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站 佚名

2019-04-22 10:42:58

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会议纪要

2019年4月1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大会议室召开。

座谈会由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戈国龙研究员主持。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马西沙先生,韩秉方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朱越利教授,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尹志华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宋学立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胡士颖博士,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研究员、陈进国研究员、刘志副研究员、李贵海博士等参与座谈。

座谈会上,马西沙先生指出,习总书记讲,一个民族要守住他的灵魂,要“铸魂”,现在中央对于传统文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重视。习总书记谈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讲到了老子、孔子、孟子,讲到了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我的体会,就是真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铸魂”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这个民族那么伟大?她伟大就在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所以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血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没有孔、老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我们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反思这个文化是伟大的,而这个历史过程又是必然的。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学者应该有巨著,我们诸位有责任拿出那种创新而不可替代的那种著作,你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

韩秉方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两条并列互补的主根,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护法神”。对此,某些国人至今仍然受到西欧中心说和疑古派的影响,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缺乏文化自信。在文化宣传上,不能只推重儒家孔子一脉,不能只以儒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把老子、道家搁置,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误读和错解。除了儒家,我们还应当重视弘扬道家的真精神。

朱越利教授谈到了海外道教研究的一些方法,如重视田野调查、图像学研究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也谈到当前道教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如胡孚琛教授所说的丹道研究中的“三家四派”问题,还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呼吁学界关注和讨论这一重要的问题。

张广保教授指出,中华文化延绵数千年靠的是它卓越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连续的、有机的、整体性的,同时又是注重人生、生存的,是打通性命、天人不二的。中华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慧命,在与印度佛教的交流汇通中通过宋明理学又得以消化吸收印度文明的智慧,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现在,我们又面临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在不断的对话交流中我们最终还是要立足自身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尹志华教授谈到,道教研究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道教?”什么是道教的核心义理?什么是道教在民间的诸种信仰表现形式?有海外学者提出,道教没有核心义理,我们如何看?现在学术界还缺乏交流与批评的气氛,很多人在自说自话,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比如朱老师说的“三家四派”的问题,基本上没有人去正视这个问题。

陈进国研究员谈到,宗教学研究的范式这两年有很多学者在讨论。比如,传统的区分一个个宗教去研究,这种建立学科的范式是否可以转换成以宗教学的学科建设为范式,把各个宗教的研究纳入进来?如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等等。道教研究需要拓展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不能只针对一个局部的文献或个案做单独的研究,要放在基本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来了解其意义。

最后,戈国龙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座谈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的年度项目,每年我们会邀请在京的重要的道教学者与会,就道教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进展展开座谈。我们可以不拘形式,畅所欲言,形成充分的思想交锋,力争将座谈会办成高端的智慧盛宴。

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会议纪要

研究方法的自觉非常重要,但方法不是凭空玄谈,而是要联系到问题域进行相应的方法探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问题需要不同类型的方法。如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伯尔所说,“个体与集体”、“内在与外在”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四大象限”,不同象限的研究需要不同的方法。

我们的学术研究总的来说可分为“时间与永恒”这两个维度,在时间性的维度上,我们探讨一切作为“存在者”的“对象世界”,这是历史的世界、知识的世界;在永恒性的维度上,我们探讨“存在”本身的非二元世界的奥秘,这种探讨超越了对象性的二元认知,而回到纯粹主体性或超越二元性的精神核心,这是道的世界、智慧的世界。

我们的一切学术研究,最终要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来,就是我们究竟为何而研究?如果只是出于完成工作任务,去写论文,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别人看你的文章也不会是一种享受。学术研究最后总必须要有精神关怀,或者自己提升精神境界并帮助别人提升境界,或者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今天的座谈会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很深的家国情怀,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国家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为国家的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一个学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感谢诸位同仁的积极参与,提供真知灼见;希望今后有机会多搞这种高水平的座谈会,并继续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

