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论仙(6)

道教之音 李宇林

2019-08-04 09:45:39

抱朴子论仙

大凡这些人物,并不是能征善战,开疆拓土,把旌旗挂在国门之外,筑城池,设官吏,立功勋,驰骋精锐于边塞之外,而是仅仅因为传授一部经典的功劳,宣讲章节句读,却如此地受到尊重。高贵的帝王犹且自甘卑下,降志屈节以礼敬关爱侍奉,然而世间有些想修炼长生之道的人,却不肯谦下拜师,只想迫切地向人寻求要妙,这样又怎能得到呢?假若学者谦虚恭让,招前驱后,这对老师把握的分寸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学者的用心不够完善,用心不完善就会使得老师传授学业的力度不足,传授学业的力度不足,那么秘诀何时能全都得到呢?不得已的时候只好把肤浅的知识传给他了,这怎么能成就不死的功业呢?

也有一些人擅长表面粉饰,然而他们信道诚心与否,却不在内心深处,好像是另有所求,表现出卑屈谦恭的姿态,经过几天之后,懈怠轻慢的情形就表露无遗。如果遇到明智的老师,并且还想详细观察来者变化态度,就会试看他很长时间,故意不告诉他,用以窥试他的心态。像这样的人,情态虚伪,行藏暴露,也是始终得不到老师教诲的。即使教他也不会尽吐真言,说到底这些人教给他们也是无益的。有位叫陈安世的人,年纪有十三岁,大概是灌叔本门客的儿子,他年纪虽小却事先得到仙人传授的道法。叔本年纪七十岁了,头发已是雪白,每天早晚侍奉安世,说:道尊德贵,先得道的人就是老师,我不敢倦怠,愿以弟子的礼节侍奉您,因此安世传授他修炼要决,后来两人都成仙飞升了。

人类孕育出生,首先领受天地的阴精阳气,后来又禀承父母的气血,然而如果得不到明师的教诲,传授那些超脱世间凡俗的大道,就没有缘故免于死亡,凿石也会有余焰,人生的年限寿命已经衰弱不堪了,由此看来,明师恩赐的确是有过于天地情谊,贵重于父母的就很多了,可能不崇敬吗?可能不祈求吗?

抱朴子说:古人品质端正,看重行为而轻视言语,所以执政的人不崇尚说话辩论,修道的人不崇尚辞令演说。风俗衰退浅薄的时候,对外的修饰频繁,方法策略像山一样堆积在儒士门中,而且内修的方书也就自然掌握在术士之家,最初学习的人,不可能马上就领受大道的精要。又因为人情是依照本末的顺序和殷实富有的人作为先后抉择的。所以后来通晓大道的人,如干吉、容嵩、挂帛等几家,各自有千余篇著作,然而大多都是教条告诫的话,还是不愿意为人们剥开迷障,显现大道的趋向归宿。那些至真的要诀,只能口口相传,或者不超过寻常尺寸的布条,系在领带之中,不是经久随师,屡次试用都精诚勤恳的人,就不可能得到它。身边弟子辈,都要根据他们用心的疏密,经历困苦的时间长短,审察他们聪明的地方以及智慧能力所辩解的方向,各自都有不同的传授,千百年来时常有可以顷尽全部秘要宗旨的人。还有一些人你只要合炼药物,药物制成分给他,足可以让他不至于过早死亡而已,却一辈子也愿意把秘方文字传给他。所以世间修道之士,通晓金丹之事的,万中也没有一人。然而用竹管观看的人,说修仙之法,应当都在那些古籍之中,以及在于祭祀拜伏祈祷的时间,有仙人传授罢了。

