神心。

(沐元风供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祖师为何要治病救人?——观《我不是药神》有感

道教之音 沐元风

2018-07-08 16:40:11

|
道教祖师为何要治病救人?——观《我不是药神》有感
|

我不是药神

近日,文牧野执导,宁浩、徐峥共同监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国内掀起巨大影响。影片中,主人公“程勇”,面对病友们吃不起“天价”药品,延误治疗,心内彷徨,最终低价甚至自掏腰包为病友们提供具有良好疗效的仿制药,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他的奉献,让病友们尊称一声“药神”。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道教历史上有着无数“精修医术,治病救人”的祖师:被尊为“上古医圣”的神农,与岐伯、雷公问对的黄帝,编纂《金匮药方》的葛洪,作《本草集注》的陶弘景,写作《千金方》的孙思邈等等。但我们要问,祖师们为何要付出这么多辛劳,冒着受伤感染的风险,坚持钻研医术,坚持治病救人呢?

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

1、巫医文化的遗存为道教带来医学背景

道教的历史极为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巫卜文化。上古时,救死扶伤主要是巫医等的职责,他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巫医文化被纳入道教体系之中。因此,道教天生便有着治病救人的本分。

2、神仙不死的追求为道教带来医学积累

修道成仙是道教思想的核心之一。《道德经》之中就有“长生久视之道”的说法。通过适当的修行方式,“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出于成仙的需求,祖师们开始了对于人体奥秘的探索,为祖师们的医学积累提供了宝贵经验。

3、乐生好善传统与生死理论的结合

葛洪祖师强调,想要长生成仙,单靠内修外养的方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积善立功,广修德行。灵宝经典《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提出“三合成德”的理论,称:“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并强调说“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道德观念的充实,与修行成仙的结合,令道教广开方便之门,救人救物,利益群生。在这种思想的潜移默化之下,道教祖师们行善事,立功德,凭借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切实的行道弘道。

我不是药神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事情的根本原因,希望明了为何祖师们不辞辛劳的救死扶伤。以上三点只是说明祖师们有这样的机缘,能够治病救人;但这似乎并不足以说明祖师们为何冒着风险而不断放弃行医。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祖师们的道心要求他们这样做。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种不忍人之心正是人心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善念。

我不是药神

事到如今,我们追问着为何祖师们要救死扶伤,追问电影中“程勇”为何要亏着腰包为病友置药,追问着无数的原因。其实哪有那么多原因,祖师们遇到了病人自然就为他们治病,医生就是要救人,警察就是要维护治安,老师就是要教书育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如若将目的当成手段,不顾一切的继续追问目的的目的,必将消解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勉强为其树立一个本不存在的原因与目的——为了钱财,为了名声,为了利益。

诚然,我们不反对有些人确实是为了钱财,为了名声,为了利益而去做某些事。但是我们能言之凿凿的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吗?或者从思想史的逻辑上来说,这未免不是出于对原因的无限追问,消解了人类的道德的根基,以至于一切的行为都被追问到那一地步——他必定是念着某些私利的。这种追问在方法论上本来就不是合理的。

我不是药神

回到祖师为什么要治病救人这一问题上。总有那样的一些人,他们并不是为了什么而去做善事,仅仅是秉持一颗道心,一颗善心,见到了就去做,尽到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样的人,是道门名士,我们奉为祖师;不在道门,我们也愿奉为榜样,尊称一句“药神”——只为他的善心合乎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神心。

(沐元风供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