(转自中国宗教学术网站)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宗教学术网站 佚名

2019-04-22 10:42:58

|
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会议纪要
|

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会议纪要

2019年4月1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大会议室召开。

座谈会由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戈国龙研究员主持。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马西沙先生,韩秉方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朱越利教授,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尹志华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宋学立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胡士颖博士,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研究员、陈进国研究员、刘志副研究员、李贵海博士等参与座谈。

座谈会上,马西沙先生指出,习总书记讲,一个民族要守住他的灵魂,要“铸魂”,现在中央对于传统文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重视。习总书记谈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讲到了老子、孔子、孟子,讲到了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我的体会,就是真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铸魂”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这个民族那么伟大?她伟大就在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所以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血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没有孔、老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我们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反思这个文化是伟大的,而这个历史过程又是必然的。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学者应该有巨著,我们诸位有责任拿出那种创新而不可替代的那种著作,你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

韩秉方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两条并列互补的主根,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护法神”。对此,某些国人至今仍然受到西欧中心说和疑古派的影响,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缺乏文化自信。在文化宣传上,不能只推重儒家孔子一脉,不能只以儒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把老子、道家搁置,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误读和错解。除了儒家,我们还应当重视弘扬道家的真精神。

朱越利教授谈到了海外道教研究的一些方法,如重视田野调查、图像学研究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也谈到当前道教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如胡孚琛教授所说的丹道研究中的“三家四派”问题,还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呼吁学界关注和讨论这一重要的问题。

张广保教授指出,中华文化延绵数千年靠的是它卓越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连续的、有机的、整体性的,同时又是注重人生、生存的,是打通性命、天人不二的。中华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慧命,在与印度佛教的交流汇通中通过宋明理学又得以消化吸收印度文明的智慧,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现在,我们又面临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在不断的对话交流中我们最终还是要立足自身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尹志华教授谈到,道教研究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道教?”什么是道教的核心义理?什么是道教在民间的诸种信仰表现形式?有海外学者提出,道教没有核心义理,我们如何看?现在学术界还缺乏交流与批评的气氛,很多人在自说自话,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比如朱老师说的“三家四派”的问题,基本上没有人去正视这个问题。

陈进国研究员谈到,宗教学研究的范式这两年有很多学者在讨论。比如,传统的区分一个个宗教去研究,这种建立学科的范式是否可以转换成以宗教学的学科建设为范式,把各个宗教的研究纳入进来?如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等等。道教研究需要拓展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不能只针对一个局部的文献或个案做单独的研究,要放在基本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来了解其意义。

最后,戈国龙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座谈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的年度项目,每年我们会邀请在京的重要的道教学者与会,就道教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进展展开座谈。我们可以不拘形式,畅所欲言,形成充分的思想交锋,力争将座谈会办成高端的智慧盛宴。

第二届“道教研究的新探索”学术会议纪要

研究方法的自觉非常重要,但方法不是凭空玄谈,而是要联系到问题域进行相应的方法探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问题需要不同类型的方法。如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伯尔所说,“个体与集体”、“内在与外在”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四大象限”,不同象限的研究需要不同的方法。

我们的学术研究总的来说可分为“时间与永恒”这两个维度,在时间性的维度上,我们探讨一切作为“存在者”的“对象世界”,这是历史的世界、知识的世界;在永恒性的维度上,我们探讨“存在”本身的非二元世界的奥秘,这种探讨超越了对象性的二元认知,而回到纯粹主体性或超越二元性的精神核心,这是道的世界、智慧的世界。

我们的一切学术研究,最终要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来,就是我们究竟为何而研究?如果只是出于完成工作任务,去写论文,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别人看你的文章也不会是一种享受。学术研究最后总必须要有精神关怀,或者自己提升精神境界并帮助别人提升境界,或者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今天的座谈会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很深的家国情怀,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国家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为国家的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一个学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感谢诸位同仁的积极参与,提供真知灼见;希望今后有机会多搞这种高水平的座谈会,并继续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

(转自中国宗教学术网站)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