长生需要合炼大药,并非是祈祷醮谢所能得到的。过去秦汉两个朝代,大兴祈祷之风,所祭祀的太乙五神、陈宝八神之类,动用牛羊谷帛,花费钱财亿万,结果没有益处。何况是普通百姓,如果品德不够完善,身体不善于保养,只是想用三牲酒肴祝祷鬼神以求益寿延年,迷失得实在很严重了。还有一些颇为好事之人,的确心思学道,却不能勤求明师,合炼药物,而且只是昼夜诵讲不着边际的书籍,几千几百卷,到老无益,就说天下本来没有修仙的方法。有些人全家叩头,意念空坐,烹宰牲畜,烧香请福,然而患病的人又不能痊愈,死后丧事相为承袭,直到竭财破产,还是没有奇异出现,仍然始终不自悔悟,自己还认为不够虔诚。如果用如此的勤奋,去祈求通晓方术的老师,用这样的花费,给予购买药物价值的人,也一定会得到神仙长生度世方法的。这又何异于是到老年仍然白白地耕种全是石头的薄田,却又希望能有千仓的收获?虽然是尽心用力,只是运用的地点方法不当罢了。这就是所说的南辕北辙,原来是要去楚国,然而走的道路却是通往燕国的,虽然骑的是良马却不能走到,并非是行走得不够快,只因是迷失了去往目的地的道路。

还有一些人是本性相信,但又偏听偏信别人,他的聪明程度不足以比较鉴别真伪,揣测深浅,平常的博览阅历浅狭,不善于鉴赏事物。后世冥顽粗浅的人,偶然碰到一位信士,就会自我粉饰,说本人有修炼秘笈,而那无知的信士便会遵守承诺而侍奉地。所以那些庸俗的小人,不少在外假托有道的名号,言过其实,夸夸其谈,沽名钓誉,内怀贪婪之心,唯利是图。或者自称高名,久居人世,世人也有称他们已经三四百岁。这些人只是更改名字,假称圣人,依托在信士之中,也多有成就事业的人。因此有时让高明的人稍不留意未澄清甄别,就会任其滋生,然而耽误后学的人,常常是因为这些人,不能不使人们叹息。每次看到这些人欺诳天下之人,早晚都会受到灾殃和惩罚,天网虽稀疏,始终不会漏失,只是耽误了有志气的人,就可以想象了。

世人大都追逐空有虚名的东西,极少有人能考察真实情况的,只要听说甲乙有很多弟子,甚至上百成千还要多,就会认为甲乙一定有超出常人的地方,马上就乘车驱驰竞相追逐,却又不再探究精妙,只是想要得到门人的指导而已。愚笨的人固然不能明白此人不足以为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能觉悟,实在是可悲呀!如果是搜寻宽七尺、高八尺的田埂,探求直插云霄的木材,在老牛的足迹之中寻找汗液,索要能吞下小船的大鱼,花费的时间虽然很久,怎么能够得到呢?可叹呀!今后的学者,虽然应当以求师为紧要的事情,也不可以不仔细选择甄别。粗俗而且狭隘的人,修行浅陋品德缺失,功德尚微仙缘又少,不足以促成人们的理想,也不能课自己之功而修自身之道,深刻反思其中的道理,不要让人白白地辛劳。世人学习四书五经,尚且不耻下问,以进德修业,每天都能领受到新意。至于射、御这样的粗浅技能,书、数这样的明显功课,农、桑这样易于掌握的事情,规、距这样的小行业,尚且需要老师传授,用来全部探究它的道理,更何况是营造长生不老的方法,想以此延年度世,这无异是拯救抚恤将要死的人。为什么还要怜惜请教领受的名声,却宁愿保守无知的困境,至老不改,临死不悔,这也是天下百姓之所以笃守暗昧的原因。的确让人替他们惭愧惧怕,这样的人难道就不回头看看自己的形体和身影是否相一致。作为儒生尚且应当特别地遵守朴实,对外凭借真诚文雅,聪明的却表现出愚笨,有才学的却又似无知一般,让那些庸俗的人不能全都了解他的本领,如果询问的时候,对方不问就不会回答,即使回答也必定要先辞让而后再说话。

