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地球流浪,你的心,是否还记得归处是何方?

道教之音 高璟

2019-02-25 11:07:45

随地球流浪,你的心,是否还记得归处是何方?

随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越来越高,人们对其的讨论热潮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论是从概念设定,还是从中心主旨而言,这部电影都值得进行一番深入探讨。

在读过刘慈欣的原著之后,则会发现该文本与电影的主题其实是有偏差的。电影在强调人性,而文本中则是在面对巨大的危机时,人们完全放弃了数千年的文明,转而变成了单纯的优胜劣汰的机械选择。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最终爆发出愤怒的情感时,却因为这一次感性的选择而最终毁灭了因理性建立起来的一切成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太阳最终毁灭了,并没有因为人类尚存的希冀而创造奇迹。整个太阳系的生命,在太阳最后的光芒中消失殆尽。情感成就了人类,最终也毁灭了人类。

理智与情感,这是传世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宗教中试图在探讨人生时绕不过的一道难关。在道教看来,所谓理智,是指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合道的,是符合人之为人、且人之为天地自然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唯有先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与不足,才会由此而对茫茫宇宙产生敬畏心。

随地球流浪,你的心,是否还记得归处是何方?

注:理智与情感,是永恒人生命题。

信仰,往往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但却可以提升每一个人的最低限度。提升人类文明的方法,也不在于使高文明者更高,而是让低文明者能够向高处跨越一个台阶。我们当下所见到的种种恶行恶事,表面上看是文明素质低下,实质上却是因为心中失去了敬畏感,把自我置放在一切规则法律、文明道德、乃至天地自然之上,当僭越了为人的本分,你的欲望每延伸一寸,日后必定要多承受一份相应的果报。

在道教的教理教义中,极为提倡人们修行。修行,从来都不应该只和隐世相关联。真正的大修行,在于始终以欢喜心去面对人间的一切无常,花开花落皆有时节,我们要做的便是顺应时节的变化,并从四时之中寻找到真正能够激发心灵美好的特质。对每一分秒的生活都充满热爱,这是情感使然;对每一种人生际遇都坦然相待,这是理智驱动。修行,正是帮助我们逐层剥除身上附着的种种欲望,从而显露出心底的大道本真。能见得内心中的自己,便是修行的开始。

古语曾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修道也是如此。当从平淡的生活走入灯红酒绿的世界时,当清静之心染上了七情六欲后,我们总是沉溺在享受之中,却不知一切烟消云散后会有何等苦痛。人们纵情于有花堪折的畅快,却又在无花可折的时候不知所措。所言修行之苦,正在于把一颗沉沦的心从痴迷享乐中唤醒,这个过程必然要历经抽丝剥茧般的煎熬。但走过之后,才能真正感知到修行之乐,是因为在得道之人看来,人们的苦仍源于自己的贪念和执着,而修行则是对一切人间是非的超越。当不再着意于那些红尘旧事,所有的故事也不过如同白云悠悠,一阵清风吹来,又见蓝天如洗。

因此,在道家理念中,不论是电影主题中要表达的爱与希望,还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悲剧情节,这些都是对人间故事的艺术化呈现。我们真正的人生,或许永远都不会遇到如此大的转折,大多数人都在平平常常过一生。扪心自问,如你我之普通人,是否能见得到平凡之中的美好呢?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世上缺少了什么,而是我们早已经忘记自己该做什么。

看罢电影、合上书,若一切都有所思、有所行,才不枉了时间蹉跎。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随地球流浪,你的心,是否还记得归处是何方?

道教之音 高璟

2019-02-25 11:07:45

|
随地球流浪,你的心,是否还记得归处是何方?
|

随地球流浪,你的心,是否还记得归处是何方?

随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越来越高,人们对其的讨论热潮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论是从概念设定,还是从中心主旨而言,这部电影都值得进行一番深入探讨。

在读过刘慈欣的原著之后,则会发现该文本与电影的主题其实是有偏差的。电影在强调人性,而文本中则是在面对巨大的危机时,人们完全放弃了数千年的文明,转而变成了单纯的优胜劣汰的机械选择。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最终爆发出愤怒的情感时,却因为这一次感性的选择而最终毁灭了因理性建立起来的一切成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太阳最终毁灭了,并没有因为人类尚存的希冀而创造奇迹。整个太阳系的生命,在太阳最后的光芒中消失殆尽。情感成就了人类,最终也毁灭了人类。

理智与情感,这是传世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宗教中试图在探讨人生时绕不过的一道难关。在道教看来,所谓理智,是指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合道的,是符合人之为人、且人之为天地自然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唯有先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与不足,才会由此而对茫茫宇宙产生敬畏心。

随地球流浪,你的心,是否还记得归处是何方?

注:理智与情感,是永恒人生命题。

信仰,往往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但却可以提升每一个人的最低限度。提升人类文明的方法,也不在于使高文明者更高,而是让低文明者能够向高处跨越一个台阶。我们当下所见到的种种恶行恶事,表面上看是文明素质低下,实质上却是因为心中失去了敬畏感,把自我置放在一切规则法律、文明道德、乃至天地自然之上,当僭越了为人的本分,你的欲望每延伸一寸,日后必定要多承受一份相应的果报。

在道教的教理教义中,极为提倡人们修行。修行,从来都不应该只和隐世相关联。真正的大修行,在于始终以欢喜心去面对人间的一切无常,花开花落皆有时节,我们要做的便是顺应时节的变化,并从四时之中寻找到真正能够激发心灵美好的特质。对每一分秒的生活都充满热爱,这是情感使然;对每一种人生际遇都坦然相待,这是理智驱动。修行,正是帮助我们逐层剥除身上附着的种种欲望,从而显露出心底的大道本真。能见得内心中的自己,便是修行的开始。

古语曾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修道也是如此。当从平淡的生活走入灯红酒绿的世界时,当清静之心染上了七情六欲后,我们总是沉溺在享受之中,却不知一切烟消云散后会有何等苦痛。人们纵情于有花堪折的畅快,却又在无花可折的时候不知所措。所言修行之苦,正在于把一颗沉沦的心从痴迷享乐中唤醒,这个过程必然要历经抽丝剥茧般的煎熬。但走过之后,才能真正感知到修行之乐,是因为在得道之人看来,人们的苦仍源于自己的贪念和执着,而修行则是对一切人间是非的超越。当不再着意于那些红尘旧事,所有的故事也不过如同白云悠悠,一阵清风吹来,又见蓝天如洗。

因此,在道家理念中,不论是电影主题中要表达的爱与希望,还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悲剧情节,这些都是对人间故事的艺术化呈现。我们真正的人生,或许永远都不会遇到如此大的转折,大多数人都在平平常常过一生。扪心自问,如你我之普通人,是否能见得到平凡之中的美好呢?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世上缺少了什么,而是我们早已经忘记自己该做什么。

看罢电影、合上书,若一切都有所思、有所行,才不枉了时间蹉跎。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