抱朴子说:假设犯有死罪,而且有人能解救他,必然不会因为吝惜劳累屈辱而忌惮卑躬屈膝的言语,如此必能获得重生的功效。如果治病有起死回生的疗效,断绝粮食就能达到多年不饥,还能役使鬼神,坐在立亡,远隔千里知道人的兴盛和衰败,在微小的地方发现人的沉年痼疾,知道尚未萌发的祸福,这些技能尚且无益于人生年岁和生命,假若羞于前去请教,不能做到不耻下问,这是怜惜一时的屈辱,却甘愿领受终生的遗憾,这是不明白事理的作为。古人有话说:使我重生的,就是对我有最大恩惠的人。按富贵贫贱去划分,虽然享有帝王的爵位,也不能和得道的人相媲美。按轻重去谈论,虽然是富有天下的人,也不能和有这样道术的人交换,所以有“死去的王侯乐意化做一个活着的老鼠”这样的寓言,治理国家就会国泰民安,修养身体就能长生不老,这并不是自然达到的,都是有一定办法才能做到的。怜惜短暂匮乏的虚名,却羞耻于老师一时传授的功德,这样的人虽然智慧明达,每天用功不辍,我们也不能相信他无师自通。现在如果让人免于必死,却让他去尝试受杀戮的刑罚,尚且还会欣然自得地喜欢去重就轻,这就好像是脱却被烧烂的地方而保全目视和呼吸,甘愿忍受痛苦,却又过分珍惜重生保全的生命。人们只是不能明白应当死亡的时间,所以也就不会为此忧伤,如果确切能够知道此事,那么像割鼻的事情,只要有办法向后拖延的,一定要努力争取。何况只要勤劳洒扫,全心全意侍奉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就可以请教长生之道了。这样又怎能算是吃苦,却让蒙昧的人如此地畏惧难行。假如有些人把迅速逃跑作为耻辱而甘心停留让野火烧灼,因羞愧别人说他躲避大风却又被大水吞没在深渊,世人一定认为这些人不明事理,而知道的人都会取笑他如此不避灾难危险,然而没有人会因为他不畏惧实际的祸患感到奇怪,这又是为什么呢?

抱朴子说:深思道学专注于养生的人,如果没有跟随一位好老师,始终没有成就,却让后来有志于学道的人,看到他们修道不能达到长生,就会怀疑说,天下果然没有修仙的道法。凡是自己揣度养生之道的,一定不能约束自己苦志勤劳以修玄妙之道,也只能是在进取的时期,失掉自己的钱财家业,退却的时候却又难以有奉养衰老送终的能力,内则耽误自身,外则对将来失望。修仙或许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如同是黍、稷等粮食作物,可以通过播种而得到,或许这是很明显的事情,然而没有不经过耕耘就能收获嘉禾,没有不因勤劳就能获得长生度世的人。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抱朴子论仙(6)

    道教之音 李宇林

    2019-08-04 09:45:39

    |
    抱朴子论仙(6)
    |

    抱朴子论仙

    大凡这些人物,并不是能征善战,开疆拓土,把旌旗挂在国门之外,筑城池,设官吏,立功勋,驰骋精锐于边塞之外,而是仅仅因为传授一部经典的功劳,宣讲章节句读,却如此地受到尊重。高贵的帝王犹且自甘卑下,降志屈节以礼敬关爱侍奉,然而世间有些想修炼长生之道的人,却不肯谦下拜师,只想迫切地向人寻求要妙,这样又怎能得到呢?假若学者谦虚恭让,招前驱后,这对老师把握的分寸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学者的用心不够完善,用心不完善就会使得老师传授学业的力度不足,传授学业的力度不足,那么秘诀何时能全都得到呢?不得已的时候只好把肤浅的知识传给他了,这怎么能成就不死的功业呢?

    也有一些人擅长表面粉饰,然而他们信道诚心与否,却不在内心深处,好像是另有所求,表现出卑屈谦恭的姿态,经过几天之后,懈怠轻慢的情形就表露无遗。如果遇到明智的老师,并且还想详细观察来者变化态度,就会试看他很长时间,故意不告诉他,用以窥试他的心态。像这样的人,情态虚伪,行藏暴露,也是始终得不到老师教诲的。即使教他也不会尽吐真言,说到底这些人教给他们也是无益的。有位叫陈安世的人,年纪有十三岁,大概是灌叔本门客的儿子,他年纪虽小却事先得到仙人传授的道法。叔本年纪七十岁了,头发已是雪白,每天早晚侍奉安世,说:道尊德贵,先得道的人就是老师,我不敢倦怠,愿以弟子的礼节侍奉您,因此安世传授他修炼要决,后来两人都成仙飞升了。

    人类孕育出生,首先领受天地的阴精阳气,后来又禀承父母的气血,然而如果得不到明师的教诲,传授那些超脱世间凡俗的大道,就没有缘故免于死亡,凿石也会有余焰,人生的年限寿命已经衰弱不堪了,由此看来,明师恩赐的确是有过于天地情谊,贵重于父母的就很多了,可能不崇敬吗?可能不祈求吗?

    抱朴子说:古人品质端正,看重行为而轻视言语,所以执政的人不崇尚说话辩论,修道的人不崇尚辞令演说。风俗衰退浅薄的时候,对外的修饰频繁,方法策略像山一样堆积在儒士门中,而且内修的方书也就自然掌握在术士之家,最初学习的人,不可能马上就领受大道的精要。又因为人情是依照本末的顺序和殷实富有的人作为先后抉择的。所以后来通晓大道的人,如干吉、容嵩、挂帛等几家,各自有千余篇著作,然而大多都是教条告诫的话,还是不愿意为人们剥开迷障,显现大道的趋向归宿。那些至真的要诀,只能口口相传,或者不超过寻常尺寸的布条,系在领带之中,不是经久随师,屡次试用都精诚勤恳的人,就不可能得到它。身边弟子辈,都要根据他们用心的疏密,经历困苦的时间长短,审察他们聪明的地方以及智慧能力所辩解的方向,各自都有不同的传授,千百年来时常有可以顷尽全部秘要宗旨的人。还有一些人你只要合炼药物,药物制成分给他,足可以让他不至于过早死亡而已,却一辈子也愿意把秘方文字传给他。所以世间修道之士,通晓金丹之事的,万中也没有一人。然而用竹管观看的人,说修仙之法,应当都在那些古籍之中,以及在于祭祀拜伏祈祷的时间,有仙人传授罢了。

    长生需要合炼大药,并非是祈祷醮谢所能得到的。过去秦汉两个朝代,大兴祈祷之风,所祭祀的太乙五神、陈宝八神之类,动用牛羊谷帛,花费钱财亿万,结果没有益处。何况是普通百姓,如果品德不够完善,身体不善于保养,只是想用三牲酒肴祝祷鬼神以求益寿延年,迷失得实在很严重了。还有一些颇为好事之人,的确心思学道,却不能勤求明师,合炼药物,而且只是昼夜诵讲不着边际的书籍,几千几百卷,到老无益,就说天下本来没有修仙的方法。有些人全家叩头,意念空坐,烹宰牲畜,烧香请福,然而患病的人又不能痊愈,死后丧事相为承袭,直到竭财破产,还是没有奇异出现,仍然始终不自悔悟,自己还认为不够虔诚。如果用如此的勤奋,去祈求通晓方术的老师,用这样的花费,给予购买药物价值的人,也一定会得到神仙长生度世方法的。这又何异于是到老年仍然白白地耕种全是石头的薄田,却又希望能有千仓的收获?虽然是尽心用力,只是运用的地点方法不当罢了。这就是所说的南辕北辙,原来是要去楚国,然而走的道路却是通往燕国的,虽然骑的是良马却不能走到,并非是行走得不够快,只因是迷失了去往目的地的道路。

    还有一些人是本性相信,但又偏听偏信别人,他的聪明程度不足以比较鉴别真伪,揣测深浅,平常的博览阅历浅狭,不善于鉴赏事物。后世冥顽粗浅的人,偶然碰到一位信士,就会自我粉饰,说本人有修炼秘笈,而那无知的信士便会遵守承诺而侍奉地。所以那些庸俗的小人,不少在外假托有道的名号,言过其实,夸夸其谈,沽名钓誉,内怀贪婪之心,唯利是图。或者自称高名,久居人世,世人也有称他们已经三四百岁。这些人只是更改名字,假称圣人,依托在信士之中,也多有成就事业的人。因此有时让高明的人稍不留意未澄清甄别,就会任其滋生,然而耽误后学的人,常常是因为这些人,不能不使人们叹息。每次看到这些人欺诳天下之人,早晚都会受到灾殃和惩罚,天网虽稀疏,始终不会漏失,只是耽误了有志气的人,就可以想象了。

    世人大都追逐空有虚名的东西,极少有人能考察真实情况的,只要听说甲乙有很多弟子,甚至上百成千还要多,就会认为甲乙一定有超出常人的地方,马上就乘车驱驰竞相追逐,却又不再探究精妙,只是想要得到门人的指导而已。愚笨的人固然不能明白此人不足以为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能觉悟,实在是可悲呀!如果是搜寻宽七尺、高八尺的田埂,探求直插云霄的木材,在老牛的足迹之中寻找汗液,索要能吞下小船的大鱼,花费的时间虽然很久,怎么能够得到呢?可叹呀!今后的学者,虽然应当以求师为紧要的事情,也不可以不仔细选择甄别。粗俗而且狭隘的人,修行浅陋品德缺失,功德尚微仙缘又少,不足以促成人们的理想,也不能课自己之功而修自身之道,深刻反思其中的道理,不要让人白白地辛劳。世人学习四书五经,尚且不耻下问,以进德修业,每天都能领受到新意。至于射、御这样的粗浅技能,书、数这样的明显功课,农、桑这样易于掌握的事情,规、距这样的小行业,尚且需要老师传授,用来全部探究它的道理,更何况是营造长生不老的方法,想以此延年度世,这无异是拯救抚恤将要死的人。为什么还要怜惜请教领受的名声,却宁愿保守无知的困境,至老不改,临死不悔,这也是天下百姓之所以笃守暗昧的原因。的确让人替他们惭愧惧怕,这样的人难道就不回头看看自己的形体和身影是否相一致。作为儒生尚且应当特别地遵守朴实,对外凭借真诚文雅,聪明的却表现出愚笨,有才学的却又似无知一般,让那些庸俗的人不能全都了解他的本领,如果询问的时候,对方不问就不会回答,即使回答也必定要先辞让而后再说话。

    抱朴子说:假设犯有死罪,而且有人能解救他,必然不会因为吝惜劳累屈辱而忌惮卑躬屈膝的言语,如此必能获得重生的功效。如果治病有起死回生的疗效,断绝粮食就能达到多年不饥,还能役使鬼神,坐在立亡,远隔千里知道人的兴盛和衰败,在微小的地方发现人的沉年痼疾,知道尚未萌发的祸福,这些技能尚且无益于人生年岁和生命,假若羞于前去请教,不能做到不耻下问,这是怜惜一时的屈辱,却甘愿领受终生的遗憾,这是不明白事理的作为。古人有话说:使我重生的,就是对我有最大恩惠的人。按富贵贫贱去划分,虽然享有帝王的爵位,也不能和得道的人相媲美。按轻重去谈论,虽然是富有天下的人,也不能和有这样道术的人交换,所以有“死去的王侯乐意化做一个活着的老鼠”这样的寓言,治理国家就会国泰民安,修养身体就能长生不老,这并不是自然达到的,都是有一定办法才能做到的。怜惜短暂匮乏的虚名,却羞耻于老师一时传授的功德,这样的人虽然智慧明达,每天用功不辍,我们也不能相信他无师自通。现在如果让人免于必死,却让他去尝试受杀戮的刑罚,尚且还会欣然自得地喜欢去重就轻,这就好像是脱却被烧烂的地方而保全目视和呼吸,甘愿忍受痛苦,却又过分珍惜重生保全的生命。人们只是不能明白应当死亡的时间,所以也就不会为此忧伤,如果确切能够知道此事,那么像割鼻的事情,只要有办法向后拖延的,一定要努力争取。何况只要勤劳洒扫,全心全意侍奉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就可以请教长生之道了。这样又怎能算是吃苦,却让蒙昧的人如此地畏惧难行。假如有些人把迅速逃跑作为耻辱而甘心停留让野火烧灼,因羞愧别人说他躲避大风却又被大水吞没在深渊,世人一定认为这些人不明事理,而知道的人都会取笑他如此不避灾难危险,然而没有人会因为他不畏惧实际的祸患感到奇怪,这又是为什么呢?

    抱朴子说:深思道学专注于养生的人,如果没有跟随一位好老师,始终没有成就,却让后来有志于学道的人,看到他们修道不能达到长生,就会怀疑说,天下果然没有修仙的道法。凡是自己揣度养生之道的,一定不能约束自己苦志勤劳以修玄妙之道,也只能是在进取的时期,失掉自己的钱财家业,退却的时候却又难以有奉养衰老送终的能力,内则耽误自身,外则对将来失望。修仙或许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如同是黍、稷等粮食作物,可以通过播种而得到,或许这是很明显的事情,然而没有不经过耕耘就能收获嘉禾,没有不因勤劳就能获得长生度世的人。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